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doc_第1页
「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doc_第2页
「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doc_第3页
「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doc_第4页
「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仅供参照 目目 录录 一 规划背景一 规划背景 1 一 规划提出的背景 1 二 规划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1 二 相关政策分析二 相关政策分析 2 一 国家基础教育布局政策动向 2 二 云南省基础教育布局政策动向 2 三 市及 教育发展构想 3 三 区域背景概况三 区域背景概况 3 一 概况 3 二 总体规划概要 4 三 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概况 5 四 四 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设施现状分析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设施现状分析 5 一 现状教育资源分析 5 二 现状问题分析 17 五 规划总则五 规划总则 17 一 规划依据 17 二 指导思想 18 三 规划范围 18 四 规划期限 18 五 规划目标 18 六 规划原则 19 六 规划布局的策略六 规划布局的策略 19 一 学校配建标准 19 二 用地及建筑面积指标 20 三 各阶段学生数及班级规模预测 21 四 学校规模控制引导规划 22 五 学校布局选址原则 22 六 学校校舍配置标准 23 七 主要校舍建筑标准 23 七 总体规划布局七 总体规划布局 23 一 中心城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23 二 镇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26 三 镇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28 四 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30 五 联合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32 六 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33 七 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34 八 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36 八 近期建设规划八 近期建设规划 37 一 规划原则及策略 37 二 建设项目内容 37 九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建议九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建议 39 一 规划实施措施建议 39 二 规划保障措施建议 39 十 附表十 附表 41 仅供参照 一 规划背景一 规划背景 一一 规划提出的背景规划提出的背景 教育是百业之基 是民族进步和国家振兴的基础 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造力的根本途径 提高经济发展水 平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程 度和素质的普遍提高 因此 我们必须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基础教育泛指义务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和初中阶段的中等教育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 业的基石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 基础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并最终影响一 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 质量和机会公平 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 必须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辖区内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分布比较零散 而随着 各项事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框架 不断拉大 城区不断扩展 区内学校布点疏密不均 一些学校校舍破旧 部分学校空置或超负荷运转的问题也将出 现 因此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关 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等国家和云南省各项教育政策 完善 职能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社会 决定对辖区内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进行专项规划编制 二二 规划编制的目的及意义规划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1 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的成立将推动辖区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们对教育资源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也愈来愈迫切 一方面 在 市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当前教育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只有达到规模办学 才能形成优质教育效能 另一方面 一刀切地实施集中办学又将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 交通安全隐 患增加 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 另外 一些农村学校寄宿能力不足 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现实问题也 限制了集中式办学的发展 同时 成立不久 以云南省及 市其他示范学校为参照标准 优质教育资源 总量不足 分布不匀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本次教育布局调整 将进一步优化 基础教 育资源布局 改善落后地区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效益 逐步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2 适应 适应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 各项事业的开展 城市建设将逐步展开 尤其是中心城区及 等中心城镇的城市化进程也将快 速发展 外部人员的涌入及内部人员的流动也将加速 从而对区内教育资源的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 尽快实施 区内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布局调整 有利于解决 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匀的问题 满足 城市化进程加 快的需要 3 优化教育资源 弥补教师资源不足的需要 优化教育资源 弥补教师资源不足的需要 位于 市北部 属于典型山区 所辖乡镇经济发展也普遍相对落后 辖区内农村学校普遍规模小 点多 面广 线长 造成办学条件落后 教师编制不足 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 教师工作超负荷 现有教师的培训 专业 水平的提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 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次规划从优化教育资源出发对 范围内中小学布 局进行调整 着力弥补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调整后教师编制不足 专业结构不合理 超负荷工作等问题也将逐步 得到解决 合理的学校布局将为 教师队伍培训提供空间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 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4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要求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要求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是政府的法定责任 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国家及 云南省的多项教育法规 政策均对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次规划的编制以国家及云南省各项教 仅供参照 育政策为依据 其实施有助于 落实国家及云南省 市各项法规政策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保障适龄儿童 