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复习题2010,12综合讨论、思考题1. 自然环境的变迁。如:西北干旱区,民勤,绿洲,塔里木河等地的环境变化。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日特征。论及山,水,水利(水力),农牧业,生态,自然灾害等。3. 大工程(如三峡,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等)对当日乃至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自然灾害,生态等角度讲述。4. 华北缺水的解决方案:为何缺水,缺水现状,如今现存的解决方法。谈谈对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巨大工程的评价。节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5. 全国按大区域(如华北、华东等)进行气候概述。举大量例子。用数据描述。6 寒潮,梅雨,暴雨,洪水,泥石流,冰雹等的概述,举大量例子。7. 做一些关于2008年1月的大学在方面的较具体的概述。8. 水污染的描述:举太湖,松花江,淮河等例子。9. 黄河断流及黄河流域的水问题分析。10. 三门峡,阿斯旺大坝等失败工程的描述和评价。11.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鄂尔多斯库布其的绿洲改造方面的一些情况。12:如何理解“现代自然地理”,“地球表层系统”与“气候系统”之间的关系?13:“大气圈是处在特定条件具有特定成分的”,“特点”的含义是什么?重力,几种微量气体,下垫面对大气的运动可能有什么影响?14:为什么说大气中的微量成分,虽含量很少,却可以体现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5:根据什么说“对流层深受下垫面的影响?”16: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17: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有此特征?答: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i)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地面能吸收太阳辐 射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和通过对流、湍流等方式 从地面吸收热量才能升温,因而越接近地面的大气得到的热量越多,造成对流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ii)有强烈的垂直混合。低层空气由于从地面得到热量使之受热上升,高层冷空气下 沉,从而造成对流层内存在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热带地面温度高,垂直混合能到很高 高度,对流层顶高度高;极地地面温度低,垂直混合作用弱,对流层顶高度低。iii)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各地纬度和地表性质的差异,地面上空空气在水 平方向上具有不同物理属性,压、温、湿等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各种天气过 程和天气变化。18: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答: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0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 m以 下的紫外线。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正是由于存在着 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其三为 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 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19:行星的颜色与行星温度有关否?1. 河口、三角洲的地理气候特征2. 冰雪圈的致冷致干作用3. 3圈环流,风海流,洋流的作用,以及台风形成的条件4.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大地作用5. 认识一系列地理现象,山谷风,焚风,海陆风6. 进一步认识温室效应,了解大气的保温效应7. 生态环境方面,谈谈森林湖泊的良性气候效应,以及为什么要保护沼泽湿地?8. 为什么秦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凡是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原理出发分析。9.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分异,学会气候形成的分析10. 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探讨黄河断流 地球1. 理解下列概念: 平均日地距离; 光年;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太阳系九大行星; 地理坐标答:平均日地距离为149,597,870公里,大约为15,000万公里。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时间中行走的距离,即一光年相当于94600亿公里总星系:已知宇宙的总体银河系:一个包括一千多亿个恒星的星系。它是一个旋转着的扁平体,绝大多数星体都密集在它的中心平面附近。其直径约为100000光年,中心厚度约100000光年,其余部分厚度约为1000光年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太阳系: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饶着它运动。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地理坐标:用于确定地物在地球上位置的坐标系2.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答:地球的形状是指一种以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的曲面,即大地水准面。地球是一个赤道突出、两极扁平的椭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140+/-5m,极半径=6356755+/-5m,总面积=510000000,总体积=1082000000000,总质量=5980000000000000000000000kg。离长达14960104公里。这样,就可把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面的相对关系,即一定的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2327N和S之间向两极减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阐氏,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地球上的物体至少需有11.2公里/秒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而大气中气体微粒的运动速度最快也只及上述数字的1/7。这就保证了地球的大气不致逸散。