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益气健脾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益气健脾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益气健脾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益气健脾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益气健脾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1秦中源2蒲启曙1平武县古城中心卫生院(四川平武622551)2四川平武中医院糖尿病属于中医学中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学文献对其认识多注重于肺胃肾。多数医家治疗糖尿病也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肺胃有热,肾阴不足论治,以滋阴、清热、生津为纲,而对于脾的功能在糖尿病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糖尿病的影响提及较少。祖国医学理论认为:饮食的消化吸收利用,其功主要在脾。若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脾不散精,则饮食之中的精微物质血糖就不能输布在脏腑营养四肢,积蓄过多则随小便漏泄至体外。故笔者认为糖尿病之病机关键是脾气虚弱,从而导致了脾失健运,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各个不同阶段,重视脾胃之功,顾护生化之源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从脾胃在糖尿病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对其的影响,以及益气健脾治疗糖尿病等方面作如下论述:首先,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脾不仅为胃行其津液,也能输布津液养肺滋肾。脾将水谷精微,津液阴精上输于肺,使肺得滋养,脾之阴液也可充养肾阴,肾脏所藏之真阴精血,也赖后天脾胃的转化、补给。故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因此,脾胃功能障碍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糖尿病的病因虽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脾胃,造成脾胃功能障碍,才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正如素问本脏所说:“脾脆,善病消癌。”其次,糖尿病患者,常以三消之症作为临床主要表现,而以上、中、下三消之分,用药遣方,有所不同,但历来都以滋阴、清热、生津为其法度,但三消症的表现,仅仅是本症的一个方面,而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均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虚胖无力或日渐消瘦等正气虚弱的征象。这就说明糖尿病患者,虽然能受纳而多饮多食,但因脾失健运,不能化水谷之气为水谷精微,可致阴精化源不足,肾精来源衰少,以致缺少精血、津液充养形体,故出现正气不足的表现。第三,脾喜燥恶湿,如果一味应用甘寒、苦寒等滋阴降火的药物,寒凉滋腻,阻碍中州,日久则使脾胃受损,中焦不运,则气虚之症更趋严重,以致病情缠绵难愈,因此治疗糖尿病,益气健脾实为关键。明确提出从脾论治糖尿病,较早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主张治疗糖尿病重用黄芪、山药、猪胰、鸡内金等益气健脾之品。他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旧”,山药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猪胰以脏补脏,猪胰与鸡内金“同为化食之物”。本草崇原的作者张志聪云:“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现代许多医家也非常重视补中健脾,顾护生化之源。如施今墨老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用黄芪配山药,苍术配元参,一阴一阳,一脾一肾,用于治疗糖尿病,可用降低血糖,减除尿糖之功。这些医家对糖尿病的论述与见解,为我们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笔者以益气健脾为治疗糖尿病的法则,经多年临床探索,拟定“易气运脾降糖汤”为基本方法治糖尿病,大多获得痊愈或好转的疗效。药物组成:生芪30g,山药20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麦冬15g,玉竹60g,花粉20g,内金15g,葛根15g,陈皮10g。病案举例:患者,男,53岁,患糖尿病近4年。经服用西药优降糖、降糖灵等药后症状减轻,近日来又因疲劳过度,病情又渐加重,再服西药不效,故来中医求诊。现症:口烦渴而多饮,小便频数量多,多食善饥,身倦乏力,形瘦神疲,舌质淡红而胖,苔薄,脉细数稍弱,测空腹血糖240mg%,尿糖(3),治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润肺益胃滋肾。