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講中華文化史 徐文琴編撰(2009.9)何謂文化?何謂文化史?這堂課須知事項:1提高文化有很高的文化水準、文化程度。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一般大概指教育程度、思想、知識、文學、藝術的表現,以至生活方式及習慣等等。實際上對於文化的定義與界定並非一成不變,也沒有統一的看法。根據一個普通的說法,文化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裡有意或者無意之中學習而得到的行為規範和思想方式。這些行為規範和思想方式在社會中的持續運作,結果就是各種有形和無形的事物。舉凡文藝、思想、制度、宗教、居住、等,都是文化的產物。因為文化是在社會行為中發生的,因此文化是群體的現象。要了解一個社會,也就等於要了解這個社會的文化。文化不能離開價值,對於價值的判斷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談到文化問題也常會引起爭議。有中體西用論、全盤西化論、本位文化論等等說法。文化做為科學概念的提出,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他們把文化視為使人發展完善的物質和精神要素的統一體。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18321917年進一步提出,文化是複雜叢結的全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類所獲得的才能和習慣,這是當時最具權威性的論斷。所以文化的概念是隨著文化人類學和文化學的創立,才真正具有了科學的內涵。我們現在認為每一種對人類思想產生影響的勞動、生產、生活的成果都可視為文化的一種因素。科學、藝術、語言、風尚等,都是文化在現代工業、交通、信息等,促進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物質手段,也被認為是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史是研究文化發展的歷史。它是介於歷史學和文化學的邊緣科目,是一門由多種 知識和學科組成的複合體,作為研究文化現象的專史,並不像歷史學那樣古老。狹義的講:它包含的內容主要有五類:思想史、藝術史、文學史、科技史、社會史。每一種都可以作為獨立的專史。本課程中華文化史的內容除了以上五類之外,還涉及政治及經濟的面向。我認為政治制度及思想以及經濟型態及發展本身既是文化的產物,也是制約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應屬於文化史的一部份。因此本課中華文化史是以廣義的角度來看待文化。此外,本課為文化藝術學系所開,特別注重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文學的部分,他們是重點所在。但美術的部份,詳細的介紹,必須要留到美術史的課程。中國歷史可以分為遠古、中古、近世、近代、現代五個部份。遠古指史前時期至隋唐五代;中古指宋、元;近世指明、清;近代指清末至1945年;現代指戰後1945到現在。史前與殷商史前 多元的史前文化根據考古學資料,人類已有三百萬年歷史,而最遲在一百多萬年前中國已有原始人類居住的遺跡。所謂新石器時代是相對於舊石器時代而言的。舊石器時代從距今三百萬年起到一萬年左右。中國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這個時代一般延續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偏遠地區還要晚些。 新石器時代的遺跡遍佈於中國各地,它們在文化內涵、時間先後上各有差異,形成若干支考古學上所稱的文化圈。如黃河流域的仰紹和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和屈家嶺文化,及淮河、長江下游的河姆渡和良渚文化,在東北又有紅山文化等等。從器物文飾上可以看出商文化和紅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的密切關係。 舊石器時代的人主要是使用簡單的打製石器,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相對於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有三大特徵:磨製石器、陶器的發明、農業的生產。 磨製石器和打製石器相比,只是多了一道工序。磨製石器就是把打製成型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稜角,使刃部鋒利、器表光滑、器型規整。這樣的石器比打製石器更精緻好用。把磨製石器作為新石器時代三大特徵之一,意味著人們開始定居,並從事農業生產。磨製石器不僅是工具的進步,而且是勞動的進步,它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使人們終於擺脫純粹的靠天吃飯的現象,人們開始用自己的雙手去改造自然,有一部份人可以有一部分時間去做些別的事,如手工業、各種精神活動等,文化才得以產生。陶器的發明和製造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陶器的發明使人們可以方便的燒熟各種食物,對於人類的體質和智慧有巨大的影響。社會組織與習俗人類的團體組織由個人經社會、民族、國家有一定的演進階段,並經過十分冗長的時間演變。50萬年前的北京人為血緣家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由原始群、血緣家族公社進化至母系氏族社會及父系氏族社會。舊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原始社會已由以血緣為鈕帶,實行同輩婚配的血緣群婚公社,發展為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社會作為社會組織和民俗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表現出四種明顯的特點:一以母系血緣為鈕帶,組成母系氏族公社,世系按母系計算。二婦女在經濟生活中起主導作用,是氏族的管理員。三財產實行母系繼承。四圖騰崇拜為宗教信仰的反映。