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章 组织学绪论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结构极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的结构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组织器官系统。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因此细胞是组织构成的基础。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不同的细胞有各自的亚细胞结构特点。所有的亚细胞结构又是各种分子构成,其中的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与蛋白质是决定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因素。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核蛋白体等。组织学技术简介:(一)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是经典而最常用的技术。基本程序为:取材和固定:蛋白质凝固剂固定新鲜的组织块脱水和包埋:酒精脱尽水分(624小时),由于酒精不溶于石蜡,故再用二甲苯置换出组织中的酒精;置于融化的石蜡中包埋切片和染色:脱蜡后染色。常用的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易于被碱性或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分别称为嗜碱性和嗜酸性。封片石蜡切片(火棉胶包埋)、冰冻切片、涂片、铺片、磨片等特殊染色:如硝酸银:神经细胞黑色;醛复红:弹性纤维和肥大细胞的分泌颗粒紫色;荧光染色等。(二)电镜技术1透射电镜术2扫描电镜术(三)组织化学术一般组织化学术:(1)糖类: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2)脂类(3)核酸(4)酶类第2章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简称上皮,主要由上皮细胞紧密排列组成。具有明显的极性(在单层上皮细胞表现得最典型),即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游离面:朝向身体的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基底面:与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一面;侧面:上皮之间的连接面。上皮特点:大都无血管(营养由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通过基膜渗透到上皮细胞的间隙中),细胞间质少,神经末梢丰富。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一、被覆上皮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在垂直切面上的形状,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内皮:贴衬在心血管和淋巴腔面的;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功能: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及物质通透。单层立方上皮:表面上看,细胞呈六边形或多角形;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居中。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 3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为柱状。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中,除柱状细胞外,还散在有杯状细胞。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分布:胃、肠、胆囊腔面和子宫、输卵管等处。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实为单层。分布:呼吸管道,如气管。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紧靠基底膜的一层基底细胞为矮柱状,为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基底层以上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再上为几层梭形或扁平细胞。最表层的扁平细胞以退化,逐渐脱落。位于皮肤表面的复层扁平上皮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角化表皮;未角化口腔、食管等。6复层柱状上皮:深部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分布:男性尿道。7变移上皮:分为表层细胞(大而厚,称盖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细胞。特点: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状态而变化。分布:排尿管道,如膀胱。二、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腺细胞的分泌物有:酶类、粘液和激素等。依结构和功能划分:外分泌腺(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等)和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分为单腺和复腺。分泌部的形状为管状、泡状或管泡状。因此。外分泌腺的形态分为: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分泌部:一般由一层腺细胞组成,中央有腔。腺细胞可分为:)浆液性细胞:核圆,位于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含密集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数量不等的分泌颗粒。)粘液性细胞:核扁圆,居基底部;除核周的少量胞质呈嗜碱性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含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粘原颗粒。杯状细胞也是一种散在分布的粘液性细胞。这两种细胞可以分别组成浆液性腺泡和粘液性腺泡,由这两种腺细胞共同组成混合性腺泡。分泌部完全由浆液性腺泡构成的腺体称浆液性腺,如腮腺;完全由粘液性腺泡构成的腺体称粘液性腺,如十二指肠腺;又三种腺泡共同构成的腺体称混合性腺,如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粘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在腺细胞的外方,可有扁平多突起的肌上皮细胞,胞质内含肌动蛋白丝,其收缩有助于排出分泌物。导管:直接与分泌部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三、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下清晰可见。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即是由密集的微绒毛整齐排列而成。功能: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胞质中有许多纵形的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胞质中,附着于终末网。微丝为肌动蛋白丝,终末网中还含有肌球蛋白,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变短。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组二联的微管(9+2结构),二联管的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电镜下),依赖于钙离子。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相邻细胞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细胞有极窄的细胞间隙。功能: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含微丝、终末网。功能: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桥粒: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间隙中有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面有附着板,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起固定与支持作用。功能: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细胞间点状相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为发达。缝隙连接: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每个连接小体由个杆状的连接蛋白分子围成。在钙离子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和,一般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因此又称通讯连接。 以上四种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作用:可以加强细胞间的连接,封闭细胞间隙起屏障作用,或可以允许细胞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很薄,在HE染色切片中一般不能分辨;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基膜较厚,呈粉红色,用镀银染色呈黑色。电镜下,基膜分为:靠近上皮的基板和与结缔组织相连的网板。基板可分为:紧贴上皮细胞基底面的透明层和其下方的致密层。2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含有线粒体。