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doc_第1页
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doc_第2页
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doc_第3页
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哈贝马斯著 曹卫东译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经验问题,亦即一开始就处于开放状态的问题:传统世界观瓦解之后,三种合理性彻底分化了开来,那么,这三种合理性为何没有在现代社会生活秩序当中找到同等重要的代表制度呢?为何没有对日常交往实践产生同等重要的规约作用呢?而韦伯用他的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预断了这个问题,即:只有从目的理性的角度出发,社会合理化的进程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因此,我想来讨论一下韦伯的行为理论在概念策略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把这一批判当作我的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交往行为概念。 我在讨论过程中将不涉及英国语境中分析的行为理论(analytische Handlungstheorie)1。英国的行为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在其他地方2曾有所借用。这些研究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但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有共同的概念分析方法,对问题的把握相对而言也都比较严格。分析的行为理论对于阐明目的行为的结构是很有启发的。但是,它过于局限在一个孤立行为者的原子论行为模式上,而忽略了人际关系赖以形成的行为协调机制。分析的行为理论从一个实体世界的本体论前提出发,来构建行为概念,而忽略了行为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于社会互动至关重要。由于行为被还原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有意干预,目的-手段关系的合理性也就走到了前台。最终,分析的行为理论还认为,它的使命就在于从元理论的角度阐明基本概念;它没有注意到,行为理论的基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经验意义,所以也就未能与社会科学的概念建立起联系。分析的行为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但对于社会理论来说,这些问题都过于一般。 在分析的行为理论范围内,经验主义所展现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比如:什么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唯心主义 vs. 唯物主义);什么理由与原由(意志自由vs. 决定论);什么态度与行为(客观主义的行为描述vs. 非客观主义的行为描述);什么行为解释的逻辑学意义;以及因果性、意向性等等。归结起来,分析的行为理论是重新拣起了前康德主义意识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并没有触及到社会学行为理论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行为理论应当把交往行为当作起点: 行为协调的必然性要求在社会范围内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交往,而如果想把行为有效地协调起来,以便能够满足需求,则又必须进行交往。3 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语言沟通作为协调行为的机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分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意义理论(Bedeutungstheorie),它为交往行为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这里所说的还不是那些跟行为理论息息相关的意义理论命题,也就是说,还不是意向主义的语义学(intentionale Semantik)4,它的创始人是格里斯(H. P. Grice)5,后来又经过了刘易斯(D. Lewis)6的补充,并得到了席福(St. Schiffer)7和贝内特(J. Bennett)8的加工发展。这样一种唯名论(nominalistisch)的意义理论不能用来解释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的协调机制,因为它一意孤行,坚持用因果行为模式来分析沟通行为。 意向主义语义学所立足的是一种反直觉的观念,即:对符号表达x的意义的理解,可以还原为对言语者S的意图的领会,因为言语者借助于符号让听众H去理解一些东西。这样,一种派生的沟通样态就被装饰成为了沟通的原生样态。而派生样态的沟通本来是言语者在直接沟通发生障碍的时候才会采用的。意向主义语义学把符号表达x的意义,还原成了言语者用x所给出的直接或间接的意图。意向主义语义学的这一尝试未能取得成功,因为听众所要理解的是两样东西,一方面是理解言语者S使用x的意思,即x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要认清言语者S使用x所追求的目的,也就是说,言语者通过他的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当听众H认清了与他交往的言语者S的意图,并领会了贯穿在言语者S交往意图中的真实用意,言语者S才有可能成功地把意图展现出来,即让听众H去理解意义。仅仅认识到言语者S的交往意图,听众是无法理解言语者S的真实用意的,也就是说,他无法理解言语者为什么会与他交往9。 对于交往行为理论具有建构意义的,只是那些关注语言表达结构的分析的意义理论,而非关注言语者意图的分析的意义理论。当然,交往行为理论所看重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借助于沟通机制把不同行为者的行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使这些行为在社会空间和历史时间范围内组成一个网络。就交往行为理论的这个问题而言,卡尔毕勒(Karl Buehler)的工具论模式(Organonmodell)具有典型意义。毕勒10的出发点是关于语言符号的符号学模式,言语者(发送者)使用语言符号的目的,是要与听众(接受者)就对象和事态达成理解。毕勒区分了使用分号的三种不同功能: (a)表现事态的认知功能; (b)交代言语者经验的表现功能; (c)向接受者发出要求的召唤功能。 因此,语言符号同时承担着三种功能,分别表现为:符号(Symbol)、表征(Symptom)以及信号(Signal): 作为符号,它所依据的是对对象以及事态的分类;作为表征,它所依赖的是发送者,它表达了发送者的内心;作为信号,它所依靠的是对听众的召唤,它象其他交往信号一样,主宰着听众的内在活动和外在行为。11 我在这里没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语言学和心理学12对于这种语言模式的接受和批判,因为它们的重要论述(除了一个例外13),都被语言分析哲学吸收了过去;至少,有三种最重要的分析的意义理论可以套用到毕勒的语言模式中去,它们通过对语言表达的使用规范的形式分析,从内在阐明了交往理论,而不是根据对转换过程的控制论分析,从外在阐明交往理论。意义理论对工具论模式的这一建构路线,远离了把沟通过程当作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客观主义观念14,而面向一种关于互动的形式语用学概念,这种互动发生在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并以沟通行为作为中介。 实用主义符号理论始于皮尔斯 (Ch. S. Peirce),后来又得到了莫里斯(Ch. W. Morris)的大力发展。卡尔纳普(R. C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