方用降糖运脾汤加减;生芪30g,山药20g,党参15g,白术15g,云苓10g,枸杞15g,麦冬15g,玉竹40g,花粉20g,内金15g,葛根15g,陈皮10g。日1剂,分两次服。经上方连服7剂后,口干渴减轻,尿量减少,饮食正常,尿糖(2),仍觉神疲乏力,舌脉同前。守方再服七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体力基本恢复,验空腹血糖130mg%,尿糖()。为巩固疗效,以丸药缓而图之,处方:生芪90g,山药60g,党参45g,白术45g,云苓30g,枸杞45g,菟丝子3g,麦冬45g,玉竹120g,花粉60g,内金45g,葛根30g,陈皮20g。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临床上应用藿朴夏苓汤经验秦中源1平武县古城中心卫生院(四川平武622551)2四川平武中医院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由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淡豆豉、苡仁、杏仁、白蒄仁、猪苓、泽泻组成。人们用其治疗初期湿温病,本人在异病同治的理论指导下,用该方加减治疗陈疴顽疾,疗效显著,今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一、加减药味必去猪苓、泽泻加车前子猪苓、泽泻、车前子三药,均为甘淡之味,均入足少阴肾经,均有较强的利水渗湿功效。但是本草衍义云:“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本草蒙荃云“泽泻多服小便利,肾气虚,则目昏”,药性论云“车前子能去风毒”,故而三药之间仍有差别。虽然医原作者在藿朴夏苓汤中用猪苓、泽泻二药淡渗利湿之性为湿邪寻找出路,但根据古代药典之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以此二药导湿外出不仅有“肾气虚、昏人目”之祸患,而且有“肾已虚,湿未去”之弊端。车前子外可去风毒助卫气,内可利湿以导邪,是二药的代用品。我认为肾者先天之本也。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肾位下焦,肾气既虚,下焦元气必虚,卫外之气将何以出?卫气既虚,湿浊之邪怎不乘虚而入。因此,临证应用藿朴夏苓汤时总是去掉猪苓、泽泻,加用车前子。二、治疗脾虚湿生、风湿相合之感冒病例:患者,女,36岁,农民。1995年2月3日诊。1995年春节期间无明显原因而恶风身烦,日晡所剧。曾肌注氨苄青霉素,口服克感敏冲剂,疗效不佳。又被某医诊为少阳证而口服小柴胡汤数剂,病情无减轻。患者身烦欲死,随家属来我处就诊。症见,恶风身烦,微热而咳,不欲饮食。面如灰土。舌淡苔白腻,脉浮缓。本病由于患者素体脾虚,湿邪内聚,卒受外风,风湿相合,郁而不解而发。遂以藿朴夏苓汤加减6剂而愈。药物如下:藿香10g,苡仁30g,茯苓20g,半夏10g,厚朴10g,白蒄仁10g,淡豆豉10g,杏仁10g,荆芥10g,防风10g,车前子10g。按:肺为燥金,脾为湿土,均属人体太阴之经脉。但土可生金,脾虚湿聚,上归于肺,风邪再犯,与湿相合,则难表解。治此之法应健脾化湿,宜肺解表。藿朴夏苓汤中苡仁、厚朴、白蒄仁、茯苓、半夏有健脾燥湿之功,杏仁、藿香、豆豉有宜肺解表之功,故为治疗该病的良方。但因其解表之力不足,故加用荆芥、防风。三、治疗湿阻气滞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患者,男,56岁,工人。1994年9月6日诊。患者1994年2月因纵恣口腹而胃脘痛。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三九胃泰、吗丁啉、胃必治等药,疗效不佳。遂到我处诊治。症见:胃脘胀痛,不欲饮食,周身酸楚。舌淡暗,苔白腻而滑,脉濡缓。本病由太阴内伤,湿邪内生,升降失调而发。遂以藿朴夏苓汤加减。药物如下:藿香10g,厚朴10g,苡仁30g,茯苓30g,半夏10g,白蒄仁10g,杏仁10g,淡豆豉10g,炒卜子10g,车前子10g,枳实10g,木香10g,元胡10g。服药12剂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按: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以胃脘痛为主症。中医治疗该病常从寒、食、气、虚、淤等方面入手,但湿邪内聚,妨碍气的升降,也可形成不通则痛的病机。治此之法应化湿理气佐以止痛。藿朴夏苓汤不仅集淡渗利湿、苦湿燥湿、芳香化湿于一方,而且其杏仁、淡豆豉可宜肺以使气升,其苡仁、茯苓可健脾以使气升,其半夏、厚朴可消痞以使气降,故加用木香、枳实、炒卜子、车前子、元胡等理气,消食、除湿、止痛之药后,治疗湿阻气滞之胃炎,效果良好。四、治疗2型糖尿病病例:患者,男,60岁,退休职工。患者1995年4月查空腹血糖10.3mmol/。复查2次空腹血糖7.8mmo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优降糖、降糖灵及中药玉液汤,效果不佳,遂入本科住院治疗。入院时患者食纳差,胃脘痞满,便秘,神疲力乏。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本病由于患者脾气虚弱,水谷不运,聚湿化热而发。以藿朴夏苓汤加减15剂而病愈出院。处方如下:藿香10g,厚朴10g,半夏10g,茯苓30g,石膏10g,黄连10g,肉桂6g,车前子(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