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入门.doc_第1页
诗词平仄入门.doc_第2页
诗词平仄入门.doc_第3页
诗词平仄入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欲知平仄, 先悉四声。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入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比如一、六、八、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综上所述, 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平 阴平 阳平上 上去 去入 阴平、阳平、上、去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如果是多音字,还得注意字义上的区别。四声既明,平仄易懂。平仄是诗词格律里的一个术语,只是一种符号象征,硬要探究这个词组的意思,那就权作“平和不平”(仄的字义为不平)解释。作诗填词者把古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为平类,上、去、入声为仄类。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则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有人把普通话的阳平也划为仄类,就阳平的个别字而言可以如此,因为今古音的变化,不排除有的字古音为上、去或入声,今音已变为阳平,但把普通话的阳平划作仄声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格律诗句一般为五言、七言(言,代指字数),一般是两字一顿作为一个音节的节拍,节奏点在每个音节的第二字上。因此,一般地,五言诗有三个节奏点:第二、四和最末一字;七言诗有四个节奏点:第二、 四、六和最末一字。因此,平仄与节奏点有直接关系。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句中交替,句间相对,联间相粘。”“句中交替”,意思是说,每一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第二字用平类声调的字,则第四字用仄类声调的字,第六字又换平类声调的字;反之亦然。这样平仄交替,目的是使声音有高有低,灵动又悦耳。符合该标准的称律句,否则称拗句。“句间相对”,意思是说,一对句子的上下句之间,句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在声调上要相对。即如果七言句中上句节奏点上的字(第二、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是“平仄平”,那么下句节奏点上的字(相同位置,即第二、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就应该是“仄平仄”,反之亦然。符合该标准的称为“对”(即平仄相对),违反了则称“失对”。“联间相粘”,我们知道,绝句一共四句,律诗一共八句(排律除外),按照两句为一联的说法,绝句第一、二句组成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所组称为尾联。而律诗除首联和尾联(第七、八句)外,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故“联间相粘”的意思,就是本联的末一句,与下一联的第一句,句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同。这称为“粘”。违反了称为“失粘”。粘对是包含在平仄中的,作用主要是使声调跌宕起伏多样化。既知平仄,可看格式。以这首七绝为例来看看格式:欢歌唱罢舞翩跹 (1)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海花儿与少年 (2)仄仄平平仄仄平策马昆仑天路上 (3)仄仄平平平仄仄冰泉玉树水晶妍 (4)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交替:第(1)句中节奏点上的字“歌、罢、翩”的声调为“平仄平”。余不一一。句间相对:第(1)节奏点上的“歌、罢、翩”三字声调为“平仄平”,和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三字声调“仄平仄”相对。第(3)句和第(4)句也是相对。联间相粘:本联首联的末一句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的声调是“仄平仄”,与下一联尾联第(3)、(4)句的第一句第(3)句节奏点上的“马、鞭、路”的声调是“仄平仄”,相同。律诗的平仄同理,此不举例。从上例中可以印证:1、 上例的格式称为“平起式”,即第一句第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平声字。同理,“仄起式”就是第一句2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仄声字。2、 上例的格式第一句最末一字用的是平声字,称为“平收”,有的又习惯称“平脚”,把头尾结合起来,称为“平起平收”式,有的又习惯称为“平平脚”。3、 把头和尾进行排列组合,格律诗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平仄脚)、仄起仄收(仄仄脚)、仄起平收(仄平脚)。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格式全篇的平仄次序都不一样。4、 首句用不用韵不强求,格律诗是偶数句必须用韵,且必须是平声韵(这也是前面介绍平仄节拍时多处提到“除最末一字外”的主要原因),韵位上的字还要不重复。奇数句末不用韵,且必须用仄类声调的字。5、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句中第1、3、5个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如此,但不绝对。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也是要讲究的。6、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把头上两字去掉就是五言。五言格律诗无论是五律或五绝,同样得遵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规则确立以后,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和(元)曲。格律诗中平仄规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避免孤平。一般的说,就是除最末一字外,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二是句末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即句末三个字(术语称“三字尾”)不能连着都用平类声调或仄类声调的字。三是写古典诗词不可因噎废食,毕竟抒情表意才是根本,如果出现拗句现象,可以采取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术语称“拗救”)的办法弥补。不过拗救是一种技巧而非格律。词的平仄:可以说,词是长短句形式的格律诗,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和押韵、平仄等规则。由于词的形成与格律诗有密切关系,并且有些词是从格律诗演变过来,词到后来又与所合的音乐分离,以律句作词句无形中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总的来说,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一般的,词也适用。但差别也有:一是在于因为词是“长短句”,在“粘对”上得因词牌的不同而灵活应用。二是有的词牌中对平仄的要求比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还严格。简单的说,是因为词与音乐分离了,为了保证分离后的词仍然具有音乐美所致。格律诗中,平类只平声, 仄类有三:上、去、入声,实际意味着凡是规定用仄类声调字的位置,上、去、入声三种字用哪一种都行。而在词中,规定用仄声字的位置,有的词牌规定更细,细到必须用上声或去声或入声;用平声字的位置还得分别阴平还是阳平-平分阴阳最早即是如此而来。如李清照论词就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分五声,就是平分阴平、阳平,加上上、去、入三声。如此过细的规定,在宋词三百首里有迹可循,如周邦彦一改初期词只分平仄不问四声-和格律诗对平仄的运用一样-精密的运用四声平仄。但是这样过分的拘泥却又害得词不达意,既不如苏辛词,又不如婉约派。然而也因此形成并延续了一些词牌中必须分阴阳辩五音(唇、齿、喉、舌、鼻五个不同发声部位)的仔细。词中避免孤平,一般的主要指五字句以上的词句,五字句以下除四字句比较特殊外,一到四字句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格律诗只限于五、七言,最短的律句是五言,少于五字的在诗中不作律句要求(六言格律诗虽有,但少见,在本文中不提)。词不仅和格律诗一样要避免句末(三字尾)三连平和三连仄,而且还因词中有三字句,故三字句也得遵守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的规则。词中也有拗句现象。自从词和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