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第一节 归有光.doc_第1页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第一节 归有光.doc_第2页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第一节 归有光.doc_第3页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第一节 归有光.doc_第4页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第一节 归有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第一节 归有光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第一节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又因生于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乃别号项脊生。出身在书香大族,先世多以文学著称,颇有声望。但他的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却没有功名,读书力田而终。归有光自幼颖悟,“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后来师事同县名儒魏校,攻读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以及濂、洛、关、闽之说,“浸渍演迤,蔚为大儒”。二十岁成秀才,以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他还与友人结社会文,常常在昆山马鞍山畔的野鹤轩谈文说史;或读书万峰山,翻阅大藏经。他主张为文要重视真感情、真本色,反对模拟剽窃,尤钦佩司马迁与欧阳修的文风,对他们含情不尽的笔法尤为赞赏。虽然归有光伤叹自己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可遇奇功伟烈之事,写出感泣鬼神的篇章,但是他以自己的家世和家庭琐事为题材,表达丰富的生活感受。在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散文中,用朴实的笔调,将他早岁丧母、青年丧妻夭子的家庭不幸变故叙述出来,在记述中插入不经意的回忆细节,如泣如诉,悲伤哀戚之情流露无遗,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归有光的这些散文,虽然写琐屑之事,却深得司马迁笔法,于不要紧之处,说不要紧之语,风神疏淡,笔墨寥寥,却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如寒花葬志,作者回忆十年前逝去的婢女,仅用数十字的篇幅,勾勒三件小事,就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情深挚,使人们对她的不幸早逝表示悲叹。因而,归有光的散文问世后,以其清新、简洁的文风,深挚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弦,使那些模拟剽窃、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干涩文风,为之黯然失色。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他为师,虚心求教。嘉靖十九年(1540),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但是归有光自由不拘的文风,并没有受到那些冬烘气十足的秋试会考官的欢迎,屡试不中;他跋涉数万里,先后共赴京考了九次,皆失意而归,以致“仕进之心落然”。科考的失利,既耗去了归有光的宝贵年华,又招致一些势利之徒的诋毁与嘲笑,尤其是乡里之人,“必加诋毁。自未入试,已有毁之者矣;既不第,帘外之人又摘其文毁之”。归有光却在多次的不第中反而窥见了科举制的弊端,觉得它让人“驱一世于利禄之中”,使得为文服从制举八股,徒成僵化,而无情感可言。他还对那些莫辨猥杂,而唯以剽窃为能的文风发出挑战,在嘉定安亭江畔筑庐读书谈道,以一个落寞老儒的身份,大谈八股文风的革新,教授举子科考之艺;编辑唐宋散文,以反对文坛上滥行的“复古派”运动。归有光痛定思痛,标新立异,在老屋荒江畔自成一统,四方来学者竟达数十百人。归有光在山舍示学者一文中告诫学生,要大家“毋事口耳剽窃”,为文要“出乎吾心之理”,“辞达义精”,“本原洞然”。自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来,明初“台阁体”的拘板文风得到很大的纠正。后来到嘉靖初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承复古衣钵,以饾饤文字为能事,却不免流于因袭模拟,文风出现华而不实、臃肿浮荡的倾向。针对这一风气,王慎中、唐顺之疾呼学习唐宋散文,重视感情的真挚,强调文章的言之有物,世称“唐宋派”。归有光积极地投入了文坛上的斗争,加入“唐宋派”的行列,反对王世贞等人认为文章愈古愈好的观点。归有光虽然不是进士,但由于他的文章早已传誉远近,所以显得十分有力。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抗衡“复古派”,在授徒的同时,连续写了女二二圹志、亡儿孙圹志、见村楼记、筠溪翁传、张贞女狱事、书郭义官事等多篇散文,使被“复古派”割断的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这些散文,质而不俚,生动自然,文从字顺;无论圹志、行状、传记、故事,都能“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穀梁以厉其气,参之太史以著其洁”;“其畅也,其厉也,其洁也,学者举不能知”,而他却“独深知而自得之”,一洗“复古派”统治文坛近百年的混浊气氛,以清新和富有真挚感情的文字保持了文学活泼健康的生命。归有光除以创作实践来为“唐宋派”推波助澜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文学主张,以反对王世贞这位“复古派”权威的盲目崇古观点。他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写道:“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文学,而苟得一二庸妄人为之巨子,争附合以诋诽前人。