少年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 二 相关政策分析相关政策分析 一一 国家基础教育布局政策动向国家基础教育布局政策动向 2001 年 针对全国许多地区农村小学布点分散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经费紧缺等问题 我国在全国范围 内开展了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 教育改革 具体说来 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 使学生集中到城镇学 校或者部分师资力量较全的农村小学就读 总体来说 这次全国范围内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提高了教育质量 优化了教师的配置 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但 是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 这种调整也出现了执行上的一些偏差 以及过快过急导致的一些问题 其最重要的表现为 学生上学变远 交通工具跟不上 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学生上学途中也出现安全隐患 与 此同时 部分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跟不上 出现了住宿和吃饭的一些问题 违背了此次 教育改革 的初衷 为使基础教育的布局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 符合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要求 并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 资源的需要 2012 年 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教基一函 2012 13 号 2012 年 7 月教育部公布了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同年 9 月国务 院办公厅又下发了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这几个文件对全国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 育设施布局工作的走向指明了方向 这几个文件的出台对全国基础教育布局工作的走向指明了方向 二二 云南省基础教育布局政策动向云南省基础教育布局政策动向 近年来 云南省一直以 调整布局 优化结构 集中办学 为目标 结合国家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 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 使中小学区域布局逐步优化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云南省委 省政府对全省的基础教育布局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强调要结合云南省实际 加大教 育资源整合力度 积极探索适宜云南省情的办学方式 2009 年 11 月 9 日 云南省政府在楚雄州举行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会议 安排部署全省基础教育资 源区域布局调整工作 推进云南省义务阶段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高 为了进一步发展云南省的基础教育 云南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 云政办 发 2009 241 号 为着力推行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 云南省委 省政府将其作为全省 十二五 期间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并已制定 云南省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意见 明确提出 要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调整和优 化中小学区域布局 通过联盟校 兼并校 建分校 新建校等模式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有效缓解 择校 问题 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 2013 年以来 云南省又相继发布了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 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云教发 2013 17 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的实施意见 云政办发 2013 91 号 等文件 这些政策的出台 既对云南省各地区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提出要求 也为 中小学区域布局的调整指明了 方向 三三 市及市及 教育发展构想教育发展构想 在现代新 实现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的过程中 市十分重视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作用 积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规模总量 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 推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改革创新教育 发展制度和路径 为实现全市教育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 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法规和指导意见 仅供参照 2008 年 12 月 30 日 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市中小学幼 儿园场地校舍建设保护条例 并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实施 该条例规定 中小 学 幼儿园场地校舍不得低于下列标准规划设置 1 每 0 5 万人口区域内 设 9 个班规模的幼儿园 每增加 600 人 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 2 每 1 万人口区域内 设 18 个班规模的完全小学 每增加 600 人 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 3 每 2 万人口区域内 设 18 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 每增加 1100 人 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 4 在居住人口密集区每 4 万人口设 30 个班规模的高中阶段学校 每增加 1300 人 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 其他地区高中阶段学校的设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为加强教育对全市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市制订了 市 十二五 教育发展规划 规划对 市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提出 推进新一轮中小学 幼儿园布局布点调整 使教育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教育布局和机构更加合理 按照就近入学 适当集中的原则 合理配置区域内学校 按国家城 市学校建设标准 对城市学校进行达标改造 整合重组或新 迁 建 扩展优质教育覆盖面 以优质学校为龙头 带动和整合教育资源 通过联合办学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均衡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市在优化 教育资源配置 完善区域布局调整方面已初见成效 新成立的几年间 通过组织实施中小学 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 特别是中 心小学及初级中学的办学条件 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中小学 幼儿园区域布局逐步优化 教育资源均衡 配置得到了初步改善 但从总体上看 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配套不合理 义务教 育阶段不达标学校仍然大量存在 中小学幼儿园布点仍较分散 一师一校 校点依然存在 农村中小学 幼儿园 规模普遍偏小 教育投资效益偏低 成本偏高 管理难度较大 学前教育发展滞后 资源总量不足 布点覆盖面小 优质率低 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偏低 义务教育起步基础不扎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以及 云南省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等 政策 社会事业局结合 全面建设方兴未艾的大好机遇 对全域的中小学 幼儿园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 究工作 摸清了家底 理清了思路 为 的中小学 