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論語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 1子曰 里仁爲美 擇不處仁 焉得知 譯文 孔子説 住的地方 要有仁德這才好 選擇住處 没有仁德 怎麽能是聰明呢 孟子 公孙丑上 第七章 孟子曰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伤人 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焉得智 夫仁 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 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 无礼无义 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 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 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 西汉 刘向 列女传 卷一 母仪 孟子生有淑质 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 父早丧 母仉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 孟子学为丧葬 躄 b 踊痛哭之事 母曰 此非所以处子也 乃去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舍市 近于屠 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 是亦非所以处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望 官员入文庙 行礼跪拜 揖拱手礼 让进退 孟子见了 一一习记 孟母曰 此真可以处子也 遂居于此 及孟子长 举六艺 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 尽心上 居恶在 仁是也 路恶在 义是也 荀子 劝学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张衡 思玄赋 匪仁里其焉宅兮 非义迹其淹追 4 2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譯文 孔子説 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於窮困中 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 實行仁德便心安 不實行仁德心便不安 聰明人利用仁 他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 他便實行仁德 4 3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 能惡人 譯文 孔子説 只有仁人才能够喜愛某人 厭惡某人 4 4子曰 苟志於仁矣 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説 假如立定志向實行仁德 總没有壞處 4 5子曰 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 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 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説 發大財 做大官 這是人人所盼望的 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 君子不接受 窮困和下賤 這是人人所厭惡的 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抛掉它 君子不擺脱 君子抛棄了仁德 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 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 就是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说苑 立节 曾子衣弊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 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 复往 又不受 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 人则献之 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 受人者畏人 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 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顾宪成 四书讲义 平居无事 不见可喜 不见可嗔 不见可疑 不见可骇 行则行 住则住 坐则坐 卧则卧 即众人与圣人何异 至遇富贵 鲜不为之充诎矣 遇贫贱 鲜不为之陨获矣 遇造次 鲜不为之扰乱矣 遇颠沛 鲜不为之屈挠矣 然则富贵一关也 贫贱一关也 造次一关也 颠沛一关也 到此直令人肝腑具呈 手足尽露 有非声音笑貌所能勉强支吾者 故就源头上看 必其无终食之间违仁 然后能于富贵贫贱造次颠沛处之如一 就关头上看 必其能于富贵贫贱造次颠沛处之如一 然后算得无终食之间违仁耳 予谓平居无事 一切行住坐卧 常人亦与圣人同 大概言之耳 究其所以 却又不同 盖此等处 在圣人都从一团天理中流出 是为真心 在常人则所谓日用而不知者也 是为习心 指当下之习心 混当下之真心 不免毫厘而千里矣 4 6子曰 我未見好仁者 惡不仁者 好仁者 無以尚之 惡不仁者 其爲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説 我不曾見到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 愛好仁德的人 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 厭惡不仁德的人 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 有誰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於仁德呢 我没見過力量不够的 大概這樣人還是有的 我不曾見到罷了 6 12冉求曰 非不説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 中道而廢 今女畫 譯文 冉求道 不是我不喜歡您的學説 是我力量不够 孔子道 如果真是力量不够 走到半道會再走不動了 現在你却没有開步走 注釋 力不足者 者 這一表示停頓的語氣詞 有時兼表假設語氣 詳 文言語法 畫 停止 4 7子曰 人之過也 各於其黨 觀過 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説 人是各種各樣的 人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 什麽樣的錯誤就是由什麽樣的人犯的 仔細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 就可以知道他是什麽樣式的人了 程子曰 人之过也 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 小人常失于薄 君子过于爱 小人过于忍 韩非子 说林上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 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 尽一杯 文侯谓堵师赞曰 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答曰 其子而食之 且谁不食 乐羊罢中山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韩非子 说林上 孟孙猎 得 使秦西巴持之归 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孟孙适至而求 