而如果地球没有现在这样大和这样重,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因而也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也没有生物。地表平均温度将比现在低得多,温度较差将大得多,紫外线辐射将强得多,总而言之,我们的地球将呈现完全异样的景象。3. 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地理学意义答: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其地理意义:1)确定地理坐标2)决定昼夜更替3)产生地转偏向力4)产生时区5)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6)地球的局部运动不同程度地受到自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地理意义(存在黄赤交角):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2)产生昼夜长短变化3)产生极昼极夜现象*(时区的计算)4. 公转轨道: 远日点,近日点,四分点答: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近正圆的椭圆。大致一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位置称为近日点:大致7月4日,地球最 离太阳,此位置称为远日点。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和秋分日(9月22或23日),太阳位于春分点和秋分点。由于阳光直射赤道,阳光照射圈即昼夜分界的晨昏圈,正好切过两极,而且所有纬线圈都被晨昏圈等分为2,因此南北半球各纬度上的白昼和夜晚都是12小时。冬至日(12月22或23日)和夏至日(6月21或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6月21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5.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答:内部圈层:地壳: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厚度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地核: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外部圈层:大气圈: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78%)和氧(21%),其次为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水圈: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生物圈: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及其特殊,又及其重要的圈层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海沟(11012M)深海台地大陆坡大陆架大陆台地高大山脉(8848M)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一些著名岛屿名称答:一 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7.海沟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海沟多分布于活动的海洋板块边缘,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一般认为它是地球板块相互挤压作用的结果。地球上主要的海沟都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地区,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也都位于海沟附近。8.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可以形成岛屿。这里主要介绍海洋中的岛屿,这种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9.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10.海洋岛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1) 火山岛:火山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火山喷发首先形成了海底火山,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后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岛)(2) 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它们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带、亚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这种珊瑚残体,以35335年1米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大气圈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013km平流层5055km中间层8085km热层800km散逸层30001.了解下列概念: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酸雨,气溶胶答: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外的化学成分的总称,主要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水汽:气中的水汽来源于下垫面的蒸发与蒸腾,其含量因时因地而异,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故在天气变化中极为重要。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也能放射长波辐射,在水相变化中不断放出或吸收热量,故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影响很大。固体杂质: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汽溶胶粒子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又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5的雨叫酸雨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的总称2.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各地地理要素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之一。掌握辐射平衡的概念意义,以及气温的时空分布(年变化,日变化,绝热变化,逆温,热量带)答:辐射平衡:地球表面、大气或某一地区辐射能量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值。