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南朝石刻.doc_第1页
丹阳南朝石刻.doc_第2页
丹阳南朝石刻.doc_第3页
丹阳南朝石刻.doc_第4页
丹阳南朝石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阳南朝石刻寻访记-梁代诸陵记 寻访活动 责编:老邵 2014-06-06 文/老龙趁着端午小长假之机,主题南京寻访团在老邵的带领下,前往丹阳寻访南朝石刻。 今天的丹阳以“眼镜之都”而闻名,可是在南朝这里可是著名的帝乡。齐梁二代的萧家帝王出自于这里,亦大多归葬于这里。由于丹阳地近南京,文化一衣带水,南朝齐梁帝王根在丹阳而生长多在南京,且自古多与南京同省甚至同郡,甚至地名也相互沿用(南京旧属丹阳郡),因此丹阳石刻亦为“大南京”文化圈之属,当无异议。朱偰先生亦专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其中兰陵即为南朝在丹阳侨置的南兰陵。朱偰先生如同导师一般,在著述中列出了丹阳石刻的清单:(1)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丹阳尚德乡狮子湾)(2)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丹阳尚德乡赵家湾)(3)齐武帝萧赜景安陵(丹阳前艾村三姑庙)(4)废帝郁林王萧昭业墓(?)(丹阳水经山下)(5)废帝海陵王萧昭文墓(?)(丹阳水经山下烂石垄北)(6)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丹阳经山仙鹤坳)(7)齐明帝萧鸾兴安陵(丹阳尚德乡三城巷北)(8)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丹阳三城巷北东城村)(9)梁武帝萧衍修陵(丹阳三城巷北东城村)(10)梁简文帝萧纲庄陵(?)丹阳陵口萧梁河口这10处石刻为当年朱偰走访,其大多为朱偰先生当年考证的结论,有疑问者以问号(?)标注。开始我以为以朱偰先生的家传及博学,这十处古迹既有名称又有地点,且朱偰先生手绘图册,八十年后寻访当如按图索骥,但是事实上却困难重重。首先,朱偰先生在他那个年代的考证及拍照、绘图,可谓是精益求精,或许堪称丹阳南朝石刻的第一次文物普查,但是今天看来不仅很多地名已经改易,就连地形地貌、周围植被也已经大相径庭;其次,南朝陵墓多建在地势平坦之处,不似前之汉代、后之唐宋时期的帝王陵冢有山可识,仅仅凭借一张手绘地图的精度无法准确找到,经常会出现近在咫尺却被树林、建筑遮挡而失之交臂;再者,就是询问的困难,你问当地人哪里是“泰安陵”、哪里是“景安陵”,是完全不可能的,你要是问附近有没有石狮子,那回答一定是有的,但究竟是否就是你要找的那一处,却只能听天由命了;最后,朱偰先生千虑一失,也难免有疏漏或错误。好在,我们的老邵是我们寻访团中曾经以朱偰先生文章作为向导多次探访丹阳南朝石刻,他早已将这些石刻的位置了然于胸。一大早,不到七点,老邵就亲自开车来到我的楼下接我,同行的还有近几次活动非常积极参加的小边同学。我们上车之后便向目的地丹阳进发,在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前。萧顺之没有做过一天的皇帝,但是他的陵寝却中规中矩,且为目前丹阳地区保护最为完好的南朝皇陵。其天禄、麒麟、两件华表、神道碑的龟趺皆以及几个大柱础被保存下来,只是龟趺上少了神道碑。当我们看到这些石刻群的时候,禁不住欢声雀跃,虽然我们曾经多次在照片上看到过南朝的天禄与麒麟,但是其雄健的气势与精美的程度,却只有身临其境与之相对的时候,才能有一种见证一千五百年的艺术精品的震撼。文帝萧顺之,梁武帝萧衍之父,齐高帝萧道成族弟。在齐朝历官待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封临湘县侯,赠镇北将军。