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doc_第1页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doc_第2页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doc_第3页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doc_第4页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调整 中山市城乡规划局中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零一五年十月二零一五年十月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目目 录录 一 规划期限与范围一 规划期限与范围 1 二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二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1 三 功能定位与网络层次三 功能定位与网络层次 2 四 线网调整方案四 线网调整方案 4 五 线网实施规划五 线网实施规划 6 六 车辆基地布局六 车辆基地布局 8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1 一 规划期限与范围一 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保持一致 同时适度超前规 划远景线网 远期 2020 年 远景 展望 2050 年 二 规划范围 规划空间范围包括中山市域全境 陆域总面积 1800 平方公里 其中以中心城区为规划研究核心范围 1 中山市域 包含中山市行政辖区范围 即陆域总面积 1800 平方公里 海域总面积 176 平方公里 2020 年规划人口规模 420 万人 2 中心城区 包含石岐 东区 西区 南区 4 个区组成的主 城区及沙溪 大涌 港口 五桂山办事处 火炬开发区 翠亨新区 陆域总面积为 760 6 平方公里 2020 年规划人口规模 185 万人 二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二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 规划指导思想 全域中山 城乡一体 强化枢纽 提聚内核 功能清晰 结构 合理 二 线网规划布局思路 适应中山发展战略 以 全域中山 为理念 以提升中山中 心城区首位度为目标 适应城市规划发展要求 支撑中心城区 一城双核多片区 城市构架 市域 一主两副四组团 空间布局 遵循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理念 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 体现轨道交通与 BRT 公交一体化规划思路 构建互为补充的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2 公交系统 二 发展目标 根据中山市城市和现状交通特点 以及城市未来交通发展战略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 为全市提供一种大容量的快速出行方式 轨道交通分区服务水平目标 1 中心城区范围内 10min 可达区域轨道枢纽 2 中心城区范围内 30min 可达市中心 3 中心城区组团副中心 20min 可达市中心 全市范围内 1h 可达市中心 4 依托城市轨道和区域轨道 30min 可达相邻城市 轨道交通分区分担率目标 1 中心城区范围内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出行占公交比率约为 35 45 2 全市范围内轨道交通方式出行占公交比例约为 25 35 三 功能定位与网络层次三 功能定位与网络层次 一 功能定位 轨道交通将在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中发挥巨大作用 但由于轨 道交通造价高昂 建设周期较长 鉴于中山市的财力状况和城市发 展趋势 轨道交通并不应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方式 但应发展为中 山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方式 中山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为 在中运 量公交系统及传统公交系统的配合下 发展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 干 构建多层次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服务中山市主要客流走廊和 客流集散点 