新石器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在氏族之上有若干氏族組成的包族;包族之上有若干包族組成的部落;在某些地方還有由若干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堯、舜、禹大致都屬部落聯盟,他門互推舉領袖,稱為共主,施行一種所謂原始的君主制度。大約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後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又稱父系制、父權制。父系氏族社會實行父系氏族或父系家庭公社所有制。公有的範圍縮小,逐漸出現財產私有制。世系按父系計算,財產由子女繼承,男子是社會和家庭的核心。它有以下明顯的特點:一存在於原始社會末期,由父系血緣組成的社會集團。二為維繫父子財產繼承權,父系制產生連名制。三每個父系氏族有共同地域,集體佔有土地和森林,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四圖騰崇拜在進入父系制後被祖先崇拜所代替。五具有原始民主的性質,並有階級產生。第二講農業生產中國原始農業經濟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華南洞穴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刀耕火種農業階段。此時用砍砸器和石斧將土地上的樹木砍倒、晒乾、燒光,然後用削尖的木(竹)棒挖穴播種。一般種植一、二年即因地力衰竭而被拋荒,再另行開闢新地。二是以黃河流域裴李崗、磁山遺址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鋤耕農業階段。生產工具包括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等,一應具全,而且製作精緻。三仰紹文化後期至龍山文化時期發達的鋤耕和萌芽時期的犁耕農業階段。犁的出現使農業生產獲得耕翻土地的工具,但使用範圍尚不能取代耒耜的地位。除了農業生產的進步之外,新石器時代還有石器加工。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的經濟生產方式,使人類由仰賴自然食物的寄生者,轉變為食物的培育者及生產者。同時定居的農業生活,產生了長期而穩定的人群聚落,使得群居生活日趨複雜,文字和藝術也在此時出現。原始及殷商的音樂及舞蹈樂舞內容樂舞藝術的根源在先民的日常生活,因而其生活內容在樂舞活動中得到生動的體現。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石即罄,是樂器工具的演化),可能是一種狩獵樂舞。葛天氏大型樂舞是先民求神恩賜農畜豐收儀式的一部份。巫術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樂舞常被用作施行巫術的媒介,此外還可以用來操練體格、克敵制勝、抒發情感。舞蹈的起源大量以勞動實踐為題材的原始舞蹈,揭示了舞蹈和勞動的淵源關係,但與維持自身生命同時就存在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族繁衍的生理本能及強烈意願,也是舞蹈衝動的初始動因之一。原始的歌舞有的是重演勞動的過程,如相傳黃帝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重複表現射獵的程序;有的是宗教性的儀式,如有虞氏的皇舞,舞者頭戴羽毛冠,裝成水鳥,用以祈求風調雨順。宗教性的舞蹈受到人們生活環境和地理條件的影響,形成圖騰舞蹈的特殊風格。中國傳說中的原始社會普遍存在過圖騰信仰,與圖騰舞類似的還有儺舞,專事驅鬼逐疫,主持這種儀式的稱為巫,所以巫又是古代的職業舞蹈家。原始社會的勞動、戰爭和宗教活動都是集體的,反應這種生活方式的歌舞也是集體的,大規模的,甚至是全部族成員男女老少一致的行動,既是勞動的訓練,豐收的慶典,又是軍事演習和宗教儀式。原始舞蹈與原始社會的勞動、宗教、作戰和兩性生活密切不可分,成為原始人生存鬥爭的重要方式,社會生產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著名的六代舞:雲門、大章、大韶、大濩、大武即是文、武舞集大成之作,又稱大舞,是雅樂的主要內容。在宮廷中還盛行六種小舞:即帗舞、羽舞、翟舞、旌舞、干舞和人舞。不同的舞用在不同的場合,祈雨、祭山川、祀四方都不得混用。舞者的人數按天子、諸侯、大夫、士的級別,各有定制,不能隨意增減。天子專用的八佾舞隊64人,倘為諸侯僭用,則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舞蹈在先秦統治者壟斷的禮樂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形式原始人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因此當時人的舞蹈也是集體性質的。富有強烈的節奏感是原始舞蹈的重要特點。為了增加氣氛及節奏感有了伴奏的方式,踏步和拍手是最早也最簡單的伴奏方法。史前陶器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因為陶器的製作技術與時間需要取土、造型以及燒窯的過程。中國最古的陶器是距今八千年的磁山及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灰陶和紅陶。此後仰紹文化以彩陶為代表;大汶口、龍山文化以白陶和黑陶最為出色;東南地區的幾何印紋陶類則十分突出。諸遺址出土的陶器各有特點,分別代表不同文化類型的典型面貌。彩陶代表仰紹文化分布地區很廣,在黃河上游的為仰紹文化;黃河下游和淮河下游的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蓮岡文化;長江中下游的有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彩陶的製作方式彩陶用手捏製,再將表裡打磨光滑,畫上裝飾花紋。顏色不同,入窯燒製後形成黑色及深紅色的圖案,是其特色。紅色為赤鐵礦顏料,黑色為錳化物顏料。造型多為盆、缽、碗、杯、罐等日常食用器皿;特徵:碗底印紋。彩陶的裝飾位置,一般都與器皿的使用條件相適應。而且根據器皿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裝飾花紋。