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时机和策略分析.doc_第1页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时机和策略分析.doc_第2页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时机和策略分析.doc_第3页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时机和策略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时机和策略分析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试图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的石油公司尤尼科,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5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综合点评:国内习惯把这种交易阻力更多的联系到“遏制中国”的层面,但熟谙中美政治经济生活的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志武认为,中海油曾有机会把政治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但因为对种种操作细节缺乏经验,所以才使整个过程一波三折。这种细节表现在:收购时间的拿捏、对美国政客的游戏规则缺乏了解、忽视了公关游说的重要性、不清楚美国公众生活的周期性对政治的影响等等。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对中海油收购案同样成立。首先是时间的拿捏上。2005年1月份的时候已经有消息称中海油将收购尤尼科,如果那个时候果断收购的话,美国的政客可能没有时间和舆论环境把这桩收购炒作成政治事件。但6、7、8月份是美国的暑假时间,多数家庭会选择驾车外出度假,因此按照习惯,暑期美国的普通民众最能直接感受到油价高低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了平时。当下石油市场的价格已经涨到60美元/桶的高位,这是多年来最高油价,在大众对石油价格敏感度最高的时候,中海油恰好提出以185亿美元竞购尤尼科,由此美国议员抓住机会向美国民众宣传石油安全、经济安全,反对中海油的收购,这是非常有效的获取政治资本的做法。政客最关心的不是区别真理与谬误,他们往往更关心实在的选票和支持率。因此从时间上来说,中海油错过了一月份的好时机。应该记住的一个经验是,海外并购必须考虑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以及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周期性规律。中海油在6月23日前后雇用了一家游说机构,做得非常好。但此刻游说国会改变态度有些晚了。如果能够提前1-2个月雇用游说公司去做工作的话,就有可能令国会议员在中海油收购事件上有不一样的表态。因为,在这些游说公司真正开始运作之前,已经有许多议员公开表示反对了,一旦这些议员已经公开表态,立场公开化以后,即使游说,也不大可能改变他们的观点、态度。因此这次中海油游说的被动程度比主动程度要高。中海油一直强调这次收购只是一个商业交易,但美国许多国会议员和经济学家却不这么看,他们抓住了两点:第一,在纽约上市的中海油71%的股份都是由中海油集团持有,也即国有股达到了71%;第二,收购资金中有工商银行60亿美元的贷款。因此,这次并购更像国家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中海油的这次收购无论是否完成,对中国都是一件好事,中国从中得到的非常有启发的教训之一是:去年停顿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不应该再停了。为了让出口行业能够在国外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也为了获得资源与能源,中国企业接下来肯定要进一步走出去。但是如果说企业背后直接或间接的还是国有控股的话,以后还会拖后腿,让别人无法区分商业行为与国家行为,不必要地增加政治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就策略来分析,有专家指出,即便中海油这次收购成功,也有让人很不解的地方。在竞标对手不断哄抬价格的时候,中海油何必凑这个热闹呢?当雪佛龙公司最近以17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加债务的出价,率先与尤尼科达成收购协议时,诱逼得中海油不得不拿出自己全部家当的58%(185亿美元)搏一把。现在国际油价高企不下,尤尼科甚至到了即将破产的地步,有必要非得“买涨不买跌”吗?何况,竞购方已经签定收购要约,如果中方企业最终如愿收购,或许还要承担被购方因此必须赔付的违约金。中海油的185亿收购计划中自身只能担负30亿美元。有消息说,中海油目前每年支付的各种利息费用就高达12亿美元,相当于尤尼科2004年的净收入,如此算来中海油要挣回收购本金,恐怕需要尤尼科15年的净收入。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李国梁教授在做“走出去”战略与海外华商网络的课题研究时发现,目前从事国际化经营的6000多家国内企业中,国有企业约占80,主要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控股公司;从经营业绩看,绝大多数效益不佳,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中资企业约占三分之二。对中国企业而言,根本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国际化,要不要走出去,而在于首先要夯实基础,强化实力,解决自身现有的发展桎梏。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自身发展的市场化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基于“打造民族品牌”的理想冲动。此外,还有美国专家指出,如果尤尼科收购失败,中国更应该反省其发展模式和能源战略。从历史上看,崛起国家和现有大国很容易出现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基本上是前者失败。战前的日本,走的是典型的模仿领先大国的路:你炼钢我也炼钢,你造舰我也造舰,你殖民我也殖民。有学者把当时的日本称之为“模仿式的帝国主义”。结果,日本马上在能源上感到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平洋战争就是一场能源战争。但是,战后日本改变了策略,在发展战略上和美国走了不同的路。美国发展军工,日本不发展,甚至连民用航空制造业也放弃了。这样的妥协,就是日本可以集中资源发展美国不太在乎的民用产品,最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能源上,日本也避开美式粗放型的道路,打造节能经济。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本土没有油,按说最要和美国在世界上抢油。但你很少听到美国人抱怨日本人和他们在能源上有竞争。这种惹不起但躲得起的战略,虽然看上去很受气,但是好处实实在在。中国近二十年虽然发展迅速,但太过于模仿美国模式。十多年前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世界银行,拼命鼓励中国发展私家车而非公共交通,表达的是美国汽车商的利益。这种粗放型的发展,使中国的石油消耗量猛增,最终不得不出去找油。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贸易有巨额盈余,日元坚挺,日本人正被钱烧得难受,到处收购美国资产,引起美国的恐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