幼儿园布局规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本次规划即是要在此 基础上对 教育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 办学条件标准化 学校管理规范化 促进 教育 协调发展 避免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浪费 三 三 区域背景概况区域背景概况 一一 概况概况 各乡镇人口数据表 各乡镇人口数据表 20112011 年 年 表表 1 乡镇名称乡镇名称总人口数 人 总人口数 人 人口密度 人人口密度 人 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备注备注 420001982 8 410001761 76 355401393 5 311052024 9 1347282 2 6 8393262 76 229301383 38 179671042 5 11947874 6 2243541224 9 仅供参照 2011 年 实现地区产业增加值 4 69 亿元 二二 总体规划概要总体规划概要 1 定位定位 按照 区总体规划 今后的战略定位是 2 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 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 城市规划区包括 总面积为 规划 中心城区主要位于 3 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 总体规划 的总体目标 近期末 2015 年 总人口为 25 万人 中期末 2020 年 总人口为 27 万人 远期末 2030 年 总人口将达到 30 万人 规划期末 2030 年 中心城区及各乡镇的人口分别为 中心城区 20 5 万人 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及各乡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如下表所示 两区各乡镇人口与城镇化规划预测表两区各乡镇人口与城镇化规划预测表 表表 2 20092009 年现状年现状20302030 年远期年远期 序号序号 现状乡镇现状乡镇 辖区人口辖区人口 万人 万人 城镇人口城镇人口 万人 万人 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 辖区人口辖区人口 万人 万人 城镇人口城镇人口 万人 万人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 1 2 3 4 5 6 7 8 9 注 注 20092009 年现状资料主要来自两区各乡镇统计资料 城镇人口根据调查资料有所调整 辖区现状人口为户籍人口 规划远期为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为常年现状资料主要来自两区各乡镇统计资料 城镇人口根据调查资料有所调整 辖区现状人口为户籍人口 规划远期为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为常 住人口 包括住校学生 外来务工经商常住人口等 住人口 包括住校学生 外来务工经商常住人口等 三三 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概况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概况 辖区内共有中小学 103 所 其中 高级中学 1 所 初级中学 8 所 小学 94 所 含教学点 15 个 有高中 在校生 1610 人 其中毕业班学生 508 人 初中在校生 10618 人 初中毛入学率 103 89 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 8012 人 享受比例 75 84 毕业班学生数 3475 人 小学在校生 17362 人 小学入学率 99 42 享受寄宿生生活 补助 6162 人 享受比例 35 62 毕业班学生数 3572 人 中小学共有教职工 2021 人 其中 高中 205 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 157 人 中高级职称 76 人 40 岁以下 28 人 初中 674 人 专科及以上学历 603 人 中高级职称 222 人 40 岁以下 123 人 小学 1142 人 专科及以上学 历 734 人 中级职称 404 人 40 岁以下 94 人 全区高中学校用地面积约 14 5 公顷 生均占地面积 900 62 平方米 初中学校用地总面积约 25 10 公顷 生均 占地 23 76 平方米 小学学校占地总面积约 46 33 公顷 生均占地 26 78 平方米 高中学校教学用房建筑面积 90000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 55 90 平方米 初中学校教学用房建筑面积 95266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 9 02 平方 仅供参照 米 小学学校教学用房建筑面积 113962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 6 59 平方米 现有幼儿园 42 所 在园幼儿 3616 人 教职工人 164 人 四 四 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设施现状分析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设施现状分析 一一 现状教育资源分析现状教育资源分析 1 1 幼儿园 幼儿园 规划区内现有幼儿园 42 所 共有学生 3616 人 总用地 3 35 公顷 其中 镇 13 所 镇 3 所 规划区内各乡镇幼儿园现状概况及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 按生均建设用地面积 15 生均建 筑面积 10 计算所得总面积 对比分析如表 3 所示 仅供参照 规划区各幼儿园现状概况及其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规划区各幼儿园现状概况及其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 表表 3 乡镇乡镇幼儿园名称幼儿园名称幼儿园概况幼儿园概况 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与 国家标准比国家标准比 较 较 建筑面积与建筑面积与 国家标准比国家标准比 较 较 幼儿园 现有学生 316 人 8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2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3 8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860 平方米 生均建 筑面积 2 7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3540 230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312 人 9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260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4 0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625 平方米 生均建 筑面积 2 0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3480 2495 幼儿园 现有学生 79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2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15 2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200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 积 2 5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15 59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80 人 4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96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11 3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460 平方米 生均建筑 面积 5 8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300 34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113 人 4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28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2 5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20 平方米 生均建筑 面积 1 1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1495 101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69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5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21 7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 积 5 8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465 