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pdf_第1页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pdf_第2页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卷 第 12 期 中 国 水 运 Vol 4 No 12 2006 年 12 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 收稿日期 2006 11 12 作者简介 龙佳红 女 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龙佳红 摘 要 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 当代译论则主 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 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 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7973 2006 12 0190 03 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 目的 过程 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 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 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 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 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 从而凸显 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 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 演进 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 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 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 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 从静态的以翻 译结果 文本分析 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 中心的研究 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 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 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 按 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 现代 当代三 大类 2002 34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由于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 翻译研究 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 从而走以语言学 符号学等 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 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 奈达 卡特 福德等 1976 年比利时洛文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翻译学的 诞生 也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现代的语言学范式开始转为更深 厚的当代哲学话语范式 一 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传统译论和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将翻译界定为语言转换活 动 认为原文的意义可以准确地传达或移植到译文中 无论 东方或西方都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忠实 对等 这无疑合理地 界定了翻译的职责和译者的使命 例如中国译论主要围绕忠 实来界定翻译 典型的定义有 文学翻译是运用适合于原作 风格的文学语言 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 来 茅盾 1984 511 从最早阐述翻译理论的支谦提出 因 循本旨 不加文饰 到道安提出 五失本 三不易 再到 玄奘提出的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再到近代严复提出的信 达雅 都是遵循忠实原则 将翻译视为能忠实再现原文思想 的语言转换活动 西方译论也主要围绕 对等 来界定翻译 前苏联语言派译论代表人物安德烈 费道罗夫这样界定翻译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 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美国翻 译家奈达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将翻译定义翻译 为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原文的信息 奈达后来又将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 提出了 动态对等 和 对等效应原则 英国翻译研究者卡特福德 的定义为 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 译语 的文本材料去 替换另一种语言 原语 的文本材料 1991 24 卡特福德 是等值翻译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为理论参照 认为原语和译语的等值关系基本上可以量化 传统译论和现代语言学翻译学派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 符际转换性质 为翻译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翻译研究以内部微观研究为主 主要探讨如何去译 它将忠实或 等值 视为翻译研究的中心 将研究的视角锁 定于具体的语言操作和文本分析之维度 揭示了翻译是跨语 际 跨符际的转化活动 却忽略了翻译活动跨文化转换的性 质 忽略了翻译所赖以发生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语境 当代译学则以其宏大的研究视角 引入当代哲学话语范式 从文化之维揭示了翻译复杂的过程 性质和作用 从这种意 义上来说 当代翻译研究是对传统和现代翻译研究的一种补 充 二 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当代翻译理论流派众多 翻译研究学派 也称文化学派 操纵学派 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派 该学派推动了翻译 研究的文化转向 该派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文化研究的宏大视 角引入翻译研究 即从文化层面审视考察翻译与文化的复杂 关系 从此翻译研究范式从以原语 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入 语 译文为中心 文化学派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地位 认为翻 译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 研究的中心从 如何去译 第 12 期 龙佳红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191 的规定研究转变为 为什么会这样译 的描写研究 他们将 翻译界定为文化层面的改写甚至是操纵 该派代表人物美国 文化学者勒菲费尔认为翻译与文选编篡 文学批评 影视改 编等一样 都是对文本的改写 而一切改写 不论其意图如 何 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因此翻译实际上也是译者 对文本的摆布 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 用 郭建中 2000 159 该派另一代表人物英国学者赫曼 斯说 从目的语文学的角度来看 翻译意味着为了某一目的 对原语文本的操纵行为 1985 9 改写 和 操纵 动 摇了原文的权威地位 揭示了翻译跨文化交流的社会属性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 站在文化层面研究翻译能深入地审视 翻译在沟通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 多的学者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翻译研究 甚至提倡比 较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王宁将翻译界定为 文化层面的阐 释和再现 2001 2 谢天振则是国内较早系统从文化层面 对翻译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 他的专著 译介学 主要研 究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和增删 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翻译与理解 阐释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哲学解释学成为当 代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精辟地论述 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种翻译都是解 释 而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 当代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德国 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不是一种复制过程 而是一种创 造过程 翻译不是对原文的复制 而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当 然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尊重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 英国学者 斯坦纳借鉴解释学理论 在其著作 巴塔塔之后 提出了翻 译的四步骤 信任 侵入 吸收和补偿 