佈局上,注意從不同的視角表現裝飾的完整效果。至於圖案的種類,以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為主,但也有山紋、水紋以及人形和魚、鳥、馬、犬、鹿等動物紋,還有少量形象不明確的谷葉紋和花瓣紋。黑陶代表龍山文化分佈的地區北到遼東半島;西到河南、陜西;南達江西省和台灣。含括地區似乎比仰紹文化還大得多。黑陶以轆轤輪製為最多,器形渾圓工整,器胎厚薄均勻,並具有黑、薄、光、鈕四個特點。黑是指它有烏黑的色彩;薄是指器體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稱;光是指有光澤的器表;鈕是器物多有穿繩或手持的器耳或蓋鈕。黑陶的造型比之彩陶更為豐富多樣,並且有逐漸定型化,陶器的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盤之外,還有鎘、甗、豆、斝、簋、杯、甑等。除了煮食用具之外,多為祭祀用的禮器,表示說龍山文化的人已經進入禮制化,祖先崇拜的定居農業社會比彩陶時代還進步。黑陶的裝飾,一般不用彩繪,除了鏤空手法之外,大都樸素無華。但在輪製過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單線或復線輪紋(或稱弦紋),使人感到節奏的美。彩陶與黑陶代表很不一樣的社會。彩陶時代人們過著共有共享的生活方式,而黑陶文化時代卻有私人財產制度,父死子繼的觀念。夏、商歷史任何文化的遠古歷史都以流傳的神話與傳說開始。傳說中的古史多為後人的追述,可信度值得商榷,也沒有像考古那麼科學,但也可視為古代文化演進,各階段的特徵記錄。根據古代帝王世系的記載,堯舜之後就是夏、商、周三代。中國的古史,如竹書紀年、尚書等對於夏朝的帝王世系,以及歷史事蹟有很詳細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推測夏朝從禹的兒子啟立國到桀被商人推翻為止,共傳了13世、16王,時間約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約五百年的時間。考古學家對夏、商文化的發掘中國大陸的考古學家30多年來一直在追蹤找尋著夏代的遺跡。在傳說夏人活動的豫西、晉南的廣闊地帶,如今已找到時代相當於夏,而文化內涵又頗為相近的幾十處遺蹟,出土大量文化遺存。譬如有古城、古堡的基址,大型宮殿的夯土台基,有王家陵墓氣勢的古墓群,雕琢精美的玉戈,以合範鑄成的青銅爵,打製而成並久經使用的石罄,繪有龍形圖案的彩陶盤等。考古學家又將這大量文化遺存細分為河南龍山文化及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又分為四期。究竟何者屬於夏代文化,目前仍在探索和討論著,但在河南省偃師縣的二里頭文化,其年代晚於河南龍山文化,早於屬於商代前期的鄭州二里岡文化,這個理論則普獲認同。商朝的故都殷墟曾經出土大量甲骨文文字,記錄其歷史,因此中國的信史要從商朝開始。商人的祖先契與夏禹是同一個時候的人。夏人建立王國時商是在它東方的一個附庸國。契以後傳14世至成湯滅夏建立商王朝。成湯建國至帝辛紂亡國,共傳17世、31王,從公元前16至11世紀,約六百多年的時間。對夏及殷商人的了解社會政治王權的強化宗法制度的建立大禹治水,被公推為領袖,又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開始了王位世襲制。到了商代,有進一步的發展變化。商朝的國勢可以盤庚第十代、第二十位君主遷殷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朝王位繼承制中嫡長子繼承制並未完全建立起來,既實行父死子繼承制,也實行兄終弟及制,經常發生王位的紛爭,使商王朝走向中衰。同時因為商王朝的政治生活仍保留原始軍事民主遺制,氏族血緣鈕帶常在政治中發生不小的影響,如伊尹輔導王室。由於政治、經濟原因,商早期遷都頻繁。盤庚遷殷之後,商朝的政治、經濟得到全面的發展,此時王權的專制統治得到確立,隨著專制王權的迅速發展,國家職能機構日益健全,完整的中央和地方統治機構形成,同時軍隊也得以強化。以商王為首的各級貴族所構成的統治階級與中下層人民的對立,日益明顯化及制度化。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形成於商代後期,影響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在私有制產生以後,為了確保財產的繼承,在父權制家庭中便已產生了嫡庶制度。嫡庶制就是在婚姻上的一夫多妻制,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嫡長子。分封制以王室為中心的貴族壟斷了政權,這個統治宗族被稱為“王族”,商王就是這個統治宗族的大族長。商王不僅在政治上是最高統治者,在宗法關係中也是“大宗”。與王室有血緣關係的宗族被分封到各地去當“侯”、“伯”,作為商王朝在各地的統治支柱,形成了許多新的“多子族”。他們對於商王來說是“小宗”,但他們同樣以宗法制的原則分別為“大宗”、“小宗”,以維繫各級貴族間的統屬關係。商王通過分封制和宗法制,把國和家緊密的結合起來,加強了以商王為首的各級貴族的家長權力,鞏固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商代的王權統治,並非如同日後封建社會中絕對的專制主義,在其國家制度中,還包含著許多原始民主制度的殘餘。商代的王權要受到輔佐大臣相當的制約,同時還要受到貴族議事會和國人大會的限制。然而他們的權力極其有限,並不能改變商王權專制的性質。第三講商朝的社會階級貴族與奴隸商朝的統治階級,除了商王之外,還有“王族”、“多子族”與“百姓”。“王族”是與商王有近親關係的家族。“多子族”是與王室有血緣關係,但稍有疏遠的家族。“百姓”包括了與商王同姓與異姓的分族,他們與商王有親疏不同的宗法關係。包括了各地的“邦伯”、“侯田”和異族酋長,他們都算是諸侯的組成分子。商朝的統治機構形成比較複雜的官僚制度,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稱“內服”,也就是“王畿”。“內服”內有百官,分掌政務、宗教、及事務。“王畿”以外的土地稱為“外服”,分封給同姓或異姓諸侯,他們需要定期向商王貢納,負擔勞役,奉命征伐,相對的商王也有保護諸侯國的義務。處於商代社會最下層階級的是奴隸。奴隸的來源有二個途徑:一是原來的農村公社成員身分下降為奴隸。一是戰爭中的俘虜。商人用奴隸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和家庭內的勞動。