又称辐射差额或净辐射地球或某一区域的地面辐射平衡是其辐射收入(即太阳短波辐射减去地面反射部分)与支出(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减去大气向地面的长波辐射)之间的差值。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是地面为下底,以大气顶为上顶的整个铅直柱内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和大气顶界向太空放出的长波辐射之差值。将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减去地面的辐射平衡,即得大气的辐射平衡。辐射平衡随季节、纬度、地面状况、云量和大气成分而变化。平均而言,高纬度地区为负值,低纬度地区为正值。由于地面与大气的热状况多年来无长期变化趋势,所以对整个地球表面与大气而言辐射平衡应为零值。气温的时空分布一. 气温的时间变化1.大气的温度在一昼夜内有个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日较差。最高值一般14时左右,最低值一般在凌晨。气温在一年之中也有最低值和最高值。二. 气温的空间分布1. 气温的水平分布:1)影响气温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高度;2)气温水平分布的表示:等温线图;3)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征: (1)全球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级逐渐降低; (2)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夏季相反; (3)最高温度带冬季在北纬510度处,夏季在北纬20度左右; (4)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仅夏季最低气温出现在极地附近,而冬季最冷地区出现在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2. 气温的垂直变化:1)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2)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形成的主要过程:辐射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等。 热量带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基本相一致,大致与纬线相平行,由低纬到高纬热量由高到低呈现带状分布,形成全球的热量带。热量带最简单的划分是根据天文辐射划分:赤道带 在南北纬10之间,占全球面积的17.36,此带内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昼夜长度几乎相等。太阳辐射日变化大,年变化小。热带 在纬度102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12.45。此带内的辐射特征与赤道带相似。副热带 位于纬度253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7.55,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带。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大于赤道带和热带。温带 位于纬度355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12.28,全年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最显著,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副寒带 位于纬度5560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2.34,是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带,此带昼夜差别大,但无极昼和极夜现象。寒带 位于纬度607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5.00,此带一年中昼夜长度差别更大,在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全年天文辐射总量显著减小。极地 纬度7590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1.70,此带昼夜差别最大,在极点半年为昼,半年为夜。天文辐射日变化最小,年变化最大。13:大气的运动,大气受到的四种力的作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答:气压梯度力:在大气中由于气压在空间的分布不均匀,而作用于气块上的力。对单位质量的气块而言,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与等压面垂直,且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它的大小与气压梯度的数值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在水平面上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在地面天气图上,经常存在一些高、低气压中心。通常在高气压区内,气块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气压中心指向外;而在低气压区内,气块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气压中心。由于在大气中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因此通常铅直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也称科里奥利力。它只是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它的方向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大小同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它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在北半球,它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右方,使物体向原来运动方向的右方偏转;在南半球则相反,使物体向原来运动方向的左方偏转。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它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赤道上地转偏向力等于零;在两极,地转偏向力最大。由于它的作用,北半球河流流向的右岸受到流水的冲刷比左岸要厉害一些,因而右岸往往比左岸要稍陡一些。当然也必须看到,地转偏向力不是对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在讨论某些物体运动时,因为地转偏向力比其他的作用力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讨论大范围空气运动时,它是个很重要的作用力,必须加以考虑。 惯性离心力: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物体为保持沿惯性方向运动而产生的,因而称为惯性离心力。