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课题精选)1潮州传统文化[1].doc_第1页
(语文研究性课题精选)1潮州传统文化[1].doc_第2页
(语文研究性课题精选)1潮州传统文化[1].doc_第3页
(语文研究性课题精选)1潮州传统文化[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州传统文化 一、课题提出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直以来,潮州文化都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作为一个潮州人,我们为之自豪。所以,了解我们家乡文化,是我们神圣的责任,我们都应该保护潮州文化,弘扬潮州文化。二、研究内容(一)诙谐朴实的潮州歌谣(二)曲调优美的潮剧(三)潮州木雕三、研究过程(一)明确研究对象为潮州传统文化。(二)通过查找与潮州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潮州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四)组员共同商讨,写成研究报告。四、研究成果(一)诙谐朴实的潮州歌谣 潮州歌谣俗称“歌仔”、“畲歌”或“畲歌仔”,内容丰富。潮州歌谣有罗织儿童趣语,表达美好愿望,诉说民间疾苦,歌颂正义事物,讽刺邪恶现象等内容。它主题鲜明,感情充沛,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在旧时的中国,潮汕劳苦大众受尽欺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冤无处申,有理没处讲,或三五成群,或田间地头,或榕树阴下,或乐社、闲间,倾吐心声,向往未来,寄托希望,或吟歌解愁,苦中取乐。1、生活歌 从理论上来说,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歌的内容也应该比较丰富多彩。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样子。出现在潮州民间的“时政歌”比较少。保存到现的一首天顶一条虹,谈的是潮汕民间对辛亥革命的反应。天顶一条虹 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势,插支花仔动动戏。 由于许多当时风行的歌谣无人记录而没能保存下来,所以潮州歌谣中描写农事活动一类的数量较少。如:放牛歌 日出东方一点红,老汉放牛到田间。叫伊行猛偏行慢,叫伊行慢偏蹽风。2.滑稽歌 有的歌谣吟诵的人和事,似乎超出常理,其实是人民抒发心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嘲讽生活中黑白颠倒的“颠倒歌”。“颠倒歌”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黑白颠倒反动行径的讨伐,以及坚持平等,坚持正义,反对的强烈呼声。如: 老鼠拖猫上竹竿,和尚相打相挽毛。担梯上厝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田螺; 老鼠拖猫上竹竿,尼姑相打相挽辫。担梯上厝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磨蜞。3.儿歌 潮州歌谣中,儿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优秀的儿歌也不少。大体有三类,一是事物歌,二是游戏歌,三是劝勉歌。前两类儿歌都比较浅显易懂,多采用白描、直叙和简单对话的手法。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趣味和意义。如: 一脚雨遮,二脚鸡母,三脚结波(蟾蜍),四脚水牛,五脚唪嗄(蝉),六脚沙蜢蜓,七脚马龙骑(一种大蜘蛛),八脚马鬼爷(别一种蜘蛛),九脚无人有,十脚阿蟹舅。 潮州歌谣还有许多,按照内容性质的不同,还有情歌、叙事歌、仪式歌及过番歌。潮州歌谣是潮州民间文学的瑰宝,是一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二)曲调优美的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三)潮州木雕 潮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潮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推陈出新,以其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潮汕文化精致机灵的独特风格。潮州木雕,就是潮州民间工艺美术这片沃土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郑仲重做计时器漏时已有指工绳木,卯金涂漆的记载。 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 潮州木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流传至今,默默耕耘在这片园地里的世世代代的民间艺人,功不可没,他们更以其呕心沥血之作为潮汕增光、为雕刻艺术史添誉。潮州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就常见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图案、博古、禽兽花果草虫、山水、仙佛人物五类。人物题材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形象,被雕刻匠师们反复地表现着。此外,赞美韩愈来潮州作刺史的蓝关雪,表现明代潮州七贤进京应试的七贤进京等,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题材。无限丰富的题材,促使木雕匠师们去探求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而单独、交错或综合地灵活运用。潮州木雕,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于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发展,都将提供出许多有益的经验。(4) 潮州民间称谓 潮人对父母的称呼,除城市外,广大农村的孩子直至长大一辈子,对自己的父母,很少称呼为“爸爸、妈妈”的,绝大多数叫“阿叔”“阿伯”“阿婶”或“阿姨”。这在外方人听来会感到奇怪或误会,而在潮人中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直至现在,农村人大多还是按旧习惯称呼。 这一变相称呼为什么这么普遍?原因有二:一是父母为了保住孩子不夭折,避开亲热的称呼,从小就教孩子这么叫;有的是算命先生教的,说孩子应移房过祖,不然不利。自己的怎能送与别人?就只好在称呼上改变。少时对父母这么称呼,长大了还是这么称呼,习惯成自然。一是“爸爸、妈妈”产北方话,是太文雅的话,除了城市及有学识家庭有用这一称呼,或称“阿爹、阿娘”外,农村百姓就很少用这么的词语,还是随俗称呼。有的侨属儿子,称呼父母为“阿爸、阿妈”,是“爸爸、妈妈”的变音。潮人对父母的称呼虽然避亲变相,但当父母死了,哭灵时就以“父呀!母呀!”哭诉了。潮语有一句俗话叫“哭父哭母”,指的就是哭灵时的称呼。 (5) 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驷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驷马拖车宅院多为豪富或显宦的人家所建造的。前厅用来接待客人,后厅用于供奉祖宗的牌位,是祭祖的场所。内眷一般住在后院,前院的房间是做为客房用的,排屋则作为族人、佣工的住所。后包比较幽静,一般做书斋用。门前的广场可供客人安顿车马。整座宅院的结构都很讲究,反映了潮汕地区一种严格区分尊卑上下、男女内外,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统。 五、收获体会 潮州文化博大精深,却在慢慢沉沦。这与政府机构的倾向有这很大的关系。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政治资源的滋养,政府机构是文化的第一投资者它既有政策上的优势,也具有资金上的优势。所以作为非行政中心的潮汕地区,其文化的发展自然先天不足。即使当地政府有意使当地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但往往也会显得后劲不足。地方文化应当由民间主动地进行批判性的继承。这也许才是一个正确做法。但可悲的是,现代人似乎不想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许多人都认为传统文化是“老古董”,相对而言,他们更希望接受西方的“潮流”文化。所以,要靠民间主动保护地方的传统文化,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总是有一种偏见,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落后、腐朽的文化,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之所以不主动去传承潮州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认为这些东西对于个人而言“没什么用”。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觉得这对经济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那些仅在民间传播的文化。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潮州文化,了解到潮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