答曰 余弗忍而与其母 孟孙大怒 逐之 居三月 复召以为其子傅 其御曰 曩将罪之 今召以为子傅 何也 孟孙曰 夫不忍 又且忍吾子乎 故曰 巧诈不如拙诚 乐羊以有功见疑 秦巴西以有罪益信 说苑 贵德 篇曰 乐羊以有功而见疑 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 由仁与不仁也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梁车为邺令 其姊往看之 暮而后至 闭门 因逾郭而入 车遂刖其足 赵成侯以为不慈 夺之玺而免之令 观过知仁者 观其过而知其仁与不仁也 有过而仁者 有过而失之不仁者 故曰 各于其党也 子路 秦西巴 孙性 过而仁者也 乐羊 梁车 过而不仁者也 4 8子曰 朝聞道 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説 早晨得知真理 要我當晚死去 都可以 新序 杂事一 楚共王有疾 召令尹曰 常侍箢yu n苏与我处 常忠我以道 正我以善 吾与处 不安也 不见 不思也 虽然 吾有得也 其功不细 必厚爵之 申侯伯与处 常纵恣吾 吾所乐者 劝吾为之 吾所好者 先吾服之 吾与处 欢乐也 不见 戚戚也 虽然 吾终无得也 其过不细 必亟遣之 令尹曰 诺 明日 王薨 令尹即拜箢苏为上卿 而逐申侯伯出之境 曾子曰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言反其本性 共王之谓也 故孔子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于以开后嗣 觉来世 犹愈没身不寤者也 汉书 夏侯胜传 胜少孤 好学 从始昌受 尚书 及 洪范五行传 又从欧阳氏问 为学精孰 所问非一师也 宣帝初即位 欲褒先帝 诏丞相御史曰 孝武皇帝功德茂盛 而庙乐未称 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 于是群臣大议廷中 皆曰 宜如诏书 胜独曰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 然多杀士众 竭民财力 亡德泽于民 不宜为立庙乐 诏书不可用也 于是丞相义 御史大夫广明劾奏 胜非议诏书 毁先帝 不道 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 不举劾 俱下狱 胜 霸既久系 霸欲从胜受经 胜辞以罪死 霸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胜贤其言 遂授之 系再更冬 讲论不怠 4 9子曰 士志於道 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説 讀書人有志於真理 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爲恥辱 這種人 不值得同他商議了 9 27子曰 衣敝緼袍 与衣狐貉者立 而不耻者 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 是道也 何足以臧 注釋 衣 去聲 動詞 當 穿 字解 緼 音運 y n 舊絮 古代没有草棉 所有 絮 字都是指絲綿 一曰 亂麻也 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 兩句見於 詩經 邶風 雄雉篇 孔子说 穿着破绵袍和穿狐貉 h 皮袍的人站在一起 而不感到耻辱的 大概只有子路吧 诗经 上说 不嫉妒 不贪求 为什么不会好 子路听了 便老念着这两句诗 孔子说 这本来就是道所要求的 怎么算得上好呢 4 10子曰 君子之於天下也 無適也 無莫也 義之與比 譯文 孔子説 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 没規定要怎樣幹 也没規定不要怎樣幹 只要怎樣幹合理恰當 便怎樣幹 韩诗外传卷七 孔子曰 昔者周公事文王 行无专制 事无由己 身若不胜衣 言若不出口 有奉持于前 洞洞焉若将失之 可谓子矣 武王崩 成王幼 周公承文武之业 履天子之位 听天子之政 征夷狄之乱 诛管蔡之罪 抱成王而朝诸侯 诛赏制断 无所顾问 威动天地 振恐海内 可谓能武矣 成王壮 周公致政 北面而事之 请然后行 无伐矜之色 可谓能臣矣 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 所以应时也 孟子 公孙丑上 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 乱则退 伯夷也 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进 乱亦进 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 可以久则久 可以速则速 孔子也 4 11子曰 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譯文 孔子説 君子懷念道德 小人懷念鄉土 君子關心法度 小人關心恩惠 朱熹 论语集注 怀 思念也 怀德 谓存其固有之善 怀土 谓溺其所处之安 怀刑 谓畏法 怀惠 谓贪利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 公私之间而已 君子 小人 以道德而言 或以地位而言 孔子说 君子想的是道德 小人想的是居处 君子畏法 小人贪利 君子以德治国 那么小民就安土重迁 君子以法治国 那么小民就获得惠利了 4 12子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譯文 孔子説 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 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 顾鸿雁麋鹿 曰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 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 不乐也 诗 云 经始灵台 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 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 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 谓其台曰灵台 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 故能乐也 汤誓 曰 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 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诗经 大雅 灵台 经始灵台 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 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 于牣鱼跃 文王规划筑灵台 基址方位细安排 百姓踊跃来建造 灵台很快就造好 文王劝说不要急 百姓干活更积极 文王巡游灵囿中 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美毛色润 白鸟洁净羽毛丰 文王游观到灵沼 鱼儿满池喜跳动 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shu 罟g 不入洿w 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荀子 大略 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 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 利克义者为乱世 上重义则义克利 上重利则利克义 故天子不言多少 诸侯不言利害 大夫不言得丧 士不言通货财 有国之君不息牛羊 错质之臣不息鸡豚 冢卿不修币 大夫不为场园 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 乐分施而耻积臧 然故民不困财 贫窭j 者有所窜其手 吕氏春秋 无义 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 故义者 百事之始也 万利之本也 中智之所不及也 不及则不知 不知则趋利 趋利固不可必也 以义动 则无旷事矣 