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一种精神.doc_第1页
锻造一种精神.doc_第2页
锻造一种精神.doc_第3页
锻造一种精神.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锻造一种精神陆熊想以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对多年教书工作的体验,我想能够愉悦地持续,除了维持生活的需要外,更多的热情和灵感还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其二是感到一所学校如果要圆满或比较圆满地表达自己,非营造一种契合每个主体心理需要的文化背景不可。特别是当一个团体以非比寻常的速度集聚的状态下,提炼传统、锻造精神,就有了成为一个话题来说上几句的必要。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但基本的支撑点可能就是两条,一是作为一个德性的健康的人的培养要求,一是作为掌握了扎实或较扎实文化基础知识的学生的培养要求,合起来说,是作为人和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如果把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看作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意识,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扩展人的精神的丰富性、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就他的广阔而深邃的精神视野方面有所行动,这些行动应该涵盖教师、学生及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一、教师的学习状态认定一个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是否具备社会的良知,教师的人文意识是成就其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年,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思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现在或许应该想一想我们应对未来的心智负责,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未来的心智源自现在,所有从事文化传播的人都要为此负责,这是一个基本立场。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宣称对此负责,可是只有一类人可以做得更好,那便是那种持之以恒维持自己学习状态,并且在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不断增益和培育起感恩和关切之心的人。在我们校区,一大批教师兢兢业业,一大批教师恪守岗位,闲暇时光与工作状态已无明显界限。但是,当我们处于现实世界给予我们的纷繁、琐碎和功利之中而不能自拔时,学习的耐心往往要被打磨得所利无见;当我们所面对的市场以近乎苛刻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时,抱定沉着的心境,保持学习的激情,坚守师道的本份,往往要被捉弄得摇摇摆摆。这样一种困境必然催生出对予人生的种种思量和计较,左右其中的其实就是人的思想含量。倒下还是站起,就看你是否有足够的自由、自觉和批判元素。这里隐含的结论可能近似苛求,因为我们都不是圣贤。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读一些圣贤之书。稳定的学习品质造就良好的自省人格,其所给予我们的,远要比浮躁冒失急于事成,或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要有用得多。何况作为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很大意义上有赖于个体精神的确立。照我看来,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南海,正耐心地等待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去认识我们的过去有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并且一种集体价值取向作为枢纽将它重新整合。二、在现实与传统之间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造就了南海这样一所凝聚了诸多理想和希望的学校,一方面也迫使南海从一开始就要艰难地在短期的功就目标和长远的办学理念之间徘徊。它一方面使全体南海人在进校之初进一步体味到了教育之辛劳,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因为一种前所未遇的挑战而激发了创造的热情。由于是新学校,我们没有传统;由于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教师,我们又具备嫁接传统的诸多优质资源。这是南海的立校之本和力量之源。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遇到其孩子的提问“请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童言无忌,无意中却切中了要害。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抱有类似的疑惑,特别是在我们大力倡导创新,培养批判精神的今天,矛盾似乎出现了。一种新的机制的背后,势必存在着新的思维,一所缺乏历史的学校,必然会加快或塑造或嫁接传统的步伐。传统本身或许无用,传统之于现实才可能构建未来。从长远的观点看,如果我们能不间断地在现实与传统之间形成默契,我们就将更好地去提炼传统、锤造精神方面多一份深刻的体验。让我们试着换一个角度,谈一谈我们的学生。他们仍然可以阅读我们读过的书,可以像我们当年那样彻底畅想,但是他们的思维和感受的方式已然改变(或曰进化),我们当年的未来和他们此刻的未来已然不同,很多理想主义已经逝去,但理想并不会因之褪色。现实与传统就是如此古怪,如果我们不能在培养他们的过程中为之搭建起一座桥梁,通过阅读、通过指引、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培育起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本信念、基本道德标准、基本判断能力,从实质上讲,我们就不能保证教育的良心和真诚。三、人文化的教育王晓明先生有这样一番话:“现代教育的基本目的,或最终目的,是让人尽可能多样、深入和广泛地了解人所处的世界,了解人自身的生存状态,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自身潜力。”蔡元培先生在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提出过“王育并举”的思想,其中之一为“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有两层意义,一是消极意义上如何看待物质世界,需要告诉学生不逃避、不拒绝,也不执迷于此。二是积极意义上要追求对人格的培养,对众生的关怀,从而培育起人文精神。看到这些文字时,我曾有几点基本思考。首先,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应告诉他对于非实际的精神价值有所认定。其次,对人的培养,既应考虑其长远的根本性的需要,又要考虑其现实性需要。其三,在这种培养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至关紧要的。即使站在最实际的立场上讲,也应该赋予我们的孩子一个基本的价值导向:对社会和他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事实是,我们面前的这一代孩子,自小体味生活的美好,缺乏对苦难的感受,自小习惯于众人呵护,却少了一个感恩之心,他们可以疾恶如仇、不甘平庸,却又勤于猎奇、疏于反省。教育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机会,留下了许多遣憾。学校教育本来应致力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如果我们在努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余,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培育,这无异于从内部抑制了人的潜能,使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已经可以这样认为:对一个寻求充分发展的人来说,我们需要通过人文教育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一个基本方法是,使当代人深入地通向传统,重温传统。因为人往往只有在浸入了历史和传统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从而对人类的经验和文化新的认识建立丰富的精神空间,这样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