29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88 人 4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416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4 5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29 平方米 生均建筑 面积 1 5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920 751 幼儿园 现有学生 52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5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9 6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 生均建筑 面积 7 7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380 12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54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5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9 3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为 266 平方米 生均建 筑面积 4 9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310 274 幼儿园 现有学生 112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4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12 5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680 平方米 生均建 筑面积 6 1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280 44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41 人 2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86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21 0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25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 积 3 0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185 285 幼儿园 现有学生 61 人 2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1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18 0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320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 积 5 2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185 290 镇镇 幼儿园 现有学生 30 人 2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786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23 3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220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 积 7 3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250 80 幼儿园 现有学生 128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135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8 9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646 平方米 生均建 筑面积 5 0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785 634 幼儿园 现有学生 87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0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11 5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 生均建筑 面积 5 7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305 370镇镇 幼儿园 现有学生 91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6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6 6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390 平方米 生均建筑 面积 4 3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765 520 镇镇 幼儿园 现有学生 80 人 2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5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18 8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 积 5 0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300 400 仅供参照 幼儿园 现有学生 96 人 2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570 平方米 生均建设用 地 5 9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280 平方米 生均建筑 面积 2 9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870 680 注 注 建设用地与国家标准差距建设用地与国家标准差距 及及 建筑面积与国家标准差距建筑面积与国家标准差距 两栏正数表示超过国家相关标准面积及超过数值 负数表示未达到国家标准及相差数两栏正数表示超过国家相关标准面积及超过数值 负数表示未达到国家标准及相差数 值 值 2 2 小学 小学 规划范围内现有小学 94 所 其中 镇 11 所 共有在校小学生 17362 人 小学总占地面积为 45 35 公顷 总建筑面积 120062 平方米 参照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建标 2008 109 号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建标 2002 102 号 中关于小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及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的基本指标 对 各乡镇小学现状及与 国家相关标准的差距进行分析 两标准中关于小学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及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建设用地面积的 基本指标分别如表 4 表 5 表 6 所示 由于城市普通小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无国家相关标准 因此规 划参考与 市相类似城市的相关建设标准 本规划参考重庆市的相关标准 如表 7 所示 规划区内各乡镇小学现状概况及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分析如表 8 所示 农村普通小学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农村普通小学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4 4 班级规模班级规模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 面积面积 4 班6 班12 班18 班24 班 建筑面积543 非完全小学 生均面积4 52 建筑面积 21203432 46556117 完全小学 生均面积 7 85 6 35 5 75 5 66 建筑面积 7752 1078514185 全寄宿制完全小学 生均面积 14 35 13 31 13 13 农村普通小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建设标准农村普通小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5 5 班级规模班级规模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 面积面积 4 班6 班12 班18 班24 班 用地面积2973 非完全小学 生均面积25 用地面积 9131156991868821895 完全小学 生均面积 34292320 用地面积 212922790134226 全寄宿制完全小学 生均面积 393432 