支撑中山市建设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广东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3 省生态 投资环境良好 三宜 城市目标的实现 支持中山市城市 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 网络层次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满足不同范围 不同服务要求下的线路功 能定位 需具有一定灵活性 构建分层次 多样化的线网技术体系 构建相对较高强度 较低密度的线网 具备较高的运输效率 覆盖 主要客流集散点和交通走廊 但根据线路功能 性质不同可采取区 域差别化的覆盖 以体现其城市交通骨干作用 线网根据功能定位 差异分为市区线和市域线两个层次 市区线 重点解决中心城区范围大运量客流通道的交通问题 覆盖主要客流走廊 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 缓解发展中的 交通供需矛盾 同时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并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对外交通枢纽的合理衔接 加强中山市 中心城区与珠三角城市群及其他沿海大城市的快速联系 承担对外 交通的集散功能 通过在中山北站 中山站 沙溪站 南区站 西 区站等车站与珠三角城际铁路及沿海高速铁路的衔接 增强与广州 深圳 珠海等周边城市及其他沿海大城市的联系 使中山更好地融 入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市域线 由中山市域范围内的城际线和本规划新增加的市域线 共同组成 服务于市域范围 目的是连接城市中心 副中心与主要 镇区 承担市域内的城市中心 副中心与主要镇区间的交通联系 通过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 改变中山市自下而上 分散发展的格局 构建 一体化 的城市发展模式 强化主城区的服务职能 与城际 轨道交通一起 促进小榄 南朗市域副中心及外围镇区组团的快速 形成和发展 缩短组团间时空距离 加快中山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4 实现城市发展目标 同时 加强城市中心 副中心及主要镇区与珠 三角城市群的快速联系 使中山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四 线网调整方案四 线网调整方案 一 远期规划线网调整方案 远期线网由 3 条线路构成 一纵两横 线网形态 与 BRT 整体 构建形成 一环一纵两横 公共交通主骨架网络 城市轨道交通线 网总长 91 2km 设站 54 座 其中轨道内部换乘站 2 座 与区域轨 道车站换乘站 4 座 1 号线 港口 中山北 石岐 东区 南区 中心城区南北向城市 轨道交通核心骨架通道 中山北站客流集散重要方式 响应和引导 城市向北 向东发展 实现港口 中山北站 石岐 东区快速联系 覆 盖港口商圈 中山北综合交通枢纽 紫马岭商圈 岐江新城 体育 场及沿线多个居住区 主要沿港口世纪路 港口大道 起湾道 博 爱路 城南路等交通走廊布局 线路长 19 7km 设站 15 座 平均 站间距 1 41 km 2 号线 小榄 东升 西区 石岐 东区 中山站 火炬区 马鞍岛 中心城区与北部副中心市域快速轨道联系通道 中心城区东西向 两核 联系主通道 及中山站 小榄站 客运港客流集散重要方 式 实现小榄 东升 西区 石岐 东区 中山站 火炬开发区 马鞍岛的快 速联系 覆盖小榄镇区 东升镇区 沙朗市场 中医院 康华路商 圈 中山站 火炬区商圈及沿线多个居住区 主要沿民安路 同乐 大街 彩虹大道 翠沙路 康华路 沙边路 世纪大道等交通走廊 布局 规划线路长 54 6km 设站 27 座 平均站间距 2 10km 3 号线 沙溪 西区 石岐 东区 中心城区东西向补充通道 实现了沙溪 西区 石岐 东区沿南部走廊的东西向联系 覆盖富华道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5 中山路商业走廊 主要沿岐江公路 富华道 中山路交通走廊布局 规划线路长 16 9km 设站 12 座 平均站间距 1 54km 二 远景规划线网调整方案 在远期线网基础上 结合城市向东发展 两核 联系要求 以 全域中山 为目标 形成 主城区两横三纵 东部新城两放射 西北组团一放射 南部组团一放射 网格 放射线网形态 规划线网 由 7 条线组成 全长 246 5km 设站 124 座 其中城市轨道内部换 乘站 13 座 与区域轨道车站换乘站 9 座 1 号线 港口 中山北 石岐 东区 南区 大涌 中心城区南北向 城市轨道交通核心骨架通道 中山北站客流集散重要方式 线路在 远期方案基础上继续向西南延伸至大涌 线路全长 29 1km 设站 20 座 平均站间距 1 53km 2 号线 小榄 东升 西区 石岐 东区 火炬区 马鞍岛 中山中 心城区与北部副中心市域轨道快速联系通道 中心城区东西向 两 核 联系城市轨道核心骨架通道 中山站和小榄站重要客流集散方 式 线路走向同远期推荐方案 线路长 54 6km 设站 27 座 