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面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作用: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第3章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外基质包括:无定形的基质、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细胞无极性。狭义:指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广义:还包括液态的血液和淋巴、坚硬的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作用: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 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间充质: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有很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和无定形的基质构成,不含纤维。一、 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特点: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作用: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等。(一)细胞1成纤维细胞:是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与胶原纤维上。细胞大,扁平多突起;胞核大,着色浅;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多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旺盛。 处于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细胞小,成长梭形;核小而细长,着色深;胞质少,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2巨噬细胞: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形态多样,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细胞膜内有较多微管和微丝。作用:作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功能。3浆细胞:卵圆形或圆形。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作用: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抗体与抗原相结合,两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附和物。4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卵圆形或圆形。胞核小而圆,染色深,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泌颗粒,颗粒具有嗜碱性,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颗粒内含肝素(抗凝血)、组胺(使皮肤的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水肿)、嗜酸性粒细胞结合因子等。胞质内还合成白三烯(作用同组胺)。功能:导致机体过敏反应。5脂肪细胞:含脂滴。功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7白细胞(二)纤维1胶原纤维:由成纤维细胞分泌,于细胞外聚合为胶原原纤维,在经少量粘合质粘结成胶原纤维。电镜下,胶原原纤维显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2弹性纤维:新鲜状态下呈黄色,又名黄纤维。HE染色,着色淡红,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分;醛复红染色,着紫色。3网状纤维:HE染色呈粉红色;镀银色呈黑色。(三)基质二、致密结缔组织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2不规则结缔组织3弹性组织三、脂肪组织1黄色脂肪组织:又称单泡脂肪组织。主要分布:皮下、网膜和系膜等处,是体内最大的贮能库,还具有保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等作用。2棕色脂肪组织:又称多泡脂肪组织。在新生儿及冬眠动物分布较多。四、网状组织:由网状组织和网状纤维构成第4章 血液血液和淋巴分别是流动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的液态组织。血液又称外周血,加入抗凝剂静置或离心后,分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血浆,下层红细胞,中间的薄层白细胞和血小板。故血液是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其中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血浆占55%。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是水,占90%,其于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血凝块,并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即血清)。血细胞的正常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 1012L白细胞 (4.010)109L血小板 (100300) 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5%3%嗜碱性粒细胞 0%1%单核细胞 3%8%淋巴细胞 25%30%一、红细胞红细胞: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细胞呈红色。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于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10140 gL.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生理性改变(如高山地区,缺氧,代偿性增高);病理性改变。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新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作用:合成血红蛋白。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二、白细胞白细胞(50%70%):有核的球形细胞,发挥防御和免疫功能。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和无粒。前者常简称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则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都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核的叶数与细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时间成正变。当集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分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若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胞质呈极浅的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其中浅紫色的为嗜天青颗粒(一种溶酶体,能消化吞噬细菌和异物),浅红色的为特殊颗粒(一种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有杀菌作用)。与巨噬细胞一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在吞噬、处理了大量细菌后,自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1%):数量最少。核分叶(不清晰),或呈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嗜碱性颗粒属于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基质内有白三烯。与肥大细胞的分泌物相同,也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0.5%3%):核多为叶(呈“八”字形,深染),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嗜酸性颗粒是一种特殊的溶酶体,除含一般溶酶体酶以外,还含有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以及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3%8%):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扭曲折叠的不规则形,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因弱碱性而呈灰蓝色,内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能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吞噬异物,参与免疫,分泌活性物质。淋巴细胞(25%30%):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胞质嗜碱性,呈晴空样蔚蓝色。不仅产生于骨髓,还产生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三、血小板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称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功能:止血和凝血。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造血组织,黄骨髓为脂肪组织,通常所说的骨髓指红骨髓。