摩擦力:摩擦力一般分为内摩擦力和外摩擦力 总结 :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最基本的力. 地转偏向力对高纬地区或大尺度的空气运动影响较大,而对低纬地区特别是赤道附近的空气运动,影响甚小。 惯性离心力是在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起作用,而在空气运动近于直线时,可以忽略不计。 摩擦力在摩擦层中起作用,而对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也不予考虑。后三个力虽然不能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但却能影响运动的方向和速度。而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既可改变空气运动状态,又可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14:大气环流,三劝环流圈的形成(哈特莱环流圈,费雷尔环流圈,极地环流圈)答: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的形成:15:熟悉下列概念:季风,高原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干热风,龙卷风,城市热岛环流,比较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 答:1)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2)海陆风: 3)山谷风:4)干热风:即焚风5)比较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 16:掌握以下三个湿度概念:水气压e和饱和水气压E,相对湿度f,温度露点差T-Td答:1)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2)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3)相对湿度f :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4)温度露点差气温T与露点Td 之差,可大致判断空气的饱和程度,17:影响蒸发的因素:蒸发面的因素,湿度和风况,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和冰面)答: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等。18:凝结条件:凝结核,空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地面凝结物:露,霜,雾凇,雨凇 空气凝结物:云和雾。比较平流雾和辐射雾 云滴增长的冰晶效应。冲并增长,碰并增长,连锁增长。 人工影响天气:暖云(施加碘化银),冷云(施加冰晶)19:气旋和反气旋:比较台风和龙卷风,寒潮天气,温带气旋和副热带高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活动与中国天气20: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辐射因素,大气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天文地质因素,人为因素21:气候带和气候型:柯本分类法,地中海式气候,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山地气候,著名的气候类型答: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最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自然植被多半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很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春至或冬至后不久。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急剧上升,对流上升运动增强,云量增多,常有积雨云,并伴随阵风和大风,使整个夏季雨水相对较多,湿度增大。冬季干燥,晴朗,地面辐射极强,地面冷却很快,多日照,少云量和降水。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主要是对流雨。降水量年与年之间有很大变化,常有洪涝或干旱发生。22:了解气候变迁的概念答:在地质时期反复经过了几次大冰期,其中从古生代以来,就有三次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古炭纪-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间冰期。每两次冰期之间,大约是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中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变化,曾经出现过几次亚冰期和亚间冰期,变化的时间短则几千年,长则几万年或十几万年。在第四纪大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温暖的更替。在寒冷时期,雪线高度下降,冰川前进,出现亚冰期,其中以民德(我国为大姑)亚冰期和里斯(庐山)亚冰期的冰川规模最大,群智亚冰期规模最小。在温暖时期,气温升高,雪线高度上升,冰川退缩,出现亚间冰期。民德一里斯(大姑-庐山)亚间冰期长达17-18万年。在第四纪大冰期,高纬度气温的急剧下降,导致两极地区形成永久冰盖;在亚冰期,冰川一直伸展到中纬度,在亚间冰期才退缩到高纬度。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1万年前后开始,地球从第四纪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亚冰期,进入到现代的亚间冰期,人们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后期以来,气候有明显的变化。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冻。而在第四个寒冷期的1670年,长江几乎都封冻了。从1850年农业机械化开始以来,近1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近代气候变化。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是:1961年以后的世界气候与本世纪前半期相比有显著不同,而与19世纪后半期相类似。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气候增暖时期,增暖的趋势在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峰,以后温度下降,20世纪60年代后变冷更加明显,这次变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来的一次气候振动。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灾害却十分大。23:海洋沙漠化的含义:海上油船漏油使海表蒸发减小。24:湖泊,森林,坡地的小气候特点,及其对周围气候的良性影响答:森林小气候的主要表现是林冠内外的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森林对温度、湿度、蒸发、蒸腾及雨量可起调节作用:(1)温度:根据观察研究的结果说明,森林不能降低日平均温度,但能略微增加秋冬平均温度。