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3.doc_第1页
螳螂捕蝉3.doc_第2页
螳螂捕蝉3.doc_第3页
螳螂捕蝉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2、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螳螂捕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学生回答: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使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二、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1、过渡: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故事,默默地读读、用心记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学生默读课文,记忆故事。)2、引导复述故事:在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它们分别是蝉、螳螂、黄雀、少年(学生说,教师板书)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黄雀。(学生说,教师相机出示词语:(1) 蝉 悠闲 自由自在(2)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 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用上这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指名两名学生讲故事,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评价。)3、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引导: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学生说)少年的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生动、有趣、有意思)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学生齐读故事)4、品读文言文。(1)这个故事汉代的刘向是这样表述的。(出示文言文)(2)生自由读,师范读。(3)你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说说这文言文的意思吗?(生说,师小结,你看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文言文就是一个号方法。)三、引导探讨“道理”:1、少年真的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告诉吴王一个道理,学生读,并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2、继续引导: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顾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顾到?(理解“一心”和“隐伏”)指导朗读:是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多么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齐读道理。)3、听了少年讲的故事,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生读第一节。)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里可以这样引导: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身后隐伏着怎样的祸患?什么叫“乘虚而入”?(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后果怎样?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到时候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无家可归的人民、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辜的老百姓、可怜的儿童和老人)4、引读最后一小节:想到这儿,吴王(学生读下面的内容)四、感受少年形象1、引导:想当初,大臣的劝说没有一点效果,事情似乎已没有转机,然而,少年的一个故事却使事情发生了奇迹性的变化。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把有关的词句划出来,仔细感受一下。(学生自学探讨。)2、引导全班讨论,教师抓住重点语段点拨:(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少年?(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引导:“毫不介意”是什么意思?他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指名读)在这段文字中,你还能体会出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如果第三个早晨,吴王还是没有发现少年,他还会转下去吗?(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少年为什么要转来转去?后文有一句话体现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学生齐读: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少年讲的这个故事是真的吗?能让吴王知道是他编的吗?所以,少年选择什么时间出来?为什么?他选择的地点在哪里?又为什么?(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机智的少年。)(3)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导: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他善于抓住人的好奇心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我们应该怎样读少年说的这句话?(指名读,齐读)五、感悟总结1、现在你知道吴王为什么不听从大臣的劝谏,却听进了一个少年的建议了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少年明白自己如果直接去劝,无异于飞蛾投火,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所以他用一个故事不露声色、旁敲侧击地巧劝吴王。)2、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六、作业1、 复述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2、阅读文言短文螳螂捕蝉: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