商代有人殉與人祭的制度,人殉制度不僅施用於墓葬,在祖先陵墓的祭典、社祭也盛行,在商代後期更為加劇,充分暴露商代統治愚昧和殘酷的一面。甲骨文甲骨文是殷代後半期盤庚遷殷以後書寫或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貞卜、記事文字,大都貯存在殷王朝的都城。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殷人已經有了成系統的文字,並編成典冊。但殷朝之後,殷都被遺忘,殷代文字不再為人所知。直到19世紀末的光緒年間為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所發現,並引起中外學者的注意及研究。據不完全統計,1899年至今,殷墟出土甲骨的總數約在15萬片以上,大部分出土於殷墟,但也有小部份發現於別的地方。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便有了占卜這種迷信活動。到了商代,占卜的風氣更為盛行,商王遇事皆占卜求神,祈求祖宗神明的保佑。當時,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小事,無不求神問卜以決定吉凶禍福與行止。占卜的結果便是上帝或祖先神意的體現。於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來掌管占卜事宜。占卜有一套複雜的程序。占卜所用的材料為龜甲、獸骨,早商多用牛、羊、鹿、豬的肩胛骨,晚商則龜甲與動物肩胛骨並用。龜甲多用腹甲,也有用背甲的。在占卜之前須先整治甲骨然後用青銅鈷在甲骨文上鈷出圓窩即所謂“鈷”。在圓窩旁再鑿出0形的凹槽即所謂“黹”。占卜時,卜官用燒紅的木枝燒灼鈷孔,再根據其反面裂出的兆紋以定吉凶。卜官把占卜的全部過程刻寫在甲骨上面,這種記錄占卜的刻辭,就稱為“卜辭”。因為這些文字都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之上的,所以稱為“甲骨文”。甲骨文體例除了卜辭之外,還有記事。一則完整的卜辭,內容一般包括“前辭”、“命辭”、“占辭”、“驗辭”等幾個部分。占卜之前,先記下占卜的日期和卜人的名字,如某某日卜,某史官習慣上叫“貞人”或商王自己問。這部分內容叫做“前辭”。接著就是“命辭”,記錄所要卜問的事項,即為什麼而卜問。占卜以後,便視察龜兆以判斷吉凶,即作某事是吉還是不吉。這就是“占辭”。占斷之後,還要記下如何實行和是否應驗的情況,這就叫“驗辭”。占卜之後的刻辭甲骨都當作國家的檔案而由史官保存起來。甲骨卜辭是研究商代歷史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它是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包含了以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間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卜辭一般都很簡短,最長的一篇只90餘字,短的只有1、2個字。到目前為止,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大約在五千個以上,而其中能被認出的大約有一千二、三百字。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相當進步的文字。它是現代漢字的前身,但並不是中國的原始文字。中國原始文字是什麼?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不同的刻畫符號,經過二、三千年的發展,到了商朝的甲骨文已有五千多個單字。從字形結構上來說,傳統的造字法有所謂的六書:即象形、會意、指示、形聲、假借、轉注等。甲骨文中都已具備,但仍以象形字為最基本,且數量最多。形聲字雖已產生,但不過佔總數的20%,甲骨文已經大致奠定了漢字的基礎。商代的文字除了甲骨文之外,還有金文、陶文、簡冊、和帛書等。殷墟遺址曾發現墨書和朱書的陶文、骨文和金文。從文字的鋒芒來推斷,應已應用毛筆來書寫。尚書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的記載。典冊就是殷王室的檔案材料和歷史文獻。殷墟人用甲骨的甲主要是龜腹甲,也有少數經過改制的龜背甲。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此外還有少數的鹿角、牛肋骨、人頭骨、虎骨等。使用之前都要經過加工、整治,使符合用要求,過程十分細密。考古的發現原始人的住居形成村落的形式,中國南北各地都發現了不少原始村落的遺址。最著名的是半坡村、姜寨、裴李崗遺址。夏商時的社會組織已由村落發展至都市生活型態。都市與村落淮南子原道訓中有夏禹作三仞之城的記載,即是說夏代已出現了城市。但接之而來的商朝就有多處城市遺址,除了城市之外,中國古代每建宮城,必先立廟,後營宮室。其原因是統治者因為借著對祖宗的崇拜和敬奉,來維護自身的正統和統治地位。宮室及宗廟建築是夏、周時期建築遺址發現的重要種類。現選五個重要地方介紹考古學家對夏及殷遺址的發掘。中國大陸的考古學家在探討夏文化時,把重點放在河南偃師縣的二里頭遺址。商朝遺址發現了許多處,一般區分為早、中、晚三大期。早期以二里頭文化晚期為代表;中期以二里崗期為代表;晚期以安陽殷墟為代表。這三期也可以做為商文化演進的三個階段。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可代表商代早、中、晚三期遺址。現分別簡介如下:1二里頭遺址二里頭位於河南偃師縣西南,遺址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三里。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有陶器、農具、漁獵工具、青銅器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遺址的中心部位發掘了兩座宮殿遺址,其規模和結構略似商代前期的。考古學者據此推斷二里頭遺址應該是一大都會,但至於何代何王所有則無定論。一種認為是商代成湯所都西毫;一種認為年代更早,可能為夏都。除大陸學者外,大多數人則採保留意見。同時因城市遺址的發現,可知都市是殷代文化的中心。首都或地方的大都市中有許多像王宮的大建築群,也有許多一般人居住的豎穴式亦即是半地下室小屋,由從事各種職務的人或青銅技術者所居住。