城市普通小学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城市普通小学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6 6 学校规模学校规模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 班级数班级数学生数学生数 建筑面积建筑面积 生均建筑面积 生均建筑面积 1254035696 6 1881046845 8 24108058125 4 完全小学 30135069125 2 1890055006 5 27135073285 8 36180094255 6 九年制学校 452250115885 5 仅供参照 城市普通小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建设标准城市普通小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 7 7 学校规模学校规模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 班级数班级数学生数学生数 用地面积用地面积 生均用地面积 生均用地面积 188101377017 2410801728016 3013501890014 完全小学 3616202106013 九年一贯制 15 规划区内各小学现状概况及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分析规划区内各小学现状概况及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分析 表表 8 8 乡镇乡镇学校名称学校名称学校概况学校概况 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与 相关标准比相关标准比 较 较 建筑面积与建筑面积与 国家标准比国家标准比 较 较 小学 现有学生 160 人 6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7537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47 11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2328 平方米 生均 建筑面积 14 55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20971072 小学 现有学生 110 人 6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60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54 55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484 平方米 生均 建筑面积 13 49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2260621 小学 现有学生 93 人 7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4333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46 59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409 平方米 生均 建筑面积 15 15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1171679 小学 现有学生 1586 人 36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44100 平方米 生均 建设用地 27 81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3100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 8 26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234824218 小学 现有学生 138 人 6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40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28 99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772 平方米 生 均建筑面积 12 8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692689 小学 现有学生 209 人 9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50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23 92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457 平方米 生 均建筑面积 6 97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1688 30 小学 现有学生 163 人 6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3667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22 50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2326 平方米 生 均建筑面积 14 27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18751047 小学 现有学生 542 人 16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13893 平方米 生均建 设用地 25 63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5217 平方米 生 均建筑面积 9 6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14272073 小学 现有学生 75 人 4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3333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44 44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700 平方米 生均建 筑面积 9 3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1458262 镇镇 小学 现有学生 97 人 4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5333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54 98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2908 平方米 生均 建筑面积 9 2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2908494 仅供参照 小学 现有学生 62 人 3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2000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32 26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774 平方米 生均建 筑面积 7 4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450345 小学 现有学生 1256 人 28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26668 平方米 生均 建设用地 21 23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10071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 8 0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75582973 镇镇 小学 现有学生 109 人 6 个班 学校建设用地 3602 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33 05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762 平方米 生均 建筑面积 6 99 平方米 未达到相关标准 104 94 注 注 建设用地与相关标准比较建设用地与相关标准比较 及及 建筑面积与相关标准比较建筑面积与相关标准比较 两栏正数表示超过国家相关标准面积及超过数值 负数表示未达到国家标准及相差数两栏正数表示超过国家相关标准面积及超过数值 负数表示未达到国家标准及相差数 值 值 3 3 中学 中学 规划范围内 现状有中学 9 所 其中 高级中学 1 所 即 参照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建标 2008 109 号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建标 2002 102 号 中关于中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及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的基本指标 对各乡镇中学现状及与国家 相关标准的差距进行分析 两标准中关于中学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及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的基本指标分别如表 9 表 10 表 11 所示 中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参考重庆市的相关标准 