森林能降低每日最高温度,而提高每日最低温度,在夏季较其它季节更为显著。(2)湿度:林木的生命不能离开蒸腾,这是植物生理的缘故。在林内的相对湿度要比林外高,树木越高,则树叶的蒸腾面积越大,它的相对湿度亦越高。(3)蒸发:降水到地面上,除去径流及深入土壤下层以外,有相当部分将被蒸发回天空。蒸发多少要由土壤的结构、气温与湿度的大小、风的速度来定。森林能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林地的枯枝败叶能阻碍土壤蒸发,因此光秃的土地比林地水分蒸发要大五倍,比雪的蒸发要大四倍。(4)雨量(地区性降水):在条件相同地区,森林地区要比无林地区降水量大。一般要大20至30。森林地区比较多雾,树枝和树叶的点滴降水,每次约有1-2毫米,以一年来计算,水量也是可观的。水域是指湖泊、水库以及较大的江河。由于水域的热力特性,使水域附近的气温日、年变化都较小;由于水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使得水域沿岸形成一种与海陆风相似的“湖陆风”。白天,风从水面吹向岸上;夜间,风从岸上吹向水面;由于水面的光滑,摩擦力小,而使风从陆面吹向水面时,风速会增大。由于这种局部环流的存在,使水域与周围陆地之间的热量、水汽的水平交换加强,并减小了它们之间的小气候差异。水域上空,由于气层较稳定,云量和年降水量都减少,尤其是夏季,降水减少更多。雷暴雨多沿水域周围移动,即使可以越过水域,势力也将大减。谚语中的“雷雨不过江”、“冰雹不过江”等说法就是此意。在坡地上,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其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不同,故温度的分布也不同。白天南坡增温幅度大于其它各坡;东坡接收辐射早,最高温度出现早(午前);西坡接受辐射最迟,最高温度出现时刻也迟(午后)。各坡地最高温度出现时刻前后相差可达三小时左右。北坡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增温幅度最小。各坡地上温度日较差,属南坡最大,西坡次之,东坡又次之,北坡最小。 坡度对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也有影响。在温带地区向南倾斜20的坡地表面,在中午前后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与南移20纬度的水平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相等。从而可得出:倾斜l的向南坡,在中午前后所获得的太阳能数量,相当于向南移纬度l(或111公里)地方的水平面上所获得的太阳能数量。所以,向南斜坡具有更南地区的气候特点,而向北斜坡则具有更北地区的气候特点。25:为什么说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答:我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我国的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从气候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解线。其南侧属亚热带范围,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以北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底于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800毫米。26:什么是城市气候的五岛特征?答:热岛 雨岛 混浊岛 干岛 湿岛 水圈27:地球上的水体包含哪些内容?28:海水结冰难易的内容29:关于潮汐的一些概念答:由于月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叫潮汐.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地球所受的月球与太阳的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降,这个力称为潮力.30:风海流的概念答:风不仅能掀起浪,还能吹送海水成流。常年稳定的风力作用,可以形成一支长盛不衰的海流。经久不停的赤道流,就是被信风带吹刮的偏东风而形成的。稳定的西风漂流,则要归功于强有力的西风带。所以,有人把海洋表层流,称为风海流。31:暖洋流,冷洋流分别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如何?答:有暖洋流经过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各地温暖;有冷洋流经过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各地寒冷32:关于洪水,枯水的概念。答:关于洪水的概念一种说法洪水是指水库汛限水位以上的来水;一种说法洪水是指河道内警戒水位以上的来水;还有一种说法汛期的来水就是洪水。中国水利大百科全书定义为洪水是河流中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的大流量水流;中国水旱灾害定义为洪水是暴雨或急剧融冰融雪等自然因素和水库垮坝等人为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33: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34:沼泽的概念及保护沼泽地的意义答:草原多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降水量较少,土壤和大气很长时间内都处于很缺水的状态,但是有一种草地不仅不缺水,而且很湿润,这就是沼泽,它是草地的一种。沼泽湿地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天然的“海绵”,能够储存来自降水、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它的净水功能十分突出,能够清除土壤中的氮、磷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污水的天然“过滤池”。湿地作为温室气体的储存库、源和汇,保护和恢复湿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湿地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储存,是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重要措施。最近,湿地国际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湿地吸收碳的能力要远远超过森林的能力。35:地下水的利用答:(1)充分利用地面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做到地下水和地面水统筹安排;(2)应根据各含水层的补水能力,确定各层水井数目和开采量,做到分层取水,浅、中、深结合,合理布局;(3)必须与旱涝碱咸的治理结合,统一规划,做到既保障灌溉,又降低地下水位、防碱防渍;既开采了地下水,又腾空了地下库容;使汛期能存蓄降雨和地面径流,并为治涝治碱创造条件。36:冰川进退对气候的指示意义答:冰川推进时,降毁灭它所覆盖地区的植被,迫使动物迁移,土壤发育过程亦将中断.自然地带将相应向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被,土壤将逐渐重新发育,自然地带相应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37: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影响等全球变化问题包含的内容。