都市周圍有許多由氏族所居住的村落存在。氏族的主要成員大部分是農民,平日耕種,戰時加入軍隊。鄭州或河南省輝縣等當時的大都市都有各個地方王住在那裡,構成一個個的國家。殷王朝以宗教的權威君臨於各個地方的國家之上。2河南偃師商城遺址位於隆起的高地上,面積約190萬平方米,現已找到七座城門,若干條大道和三處建築群基址。位於城南居中的一處建築群最大,近方形,邊長約二百米,四面沒有圍牆,具有宮城性質。宮城內分布有多處大型建築物,已發掘其中偏東北的一處。這是一座以正殿為主體,東、西、南三面有舊的封閉式宮殿建築,附近並有石砌排水溝的設置。在宮城以南的塔庄村曾出土過商代二里崗期銅禮器多件。對於此城的年代,學術界看法有的認為可早到二里頭文化晚期,是湯都西毫。有的則認為屬二里崗文化層。3河南鄭州商城1952年開始發掘,至今仍在進行,遺址以鄭州商城為中心,擴展至其它地區,總面積有25平方公里,商城的面積則約三百萬平方米。遺址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規模巨大的商代城址,城垣周長近7公里。四周城牆上發現了11個大小不同的缺口,其中有些可能是城門。古城內發現幾處大型宮殿遺址,顯然是個宮殿區。古城外圍有多處手工業作坊遺址,此外還發現豐富的青銅器和玉、骨、陶器等商代文物。4殷墟遺址殷墟是商代後期王都所在地,遺址以河南安陽小屯村為中心。19世紀末葉,在此地出土的甲骨被學者羅振玉注意之後,考古工作開始在這裡進行。到目前為止,已發掘出70多處版築房基,其中有大型宮殿和宗廟基址,也有小型居住址,都排列有序。在房基附近還發現有大小深淺不同的窖穴七百多個,有的作為貯藏糧食、器具、甲骨等之用,有的則作為居穴。在小屯村也發現有墓葬,多屬於人祭坑。洹水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帶是王陵區。在這裡共發現13座大墓和千餘座小墓。據推測,大墓多半是王陵,小墓和排葬坑應該是附屬於大墓的陪葬墓和人祭坑。殷墟遺址的發掘是從1928年開始的,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工作暫停,共經歷了15次發掘。1949年以後殷墟的發掘繼續進行,甲骨文即出土於此。第四講青銅工藝在製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青銅是指天然的紅銅加錫的一種合金,因顏色灰青,故稱青銅。商代青銅器製作十分發達,是此時代工藝美術的代表。青銅器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1二里頭2河南鄭州3殷墟。盤庚遷殷以後青銅器製作出現極為繁榮的時期,更達到生產的高峰。商代青銅器反映兩個特點:1.商人迷信,信奉上帝和天命,祭天祭祖是隆重的禮儀活動,因而不少青銅器以祭祀為用途,故又稱為禮器。2.商人嗜酒,因而青銅器中出現大量的酒器。青銅器的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多彩,相當完備。其名稱根據用途的不同,大體可分為:烹飪器、食器、酒器、水器、雜器、兵器、樂器、工具等八類。烹飪器有鼎、甗、鬲幾種;食器以簋最多;酒器有爵、斝、角、觚、觯、壺、卣、罍、觥、盆、尊、彝等多種。水器有鑒、盤等。青銅器的製作方法範模,青銅器的裝飾,殷代前期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殷代晚期在模壁上還另加泥片,再進行雕刻,因而產生淺浮雕效果,形成主紋和地紋。在主紋上有的還加以刻畫線條,使紋樣層次更為豐富。商代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以動物紋為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變形奇特的想像動物紋,稱怪獸紋,如饕餮、夔、虯以及龍、鳳等。一類是自然界的動物,獸類有象、犀、熊、鹿、牛等。鳥類有鳥、鴞、蟬、蠶、蛇、龜、蛭、魚等。此外也有以人的形象做的圖案方式浮雕。商代青銅器的藝術特點主要是根據青銅器的用途所決定。商人迷信崇信上帝和天命,因而祭祀上帝和鬼神成了統治者的一件大事。為此青銅器的製作便要體現一種威嚴、神秘的藝術特色,使產生莊重和威懾的氣氛,青銅器藝術充分體現這種精神要求。周朝社會型態與學術周朝中國歷史上時代最久的朝代,西周(公元前11世紀771B.C,東周春秋771B.C約453 B.C,戰國約453 B.C221 B.C周朝是由周人建立的國家,原是西北地區一個古老的民族。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得天下諸侯的支持,一舉滅商,定都鎬京陜西西安,三百餘年後,由於國內的變亂和戎族的侵略,周平王遷都洛邑河南洛陽,時為公元前770年,史稱此前周朝為西周公元前11世紀771B.C,以後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770B.C476 B.C和戰國453B.C221B.C。春秋時期公元前770B.C476 B.C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此時期前一個階段的政治發展主要內容是王室衰微,大國爭霸,華夏與周邊戎狄民族的衝突和融合。後一階段發生了南方的吳、越勃興,北上爭霸,使得齊、晉、楚、吳、越成為春秋時代五霸。齊、晉企圖保護中原諸都市國家的生存,但都市國家體制變質,弱小的邑化為大國的領地,由貴族統治變成官僚統治的情形。戰國時代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一般稱為戰國七雄。各國擁有由龐大的農民兵所組成的軍隊,傾全力於領土的擴充與國立的培養。其首都十分繁榮,是政治同時也是文化經濟中心。過去傳統的中國史家認為春秋戰國是衰退雜亂的時代,但近代史家認為是充滿活力的發展與開花時代。政治:1封建制度到郡縣制度的出現2周公建立禮樂制度3政治結構變動1 封建制度到郡縣制度:封建制度周人建國以後統治的領地比原來的大了很多。為了加強對廣大地區的管轄,進行了大分封,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封建即封邦建國的意思。分封同姓和異姓貴族到重要地區建立封國。相傳武王、成王、周公,先後建立了71國。此外,還有許多早已存在的諸侯國,總數有幾百個。封建制度是西周演變成春秋戰國局面的結構性因素。郡縣制度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普遍推行縣制。