公孙鞅为秦将而攻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 公孙鞅之居魏也 固善公子卬 使人谓公子卬曰 凡所游而欲贵者 以公子之故也 今秦令鞅将 岂忍相与战哉 公子言之公子之主 鞅请亦言之主 而皆罢军 于是将归矣 使人谓公子曰 归未有时相见 愿与公子坐而相与别也 公子曰 诺 魏吏争之曰 不可 公子不听 遂相与坐 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 秦孝公薨 惠王立 以此疑公孙鞅之行 欲加罪焉 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 庛襄不受 曰 以君之反公子卬也 吾无道知君 史记 商君列传 商君亡至关下 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曰 商君之法 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嗟乎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 弗受 4 13子曰 能以禮讓爲國乎 何有 不能以禮讓爲國 如禮何 譯文 孔子説 能够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 這有什麽困難呢 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 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 孟子 公孙丑上 第六章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荀子 礼论 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 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以起也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回答说 人生本来就有欲望 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 就不能没有追求 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 就不能不发生争夺 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 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 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 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 满足人们的要求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 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礼记 礼运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 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 父慈 子孝 兄良 弟弟 夫义 妇听 长惠 幼顺 君仁 臣忠十者 谓之人义 讲信修睦 谓之人利 争夺相杀 谓之人患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 修十义 讲信修睦 尚辞让 去争夺 舍礼何以治之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贫苦 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 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 不可测度也 美恶皆在其心 不见其色也 欲一以穷之 舍礼何以哉 什么叫做人情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 什么叫做人义 父亲慈爱 儿子孝敬 兄长友爱 幼弟恭顺 丈夫守义 妻子听从 长者惠下 幼者顺上 君主仁慈 臣子忠诚 这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就叫人义 讲究信用 维持和睦 这叫做人利 你争我夺 互相残杀 这叫做人患 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 维护十种人际关系准则 崇尚谦让 避免争夺 除了礼以外 没有更好的办法 饮食男女 是人的最大欲望所在 死亡贫苦 是人的最大厌恶所在 这最大欲望和最大厌恶 构成了人心日夜思虑的两件大事 每人都把心思藏在肚子里 深不可测 美好或丑恶的念头都深藏在心 从外表来看谁也看不出来 要想彻底搞清楚 除了礼之外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 礼记 曲礼上 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 决嫌疑 别同异 明是非也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 非礼不修 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 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 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 撙节 退让以明礼 孙希旦集解 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z n 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 所谓礼 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 判断事情的疑似难明 分别事情的何时当同何时当异 明辨事情的得礼或失礼 道德仁义 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 教育训导 整饬民俗 没有礼就会顾此失彼 区别争讼的是非曲直 没有礼就无法判断 君臣 上下 父子 兄弟的名分 没有礼就无法确定 学习做官的本领和学习六艺 如果弟子侍奉老师无礼 师生之情就不会亲密 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 将帅的治军 官员的到任履行职务 没有礼就无法体现威严 求福之祷 谢神之祠 以及常规的种种祭祀 供给鬼神的祭品都有规定 不按照礼数来做就显得内心不诚 外貌不庄 所以 作为君子 就要用恭敬 抑制 退让的精神来显示礼 礼记 仲尼燕居 子曰 礼者何也 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国而无礼 譬犹瞽之无相与 伥ch ng伥乎其何之 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 非烛何见 若无礼 则手足无所错 耳目无所加 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之居处 长幼失其别 闺门三族失其和 朝廷官爵失其序 田猎戎事失其策 军旅武功失其制 宫室失其度 量鼎失其象 味失其时 乐失其节 车失其式 鬼神失其飨 丧失其哀 辨说失其党 官失其体 政事失其旅 加于身而错于前 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孔子说 礼是什么呢 礼就是做事的办法 君子一定有要做的事 那就必定要有做事的办法 治理国家而没有礼 那就好比瞎子走路而没有助手 迷迷茫茫不知该往哪里走 又好比整夜在暗室中寻找东西 没有火把能看见什么 如果没有礼 就会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 耳朵不知该听什么 眼睛不知该看什么 在社交场合是该进该退该揖该让就全都乱了套 这样一来 曰常生活中长辈晚辈也就没有了区别 家庭内部三代人也失去了和睦 朝廷上的官爵也乱了套 田猎和军事训练也毫无计划 作战打仗也没有了规矩 五味和四时乱配 乐曲乱吹一通 车辆的制造也不依规矩 祭祀鬼神的规格错乱 丧事办得不像丧事 解释问题离题千里 百官的职守混乱 政令得不到推行 在这种情况下去身体力行 时时不忘 那就会抬手动脚都出毛病 