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1页
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2页
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3页
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4页
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试一试 我能行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向西方学习 学不学 学什么 怎样学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 既不是一江长流 也不止一个洪峰 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 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 科学 单元线索 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历程 必修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联系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 林则徐 魏源 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 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 利炮的声势 在两年多时间里 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 先后有1名总督 2名提督 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 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 中世纪的政府 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 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 近代的初曙 思考 下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天处乎上 地处乎下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 中国内也 天地为之乎内外 所以限也 中国中心论 说明了传统的华夷观开始改变 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新形势下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问题探究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先进的中国人为何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一 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1 背景民族危机 强国御侮 救亡图存 目的 2 代表人物林则徐 魏源 1 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2 经世致用 思想和西学东渐的影响 3 战争惊醒 根本原因 思想基础 直接原因 林则徐 A 主张 B 表现 C 地位 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 军事科学技术 设立译馆 将 所得夷书 就地翻译 编译 四洲志 各国律例 等资料 其中 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仿制船炮 迈出了 师夷长技 的第一步 最先冲破 贵华夏 贱夷狄 的思想藩篱 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 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A 编写著作 B 主张 C 意义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3 评价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对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从此 为抵御外侮 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学西方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局限于著书立说 尚未付诸实践 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 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海国图志 墙里开花墙外香 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 反而传到日本去了 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 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 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变强大了 反过来侵略了中国 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 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加深 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1 提出的背景 19C60年代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 代表人物 你怎样看 中体西用论为风马牛不相及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也 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 中体西用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 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 各抒己见思维碰撞 不完全同意 继承 他们同属于地主阶级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 1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更广 2 洋务派学西方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封建统治 林则徐 魏源学西方目的的重心在于抵御外侮 3 洋务派学习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实践 探究 中体 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主体 西用 指利用西方的技术 中体西用 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 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 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3 含义 拓展 体用之争 实质 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曾国藩 洋务派 购 外洋器物 成之后 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 捻 可以勤远略 倭仁 顽固派 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御外辱 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 以夷变夏 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 洋务派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人心 西学应世事 而必无孛于经矣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 技术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 反对学习西方 4 实践 洋务运动 回顾 时间 口号 主要内容 结果及其影响 思考 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 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 轮船招商局 湖北织布局等 北洋 南洋 福建三水师 创办京师同文馆 派留学生出国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轮船招商局 京师同文馆 晚清留美幼童 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詹天佑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严复 学思之窗 有人说 洋务派是林则徐 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提示 洋务派和林则徐 魏源等的新思想的关系 相同点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 都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 洋务派提出的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对 师夷长技 的思想付诸实践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数 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同点 洋务派 师夷 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而林则徐 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林则徐 魏源实践较少 总结 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 核心主张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抵御外国侵略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提出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思想理论特点 将西方的近代先进技术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相结合 而不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的社会制度 救国道路 技术救国 走工业 军事近代化的强国之路 思想变化 改良政治 实行君主立宪的新观点 原因 有识之士觉察到洋务运动的弊病 认识到局限于 器物层次 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涉及到经济 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西人立国 育才于学堂 论政于议院 君民一体 上下同心 务实而戒虚 谋定而后动 此体也 轮船 火炮 洋枪 火雷 铁路 电线 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无论竭蹶趋步 意为 艰难勉强地跟着走 常不相及 就令铁舰成行 铁路四达 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 盛世危言 自序 问题过渡 请思考 跟洋务派相比 郑观应在 富强之本 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看法 为何会发生变化 2 代表人物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 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1 背景 王韬 郑观应 1 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三 维新变法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早期维新思想 19C60年代 议院者 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 广众益 用人行政一秉至公 法诚良 意诚美矣 无议院 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 志必乖违 力以权分 权分而力弱 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 必至有公不公 法不法 环起交攻之势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 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欲自强 必先致富 欲致富 必首在振工商 欲振工商 必先讲求学校 速立宪法 尊重道德 改良政治 初学商战于外人 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 盛世危言 经济上 主张发展工商业 文化上 主张兴办学校 政治上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 主张发展工商业 商战救国 文化上 主张兴办学校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3 主张 积极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4 评价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更没有付诸行动 2 康梁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 背景 政治上 民族危机加深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阶级上 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上 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实践上 洋务运动破产 2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2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康有为 1858 1927 上师尧舜三代 外采东西强国 立宪法 开国会 行三足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 计日可待 思考 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2 宣传方式 办万木草堂讲学 著书 新学伪经考 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 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 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 平等的倡导者 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1 思想主张 向西方学习 立宪法 开国会 建立君主立宪制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维新变法第一人 苦苦求索 维新变法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布衣改制 事大骇人 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康有为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 其貌则孔也 其心则夷也 思考 康有为为什么采用这个办法宣传西学 提示 结合时代背景和康有为自身因素作答 成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 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 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苦苦求索 维新变法 梁启超 1873 1929 今日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思考 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代表作 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伸民权 设议院 变法图存 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舆论界天之骄子 严复 1854 1921 材料 封建君主是 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思考 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思想主张 民主君仆 主权在民 意义 用民权否定君权 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启蒙思想第一人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立宪制 变法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 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批判君主专制 提倡主权在民 3 维新思想的实践 戊戌变法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 祖宗之法不可变宁亡国不可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反对兴民权 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权 坚持科举取土 反对西学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上师尧舜三代 外采东西强国 立宪法 开国会 行三足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 计日可待 时诸侯皆祭天地 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康有为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 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 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 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诗 曰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 其事甚顺 其义至明 有可为之机 有可取之法 有不得不行之势 有不容少缓之故 易 曰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伊尹曰 用其新 去其陈 病乃不存 变法通议 自序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4 影响 严复先生 天演论 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 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 吴玉章 胡适 鲁迅 陈独秀 李大钊 郭沫若 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 曹聚仁先生曾说 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 其传主 即回忆录的主人公 差不多都看过 天演论 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 这种场面 要比千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