如表 12 所示 规划区内各中学现状概况及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分析如表 13 所示 农村普通中学建设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学建设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9 9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 面积面积 12 班18 班24 班 建筑面积 4678 6310 7988 初级中学初级中学 生均面积 7 80 7 01 6 66 建筑面积 100501409718375 全寄宿制初级中学全寄宿制初级中学 生均面积 16 75 15 66 15 31 农村普通中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1010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 面积面积 12 班18 班24 班 用地面积 178242567629982 初级中学初级中学 生均面积 302925 用地面积 234873505941307 全寄宿制初级中学全寄宿制初级中学 生均面积 393934 城市普通中学建设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学建设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1111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 面积面积 12 班18 班24 班27 班30 班36 班45 班 建筑面积 5500 7328 942511588 九年制学校九年制学校 生均面积 6 5 5 8 5 65 5 建筑面积 477263797972 9605 初级中学初级中学 生均面积 7 97 16 7 6 4 建筑面积 920711865 1365415764 完全中学完全中学 生均面积 10 39 9 9 18 8 建筑面积 928711959 1377515897 高级中学高级中学 生均面积 10 410 0 9 28 9 城市普通中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学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标准 表表1212 学校类别学校类别面积面积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仅供参照 18 班24 班30 班36 班 用地面积 153001920022500 初级中学初级中学 生均面积 171615 用地面积 36000456005400063000 高级中学高级中学 生均面积 40383635 规划区内各中学现状概况及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相关标准对比分析规划区内各中学现状概况及建设用地 建筑面积与相关标准对比分析 表表 1313 序号序号学校名称学校名称学校概况学校概况 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与 相关标准比相关标准比 较 较 建筑面积与建筑面积与 国家标准比国家标准比 较 较 1 中学 位于 现有学生 1610 人 学校占地 14 5 万平方米 生均建设 用地 90 25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总建筑面积 90000 平方米 生均 建筑面积 55 90 平方米 达到相关标准 约 10 万约 70000 2 中学 3 中学 4 中学 5 中学 注 注 建设用地与相关标准比较建设用地与相关标准比较 及及 建筑面积与相关标准比较建筑面积与相关标准比较 两栏正数表示超过国家相关标准面积及超过数值 负数表示未达到国家标准及相差两栏正数表示超过国家相关标准面积及超过数值 负数表示未达到国家标准及相差 数值数值 二二 现状问题分析现状问题分析 1 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 各乡镇幼儿园总量普遍不足 部分乡镇缺乏幼儿园 存在着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2 各幼儿园建设标准及建设档次过低 缺少相应设施 有的甚至缺乏独立用地 如 乡 幼儿园与小学设在 一起 影响幼儿园教学质量 3 班级人数差距过大 部分幼儿园不足 20 人 班 如 幼儿园等 同时 部分幼儿园则达到 40 人 班以上 严重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 4 整个区域幼儿园分布呈现出疏密不均的特点 部分山区乡镇幼儿园规模小 数量少 难以解决周围村庄适 龄儿童的入园问题 2 中小学存在问题 中小学存在问题 1 1 布局发展不均衡布局发展不均衡 片区将成为 的中心城区 人口将骤增 现状的学校均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要求 学校布点不科学 一方面 小学布点过多且分散 多数学校规模较小 设施不齐 资金有限 形成一定的资 源浪费 另一方面 部分农村适龄少年存在上学距离远 就学不方便 出行成本大以及安全隐患大等问题 同时 部分学校位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带 存在安全隐患 历史上 普九 欠帐资金大 规划区内学校许多都是上世纪 60 70 年代 甚至是 50 年代建盖的 建筑质量 较差 用地面积均十分有限 难以形成规模办学 许多学校现阶段教学用房及活动场地严重不足 如 小学 小学等 人均建筑面积仅 3 4 平方米 随着 学制改革和 中心片区城市的建设 各学校教学用房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根据 总体规划 将成为城市用地 学校的布点应按照城市的服务半径来进行 而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 分布及规模尚不能达到城市的需求 而其他乡镇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规模普遍偏小 布局过多 不利于形成规模办学 仅供参照 各学校的活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足 活动设施配套不能达到相关要求 2 2 对城区学校布局缺乏有效的管制对城区学校布局缺乏有效的管制 缺少协调统一的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由于 成立不久 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 具备法定地位的城区中小 学布局规划 致使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中小学空间布局未得到相应的有效调整 使得中小学空间布局出现了 新的失衡 优质教育的空间未得到有效的拓展 基础教育的发展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 缺乏有效的措施 随着 各项事业的开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迫切需要对其中 部分中小学进行用地置换 以优化基础教育的布局结构 随着周边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 部分学校已不堪重负 在 我们对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 并对基础教育进行多种形式的投 入方法以及有效的行政协调 以保障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基础教育用地状况的改善 3 3 学校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学校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制约 部分学校 特别是山区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着校门简陋 围墙残破 教师三 四个人 挤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平房中 既是办公 又是住宿的问题 给学校及教师日常的生活 学习 教学工作造成诸多不 便 同时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五 规划总则五 规划总则 一一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2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2012 9 3 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教基一函 2012 13 号 4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 5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云教发 2013 17 号 6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云政办发 2013 91 号 7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2011 2016 年 8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9 市 十二五 教育发展规划 2010 2015 10 总体规划 2011 2030 年 11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建标 2002 102 号 12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建标 2008 109 号 13 托儿所 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JGJ 39 87 14 镇规划标准 GB50188 