这样一来 就会无法领导和团结百姓了 礼记 经解 礼之于正国也 犹衡之于轻重也 绳墨之于曲直也 规矩之于方圆也 故衡诚县 不可欺以轻重 绳墨诚陈 不可欺以曲直 规矩诚设 不可欺以方圆 君子审礼 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 谓之有方之士 不隆礼 不由礼 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故以奉宗庙 则敬 以入朝廷 则贵贱有位 以处室家 则父子亲 兄弟和 以处乡里 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用礼来治国 就好比用秤来称轻重 用绳墨来画曲线直线 用规矩来画方形圆形 所以 如果把秤认真地悬挂起来 是轻是重就骗不了人了 把绳墨认真地陈设那里 是曲线是直线就骗不了人了 把规矩认真地陈设那里 是方形是圆形就骗不了人了 如果君子深明于礼 那么任何奸诈伎俩也就骗不了人了 所以 重视礼 遵循礼的人 叫做有道之士 不重视礼 不遵循礼的人 叫做无道之民 礼的运用以敬让为贵 把礼运用到宗庙之内 就会人人恭敬 把礼运用到朝廷之上 就会贵贱有别 把礼运用到家庭之内 就会父子相亲 兄弟和睦 把礼运用到乡里之中 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风气 孔子说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荀子 强国 彼国者亦有砥厉 礼义节奏是也 故人之命在天 国之命在礼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 重法爱民而霸 好利多诈而危 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国家也有 磨刀石 礼义法度就是这种 磨刀石 所以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 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义 作为君主 推崇礼义 尊重贤人 就能称王天下 注重法治 爱护人民 就能称霸诸侯 喜欢财利 多搞欺诈 就会危险 玩弄权术 坑人害人 阴暗险恶 就会灭亡 左传 襄公十三年 君子曰 让 礼之主也 世之治也 君子尚能而让其下 小人农力以事其上 是以上下有礼 而谗慝黜远 由不争也 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 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 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 是以上下无礼 乱虐并生 由争善也 谓之昏德 国家之敝 恒必由之 君子说 谦让 是礼的主体 当时世太平的时候 君子崇尚贤能而对下属谦让 小人努力以事奉他的上司 因此上下有礼而奸邪废黜远离 这是由于不争夺的缘故 这叫做美德 到了天下动乱的时候 君子夸耀他的功劳以凌驾于小人之上 小人夸耀他的技能以凌驾于君子之上 因此上下无礼 动乱和残暴一起发生 这是由于争相自以为是 这叫做昏德 国家的败坏 常常是由于这样而来的 说苑 君道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 入文王之境 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 入其国 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 二国者相谓曰 其人民让为士大夫 其士大夫让为公卿 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 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 孔子曰 大哉 文王之道乎 其不可加矣 不动而变 无为而成 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说苑 修文 齐景公登射 晏子修礼而待 公曰 选射之礼 寡人厌之矣 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 君子无礼 是庶人也 庶人无礼 是禽兽也 夫臣勇多则弑其君 子力多则弑其长 然而不敢者 惟礼之谓也 礼者 所以御民也 辔者 所以御马也 无礼而能治国家者 婴未之闻也 景公曰 善 乃饬射 更席 以为上客 终日问礼 晏子春秋 外篇 上若无礼 无以使其下 下若无礼 无以事其上 人之所贵于禽兽者 以有礼也 人君无礼 无以临其邦 大夫无礼 官吏不恭 父子无礼 其家必凶 兄弟无礼 不能久同 诗 曰 人而无礼 胡不遄 快 死 故礼不可去也 4 14子曰 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 求爲可知也 譯文 孔子説 不發愁没有職位 只發愁没有任職的本領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 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三国志 魏志 文帝传 注引 献帝传 魏王令曰 世之所不足者 道义也 所有余者 苟安也 常人之性 贱所不足 贵所有余 故曰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 荀子 非十二子 君子能为可贵 不能使人必贵己 能为可信 不能使人必信己 能为可用 不能使人必用己 故君子耻不修 不耻见污 耻不信 不耻不见信 耻不能 不耻不见用 是以不诱于誉 不恐于诽 率道而行 端然正己 不为物倾侧 夫是之谓诚君子 诗 云 温温恭人 维德之基 此之谓也 4 15子曰 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門人問曰 何謂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説 參呀 我的學説貫穿着一個基本觀念 曾子説 是 孔子走出去以後 别的學生便問曾子道 這是什麽意思 曾子道 他老人家的學説 只是忠和恕罷了 仁 的两个不同侧面 忠 是尽心诚意 为自守之德 恕 是尊敬对方 为待人之德 卫灵公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韩诗外传卷三 曰 己恶饥寒焉 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 己恶劳苦焉 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 己恶衰乏焉 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 知此三者 圣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 故君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荀子 法行 孔子曰 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 有臣而求其使 非恕也 有亲不能报 有子而求其孝 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 有弟而求其听令 非恕也 士明于此三恕 则可以端身矣 韩诗外传卷三 己恶饥寒焉 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 己恶劳苦焉 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 己恶衰乏焉 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 知此三者 圣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 故君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 16子曰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説 君子懂得的是義 小人懂得的是利 孟子 尽心上 鸡鸣而起 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 孳孳为利者 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 无他 利与善之间也 鸡叫就起来 孜孜不倦行善的 是舜一类人 鸡叫就起来 孜孜不倦求利的 