大气的热能和温度46:什么是地面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相比有什么变化?47:分别涂为黑白色,但性质相同的两个物体,在露天下,其夜间与白天的表面温度是否相同?为什么?48:大气是灰体时对温室效应有哪些影响?49:在裸露物质体上涂白色涂料后,对物体的日夜温度有何影响?答:白天温度较低,因为物体是白色的,反射率较大。50: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总辐射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51:为什么云层存在会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答:因为云层的存在,白天使太阳辐射无法到达地表,地表无法接受大量热量,故白天温度较低。夜晚云层使地面热量无法散逸,故夜间气温较高。52:同为晴夜静风,清晨但较干燥地区夜间的降温幅度一般总比湿润地区大,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湿润地区含水量大,而水的比热较大,所以能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使日夜温差较小,因此清晨但较干燥地区夜间的降温幅度一般总比湿润地区大。53:有人把大气逆辐射看成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漫反射,是否恰当,为什么?答:不正确.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向下的一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在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时,向下释放能量的过程,而漫反射首先发生的条件是在粗糙表面上进行的 反射的一种,而大气逆辐射是一种能量向周围释放的过程.所以两者不可相提并论54:大气对短波辐射来说并非灰体,如果大气在各个波长都是一致的灰体,这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如何?为什么?假定地球的行星反射率=0。3,地球处于辐射平衡状态时的等效黑体温度应为多少?答:就会加剧温室效应.因为灰体的 热辐射光谱与黑体相似,吸收热量大,散热慢对大气的保温有长时间的功效.但会加剧全球大气变暖.零下18摄食度T=256.196K55:大气的特殊量T,Td,(T-Td)各有什么含义?56:为使卫星在轨道上温度恒定,A:如何涂色好?B:运行后Tmax,Tmin的改变如何?是不是一样的?57:大气逆辐射可以理解为大气对地面长辐射的漫反射吗?答:不可以。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时向下投向地面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略小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从而使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58: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是一回事吗?答:大气的保温作用为: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而温室效应为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吸收大气辐射的紫外线等物质所造成的效应。59:北半球温度的时空分布特点。答:北半球温度的时空分布特点: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海陆分布复杂,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最高温度北半球夏季出现在低纬大陆上。60:有效辐射,乱流,潜热的控制因子是什么?大气的水分61:分别讨论冷,暖平流中,气流本身稳定度,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受其影响地区的温度变化情况。62:气流从bT=20c、 p=1000hPa处沿迎风山坡上升,至1500m(850hPa)处开始凝结,到达山顶3000m (700hPa)后,又沿山坡下沉至山底(1000hPa)。气块回山底时的温度。答:27.5度63: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类型云雨。答:形成云的条件: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根据云的形状、云底高度及云的上升运动特点形成了不同种类的云形成雨的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致完全被蒸发。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气流上升特点,形成了不同种类的雨。64:地面蒸发快慢与哪些因子有关。答: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和风有关。 温度高,饱和差大,速度快65:比较云和雾及平流雾与辐射雾的区别答:云高空水汽凝结现象。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时就会形成云。云有各式各样的外貌特征 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 平流雾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范围广而深厚。只要有适宜的风向,风速,常可持续很久。但只要暖湿空气来源中断,则立即消散。 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常出现于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66:比较同纬度海陆上空气温周期性变化增幅的不同,及原因。答: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海洋上气温变化通常只有1-2度,而地陆常达 15度以上。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多出现于8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出现于2月。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同,海洋上年较差小于陆地。气压与空气的运动67:为什么说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能反映等压面坡度的大小,它尽管比垂直气压梯度小得多,为何却是大气运动的主要推动力。68:根据低纬暖,高纬冷的温度分布特点,推断高空水平等压面的基本形态 69:高空有暖湿平流时,地面气压将有何变化 70:底层大气辐合时,地面气压将如何变化 71:水平地转偏转力的大小为什么与纬度有关 72:为什么地转偏向力会与纬度有关? 73:大气中有什么条件时,温度平流为零? 