2007 1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 93 16 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0 17 其他相关基础资料 二二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抓住 市着力打造西部教育强 市的大好机遇 进一步优化配置 教育资源 按照 区域统筹 科学布局 整体推进 分步实施 的原则 因地 制宜 突出重点 盘活存量 扩大增量 适应未来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优化学校布局 布点 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 按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 仅供参照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云南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和 云南省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等文 件的要求 立足实情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坚持 合理布局 适度超前 全面规划 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 实事求 是 的原则 加大校点布局调整的力度 推动全域教育事业快速 健康发展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为 的发展提 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三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 辖区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幼儿园及中小学 四四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为 2013 2030 年 其中 近期 2013 2020 年 远期 2021 2030 年 五五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推进全区中小学 幼儿园布局布点调整 使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 按照就近入学 适当集中的原则 在人口相对集中而又无村小学或教学点的村寨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 在人口稀少 地处偏远 交 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通过认真调研 合理确定需要收缩的村庄小学和教学点 按国家相关建设标准进 行新学校建设 并对现有学校进行达标改造 整合重组或新 迁 建 扩展优质教育覆盖面 以优质学校为龙头 带动和整合区内教育资源 通过联合办学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均衡发展 具体目标为 继续推进 中学的建设 根据 人口规模及学生数预测 选址新建两所高中和一所职业中学 满足未来高 中阶段阶段学生就学需要 继续推进现状各所初级中学的标准化改造 并根据人口预测在城区选址新建几所初级中 学 完成在偏远山村新建部分村小或教学点 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要 撤并部分分散 规模小且布局不 合理的村级教学点 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 节约配置 保证全区义务教育毛入学率在 100 以上 加强幼儿园建设 实现学前 3 至 6 岁儿童入园 班 率达到 90 以上 六六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1 战略性原则 战略性原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进一步确立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 2 均衡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 立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以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为各阶段适龄学生服务 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对现有学校布局逐步进行调整 布局不合理且无发展潜力的学校逐步取消 调整后保留的学校 应规划预留好其发展空间 在城市新建成区尽快配套建设新的学校 限制优质学校超规模发展 努力提高薄弱学校 的办学质量 3 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认真执行国家和云南省 市有关教育工作和规划的规范 标准 使规划建设的每一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要 达到 云南省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等的要求 4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按照 偏远地区完善改造 乡镇驻地调整布局 新区加紧配套 的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 分期实施 逐步完善 重点做好中心城区 重点城镇 乡镇驻地 偏远地区的学校布局规划 同时 把新增加及确需保留的农村小学和教 学点 纳入布局规划 仅供参照 5 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 规模适中 布局合理 适度超前 规划指标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 按照 规划先行 适度超前 以及 就近入学 节约资源 的思路 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 逐步实现 学校布局合理化 规模适度化 条件标 准化和教育优质化 实现幼儿园教育 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六 规划布局的策略六 规划布局的策略 一一 学校配建标准学校配建标准 1 幼儿园配建标准 幼儿园配建标准 1 1 城市幼儿园办院标准城市幼儿园办院标准 内新开发的居住小区必须按居住区托儿所 幼儿园千人指标配建相应规模的幼儿园 因小区规模过小或其 他原因不能独立建设幼儿园的 应向 缴纳相应数量的教育建设配套费 并服从 建设幼儿园的选址安排 新建居住小区原则上每 5000 人口的住宅小区应配建 1 所规模为 6 8 个班的幼儿园 每 10000 人口配建 1 所规 模为 12 15 个班的幼儿园 托儿所配建标准 8 10 人 千人 幼儿园配建标准 15 20 人 千人 幼儿园服务半径以不大于 500 米为宜 幼儿园规模应以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便于管理为原则确定 不宜过大 以 6 12 个班为宜 一般不宜超过 15 个班 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 小班 3 4 岁 25 人 中班 4 5 岁 30 人 大班 5 6 岁 35 人 有条件的可设托班 2 3 岁 每班 20 人 亲子班 1 2 岁 每班 15 人 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适当酌减 用地指标以每生 15 平方米为宜 建筑面积以每生 10 平方米为宜 2 2 乡镇幼儿园办院标准乡镇幼儿园办院标准 在 托管的各乡镇内 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本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设置中心幼儿园 中心幼儿园原则上应设在乡镇政府驻地 此外可根据需要村庄规模 人口密度设置多所乡村幼儿园 幼儿园的性质 可公立可私立 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配 中心幼儿园规模以 6 12 个班为宜 乡镇驻地人口较少的可适当减小 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 小班 3 4 岁 25 人 中班 4 5 岁 30 人 大班 5 6 岁 35 人 有条件的可设托班 2 3 岁 每班 20 人 亲子班 每班 15 人 服务半径按人口密度 师资 交通等因素确定 用地指标以每生 15 平方米为宜 建筑面积以每生 10 平方米为宜 2 中小学配建标准 中小学配建标准 根据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建标 2002 102 号 及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建标 2008 109 号 学校规模和班额宜根据生源确定 1 1 城市地区城市地区 完全小学 12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每班 45 人 九年制学校 18 班 27 班 36 班 45 班 小学阶段每 班 45 人 中学阶段每班 50 人 初级中学 12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每班 50 人 完全中学 18 班 24 班 30 班 36 班 每班 50 人 高级中学 18 班 24 班 30 班 36 班 每班 50 人 服务半径 根据学校规模 交通及学生住宿条件 方便学生就学等原则确定 一般小学不宜大于 500 米 中学 不宜大于 1000 米 2 2 农村地区农村地区 小学 非完全小学为 4 班 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