韩文公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王世贞听后不服,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又反驳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归有光还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复古主张批驳道:“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他认为学习古人固然不错,但要得其神,而不是徒追形式而已,说:“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归有光还认为作品的艺术标准在于质之美,他说:“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这些切中时弊的见解,在抵制“复古派”专事模仿剽窃的流俗中,别开生面,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闳中肆外,使司马迁与唐宋古文家的朴实文风得到发扬光大。尤其是归有光把他的文风贯注到教授举子业的讲堂中,力图改造八股文,这种扭转文风的巧妙形式与勇气,使后人不得不把他称作为“彼时之豪杰”,不仅把他的散文举为“明文第一”,而且把他的八股制艺,譬为“汉之子长、唐之退之,百世不祧之大宗也”。以致唐宋八大家文选,在唐顺之、归有光的崇扬下,“人几等于五经四子”,文风为之一变。归有光虽然讲学于荒江老屋,但对民间疾苦并不是漠然视之。他留意于东南水利,关心家乡的农业与民生。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从“故家野老”处搜采历代有关治理长江下游、钱塘江下游与太湖流域水利的文献,编写了三吴水利录四卷。在这部书中,归有光绘图分析东南水利大势,条陈历代治水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考察所得加以阐发,剖明利弊,认为治吴中之水,宜专力于松江,应当疏其湮塞,“开浚诸水”,“去两岸茭芦,自昆山漫水江迤东至嘉定、上海,使江水复由跄口入海”,以解百姓鱼鳖之忧,使境内丰熟富裕。他将这些文献和建议,呈给地方官府,以供他们治水参考。在抗倭战争中,归有光亦积极地返回昆山城中参加防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此外,归有光又写了鲤鱼山、郓州行寄友人、西王母图序等诗文,有的记所见灾祸,表达对灾民的同情;有的讥刺权贵、贬斥方士滥行,有的为劳动妇女所受的非人压迫鸣不平。他以经世致用的思想,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活跃的生命,而称誉文坛。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六十岁时考中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他决心学习古代贤县令,兴利革弊,作一番事业。归有光上任后,平反死囚犯数十人,避免株累者上百人;每审理案件,他都详细调查,把有关妇女、儿童召至案前,细细交谈,把案情审理得清清楚楚。凡鱼肉百姓者,决不姑息;即便上司的命令不符合下情,他亦敢于忤其意而不执行。三年知县任上,“小民安居自如”。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名为迁,实重抑之”。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隆庆三年(1569)冬,他赴京入贺万寿节,受到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的荐引,任南京太仆寺丞。后来又被李春芳留在内阁,负责敕房的工作,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他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5日)去世,终年六十六岁。归有光去世后,他的文学主张和散文成就愈来愈为社会所重视,连他的文坛敌手王世贞也对其表示折服,渐渐改变“复古派”的旧观点。王世贞晚年在给归有光的遗像题赞词道:“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把归有光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给予极高的评价。归有光的诗文后人辑有震川先生集行世,此外,除三吴水利录,他尚著有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 归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震川先生集卷十,第222页。按:“紫阳先生”即宋代学者朱熹。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归有光:震川先生集附录,第981页。归有光:上瞿侍郎书,震川先生集卷六,第125页。解惑,震川先生集卷十四,第97页。与潘子实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49页。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51页。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见震川先生集第8页。震川先生集卷二,第21页。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震川先生归有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59页。与沈敬甫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869页。尚书别解序,震川先生集卷二,第51页。庄氏二子字说,震川先生集卷二,第84页。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58页。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明文案序上,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第1页。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版,第58页。章学诚:文史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