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第章软骨和骨一、软骨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软骨:由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致密CT)构成。(一)软骨组织1软骨细胞:是软骨组织中唯一的细胞类型,包埋在软骨基质中,所在的腔隙称软骨陷窝。在软骨周边部分为幼稚软骨细胞,单个分布,较小;越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越成熟,体积增大,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称同源细胞群。成熟软骨细胞的核小而圆,胞质嗜碱性,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较少。具有产生软骨基质的能力。2软骨基质:又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主要成分:蛋白多糖和水)组成。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碱性,形似囊状保卫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二)软骨膜软骨表面覆盖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分两层:外层胶原纤维多,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细胞多,其中有梭形的骨祖细胞。还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三)软骨的类型1透明软骨:分布较广,新鲜时呈半透明(基质中含大量水分)。包括: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具有抗压性,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纤维成分主要是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2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结构特点:有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故韧性强大,呈不透明的乳白色。3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较强弹性,新鲜时呈不透明的黄色。结构特点: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四)软骨的生长附加性生长;间质性生长。二、骨骨: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等构成的器官。坚硬,在机体中发挥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含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是机体钙、磷的贮存库。(一)骨组织:骨的结构主体,由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组成。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以钙、磷为主)和有机成分(包括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含水极少。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类骨质经钙化后转变为骨质。钙化是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类骨质的过程。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有效地增加了骨的硬度。骨密质、骨松质。2骨组织的细胞(1)骨祖细胞:是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骨膜内。细胞呈梭形,较小,胞质少,着色浅。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2)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电镜下可见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功能;产生纤维和基质。(3)骨细胞:最多,位于骨组织的内部。是一种多突起的细胞,单个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胞体所在的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的腔隙称骨小管。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功能: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4)破骨细胞:数量少,散在分布于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胞质嗜酸性,细胞器丰富,尤以溶酶体和线粒体居多。功能活跃的有明显的极性,电镜下可见突起(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皱褶缘。皱褶缘深面的胞质中有许多的吞噬体和吞饮泡。有很强的溶骨、吞噬和消化能力。功能:溶解骨质。在骨组织内,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相辅相成,共同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青年时期:成骨细胞多,破骨细胞少;老年时期;成骨细胞少,破骨细胞多(骨质疏松)。(二)长骨的结构长骨由骨干和骨骺两部分构成,表面覆有骨膜和关节软骨,内部为骨髓腔,骨髓填充其中1骨干:主要为密质骨(在骨干外表层形成环骨板,中层形成哈弗斯系统和间骨板),内侧有少量松质骨形成的骨小梁。中有几乎与长轴垂直走形的穿通管,内含血管、神经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中有较多骨祖细胞;穿通管在骨外表面的开口即滋养孔。(1)环骨板:是环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内(厚)和外(薄)。(2)哈弗斯骨板: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而成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3)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2骨骺:主要由骨松质构成。的关节面有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3骨膜:除关节以外,骨的内、外表面都覆有结缔组织膜,分别称为骨内膜和骨外膜。作用:营养骨组织,并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成骨细胞。三、骨的发生(一)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骨组织的形成;骨组织的吸收(二)骨发生的方式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第章肌组织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肌细胞因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其细胞膜称肌膜(最内),细胞质称肌浆。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前两种属于横纹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一、骨骼肌 一般借肌腱附于骨骼。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在整块肌外膜(最外)。肌外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肌肉内,将起分隔形成肌束,包裹肌束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次外)。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内膜(次内)。结缔组织对骨骼肌具有支持、连接、营养和功能调整作用。还含有肌卫星细胞(具有干细胞性质)。(一)骨骼肌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状,是多核细胞,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构成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又称I带。暗带,又称A带。用油镜观察,可见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制图2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循环水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一历史考试题及答案
- 基于MBTI类型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优化研究
- 甘肃高考试题及答案2024
- 福建往年联考试题及答案
- 提升城市空置住宅区居住功能的改造方案
- 番禺一模考试题及答案
- 100MW风电场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片区老旧供水主管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高纯铝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真题附答案详解【巩固】
- 室内装修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租房合同范本下载(可直接打印)
- 《公民意味着什么》课件
- 2025辽宁交投集团所属运营公司招聘3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广西福泰印染有限公司年产全棉针织面料3.6万吨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我国小学生课外培训现状调查及问题和建议浅析》10000字(论文)】
- 民航招飞面试常见的面试问题及答案
- 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 (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