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抗旱工作年终总结.doc_第1页
镇康县抗旱工作年终总结.doc_第2页
镇康县抗旱工作年终总结.doc_第3页
镇康县抗旱工作年终总结.doc_第4页
镇康县抗旱工作年终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康县2010年抗旱工作总结一、旱情特点2009年,我县雨季于9月24日结束,提前26天结束。去秋今春,我县出现了严重的秋、冬、春连旱,自去年雨季结束至今年3月26日,我县降雨日数仅为21天,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5天,偏少了54%;降水总量为133.5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少282.6毫米,且持续无有效降水达123天;平均最高气温为26.4,平均气温为17.0,均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1.8;水汽蒸发量为747.4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大143.4毫米,偏大了24%。同期降水日数、降水量均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记录,无有效降水日数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记录,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均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记录,水汽蒸发量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记录。根据省气候中心3月26日卫星遥感监测的旱涝分析图我县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达80年一遇的特旱,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三次旱情之一。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水汽蒸发量大、持续时间长是全县干旱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3月27日4月3日、4月194月23日,先后有天气系统经过我境,我县积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了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增雨效果较为明显,有效缓解了旱情。直至5月22进入雨季,旱情基本得到缓解。我县农作物受灾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27.4865千公顷,受灾面积26.4865千公顷,其中:成灾18.3226千公顷,绝收3.0545千公顷。水田缺水0.135千公顷,旱地缺墒2.1千公顷;干旱造成林业受灾面积8.0472千公顷;发电量减少1225万千瓦时;水产养殖业受灾面积50亩;全县共有7个乡(镇)、61个村委会、179个自然村1.0490万户、4.7207万余人、2.4333万余头大牲畜存在饮水困难,其中,有25个自然村取水点距离在1公里以内;103个自然村水源点距离在15公里之内;31个自然村水源点在510公里之内;4个自然村水源点在10公里以外;15个自然村属资源性缺水,没有可取水源点。全县因干旱造成受灾人口14.174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经济总损失20323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8389万元、糖业经济损失9800万元、电力损失650万元、林业损失120万元、水产养殖业损失8万元、其它行业损失1356万元。全县共投入抗旱人数2.278万人,投入机动抗旱设备20台(套),出动抗旱运水机动车60辆,投入抗资金635.76万元,其中中央236万元、省级125万元、地县级111.3万元(包括民政82万元、气象人工增雨14.3万元)、群众自筹163.46万元(包括捐款35.46万元),抗旱用电5.4万度,抗旱用油55吨,实现抗旱浇灌面积2.65千公顷5次,临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4.7207万人和2.4333万头大牲畜。二、主要抗旱措施针对各地出现的旱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郑建奇书记和尚东红县长密切关注灾情,对抗灾救灾工作多次作出安排,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抗旱对策,及早动员部署。一是落实抗旱各项措施。要求各地认真分析当地水源情况和旱情发展趋势,按照 “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正确处理工业、农业和生产用水关系,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尤其要强化水库调度,正确处理人饮、发电、灌溉及工业用水的关系,把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放在首位,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二是确保重点,科学实施水源调度。要求各地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水量科学调度,确保重点对象的用水需求,尤其要以确保夏收夏种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重点工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放在突出位置。水源有困难的地方,广泛动员发动群众,采用引、堵、拦、截、抽等措施解决水源总量;水源严重短缺的地方,要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选用耐旱地优良品种,推广旱作农业、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努力提高抗旱能力和水的有效利用率。三是各尽其责,协同做好抗旱工作。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基层防旱抗旱工作的指导,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水资源短缺地区群众提供帮助。气象、水利、防汛部门要及时分析判断气象、水文态势及旱情发展趋势,为领导防旱抗旱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作物抗旱的技术指导和重要经济作物的重点保护,加强水肥管理,采取覆盖遮阴等措施,保墒抗旱;水利部门要科学调度水资源,指导各地加快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及灌区、渠道、灌溉设施配套改造,加大山地水利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开展节水灌溉和乡村供水工程建设;林业部门要认真做好造林保苗工作,认真检查森林防火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严格野外火源管理,遏制森林火险发生;渔业部门要做好海、淡水种苗场的保种工作,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经贸、电力部门要做好用电协调工作,合理安排全县用电。特别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信息交流,做好优质服务,确保夏收夏种工作顺利开展。三、抗旱工作情况及效益县委、政府作出了周密部署,着力加强对旱情灾情的动态监测。第一时间将市级工作部署文件转发到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并适时召开抗旱救灾工作会议,传达学习省、市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要求。按照“四个确保”(一保人饮、二保畜饮、三保防火、四保幼苗)和“三个超前”(灾情要超前预测,项目要超前谋划,工作要超前安排)的工作要求,由处级领导任组长,成立了7个工作组分赴7乡(镇)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由各村挂钩单位主要领导为小组长,从县直挂钩单位抽调408人分为71个工作小组深入乡(镇)、村组开展抗灾救灾指导服务,准确把握了各村、组2月底以前的受灾情况,预测分析35月的灾害发展趋势,积极应对并妥善处理好抗旱救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统一布署,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解困,方法主要是节约用水、运水、抽水、管道架设等。各类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实际完成346.1万元。其中:完成饮水工程32件,完成投资216.3万元,解决1568户7985人饮水困难;完成小坝塘修复 6件,坝塘清淤12833立方米,完成投资 52 万元。完成沟渠修复 8件米,完成投资 77.8万元。相继对节、运水的村寨发放水塔100个、水袋150个。通过蓄水的挖潜、管道架设、抽提等多种措施的落实,全县共增加蓄水4600m3,抗旱浇灌面积2.62千公顷,挽回粮食600吨、经济作物损失200万元,临时解决4.7207万人2.433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其中拉送水解决0.9501万人,其他措施解决3.7706万人;各类受灾作物得到了及时抢收或采取农技措施进行抗旱,完成蔬菜补栽改种2150亩;大春种植结构调整和春耕备耕工作超前准备;各类民生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全县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四、主要经验针对严重的旱情,县委、政府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抗旱。一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先后几次召开抗旱工作紧急会议,进一步统一全县各级干部群众“抗旱夺丰收”的思想,坚定了全县人民全力抗旱和战胜旱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委、政府研究,处级领导分片负责,把各项责任细化到每位领导和部门并成立了2个抗旱工作督察组,加强督促巡查,使抗旱工作责任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三是县委、政府发出抗旱救灾通知,动员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起来,全力抗旱救灾。四是加大投入,全力支持抗旱。采取政府补助、部门支持、乡镇和群众自筹、干部职工捐资等办法多渠道筹措抗旱资金,2010年全县已投入抗旱经费635.76万元。五是严格抗旱资金管理和使用,严禁任何人或任何地方挤占或挪作他用,确保专款专用。五、抗旱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县旱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二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三是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四是产水供水时间不一致;五是蓄水工程老化失修,病险水库多,蓄水严重不足;六是引水工程存在渠系不配套,造成引水渠倒塌淤积严重,水量浪费严重;七是水利工程及水源点工程建设滞后;八是水毁工程修复经费不足等。九是抗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六、对今后抗旱工作的对策及建议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及对策:一是工程措施: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以水制旱,巩固现有灌溉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合理开发地下水源解决部份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困难;加强抗旱水源建设发展集雨节灌工程;修建集雨水窖,解决分散农户和资源性缺水农户人畜饮水困难和部份旱地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