把地方的基層單位鄉、邑、聚等合併為縣,共設41個縣,縣的行政首長稱縣令,由國君直接任免,如此則消滅了封建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增強了國力和行政效率。郡的面積較縣為大,但地位較縣為低。隨著邊地所設之郡逐漸增多,且日益繁榮,在郡內設縣也就日趨普遍,於是形成郡縣二級制的地方行政體系。至戰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郡縣制度的意義,即是郡縣的出現,象徵封建制度的瓦解,為秦漢大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基礎。2周公建立禮樂制度:“周禮”是什麼呢?禮是國家的綱紀。“禮,國之干也”國語晉語,這就是說禮是國家的綱紀。“禮,國之干也”左傳襄公30年,這就是說,禮是維護國家權益的支柱。“禮,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15年,這就是說,禮是周天子掌握政權的秩序和制度,鞏固權益的工具,建立等級森嚴的社會。為了保證等級、分封、世襲制度的執行,政府朝廷使用了兩種手段。一方面從思想以及生活習俗上嚴格約束人們的言行,把道德規範和禮節儀式加以法典化,制定了區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上下、親疏、尊卑、貴賤的宗法制度。據說“周禮”在這方面的典章,大的定了300條,小的定了3000條。另一方面制定了殘酷的刑律,強力保護這些條律。尚書呂刑篇說周刑有五種:墨刑(用刀刻面塗墨)1000條,剕刑(割腳)500條,宮刑(男子哥去生殖器)300條,大辟刑(斬頭)200條,總共3000條。活躍的經濟周人以農立國,非常注重農業。從農業的社會所有結構上看,夏商和西周的土地都歸王權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室集中大量田產,同時授田於諸侯和平民。王室和諸侯公田由奴隸耕種,諸侯和平民則向王室或所屬諸侯納貢或服力役。周朝平民則逐步從在公田服力役轉化為交納實物地租。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有很大的進步,已經使用鐵器作為農業生產工具。牛耕、施肥也普遍使用,農田灌溉方面,轆轤代替人工操作,水利工程發展。呂氏春秋中有篇記載農業生產經驗,可見應用科學的發達對自然的控制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同期的農業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各國相繼變法,承認私田所有權,允許工地自由買賣。有軍功者,即便是奴隸和農民也可得爵位,買田產,成為地主。促成奴隸的解放和私有經濟的出現。以商鞅為典型代表,春秋戰國時期的眾多統治者與政治家都提出和實行重本農抑末工商的政策,並將之視為基本國策。管仲和子產雖然對此提出了相反意見,但他們的思想和主張並未成為社會共識,更未在全國境內得到推行。很可惜。第五講學術思想學校教育夏、商、周三代學校完全由官府控制著。周禮規定古者學在官府,學生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同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周禮規定國之貴游子弟學焉,因此只有王公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學。學在官府,學政一體的現象是當時教育的特色。在國學教書的都是在朝廷掌握知識大權的史官。如太史、太祝、太卜等官吏,他們除了掌控知識學問之外,還掌管祭祀活動和占卜等,可見得當時候的學術和文化,神權色彩很濃厚。王官這些在國學教書的史官,被稱為王官,他們除了教學之外,在學術上的貢獻是整理彙編中國古代的典籍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詩宮廷的和民間蒐集的詩歌。書國家的政令,國君的言論記錄等檔案材料。易就是與卜筮有關的材料。禮就是典章制度與各種禮儀的材料。樂能歌唱的樂譜。春秋就是歷史資料。周平王東遷之後,天子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形勢。一些王官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王官在學術上的權威日益分解離散。同時各諸侯為自保或對外擴張兼併,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原來的等級限制不敷所需,如此官學的存在失去意義,而私人辦學也應運而生。私人辦學入學條件比西周時大為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即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脩”一串肉干作為學費就可以了。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士”。士階級的抬頭士是周朝社會等級中屬於貴族的最下一級,介於大夫與庶人之間,泛指掌管一定職事,具有文化、學術能力的中下層官吏。養士之風士階層的活躍還和當時社會的養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係。春秋時代已經開始養士,而戰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稷下學士 稷下指育國國都城門在帝國國都臨淄稷門附近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稷下學官,招徠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大貴族“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還有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有“食客三千”。這些食客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士。春秋戰國諸侯、大夫、貴族的養士之風,使士受到重視,不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學術活動有了方便的條件。