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韵”之二十六石壕之幸.doc_第1页
“崤函古韵”之二十六石壕之幸.doc_第2页
“崤函古韵”之二十六石壕之幸.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崤函古韵”之二十六石壕之幸 在三门峡境内数以千计的村庄中,石壕村无疑是最著名的。它的著名,是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此投宿,并写下传诵千古的诗作石壕吏。石壕有幸,结缘“诗圣”,昔日寂寂无名之地,从此闻名遐迩。一石壕是一条狭长的山谷。这条山谷,是古代连接西安和洛阳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崤道的必经之路。我来这里的时候,春天也刚刚来到这里,山坡上还看不到树和草的绿色,只有地埝边和崖头上的迎春花,在春雾中招摇着炫目的金黄。石壕村静卧在谷底深处,连绵的崤山在它的南北两侧向东西延伸,将村庄夹成狭长的形状。一湾潺潺流淌的小溪穿村而过,虽然细瘦却不失灵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古老的山村。距今年前春天的一个傍晚,岁的杜甫来到石壕村。沐一路风雨,披一身征尘,薄暮时分,诗人匆匆的脚步停在一户村民的门前。作为一个“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诗人和有着华州司功参军身份的小吏,杜甫在选择投宿地点时,选择的一定是当地比较像样的房屋。在当时小农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多寡决定着农户的收入。这种收入的差别,直接反映在房屋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上。杜甫投宿的这户人家,曾经有三个男丁,这足以让他们在太平年代里过上富足的生活。三个儿子都已被抓了“壮丁”,且两个已经战死邺城,家里只剩下年迈的老翁老妪和衣不遮体的儿媳。他们接纳了行脚的杜甫。粗茶淡饭后,老妪打扫出一个房间,让诗人早点歇息。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杜甫。在一片漆黑中,他凝神细听屋外的动静原来是官吏又来抓丁服役。老翁闻迅逾墙而逃,求生的本能使得原本蹒跚的步履此时也变得轻捷迅疾。胆战心惊的老妪面对官吏如狼似虎的吼叫,哭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戍守邺城,其中两个已为国捐躯的不幸,希望以此博得官吏的同情。不料,官吏见这户人家已没有男丁可抓,竟然提出让她家出个妇女去军营做饭。衣不遮体躲在内室的儿媳要喂养吃奶的孩子,儿媳如果被抓,孙子便会饿死。于是,老妪挺身而出,跟随官吏连夜出发,到军营服役。黑暗中飘来的嘤嘤啼泣,揪扯着诗人的情感。天明时分,在与老翁告别的刹那,酝酿了一夜的诗情伴着积压了半生的哀怨,终于火山爆发般冲出诗人的胸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的这段话,正是杜甫想要用诗的语言告诉世人的。二在杜甫生活的时代,石壕村应该是两京之间一个不大的村庄。由于地处观音堂与硖石两个驿站之间,它本不具备成为奔走于崤函古道上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最经常驻马泊车之地的条件。走在石壕村新修的水泥路上,我猜想着杜甫的到来,可能是一个意外。杜甫青年时代,正逢大唐帝国的“开元盛世”。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足,加之官宦家庭的出身,让他结束书斋生活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的“壮游”生涯。岁时,为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他回到都城长安求取功名。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呈颓败之势。由于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作祟,杜甫科举落榜后被迫困守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并“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经常挨饿受冻,直到岁时,才谋得一个管理甲胄仪仗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被叛军拘禁达一年之久。侥幸逃出长安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杜甫被唐肃宗赏了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左拾遗。在这个位置上仅一个月,他便因房琯案得罪肃宗,差点儿丢掉脑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对政治心灰意冷的杜甫告假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河南偃师的杜楼村。此时,唐王朝的军队正与安史叛军在河北展开激战,战局较为稳定,杜甫也得以在老家梳理纷乱的心情。