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建陵坐西朝东,陵家已平,但是天禄与麒麟魁梧雄壮,姿态传神,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纹饰,双翼微翘,冀面雕有卷云纺、细鳞和长翎,既突出了宏伟豪迈的气势,又从装饰趋向写实。华表柱础上圆下方,浮雕一对环状摘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柱身作隐陷直刳棱纹(通称“希腊式”,朱偰先生在书中论述了其渊源于亚述)。柱头有圆盖,浮雕莲花。盖上原刻圆雕小辟邪,现已残缺不见。华表石额左右对称,北为正书顺读,南为反书逆读,其文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丹阳县衙为“保存”文物,遂将华表柱额劈下,移至丹阳公园内,后存丹阳县文化馆,先又被安放到石柱之上。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从建陵向北走不到一百米便是梁武帝萧衍修陵。梁武帝以年轻时的英武与晚年时的昏庸而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今天这座陵墓只保存了一座天禄。比梁武帝更惨的是,在其北边数十米外的梁简文帝庄陵,只留下了半个石刻。朱偰先生当年推测陵口的石刻为庄陵,而记录修陵边上还有一个石刻残件,疑别为一陵。这是当时朱偰研究南朝陵墓伊始的疑惑。而后朱偰先生也说陵口石刻也可能就是守陵墓入口的石兽而已。凡是寻访研究历史遗迹,尤其是失考的文物推断,都有一个过程,即使是大家也难免出错,难得的是要正视问题,勇于承认错误。修陵庄陵建陵与修陵之间,还有一对小的希腊式石柱,其不仅体量小,就连石棱也只有十六条,我们推测可能这是梁武帝兄长萧懿之类的皇族墓葬。在萧顺之建陵的南边不到一百米,还有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目前这里仅存天禄及麒麟残件。对于这座陵墓的主人,至今仍然颇多争议。朱偰等人根据史料推断其为齐明帝萧鸾兴安陵,但就石刻本身的饱满雄健却更接近于梁代(南齐石刻更为灵动、外形曲线优美宛如游龙,与南梁雄健方刚的特点有所不同),而且其与萧顺之的墓靠得过近,颇似一个血缘较近的家族陵墓。但是,从这座陵墓的规制上看,明显为一处皇陵,于是查阅史料,不可能是在江陵即位的萧绎、萧詧等人之墓,而很能是被陈霸先废掉的萧方智之陵。不过,南朝石刻的风格演变也并非改朝换代的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审美的渐变发展,萧鸾之死在公元498年,距离梁代已经不远。究竟孰是估计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发现的证据了。位于修陵和建陵之间的失名墓石刻建陵西侧的兴安陵石刻(存疑)至此,齐梁五处陵墓已经考察完毕,每一处我们都用GPS设备对石刻进行定位,以记录陵墓地点,更有助于后来之寻访者。至于陵口的石刻,其风格也接近于梁代,更由“萧梁河口”等地名,似乎断为梁代更为合适吧。陵口石刻丹阳南朝石刻寻访记-齐代诸陵记 寻访活动 责编:老邵 2014-06-06 文/老龙在告别了位于三城巷的梁代诸陵及齐明帝萧鸾兴安陵之后,我们前去寻访第一座典型的齐代皇陵齐武帝萧赜景安陵。朱偰先生记录的景安陵是在丹阳前艾村三姑庙,但是这一地名我们已经无由寻觅。好在老邵曾经寻访过这座陵墓,他在经过前艾镇之后让我们大家注意往X201公路左边看,不久就到了。大家期待与这座皇陵的相遇,一路上目不转睛。但是开了好几公里都没有见到石刻的影子。莫非石刻被茂密的树丛遮挡住了?于是我们打开了导航地图。老邵用的高德地图、我用的谷歌地图,在地图的指引下我们继续向前开。又过了几公里,我们感觉不太对了,便停车问人。我担心当地人会误导我们返回三城巷,特意说“我们看过了华莱士西服后面的那几处石狮子”,并问附近有没有这样的石狮子了。