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二期中级班五讲1.doc_第1页
沁园春二期中级班五讲1.doc_第2页
沁园春二期中级班五讲1.doc_第3页
沁园春二期中级班五讲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青二期楹联班第一讲一、前言对联和诗歌、散文、小说一样同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起源自五代时期,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说“诗言志,画寄情”,那么对联则是寓情志与其中,它运用对偶的表现手法,把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中丰富的内容加以锻炼、浓缩、概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剥削阶级往往把对联作为他们歌功颂德、炫耀富贵的手段,内容陈腐者居多。 劳动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常用对联作为武器来抨击剥削者和封建制度,或者书法自己的理想和豪情。解放后对联真正成人民群众表达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呈现出万紫千红,璀璨的奇观。由于上个世纪末网络的普及,互连网聊天室为对联爱好者提供了早期交流平台。由于对联短小精悍类似于“灵光一现”式的文学表达,正好符合聊天室即时交流的要求其音韵和谐、和吟可诵,使爱好和追随者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对联经过了聊天室时代(如联一,联二等房间)、论坛时代(联都等论坛)到QQ群的时代(早期的蝴蝶谷群等)对联创作已趋成熟,无论是格律把握还是整体艺术感觉,都达到了圆熟的境界。2、 对联的特点 有个歌诀正好诠释了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我们来看下这四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形式对称。这个大家都知道,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上下联,字数一样;结构一致其二是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就不能叫做对联。 例如,上联写春天的景色,下联写秋天的景色。上下联毫不相观,这样的不叫对联。给大家说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出自野史说 乾隆殿试三甲,出了一个联,“一行征雁向南飞”结果一个考生对之曰“两只烤鸭朝北走”这个我们回头在接着讲其三是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其四是节奏鲜明。对联上下联的平仄相反,节奏对称。这个就是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我们在来看下对联的分类,从内容上分,我们可以看出对联的题材范围根据内容来分:A、流风遗韵 包括故事、传说、轶事B、立身出世 包括格言、自勉、互勉C、妙语解颐 包括幽默、讽刺、机智D、寄慨抒怀 包括风景、名胜、祠墓E、悼亡悲逝 包括 挽联但是,古代的对联并不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顶多算是一种形式。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有个故事,说鲁迅小时,老师出了句子,让他对老师出的是“独角兽”鲁迅对之为“比目鱼”关于这样的对子,算不算对联?这里要说下这个叫对课旧时私塾中的一种功课,即对对子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组练习要求是词类相对,结构一致。和对联的区别是,对联必须上下联相关,而对课到无妨,上下联相关也成,不相关也无妨。所以刚才的 两只烤鸭朝北走,算是对课,不是对联三、学习对联,应该 掌握的四个 基本要素辨四声、知平仄;晓联律,明对仗;意境幽,情趣雅;是三个基本要素,刚打错字了A、辨四声、知平仄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古汉语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也有人可能听说过 汉五声因为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所以,加上当时翻译佛经,使人懂的了,清浊音。出现了汉五声。这个,谁知道,因缘、缘分、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的么?又有谁知道谁把佛教引到了中国?玄奘平声平道莫低昂(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这个是四声歌诀讲到这,不得不说下我国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 他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 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个次方言。 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苏东南部,镇江以东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 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部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粤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部、西南部、北部,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闽方言: 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部和浙江省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这个大家了解下就成,无须深究。我们在经常会听到,平仄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我们来讲解下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也就是说,第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那么古代汉语呢,平声就是指,阴平和阳平。仄呢就是指上去入声。我们来类比下普通话: 平 第一声 第二声古代五声 平 阴平 阳平 普通话仄 : 第三声 第四声古音 仄 :上去入 由于普通话里没有了入声发音以前的入声字,现在已经分别派入了平上去,三声里了。只需要把现在发音为平,古代发音为入声的字记忆下来就可以现代发音为平,古代发音为入声的字,一共一百多个。例如,数字一七八十,都是入声字如,菊,福,觉,约,等字,都是入声字例外还有曲,铁,歇也是回头,我会把入声字记忆的歌诀发到咱学院的讲义组里,大家可以去看。这里不在讲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如何分辨四声和平仄。这个很关键,尤其是入声字,虽然有一百多个需要大家记的,(1)梅醉一身雪(2)有酒杜康醉(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