乾元二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在邺城包围了安庆绪。但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带领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形势急转直下。有过被叛军俘虏经历的杜甫闻听此讯,立即加入逃往关中的人流之中。在中国古代,由于地广人稀,野兽出没,加之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行旅们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然而,对兵祸的恐惧,竟然让杜甫错过留宿的驿馆,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忙投奔到石壕村借宿,这也许有附近较大的城镇屡遭兵焚早已荡然一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尽快逃离苦难之地的急切迫使人们尽量多赶路程。另外,在史料记载中,唐代洛阳至长安的官道本是南崤道,为早日逃入关中,杜甫不走大路奔小道,也说明了诗人逃难时的急迫心情。然而,这种偶然的荒不择路的投宿,却成就了石壕村。短短的一夜借宿,杜甫留下永恒的诗篇。随着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游人来到石壕村追寻“诗圣”的足迹,抒发怀古的幽思。于是,这个地处荒远的小村,渐渐繁华成一个较大的集镇。当地人把这种繁华景象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融入地名之中,把石壕村改叫“兴隆镇”。但是,杜甫的石壕吏影响实在太大,大到人们根本不知道“兴隆镇”在哪儿。如今,兴隆镇”的名号,只能从石壕村小学即原来老君庙故址的直隶陕州东九十里兴隆镇重修老君庙序的清碑上找到。三得知我是为杜甫而来的,一位周姓老人把我带到村东一户农家院落。他告诉我,杜甫当年“暮投石壕村”时,就住在这个地方。轻叩门环,一个名叫雷云的少女开门探问。得知我冒昧造访的目的,她热情邀我进院,并把我带到小院尽头的两孔窑洞门前,指着西边的窑洞说:“当年杜甫就在这儿住!”从窑洞地面上漫铺的四方形大青砖上看,这的确是一孔年代久远的窑洞。但这种黄土崖壁上掏出的窑洞能从久远的杜甫时代留存到现在,我却不敢相信。雷云向我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日本等外国游客就曾到这里凭吊杜甫。近几年,经常有北京、郑州等地的记者到这儿拍摄,把这孔窑洞作为杜甫写石壕吏的地点进行宣传。平时,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其实,任何建筑,早晚都避免不了坍塌的生命终点。但是,一个普通建筑一旦被著名文化人物的光临或品题赋予文化内涵,它就具备了某种永恒的东西。这种永恒,其实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一个民族追索先贤灵魂砥砺后人奋进的文化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得石壕村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里的石壕吏,伴着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最熟悉的诗篇之一。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任何地方,当这首诗进入少年们初谙世事的脑海时,石壕村的名字也就同时存入他们的记忆之中。一个普通的山村,因为一首诗的缘故装入十亿人众的心里,这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例。我想,个中缘由,是因为这个名为石壕的村庄,飘扬着一个诗人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心旌。在唐代,尽管诗歌是社会文化生活最常见的方式,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干谒唱和、歌功献媚。而杜甫由于自己人生中遭受的连绵不绝的战乱和贫困,他的诗也与现实的社会困境贴得更近。也正是这种原因,在唐代,杜甫的诗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受人“待见”,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像李白那样凭借诗名潇洒走神州。当时,对杜甫而言,真正的危机已不是诗歌和才名的危机,而是生存的危机。然而,即使是贫困到了极点,杜甫仍然在用自己的诗歌发出对百姓生活深切关怀的忧愤之声。无奈的是,这个声音显得那么微弱,微弱到不足以为他换来一餐饱饭,以至于家中“恒饥稚子色凄凉”、“布衾多年冷似铁”。但也正是这种长时间集全身心于一个精神方向的执著,让他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的一面旗帜,成为多如繁星的唐代诗人中最耀眼的“诗圣”。杜甫在酬和李白的诗中,曾用“文章憎命达”为李白在政治上的失意鸣不平,其实,这也是杜甫自己的真实体验。一般说来,命运通达的人往往志得意满,心气也就难免虚浮,这种状态自然会影响他的创作灵感和作品境界。就以公元年春天的这次逃难来说,诗人杜甫的不幸,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