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_翁青芬.doc_第1页
大江保卫战_翁青芬.doc_第2页
大江保卫战_翁青芬.doc_第3页
大江保卫战_翁青芬.doc_第4页
大江保卫战_翁青芬.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大江保卫战1、 教案背景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0册的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八一壮歌”,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三篇课文。大江保卫战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通讯文。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灾情、保大堤、救群众,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主题的升华。2、 教学课题教养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感悟1998年洪水的危害,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育目标:1、 激发学生对人民子弟兵英勇的钦佩。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能力。发展目标:学习语文写作中的点面结合以及借代等修辞手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3、 教材分析: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通讯文。教学的大体方向,寄情于文,反复诵读。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我们在备这篇文章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运用各种手段,白板,互联网等,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肆虐的洪水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这种铮铮铁汉的形象。高年级的课堂要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谈自己的感受,所以在学生的表情达意上下足了功夫,放手给学生。哪些语句让你感动,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人民子弟兵的英勇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答道哪里就走到哪里,这样避免了以教师的教为主,而真正的把自主权给了学生。四、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感人至深,但是故事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没有切身的体会,单靠文中的文字是很难让学生明白1998年的洪水给人民带来的灾害,自然就更无法领悟到人民子弟兵抗洪的危险以及他们的奋不顾身。在教学的开始我通过互联网的视频让学生感受98年的洪涝灾害。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让学生边读边写自己的体会,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找出人民子弟兵的语言、动作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从字面上感受到人民子弟兵抗洪的英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直观通过视频感受,指导朗读,读出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本色,读出对他们的钦佩。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马上得到了感染,保卫大堤的亢奋加油,流血受伤的低落难过,勇救群众的无限感随着课文的情节而变化,自然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的还有一教学难点就是在表现人民子弟兵英勇的写作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我通过电子白板的辅助,对人民子弟兵整体画画中的聚光,寻找到黄晓文,通过拍照的功能,将其突出,这就让学生显而易见的发现,对黄晓文实例的描写是保大堤的一个点,学生马上从我的操作中显示的画面中这是点面结合的一种写作方法。从而突破了难点。五、教学过程:说明主要怎样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教学要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正体现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课文中学生读课题。2、过渡: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让人刻骨铭心。二、学习最后一段白板出示句子: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1、齐读2、擦除内容:铭记是什么意思?百度知道:铭记的诠释/view/1288116.htm3、引读:大江要永远铭记永远铭记4、大江为何要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呢?过渡:1998年的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一)1、百度搜索:1998年的水灾/v_show/id_XMTg0MjI1NjEy.html3、同学们看来也是胆战心惊啊!指名回答发生了什么?4、决堤的长江带来了无限的灾情,引读荆江5、演示字体变大,灾情在不断的(扩大),再读(二)1、出示后半段。在这危难时刻,我们的子弟兵赶来了,指名读2、小结所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那年夏天的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过渡: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课文中给我们展示了那几幅感人事迹。指名回答。随机板书四、学习“大堤抢险”(一)过渡:先来看一看九江赛大堤惊心动魄的抢险吧。1、出示内容2、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的时间,轻声读课文,看看插图,画出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句子旁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3、巡视,让某些同学上白板操作(画线和写体会)4、交流:可随学生上台操作的讲解*“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进入白板下一页。虽然人民子弟兵们肩扛沙包,堵在崩塌的堤坝下,但狂风巨浪撕扯着堤岸,冲走了沙包,为了保住大堤,官兵们无所畏惧,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课件,副本功能)6、狂风巨浪无情地冲在子弟兵的上,即使他们身在痛,但心是坚定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切的险恶的外界因素转化为他们动力,正如他们的呐喊:(用神奇墨水出示句子)7、让我们也为这群可爱可敬的人民子弟兵一起助威吧:齐读(白板下一页)8、课文中用一副对联概括出来人民子弟兵保卫大堤的画面,指名回答,齐读。9、就让我们亲眼目睹他们的英勇吧!百度视频:抗洪救灾的场面/v-b2e2c6a0-a563-11df-bdae-001e4f1f5c05.html10、小结:这样的人民子弟兵人民能忘记吗?祖国能忘记吗?(白板下一页)出示句子:因此,大江引读过渡:大堤抢险写的是千千万万子弟兵的群体形象,如果非要在这群英雄找出一位典型的话,(聚光灯和拍照功能)那么黄晓文绝对是这其中一个闪亮的光点。(二)学习“铁汉本色”1、(点击图片,调节透明度)我们一起来看看黄晓文的故事。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把黄晓文的精神表达出来的?2、指名回答3、谁来读读黄晓文的话?什么来不及了?4、谁来读读黄晓文的动作的句子。找找动词。从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5、小结: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像黄晓文这样的抗洪英雄啊!通过收集资料,你还知道其他抗洪英雄的名字吗?指名学生说。百度搜索1998年抗洪救灾的英雄人物/question/22368114.html6、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身影仿佛在眼前闪烁,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形象。找到了吗?(铮铮铁汉)7、他们一个个都是(),一个个都是(),一个个都是(),这就是8、同样都是在写保卫大堤,同样都是表现人民子弟兵的英勇,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点面结合)9、为保大堤流血牺牲都不怕的人民子弟兵我们能忘记吗?祖国会忘记吗?10、(白板下一页)是啊,大江,永远铭记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六、学习“勇救群众”1、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勇救群众”的一幕幕,同时思考战士们的身影出现在什么地方?2、交流百度搜索勇救小江珊和周云兰的感人事迹/jmwb/html/2010-09/17/content_224888.htm/question/97864466.html4、(白板下一页)(用拉幕的功能出示图片)5、战士们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6、你们都把他们记住了吗?(用擦除功能)7、讲解红五星和迷彩服,这是一种指代的修辞手法。8、这鱼水似的的深情,群众怎能忘记呢?祖国又怎能忘记呢?9、(白板下一页)大江,永远铭记七、总结1、万里长城作证,巍巍大地作证,人民子弟兵永远是矗立在人民的心中,我们将永远铭记,永远铭记2、其实,当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危难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总是冲在了救灾的第一线,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中,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地震中,他们又随处可见。让我们再一次目睹他们的可爱的身影。3、百度视频抗震救灾的场面/us/142125371/53103820.shtml4、 小练笔5、(白板下一页)学生练写,轻音乐播放,随机请两三名学生上白板写6、交流七、布置作业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感是无限延伸的,课后请同学们(白板下一页)出示作业内容1、 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2、 学习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阅读这方面的书籍3、 /linger_3/blog/static/526554482009885412833/4、 欣赏歌曲为了谁/search?from=new_mp3&key=%E4%B8%BA%E4%BA%86%E8%B0%81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保大堤 (点面结合) 人民子弟兵 铮铮铁汉 救群众6、 教学反思课文讲述的是98年长江沿岸遭遇洪水侵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抗洪抢险的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 1998年的抗洪救灾,对我们教师而言记忆犹新,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陌生遥远,因为那年他们才刚来到这个世界。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想就是借助互联网,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身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