是跖一类人 要知道舜和跖的分别 没有别的 就在利和善之间 荀子 王制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 不能属于礼义 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 积文学 正身行 能属于礼义 而归之卿相士大夫 鹅湖之会 淳熙二年 1175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思想分歧而 会归于一 邀请朱熹和陆九渊 陆九龄等到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 讨论学术问题 就 为学之方 等展开辩论 史称 鹅湖之会 朱陆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朱熹侧重于 道问学 先博后约 通过泛观博览反归之约来认识天理 陆氏以之为 支离 陆九渊主张 尊德性 发明本心 先立乎其大 忽视知识积累 以求顿悟 直指人心 朱氏认为 太简 如此双方形成治学方法之争 鹅湖和教授兄韵 墟墓兴哀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 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 真伪先须辨只今 人见墓地便兴起悲哀之感 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 这悲哀钦敬之心正是千百年来人所共有的 涓涓细流汇聚终成苍茫大海 拳头大的石头堆积起来 就能成为泰山那样的巍巍高山 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 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 要知道从低向高处升达的真正通道 真真假假只在于辨别当今立志明心的一瞬 白鹿洞书院 论语 讲义跋 淳熈辛丑春二月 陆兄子静来自金溪 其徒朱克家 陆麟之 周清叟 熊鉴 路谦亨 胥训实从 十日丁亥 熹率寮友诸生 与俱至于白鹿书院 请得一言以警学者 子静既不鄙而惠许之 至其所以发明敷畅 则又恳到明白 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隠微深痼之病 盖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 熹犹惧其久而或忘之也 复请子静笔之于简 而受藏之 凡我同志 于此反身而深察之 则庶乎其可不迷于入德之方矣 新安朱熹识 淳熙八年 1181 陆九渊 1139 1193 访白鹿洞书院 朱熹 1130 1200 非常高兴 和他一起坐船游览 随后请他在白鹿洞书院作了一次讲演 讲到了读书人的痛处 听者无不动容 甚至落泪 自有宇宙以来 已有此溪山 还有此佳客否 白鹿洞書院講義 某虽少服父兄师友之训 不敢自弃 而顽钝踈拙 学不加进 每怀愧惕 恐卒负其初心 方将求针砭镌磨于四方师友 冀获开发 以免罪戾 此来得从郡侯秘书至白鹿书堂 群贤毕集 瞻睹盛观 窃自庆幸 秘书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 令登讲席以吐所闻 顾惟庸虚 何敢当此 辞避再三 不得所请 取论语中一章 陈平生之所感以应嘉命 亦幸有以教之 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白鹿洞書院講義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 辞旨晓白 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 亦恐未能有益也 某平日读此 不无所感 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 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 则所习者必在于义 所习在义 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 则所习者必在于利 所习在利 斯喻于利矣 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白鹿洞書院講義 科举取士久矣 名儒巨公皆由此出 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 然场屋之得失 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 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 而今世以此相尚 使汨没于此而不能自拔 则终日从事者 虽曰圣贤之书 而要其志之所乡 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 推而上之 则又惟官资崇卑 禄廪厚薄是计 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 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从事其间 更历之多 讲习之熟 安得不有所喻 顾恐不在于义耳 诚能深思是身 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 其于利欲之习 怛焉为之痛心疾首 专志乎义 而日勉焉 博学 审问 谨思 明辨而笃行之 由是而进于场屋 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 胸中之蕴 而不诡于圣人 由是而仕 必皆共其职 勤其事 心乎国 心乎民 而不为身计 其得不谓之 君子 乎 白鹿洞書院講義 秘书先生起废以新斯堂 其意笃矣 凡至斯堂者 必不殊志 愿与诸君勉之 以毋负其志 4 17子曰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説 看見賢人 便應該想向他看齊 看見不賢的人 便應該自己反省 有没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子曰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荀子修身篇 曰 见善 修然必以自存也 见不善 愀然必以自省也 孟子滕文公上篇 曰 颜渊曰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又 离娄下篇 曰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 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 人也 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 可传于后世 我由 同犹 未免为乡人也 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 国语 晋语七 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 曰 乐夫 对曰 临下之乐则乐矣 德义之乐 则未也 公曰 何谓德义 对曰 诸侯之为 日在君侧 以其善行 以其恶戒 可谓德义矣 公曰 孰能 對曰 羊舌習于春秋 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 晋悼公与司马侯一起登上高台眺望 说 真快乐啊 司马侯说 居高临下观景的快乐是快乐了 然而 德义的快乐却还说不上 悼公问道 什么叫做德义 司马侯回答说 诸侯的所作所为 天天在国君的旁边 以他们的善行作为效法的榜样 以他们的恶行作为自己的鉴戒 可称得上德义了 悼公问道 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司马侯回答说 叔向熟悉历史书籍 于是悼公就召见叔向 叫他辅导太子彪 说苑 杂言 昔者南瑕子遇程大子 大子为烹鲵鱼 南瑕子曰 吾闻君子不食鲵鱼 程大子曰 乃君子否 子何事焉 南瑕子曰 吾闻 君子上比 所以广德也 下比 所以狭行也 比于善 自进之阶 比于恶 自退之原也 诗 曰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吾岂敢自以为君子哉 志向之而已 4 18子曰 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 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説 