74:地面大气活动中心的含义是什么,与一般气压中心有什么不同,北半球有哪些活动中心,分布在哪些地区,季节变化特征如何,是怎样形成的 75:把地球想象成圆柱体,在其表面运动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6:实际风,地转风,梯度风,以及热成风各指什么,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都是可测的吗 77:某地风向随高度增加而逆转时,地面气压变化趋势一般是增高还是降低(不考虑其他因子) 78:讨论从夏到冬的过程中,在海陆地表上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情况,并联系冬季蒙古高压的形成 79:地球获得下垫面特征(温,湿)特征的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试以冷高压的形成为例说明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83:定性讨论冷(暖)空气团移动过程中,此气团本身稳定度的变化情况。 84:讨论某地分别受冷空气与暖空气影响时的垂直湍流输送情况。 85:气旋与反气旋生成和活动地带的环流背景如何?为什么? 1锋面气旋发展过程中,锋系结构,天气,强度的变化如何?与之对应的高空波动有什么变化?2寒潮的发展与高空槽有何关系?3为什么说西风带在大气环流的动能,水,热平衡中起了重要作用?4比较副高与移动性冷高压。5副高的活动与我国的雨带,旱涝有何关系?答: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1820之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北纬20,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 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 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例如,1956年西大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北纬20一25之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洪水。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6一般说冷空气团形成慢,变性快,暖气团相反,为什么?7我国不是气团的源地而多锋面活动,为什么?答:中国境内的气团,多属变性气团。每逢冬季,常有极地大陆(变性)气团侵入。这种气团控制的地区,天气大都干燥而寒冷;夏季时,极地大陆气团只在长江以北和西北地区活动。夏季侵入长江以南的主要是湿而热的赤道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这两种气团的活动以及它们和极地大陆气团间的锋面的强弱和移动,基本上决定了中国雨带的南北移动和降水的分布。因此,我国虽然不是气团的源地而多锋面活动。8锋面,气团活动的大气环流背景如何?9气旋和反气旋活动的环流背景?答: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的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气旋空气按反时针方向自外围向中心运动。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其气流运动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运动。10为什么锋面气旋主要活动在中纬度地区?11冷性反气旋及锋面气旋的发展过程与高空槽的关系?12为什么寒潮是特殊的冷高压活动?答: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部门规定: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称为寒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冷空气南下,造成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也称为寒潮。冷空气主要在冷高压的前半部,而冷高压的后半部则为相对暖的空气。所以,寒潮是特殊的冷高压活动。13比较长波,短波槽与切变线。14比较台风,龙卷风与热带气旋。15ITCZ的分布与季节变化如何?16为什么台风发生有明显的季节及地域性特点?17怎样理解气团的形成与变性,为什么冬春季冷高压入海后变性很快,试从热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的变化来解释。18锋在高空图上的特征是什么?19为什么说锋面气旋的发展扰动过程也是一次经向的热量交换过程。20为什么低压区不利气团的形成,而赤道低压区却有赤道气团?21地理分类法中气团与锋的关系。22信风带,副高与ITCZ之间有什么关系?23西太平洋副高与我国雨季及旱涝有什么关系?24你能举出几个属于大尺度,天气尺度及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吗?气候的形成86:气候系统的含义?为什么不能简单认为气候就是各气候要素的平均?答: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等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87:天文气候和实际气候的差异?答:天文气候是根据地球公转位置定的。也就是完全根据日历上的日期来划分季节。每年的日子是固定的。像24节气就是。 实际气候是根据实测气温来定的。它有气象学上的明确定义。比如连续多少天温度在几度以上就是入春了。这日子每年不一样。 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气候不完全取决于日照。还受风向、海流等多方面影响。88:为什么低、中纬地区Rg小,而白天温度T反而高?89:用热量平衡方程讨论为什么海陆温差冬天高纬大,夏季低纬大?90:天气与气候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现代气候学的核心是什么?答: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时间长短不同。 天气时刻在变,气候较为稳定。91:怎样理解气候系统?答:气候系统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热力属性,包括空气、水、冰和陆地的温度;动力属性,包括风、洋流及与之相联系的垂直运动和冰体移动;水分属性,包括空气湿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考试化学试卷
- 施工方案编辑软件(3篇)
- 冬日头条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写化学名称题目及答案
- 小学最难24点题目及答案
- 一个人在家作文400字(12篇)
- 文学经典传承:古诗文教学方案
- 市场渠道合作合同规范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教学参考汇 李奕轩 模块1-9 商务应用文写作基础-大学生实文书
- 体会中考的作文600字7篇
- 2025年芜湖市鸠江区医院招聘16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T-CBDA 86-2025 建筑幕墙、采光顶及金属屋面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厨房消防安全培训
- 小陈 税务风险应对常见指标与答复思路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2《经济与社会》知识点背诵提纲
- 2025至2030年中国建筑膜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急诊急救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海上风电场工程测量规程》(NB-T 10104-201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