其中一些出類拔萃的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取得卿相的地位,如吳起、商鞅等,這就鼓勵了士階層的活躍,和大大促進了士階層的發展。這種情形促使諸子百家的興起。春秋戰國間,士階層發展最充分的時候,從公元前4世紀中葉到3世紀中葉的稷下時期,思想言論最自由。到秦國統一天下之後情形大變了,終於焚書坑儒。諸子百家的分類春秋戰國時期能人競出。漢書記載有諸子百八十九家。子是對學有專長,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人士的稱呼,統稱諸子百家。分類方法依據西漢初太史公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或西漢末劉歆及東漢班固,認為主要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有時略去小說家,認為其可觀者,九家而已。以上分法,被後世沿用下來。春秋諸子,戰國百家。儒家儒家學派由孔子開創,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祖先是殷人後代的宋國貴族,後移居魯國陬邑今曲阜。孔子的履歷已難詳考,大約做過魯國的小官,其志難行,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13年。他的思想主張既不合時宜,最終以講學授徒自遣。據說他整理編纂過詩、書、禮、易等經籍,完成魯國史春秋,72歲時去世。論語是孔子的門人對他言行的記錄,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孔子思想的核心,簡單說來,就是在禮和仁的重新確立和提倡。前者偏重於社會關係,後者著重道德化的心理原則和人生境界。他對西周“禮治”表示響往與維持,這當然體現孔子思想在動盪時代裡的保守傾向、崇古色彩,但也可說是表現了孔子以理想批判現實的精神。孔子仁的涵義很廣,包含孝、悌、事親,發乎情,止乎禮義,以至於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等。他為君主提出用仁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這種仁被孟子進一步發展為仁政。孔子為人處世的方法論則是中庸,但中庸並非不講原則,隨波逐流的鄉愿。孔子死後,曾子、子思、孟子繼續發揚他的學說,企圖在戰國時期建立儒家之學,但又各有不同的理論重點。墨家墨家學派是一個組織嚴密的禁欲主義團體,成員多半來自社會下層,生活簡樸刻苦,實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理想。墨家也是一個科學家集團,在數學、物理學、醫學、邏輯學等各方面都有傑出貢獻,在古代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的領袖稱為巨子。第一任巨子是墨子,名墨翟,稍晚於孔子的魯國人,工匠出身,本身也是一位科學家。墨子極端反對孔子,並提出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節用、節葬等互助平等,天下一家,社會博愛,共濟理想。墨子思想對儒家學說的突破,在於不迴避把利做為出發點,強調兼愛是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兼相愛以交相利為原則。墨子的利指的是公利公益,從群體本位出發,排斥個人主義。墨子在人類認識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他提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和判斷是非的標準三表法,三表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但他把認識只停留在感性階段,而沒有提高到理論認識,因而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道家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反映老子思想,可能是道家後學據老聃的思想言論記述而成,成事約在戰國初期。老子思想的天道觀拋開了傳統的天命、上帝,而提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萬物之宗。老子認為道不完全是唯心主義的,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是一種混混沌沌的原始未分化物質。老子看到了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比如有無、難易、剛柔、生死等。他認為對立的雙方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甚至有相互轉化的現象。這樣的辯證智慧給弱者以解脫安慰,也在春秋戰國間的文化心理危機如義利衝突、理勢衝突得不到解決的狀態中,指出了超越性的思想途徑,因而成為傳統思想文化並行,自我調適時的重要補充。“儒道互補”成為認識傳統文化的一條主要思想線索。第六講莊子戰國時期道家大體上分為兩派:右翼以莊子為代表,左翼以稷下黃老之學的宋(研)、伊文為代表。其中莊子的影響最為巨大。莊子是戰國中期的宋國人,他的巧辯灑脫不羈,不僅消解了利義的爭辯,而且調和生死的矛盾。莊子對老子的道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主觀唯心主義的道。他認為產生物質的東西不是物而是精神,這種精神非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精神,而是屬於人的主觀認識。他對於世界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抱持不可知論。此外莊子認為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的分別。他甚至否認有判斷是非的標準。莊子從相對主義的認識論出發,發展為懷疑論,甚至對自己的存在也發生懷疑。莊子作逍遙遊,表明齊生死,忘物我,超利害,把人生當作一場遊戲的夢境。“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是他最有名的故事。