侍奉父母 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 得輕微婉轉地勸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聽從 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 雖然憂愁 但不怨恨 礼记 曲礼下 子之事亲也 三谏而不听 则号泣而随之 礼记 内则 父母有过 下气怡色 柔声以谏 谏若不入 起敬起孝 说则复谏 不说 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 宁孰谏 父母怒不说 而挞之流血 不敢疾怨 起敬起孝 朱熹云 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 事父母几谏 即 内则 所谓下气怡色 柔声以谏也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即 内则 之谏若不入 起敬起孝 说则复谏也 劳而不怨 即 内则 所谓挞之流血 不敢疾怨也 大戴礼记 曾子事父母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 事父母有道乎 曾子曰 有 爱而敬 父母之行若中道 则从 若不中道 则谏 谏而不用 行之如由己 从而不谏 非孝也 谏而不从 亦非孝也 孝子之谏 达善而不敢争辩 争辨者 作乱之所由兴也 由己为无咎 则宁 由己为贤人 则乱 孝子无私乐 父母所忧忧之 父母所乐乐之 大戴礼记 曾子事父母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子从父命 孝乎 臣从君命 贞乎 三问 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 以语子贡曰 乡者君问丘也曰 子从父命 孝乎 臣从君命 贞乎 三问而丘不对 赐以为何如 子贡曰 子从父命 孝矣 臣从君命 贞矣 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 小人哉 赐不识也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 则封疆不削 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 则社稷不危 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 则宗庙不毁 父有争子 不行无礼 士有争友 不为不义 故子从父 奚子孝 臣从君 奚臣贞 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孝经 卷十五 曾子曰 敢问子从父之令 可谓孝乎 子曰 是何言与 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无道 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 虽无道 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 虽无道 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 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争子 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荀子 子道 入孝出弟 人之小行也 上顺下笃 人之中行也 从道不从君 从义不从父 人之大行也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 从命则亲危 不从命则亲安 孝子不从命 乃忠 从命则亲辱 不从命则亲荣 孝子不从命 乃义 从命则禽兽 不从命则修饰 孝子不从命 乃敬 故可从而不从 是不子也 未可以从而从 是不忠也 明于从不从之义 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慤以慎行之 则可谓大孝矣 传 曰 从道不从君 从义不从父 此之谓也 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 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 则不幸不顺 见恶而能无失其爱 非仁人莫能行 诗 曰 孝子不匮 此之谓也 孟子 万章上 万章问曰 舜往于田 号泣于旻天 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 怨慕也 万章曰 父母爱之 而不忘 父母恶之 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 曰 长息问于公明高曰 舜往于田 则吾得间命矣 号泣于旻天 于父母 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 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 我竭力耕田 共为子职而已矣 父母之不我爱 于我何哉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 百官牛羊仓廪备 以事舜于畎亩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 帝将胥天下而迁于焉 为不顺于父母 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 人之所欲也 而不足以忧 好色 人之所欲 妻帝之二女 而不足以解忧 富 人之所欲 富有天下 而不足以解忧 贵 人之所欲 贵为天子 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 好色 富贵 无足解忧者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 则慕父母 知好色 则慕少艾 有妻子 则慕妻子 仕则慕君 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 吾于大舜见之矣 4 19子曰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 譯文 孔子説 父母在世 不出遠門 如果要出遠門 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礼记 曲礼上 夫为人子者 出必告 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 玉藻 亲老 出不易方 复不过时 论语 批注 批判 孔丘所宣扬的 父母在 不远游 是 孝 这种奴隶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之一 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利用这种道德信条 培养他们的忠臣孝子 孔丘的这一反动思想流毒很广 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运动起着破坏作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是关系到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大事 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措施 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为了继续贯彻这一伟大战略措施 必须同孔丘散布的这种旧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 4 20子曰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 4 21子曰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説 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裏 一方面因 其高壽 而喜歡 另一方面又因 其壽高 而有所恐懼 朱熹 论语集注 知 犹记忆也 常知父母之年 则既喜其寿 又惧其衰 而于爱日之诚 自有不能已者 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 故人之生也 百岁之中 有疾病焉 有老幼焉 