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等人故事.doc_第1页
孔子老子等人故事.doc_第2页
孔子老子等人故事.doc_第3页
孔子老子等人故事.doc_第4页
孔子老子等人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孟子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荀子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老子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庄子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两人虽然有些理论分岐,仍然是哲学上的学友。这时有人挑拨说:“惠子你要当心,庄子来了,他的学问名声比你高,对你的相位是个威胁。” 惠施果然下令提拿主子,搜捕三天没有提到,他才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却从什么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来求见。 惠施紧张的作了准备。庄子进来不久,悠然说道:“你听说南方奇鸟鸩的故事吗?鸩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钦用。有一天老鹰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紧,生怕鸩抢了,你说,这时鸩会怎么办呢?” 惠施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商鞅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门口树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遵守了。李悝魏文侯对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悝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悝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付)。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悝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董仲舒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韩愈与韩愈同时代的诗人贾岛,是个著名的苦吟诗人。传说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到京都郊外野游,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了他的诗兴。曲江池边的树上有很多小鸟,池子不远的地方很幽静。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诗中说:“闲居少邻井,荣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对后一句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合适,把握不住。因此,他在回去的路上,骑着毛驴苦思冥想。毛驴驮着他进城以后,他没有觉察,不知不觉迎头闯进了已经身为高官的韩愈的仪仗中。仪仗官员赶忙迎头拦住毛驴,而这时的贾岛还是思考“推”字或是“敲”字,根本没有注意到毛驴已把他驮到了韩愈的马前。韩愈的卫士大喝一声,将贾岛拖下毛驴,带到韩愈马前。韩愈一看是个神志不清的读书人,就询问原因。贾岛老老实实讲了自己面临的难题。韩愈一听,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最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说完,韩愈请贾岛骑上毛驴,和自己并辔而归。之后,连续多日将贾岛留在府中,共同探讨关于诗歌中的学问。两个人最终成为好朋友,韩愈不罪贾岛,而共同推敲学问,也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李翱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得亲身去拜见惟严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禅师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闭目养神。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亦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大师贵姓?”惟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刚才大师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么?”惟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么?”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不知他是领会了惟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惟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气和、心平之后,这才对他说了人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惟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朱熹朱熹与竹水筹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朱熹曾经利用到政和扫墓之机, 在云根书院讲学,生活过得十分节俭朴素,一日三餐都只是粗茶淡饭,山蔬野肴。他对人和和气气,不会装神气,农民上山拾柴时,都喜欢顺路到云根书院里去喝喝茶,歇歇脚,听朱文公讲经释道,和他讲故事,闲聊天,书院里时常传出欢声笑语。朱熹经常和地方上的名士文人在一起品茶吟诗、说古道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喝茶特别讲究,烹茶的水一定是金峰泉的水,盛水要用瓦炊,茶叶一定要是政和白毫银针茶。