国内许多学者也将 解释学和接受美学 两者都肯定读者是生成文本意义的重要 主体 引入翻译研究 如杨武能从解释哲学角度将翻译界定 为 阐释 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 杨武能 1987 6 如果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 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呼唤 译者的阐释和再创造 译者作为一个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自然 见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北京和置身于此背景中的读者的期待视 野 而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策略或是追随主流 或是 反叛 或是做出种种调整 因各种不同需要解释或转化文本 的不确定性 当然译者的再创造绝非任意地胡译乱译 成功 的译者在尊重原文文本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认真履 行沟通原文化和目标文话的跨文化交流使命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以其犀利的批判思维进一步提高了翻 译 译文和译者以及翻译学的地位 美国学者保罗德曼认为 翻译类似于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批评解读 因为翻译是对原文 的批评解读 这种解读将原作置于动态 并质疑其权威性 德曼 2005 52 德里达从哲学层面思考翻译的重要性和 复杂性 他认为哲学的起源就是翻译或者是可译性问题 翻 译涉及言语能否把握意义以及意义在那里等深刻的哲学命 题 德里达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 它不断地在延异 在散播 德里达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 翻译 是一种有调节的转 换 即 翻译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有调节的转换 因为在语言之间或同一语言之内从未传递过纯粹的所指 费小平 2005 7 换言之 翻译转换的不是意义的整体 而是意义的碎片 翻译所表现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不是对等 的再现 而是踪迹的延宕 不是纵向的词语转换 而是横向 的能指推延 不是同一性追求的信 而是重复所要达到的差 异 在这个过程中 翻译的两端由两极对立转向了横向的空 间流动 变成了语言或文化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 陈永 国 2005 4 如果说传统 现代译论对翻译的界定侧重 对 等 解构主义译论的界定则突出了对 差异 的研究 正是 差异激活了同一性的原文使其得以在他者文化中获得再生 在解构主义视域下 陈永国将翻译界定为在自我与他者 同 一性与位移之间的一种差异游戏 翻译将原文引入一个新的 文化接受链中从而拓展延长了原文的生命 解构主义使翻译 研究突破了原文与译文二元对立的传统范式 翻译使得原文 与译文相互补充 翻译是我们开启和逃脱各自语言牢笼的唯 一方式 西奥赫尔曼 2005 7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承担 着拯救被囚禁在原文中纯语言的任务 不过解构主义翻译理 论完全抛开对原文的忠实 有其片面和不足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则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更为激进地 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该派主要探讨翻译背后潜藏的权力 政治关系 尤其注重拷问翻译中体现出的两种文化和两种民 族间的不平等关系 该派在西方以印度裔美国学者斯皮瓦克 印度学者妮南贾娜和英国学者罗宾逊为主要代表 这些学者 在 90 年代中后期的著述中深入探讨了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 造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暴力 翻译中的性别政治等问题 使翻译研究再次与文化研究相对接 当下的文化研究可指广 义的全人类文化研究 如性别 意识形态 权力等 该派学 者认为翻译是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文化实践 因为 翻译是一 个传介过程 它不是超越意识形态而是穿行其中 Sherry Simmon 1976 7 妮南贾娜认为翻译自始至终是一 个政治行为 她呼吁给翻译重新定位 把它当成一个抵抗和 转化的场所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策略成为抵制西方种族 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策略 就后殖民翻译而言就 是以边缘或属下国家语言的修辞性跨越原文狭小的地带 以 在他者眼光中略显扭曲的形式进入都市国家广阔的文化空 间 获得世界公民的生存权利 陈永国 2005 8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译学界已注意到翻译与权力和政治的 关系 如吕俊将翻译界定为 翻译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 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 更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字 活动 一种文本间话语符号的转换和替代 而是一种文化 思想 意识形态在另一种文化 思想 意识形态环境里的改 造 变形或再创造 2002 109 张喻将翻译界定为 在译 入语文化权力网络多元操控下对原文本的重写 2001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馔写专著讨论翻译与政治的关系 如 孙会军的 普遍性与差异性 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 究 和费小平的 翻译的政治 等 后殖民主义对翻译的界 定进一步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三 结论 从传统 现代到当代译论 人们对翻译性质的认识不断 走向深化和全面 翻译在具体操作层面是跨语际转换活动 192 中 国 水 运 第 4 卷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本转换背后涉及更深层 的文化 政治因素 翻译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多元文 化并存的全球化语境下 我们提倡对话式的翻译 译者在尊 重原文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同时尊重目标语文化 这样的翻译有助于原文化与目标文化相互沟通 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 对 翻译 界定的演进 既反映了译界对翻译这 一复杂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也反映了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 变 从微观的语言层面转入宏观文化层面 从以原文为中心 的规定性研究转向译入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翻译学已经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人文学科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 许多一流哲学家 文化学家如德里达 福柯 斯皮瓦克等都 对翻译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翻译学的跨学科性质给翻译 研究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 和语言学知识 还要具备深厚的哲学 历史学和文论素养及 宽广的学术视野 这样才能深入研究翻译 才能与国际译学 界进行交流对话 为翻译研究作出贡献 当然全面的翻译研 究既需要微观的内部研究 也需要宏观的外部研究 甚至是 两者的互补和渗透 参考文献 1 潘文国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J 中国翻译 2002 3 34 37 2 茅盾 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文学翻译质量而奋 斗 A 罗新璋 翻译研究论文集 C 北京 商务印书 馆 1984 3 卡特福德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M 译 北京 旅游教育出 版社 1991 4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 社 2000 5 Hermans Theo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s M 6 王宁 Translatology Toward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J 中国 翻译 2001 6 2 7 7 杨 武 能 阐 释 接 收 与 再 创 造 的 循 环 J 中 国 翻 译 1987 2 8 保罗 德曼 结论 瓦尔特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A 陈 永国 翻译的文化政治 C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5 9 费小平 翻译的政治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005 10 陈永国 代序 翻译的文化政治 A 陈永国 翻译的文化 政治 C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 西奥赫尔曼 翻译的再现 A 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 与文化透视 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12 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M Routledge 1976 7 13 吕俊 翻译研究 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 J 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 2002 1 14 张喻 权力话语制约下的翻译活动 J 解放军外国语学 院学报 2001 5 On the Shift of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Long Jiahong Abstr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