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就在前面不远,然后往左拐,又一处石狮子。我们消除了顾虑,在导航地图的指引下,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导航地图上标注的位置,两个导航程序异口同声地报告我们“您已经到达目的地”!我们四处张望,并企图进入路边的密林,但是周边的林子太密,我们在这条路上来回开了几遍也没有寻到石刻。我们看到了一为干农活的老伯,拿着朱偰先生拍摄的照片,问他这附近可有这样的石狮子,老伯说华莱士西服那里有,而这方圆几公里内却没有。我们不甘心,停下车来进入密林寻觅,最后却失望而返。正在我们沮丧之际,远远来了一辆三轮车,我拦下车来问路,三轮车上的老伯与农妇热情地告诉我,这样的石刻就在附近几公里(这一点很重要,确定不是三城巷),需要沿着这条路开过去,再过一个“天桥”,上大公路,石刻就在大公路边上。最重要的是,他们告诉我这个地方叫田家村!“田家村”让我们搜索的范围缩小且明确了,而且与我们临时在网上查到的信息吻合,于是我们信心满满再次上路,沿着公路开到头,发现所谓的“天桥”是一座凌空架起的水渠,而过了水渠向左,正是我们刚才走过且折返的一条岔道!我们再上了刚才经过的X201,只是方向是回头。我们同时查到这一带有两个“田家村”,所以中间还停了几次问路,甚至连高压线也成为了我们的参照。经过了多次的辗转询问,我们终于看到了一对石刻就在X201边上的田野间静静地立着,之所以先前过来没有看到,是因为我们过来时的视线被一个煤堆遮挡!从这一串辗转寻觅的周折看,谷歌地图与高德地图标记的景安陵都是错误的,且相差好几公里。而我们利用GPS定位石刻位置,显得非常必要。景安陵的主人是萧道成的儿子、齐武帝萧赜,今天景安陵仅存石兽一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其中天禄保存尚好,而麒麟颇为残破。天禄形体高大、窈窕修长,长颈细腰、胸部突出,全身作明显的S形,给人以宛如游龙、清秀灵动之感。石刻局部刻划亦与石刻的身姿相得益彰,如头部作朵颐隆起,口部略作圆形,额上及四角突出如小翅状的茸毛。此外,头部、颈部、背部、翼部的装饰繁富,彰显华贵之气。雕刻技法方面,多用圆刀法,并注意到圆雕、浮雕和线雕的综合运用,与前面看到的三城巷梁代石刻有所区别,为南朝齐代陵墓石刻的代表作。景安陵石刻我们用GPS设备定位后,接着寻找下一处石刻金王陈南朝失名墓石刻。这处石刻位于金家村、王家村、陈家村之间,却不知道主人的身份。有人怀疑为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陵。我们一路经过了刚才寻访景安陵的路来到了陈家村,才明白最先问路是的那位农妇说前面有石狮,指的就是这里。当我们来到石刻面前时,我看到两座石刻之间神道的距离,以及四周的山势,判断为一处皇陵,但是来到石刻面前,却觉得石刻规制偏小,也许这正说明了主人身份的尴尬。这处石刻是朱偰先生没有记录的一处石刻,可能石刻淹没于土中或者是朱偰先生的遗漏吧。金王陈南齐失名墓石刻不知不觉已经过了正午,野外的寻觅与太阳的炙烤让我们又饥又渴。老邵驾轻就熟将我们带到了胡林镇上,在路边买了一个10斤的大西瓜,然后寻到一处叫做“嘉宾酒家”的小饭馆一阵吃喝,10斤的大西瓜被4个人吃的干干净净,酸菜鱼、红烧排骨领衔的五个菜也被一扫而光。吃饱喝足之后,我们继续寻找。我们先后寻访到了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两处的石刻各有一件天禄保存完好,保存着完美的体态与精细的细节,即使过了1500多年,也未曾黯淡失色。可惜在永安陵边上的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现在已经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