金峰山有座庙,叫金峰寺,寺里有一眼泉,叫金峰泉,水质淳厚甘美,有人曾计算过,同样一担水要比其它井的水重两斤左右。正因为这样,朱熹经常派小书僮到金峰寺去挑水。有一天,朱熹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想请他们饮一饮茶,就叫小书僮快去挑金峰泉的水。小书僮刚出门,就碰到几个要好的伙伴,邀他一起去捉知了。小书僮不肯,后来几个伙伴好说歹说,他才答应玩一会。一玩就忘了辰光,等到他“哎哟”一声叫起来,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小书僮心想,这下糟了,再到金峰泉去挑水,往返十几里路,怕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心里一急,就差点哭出来了。小伙伴们知道了,也都着急起来,其中有一个比较机灵的想了一想,说:“办法有了!”小书僮一听有办法了,忙问:“什么办法?”那个伙伴地说:“你何不就在附近的井里挑两桶水回去呢?反正你家先生也不知道。”小书僮想想,没有更好的主意,就这么作了。说也奇怪,朱熹尝了这井水烹的茶,马上发觉味道不对,就把小书僮叫来,问:“这是金峰泉的水吗?”小书僮一扣,知道瞒不过去了,就只好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朱熹一听,心想小孩子贪玩,这也是情有可原,就教训他一番算了。后来,有几次小书僮因为贪玩,又用其它井里的水,挑来给朱熹烹茶。朱熹气坏了,想要严厉地教训教训他,转念又一想,与其使他皮肉受苦,倒不如设法使他改正这种坏习气。朱熹想啊想啊,一夜之间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事先和金峰寺老和尚商量好,备下两种不同颜色的竹制挑筹,一种交给老和尚,一种交给小书僮,并关照小书僮去金峰寺取水,必须同老和尚调换桃符。这样,小书僮就没法再去偷懒了。这种竹制的桃符,和今天开水店里使用的上面烫有火烙印的竹制水筹相似,据说今天的水筹就是当年桃符的化身。周敦颐1044年,周敦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争辩。这时,周敦颐站了出来,与王逵据理力争,坚持应当依律决狱。王逵不听,周敦颐愤怒地扔下手中记事的笏板,准备弃官以示抗争,并且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作官吗?用杀不该处死的人的办法取悦上级的事情,不是我该做的。”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才幸免于死刑。邵雍是在一个冬天的傍晚酉时(也就是六点钟前后),邵雍正在炉边烤火,忽听有人敲门,先敲了一声,接着连敲五声,来人说是要借东西。于是,邵雍应运起了一卦,从中断定是邻居来借斧头。邵雍说出结果后,儿子不相信,打开门一问,来人果然是来借斧头的。 邵雍解释说,来人第一次敲一声,得上卦为乾,接着敲了五声,得下卦为巽。上下卦得后,上下卦数再加得变爻为四爻,因而本、互变卦中有三个乾卦,乾属金,体卦巽为木,故来人所借当属金、木之类,又乾金短而巽木长,故此物当为斧头。儿子说:“金短木长,当为锄头,不是斧头。”邵雍答道:“占卦亦当据情理推之,以卦而论,锄、斧皆可,但以理推之,傍晚借锄何用?必是借斧劈柴。”二程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王守仁王阳明在成功擒拿了反叛的宁王朱宸濠之后,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宠臣江彬、张忠等人才赶到,这些狡猾的宠臣想要谋夺王阳明的功劳,便到处散播流言,说王阳明的坏话。他们造谣说,王阳明曾在一开始依附宁王共同反叛,到后来感到宁王的势力必败,才转而捉拿宁王来抢功劳。在这么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王阳明不以为意。王阳明第一次去拜访江彬等人的时候,江彬等人都给王阳明设立的是下方的旁席,让王阳明坐。王阳明假装不知道这样的安排,大摇大摆地直接走到上席坐下,然后招呼江彬等人坐下方的旁席。江彬等人立刻脸色大变、开始口出恶言,王阳明却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这样是正常的官场交际礼节。接下来有些人便上前给王阳明解围,于是江彬等人的恶言才停止。王阳明不是为了争一个座席,而是不希望一旦受到江彬等人的节制,则此后事事都将听从他们的安排而不可逆转了。冯梦龙先生对此事的边批只有两个字:“高见”李贽1602年春,礼部给事中张向达参劾李贽,罪名是:“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子,白昼同浴。”李贽遭到逮捕,著作被禁毁。镇抚司审理后,提议将他押回福建原籍,这种处罚相当于现在的监视居住。判决还没有下达,李贽要求侍者为他剃头,乘便用剃刀自刎。在血泊中,侍者问他:“和尚痛否?”他用手指写字:“不痛。”“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黄宗羲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顾炎武顾炎武出生以后,就由他的婶母过继为儿子,进行抚养和教育。婶母是一位能干的有知识的妇女。她白天纺线,晚上读书,知道很多历史故事。顾炎武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爱听她讲故事。婶母对他很疼爱,也很严格。她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人生的乐趣,都寄托在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身上。秋天的一个夜晚,淡淡的月光洒在顾炎武家的院子里,轻轻吹来的风儿已经有些凉意了。这时候,只有三四岁的顾炎武,正坐在门前的石凳上,依偎在婶母的怀里,静静地听她讲故事。婶母用手轻轻抚摸着顾炎武的头,用深沉的语调慢慢地说:“今天晚上,我就给你讲讲宋朝文天祥的故事吧。文天祥中过状元,后来做了丞相。北方的元朝来进攻的时候,皇太后领着小皇帝投降了,不少大官也投降了。可是,文丞相就是不投降,继续领着人马抵抗元军。后来,他战败被俘,写了一首诗。诗里有这样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任何人都免不了一死,我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我要把自己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永远留在青史上。后来,元朝皇帝命令把文丞相押解到大都(今天的北京),还是让他投降。他说:我的祖国灭亡了,我除了用死表明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