平均 站间距 2 10km 3 号线 古镇 横栏 沙溪 石岐 东区 中心城区东西向沿中山 路骨干通道 古镇 横栏与中心城区联系重要轨道通道 实现了古 镇 横栏 沙溪 西区 石岐 东区的东西向联系 在远期推荐方案 3 号线 基础上远景考虑沿旧岐江公路向西延伸至古镇 规划线路长 32 3km 设站 18 座 平均站间距 1 90km 4 号线 西区 中山北 岐江新城 翠亨新区 主城区与翠亨新 区 两核 联系补充通道 实现了岐江新城 中山站 火炬区南部 翠 亨新区核心区 翠亨起步区的联系 同时换乘 7 号线实现了南头 黄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6 圃 三角与翠亨新区的联系 规划线路全长 24 7km 设站 12 座 平均站间距 2 25km 5 号线 中山北 西区 大涌 板芙 三乡 坦洲 中心城区与南部 副中心市域轨道快速联系预留通道 覆盖西区 大涌 板芙 神湾 三乡 坦洲 主要沿中山一路 古神公路 茅湾路 坦神公路等交 通走廊布局 线路长 52 7 km 设站 22 座 平均站间距 2 51 km 6 号线 南头 东凤 小榄 古镇 西北组团古镇 小榄 东凤 南头之间的纵向联系补充通道 主要沿中兴大道 东岸西路 环镇 北路 南头大道等交通走廊布局 线路长 23 1km 设站 12 座 平 均站间距 2 10km 7 号线 南头 黄圃 三角 港口 中山站 中心城区与西北及北 部三角 黄圃 南头等镇区市域轨道快速联系预留通道 以及岐江 新城两岸互动联系轨道通道 覆盖岐江新城 港口 三角镇区 黄 圃镇区 南头镇区 主要沿福源路 金三大道 兴圃大道等交通走 廊布局 线路长 30 0km 设站 13 座 平均站间距 2 50km 五 线网实施五 线网实施规划规划 一 建设时序 1 2 3 号线沿线大部分处于城市建成区内 中段均穿过城市 中心人口较为密集区 其中 1 2 号线作为线网的核心骨架线路 与 城市既有交通走廊适应性好 与城市空间吻合程度相对较高 能很 快形成客流规模 同时 3 号线中段也具有较好的客流基础和实施条 件 4 号线则对应中心城区向外拓展 支撑市域空间结构的形成 5 6 7 号线为补充完善的市域轨道线路 支撑市域城市空间布局 的形成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初步建议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7 条线路总的建设时序为 1 2 3 4 6 5 7 号线 每条线路根据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7 预测的分段客流情况和城市发展需要 可考虑分段建设 分段运营 具体考虑如下 2 号线向马鞍岛延伸段可结合翠亨新区发展需要适 时建设 3 号线向古镇延伸结合城市空间布局需要逐步延伸 二 线网实施方案 根据建设时序规划原则 将中山市轨道交通线网分成四大阶段 实施 第一阶段 2020 年前实施 1 号线中信凯旋 博爱段 11 8km 2 号线小榄环镇北路 玉泉路段 36 2km 共计 48 0km 形成中心城区 以石岐区为中心辐射港口 东区 火炬区 西区以及北部副中心的 放射状线网主骨架 强化中山北站 中山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 在满足中心城区交通需求情况下 构筑中心城区与北部副中心的联 系 尽快形成轨道交通对中心城区相当规模的覆盖 强化中心城区 核心功能 第二阶段 完善 1 号线 2 号线 建设 3 号线 4 号线 形成 主城区一纵三横 东部新区两放射 西北组团一放射 轨道交通 主骨架 重点强化中心城区 两核 联系 提升中心城区的轨道网 覆盖 提高系统服务水平 第三阶段 建设 5 6 号线 在中山市快速轨道交通骨架基本形 成后 在加密中心城区轨道网覆盖同时 配合城市向外拓展需要 重点考虑城市轨道网向南拓展 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对外轨道网覆盖 支撑 一主两副四组团 城市构架的形成 第四阶段 逐步完善轨道网 在中山市快速轨道交通骨架基本 形成后 逐步加密 完善城市轨道网覆盖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8 六 六 车辆基地布局车辆基地布局 中山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设置 3 处厂架修车辆段 6 处定修 车辆段 9 处停车场 车辆段及停车场用地控制总规模约 251ha 规 划布局及用地规划控制要求如下 车辆段 停车场用地控制车辆段 停车场用地控制规模规模 线别1 号线2 号线3 号线4 号线6 号线7 号线8 号线 基地 名称 港口镇车辆 基地 沙朗车辆 段 康乐车辆 段 神涌车辆 基地 板芙南车 辆基地 海兴路车 辆段 黄圃车辆 段 用地25ha20ha20ha25ha25ha20ha15ha 停车场 名称 大涌 停车场 环镇北路 停车场 玉泉路停 车场 古镇 停车场 服务中心 停车场 大涌南停 车场 坦洲停车 场 东凤 停车场 三角 停车场 用地12ha 12ha 10ha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