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 亲戚既殁 虽欲孝 谁为孝 老年耆艾 虽欲弟 谁为弟 故孝有不及 弟有不时 其此之谓与 孔子家语 致思 孔子適齊 中路聞哭者之聲 其音甚哀 孔子謂其僕曰 此哭哀則哀矣 然非喪者之哀矣 驅而前 少進 見有異人焉 擁鐮帶素 哭者不哀 孔子下車 追而問曰 子何人也 對曰 吾丘吾子也 曰 子今非喪之所 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 吾有三失 晚而自覺 悔之何及 孔子家语 致思 曰 三失可得聞乎 願子告吾 無隱也 丘吾子曰 吾少時好學 周遍天下 後還喪吾親 是一失也 長事齊君 君驕奢失士 臣節不遂 是二失也 吾平生厚交 而今皆離絕 是三失也 夫樹欲靜而風不停 子欲養而親不待 徃而不來者年也 不可再見者親也 請從此辭 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 小子識之 斯足為戒矣 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孝经 卷九 孝子之事亲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子事奉父母双亲 日常居家的时候 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 奉养的时候 应尽和悅的心去服侍 父母生病时 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 父母去世 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 祭祀时 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 以上五点完全做到 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 4 22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 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 孔子説 古時候言語不輕易出口 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 逮 及也 从辵隶聲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俄而与于期逐 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 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 马体安于车 人心调于马 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 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 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上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喻老 颜渊 司馬牛問仁 子曰 仁者 其言也訒 曰 其言也訒 斯謂之仁已乎 子曰 爲之難 言之得無訒乎 译文 司马牛问仁德 孔子道 仁人 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 言语迟钝 这就叫做仁了吗 孔子道 做起来不容易 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宪问 14 20子曰 其言之不怍 則爲之也難 譯文 孔子説 那個人大言不慚 他實行就不容易 14 27子曰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 孔子説 説得多 做得少 君子以爲恥 礼记 杂记下 君子有三患 未之闻 患弗得闻也 既闻之 患弗得学也 既学之 患弗能行也 君子有五耻 居其位 无其言 君子耻之 有其言 无其行 君子耻之 既得之而又失之 君子耻之 地有馀而民不足 君子耻之 众寡均而倍焉 君子耻之 君子有三种忧虑 没有听说过的东西 忧虑不能够听说 已经听说到的东西 忧虑不能够学会 已经学会的东西 忧虑不能够实行 君子还有五种自感羞耻的事 身居其位而无所建言 君子引以为耻 有建言而不能付诸实行 君子引以为耻 已经付诸实行了而又半途而废 君子引以为耻 地广而民稀 君子引以为耻 与别国人口一样多而人家的财富比自己多一倍 君子引以为耻 礼记 缁衣 子曰 王言如丝 其出如纶 王言如纶 其出如綍 故大人不倡游言 可言也 不可行 君子弗言也 可行也 不可言 君子弗行也 则民言不危行 而行不危言矣 诗 云 淑慎尔止 不愆于仪 子曰 君子道人以言 而禁人以行 故言必虑其所终 而行必稽其所敝 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诗 云 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 大雅曰 穆穆文王 于缉熙敬止 礼记 缁衣 子曰 茍有车 必见其轼 茍有衣 必见其敝 人茍或言之 必闻其声 茍或行之 必见其成 葛覃 曰 服之无射 子曰 言从而行之 则言不可饰也 行从而言之 则行不可饰也 故君子寡言 而行以成其信 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 诗 云 自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小雅曰 允也君子 展也大成 老子 第六十三章 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4 23子曰 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説 因爲對自己節制 約束而犯過失的 這種事情總不會多 礼记 曲礼上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故大智不割 4 24子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 孔子説 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 工作要勤勞敏捷 大戴礼记 曾子立世 曾子曰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 微言而笃行之 行必先人 言必后人 君子终身守此悒悒 译文 曾子说 君子广博地学习 谨小慎微地守持学业 少说话 笃厚地行动 行动一定要在他人之先 说话一定要在他人之后 君子应该终身以忧患意识恪守这些信念 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 万石君名奋 姓石氏 无文学 恭谨无与比 孝景帝季年 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以岁时为朝请 过宫门阙 万石君必下车趋 见路马 必式焉 子孙为小吏 来归谒 万石君必朝服见之 不名 子孙有过失 不谯让 为便坐 对案不食 然后诸子相责 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 乃许 子孙胜冠者在侧 虽燕居 必冠 申申如也 僮仆欣欣如也 唯谨 上时赐食于家 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如在上前 其执丧 哀戚甚悼 子孙遵教亦如之 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虽齐鲁诸儒质行 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 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 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 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 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 少子庆为内史 建每五日洗沐归 谒亲 入子舍 窃问侍者 取亲中厕牏 身自浣涤 复与侍者 不敢令万石君知 以为常 内史庆醉归 入外门 不下车 万石君闻之 不食 庆恐 肉袒请罪 不许 举宗及兄建肉袒 万石君让曰 内史贵人 入闾里 