莊子的物化思想,發展出他隨波逐流,迴避現實的消極處事態度。然而有不少學者指出,莊子不計利害、是非、功過,忘乎物我,主客、人己,從而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的態度,實際上與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時全心的投入是相契合的。不僅依靠邏輯,而是依靠整個心靈的各種功能,直觀的領受與體驗的狀態相同。因而莊子哲學的內在精神,即是一種藝術精神,對中國藝術思維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法家西元前4世紀,秦孝公起用商鞅,厲行信賞必罰的法治主義統治,成果極為可觀。同時東鄰的韓國,由申不害擔當國政,施行一種新創的諜報組織,以策略取勝的權術政治,齊國法理學者慎到,對於法及其運用方法頗有研究,也被歸入法家之列。法家之學的真正完成則由屬於韓國王族的韓非所建立,他為了拯救祖國危急,建立了一種綜合商鞅法治,與申不害權術政治的法術主義理論。韓非發揮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與人的關係都是利害關係,並把這種人性論應用到政治上,主張法治、嚴刑峻罰、刑名之術等,公開承認統治者對人民是赤裸裸的壓迫和剝削。兵家戰國時代列國的對抗與紛爭,不僅促進了戰爭技術的進步,同時在戰略、戰術方面,卓越的研究家輩出。孫子孫武、孫臏、吳起為其中最有名者,後世稱之為兵家。他們主張將士必須努力掌握作戰的各種技能和適應各種複雜環境,在指導戰爭時,反對主觀臆斷,而重視熟悉地形、調查研究、瞭解敵人情況。他們認為政治清明與否直接影響戰爭勝負,即戰爭是以武力為骨幹,以文德為根基。武力是表面現象,文德是實質。縱橫家互相對立的戰國各國,各在其國內實施富國強兵,對外則盛行外交上的折衝。基於此一情勢,有一群國際外交的掮客,為謀其一身榮華富貴的所謂策士。倡合縱政策的蘇秦,行連橫政策的張儀,即為代表人物,後世稱為縱橫家。名家戰國時代辯論術與邏輯學的研究發達,因而出現了專門攻邏輯學的學者。此類學者以西元前4世紀的惠施以及3世紀的公孫龍最有名。後世以他們為中心而將出自墨、儒家與道家諸派的邏輯學專家概稱之為名家。陰陽家其次戰國時代由於多方面新知識發展的結果,對自然界或宇宙的研究亦頗盛行,不久成立了自然哲學。在西元前4世紀的孟子,已可發現受到自然哲學影響的氣的思想。稍晚在齊國有一個名叫鄒衍的,深察陰陽的消息,鑽研基於五行木、火、土、金、水的五德之變化,闡論宏大的世界觀與歷史發展的法則。其它尚有種種陰陽思想及五行思想相繼出現,這些無非都是經由陰陽二氣及由此所產生的五行,來說明宇宙間的萬物萬象的自然哲學。這類學問在漢代總稱為陰陽家。這可說是中國自然哲學的源流。雜家在戰國末期,諸子百家之學大體都已出籠,此時正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前夕,野心勃勃的秦相呂不韋掌政時期。他在學術思想方面,也想綜合天下所有學術之長處,以顯示秦的地位,於是集結學者編纂呂氏春秋、呂覽等書。至此逐又誕生一個新的學派雜家。結論呂氏春秋主要反應了呂不韋的思想。秦王政統一六國和秦帝國建立之後,秦始皇主要用的是法家思想。秦帝國二世而亡,對法家思想是沉重的打擊。漢朝建國以後,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教。這時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的思想,對於帝國的鞏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學、藝術周朝在漫長800年的歷史中誕生了兩部非常偉大的文學作品詩經及楚辭。中國古代從殷商到春秋的作品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本文學著作。戰國時期,由於百家爭鳴,著書論說,所以散文的體裁發展起來。韻文方面則有產生於南方楚地的楚辭,流傳不朽。詩經“詩”又稱為“詩歌”,是所有文學樣式中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因為詩歌可以不依賴文字,而由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原始的詩歌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情形從現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詩歌首先和舞蹈脫離,後來又漸漸脫離曲調,成為朗誦和閱讀的詩歌,但仍保留著音樂性,即有節奏和韻律。詩有一定字數的長短,且有壓韻。“詩”又稱為“詩歌”,就說明了它與音樂的關係。周代宮廷設立整理民間歌謠的采詩之官,共收集地方民謠三千多首,這就是古籍說的古者天子命史采詩謠,以觀民風的采風制度。春秋時候的人,傳說孔子從中選擇整理出35篇,匯為一冊,這就是中國著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保险理赔服务创新与市场拓展报告
- 环境咨询方案难写不
- 咨询主动获客方案
- 屿你婚礼活动策划方案
- 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国际化战略布局:2025年质量标准与竞争策略分析
- 2025年格林童话测试题及答案
- DB65T 4384-2021 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DB65T 4368-2021 土壤 石油类的测定 荧光光度法
- 断电后应急预案(3篇)
- 物流行业效率提升新路径:2025年自动驾驶卡车在零担货运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综合管理
- (高清版)DB54∕T 0483-2025 《食用农产品快检数字化监管规范》
- 焦裕禄课件教学课件
- 微生物感染与健康
-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现状与发展展望
- 长城汽车企业文化
- 英语中考词汇教学课件
- 工程分包班组管理办法
- (2025年)药品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试卷
- 卒中后癫痫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