里中长老皆走匿 而内史坐车中自如 固当 乃谢罢庆 庆及诸子弟入里门 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长子建哭泣哀思 扶杖乃能行 岁余 建亦死 诸子孙咸孝 然建最甚 甚于万石君 建为郎中令 书奏事 事下 建读之 曰 误书马者 与尾当五 今乃四 不足一 上谴死矣 甚惶恐 其为谨慎 虽他皆如是 庆为太仆 御出 上问车中几马 庆以策数马 毕 举手曰 六马 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 然犹如此 为齐相 举齐国皆慕其家行 不言而齐国大治 为立石相祠 卫绾者 代大陵人也 事文帝 功次迁为中郎将 醇谨无他 景帝立 上赐之剑 绾曰 先帝赐臣剑凡六剑 不敢奉诏 上曰 剑 人之所施易 独至今乎 绾曰 具在 上使取六剑 剑尚盛 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 常蒙其罪 不与他将争 有功 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忠 实无他肠 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孝景前六年中 封绾为建陵侯 御史大夫张叔者 名欧 孝文时 以治刑名言事太子 然欧虽治刑名家 其人长者 自欧为吏 未尝言案人 专以诚长者处官 官属以为长者 亦不敢大欺 上具狱事 有可却 却之 不可者 不得已 为涕泣面对而封之 其爱人如此 太史公曰 仲尼有言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其万石 建陵 张叔之谓邪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不严而治 礼记 檀弓下 晋人谓文子知人 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 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诸其口 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生不交利 死不属其子焉 4 25子曰 德不孤 必有鄰 譯文 孔子説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 一定會有 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 夥伴 论语集注 邻 犹亲也 德不孤立 必以类应 故有德者 必有其类从之 如居之有邻也 荀子 不苟 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 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 故马鸣而马应之 牛鸣而牛应之 非知也 其势然也 故新浴者振其衣 新沐者弹其冠 人之情也 其谁能以己之潐 ji o 潐受人之掝掝者哉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比如 中华文化强调 民惟邦本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强调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强调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主张以德治国 以文化人 强调 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君子义以为质 强调 言必信 行必果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强调 德不孤 必有邻 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扶贫济困 不患寡而患不均 等等 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这些思想和理念 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 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 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2015年5月23日中日友好交流大会 习近平主席 邻居可以选择 邻国不能选择 德不孤 必有邻 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 以德为邻 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 谓可以养生 可以济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 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 遇一老者 修髯伟貌 飘飘若仙 余敬礼之 语余曰 子仕路中人也 明年即进学 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 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 吾姓孔 云南人也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 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 告母 母曰 善待之 试其数 纤悉皆验 余遂起读书之念 谋之表兄沈称 言 郁海谷先生 在沈友夫家开馆 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立命之学 孔为余起数 县考童生 当十四名 府考七十一名 提学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 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 言 某年考第几名 某年当补廪 某年当贡 贡后某年 当选四川一大尹 在任三年半 即宜告归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 当终于正寝 惜无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 凡遇考校 其名数先后 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及食米七十余石 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余窃疑之 后 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文员劳动合同模板(3篇)
- 咖啡连锁品牌2025年市场布局战略:跨地域扩张与本土化策略研究
- 2025设备抵押借款合同版
- 新能源储能行业绿色信贷政策应用现状与2025年展望报告
- 光学仪器销售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高压电工复审完整题库(附答案)
- 轻冶料浆配料工节假日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蚕饲养员节假日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右肺腺癌转移护理查房
-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措施
-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 债权债务法律知识讲座
-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个人停车位租赁合同模板
- 基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客户关系营销研究
- 肉制品工艺学-香肠类制品-课件
- 超全QC管理流程图
- 2广告实务课程标准
- 00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一章
- GB/T 2992.1-2011耐火砖形状尺寸第1部分:通用砖
- 中医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