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最近又听到了这支曲子,淡淡的笛声吹出了离愁,优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起来让人百感交集。又到了每年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虽然到自己离开还有一年的时间,但眼看着师兄、师姐们就要离开校园,步入人生的新阶段,自己还是不免有些伤感。有对送别他们的依依不舍,也有对自己终将面对离开的惆怅,当然更有对我们大家未来的深深祝福. 大学毕业,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毕业;毕业的分离,对有些人来说也许从此真的天各一方。每当面对毕业时,我们都会想很多特别的活动或是方式,留下大家最后的美好回忆。所以我想对于大学毕业,大家一定更是格外的重视和珍惜. 听着着离别的曲子,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写送别诗词,于是特意上网查找确认了一下。发现了一篇鉴赏送别诗词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因为,离开的他们去开拓自己更广阔的天地了,留下的我们仍需为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啊一、送别诗的知识1、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2、内容及主题倾向: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 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3、常见意象的寓意: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只希望自己在离别的时候除了不舍,更能铭记彼此之间的珍贵情意,同时勇敢面对自己即将踏上的征途.唐诗宋词学习资料8:送别诗2007年03月27日张伟 在第三章友情送别诗词论析里,我们的重点是第三节唐人送别诗论析、第四节宋人送别词论析和第五节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分析。一、唐代送别诗唐人送别诗极多,其中的优秀代表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在唐代送别诗中,要重点掌握盛唐的送别诗。盛唐送别诗的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离别是悲哀的,但是盛唐诗人笔下的离别和悲哀,是少年人的离别,少年人的悲哀,它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了梦想和希望,也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而这些正是盛唐的独有的精神风貌。(2)语言深入浅出,浑然天成。 (3)形式上大多是七绝或七古,绝句和七古是最奔放的诗歌语言,这自由奔放的语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共同地体现着盛唐诗歌的气象。二、宋代送别词宋人的送别词可以分成以抒情为主和以言志为主。前者重在抒写离愁别恨,如苏轼南乡子送述古、陈与义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等。后者重在抒怀言志,如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等。以言志为主的宋代送别词有以下特点:(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则在送别中寄寓胸怀抱负,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三、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长亭:(1)意象的源起: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2)意象的使用: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规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1)意象的源起:这一意象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南浦”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关系很大,江淹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3)意象的使用:唐宋送别诗词中“南浦”的使用非常频繁,如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柳永倾杯“看看送行南浦”,张元干贺新郎“更南浦,送君去”等。(3)意象的衍生: “南浦”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有时直接写作“别浦”,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也多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杨柳:(1)意象的源起:自诗经中的小雅采薇开始,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代有折柳留客的风习,“杨柳”与送别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以至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恨。(2)意象的使用:唐宋送别诗词中也多用“杨柳”来抒写离别之情。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又如柳永雨霖铃:“明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十分喜欢宋柳永的那首雨霖铃,就用它来做了名字。还记得原文是这样子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很是伤感的一首离别词。不知为甚麽我对离别的诗词都十分的情有独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是个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又是更近了一步!难怪会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之说了。 说道离别的诗,我会想起这个人,随人他的生命很短暂,但是他却留下了好多的耐人思索回味或者是寻觅的东西,这个人就是徐志摩,他的再别康桥已不知是何时第一次度过的了,只记得仿佛是个老朋友一样,每当夕阳中我独自一个人走在学校的柳树下时就会想起“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好美的画面,完全没有使人感到离别时心里的灰暗抑郁,反而使人感到心里暖洋洋的,呵呵,志摩就是不一样呀。到我读到那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离别时心情的苦闷感觉都在这里发泄了呀,让我想起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活在二十世纪的徐志摩与活在一千年前的柳永有着相同的心境啊!真是纵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第三章: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宋人的送别词可以分成以抒情为主和以言志为主。前者重在抒写离愁别恨,如林逋长相思、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苏轼南乡子送述古、陈与义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而以言志为主的宋代送别词的特点:(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则在送别中寄寓胸怀抱负,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代表作: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宋人的送别词可以分成以抒情为主和以言志为主。前者重在抒写离愁别恨,而后者则在送别中寄寓胸怀抱负,如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这些词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lxjkd 2010-01-05 16:23:05 【试论汉赋】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贾谊的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贾谊和淮南小山的赋作都还距骚体不远,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转变,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枚乘主要生活于汉文帝、景帝时期,死于武帝初年。他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枚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自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的时代,即所谓西汉中叶,这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文景之治”,为了进一步保卫国家和巩固政权,他又北向出击匈奴,弭除了历年的边患;用兵南方,结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纷争的局面。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颂扬的“盛世”。又加上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了许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就在所谓“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借口下产生了。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有一些作家,作为皇帝的侍从,对皇帝歌功颂德,但他们又对自己类似俳优的地位时时感到不满,因而也写作了一些感慨身世和以讽谕为主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家对当时汉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局面,感到鼓舞和喜悦,但对皇室大量挥霍资财和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无论从历史教训出发,还是从当时的民生出发,也曾感到担忧。这就构成了当时一些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它们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选所载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近人据史记、汉书本传,考定二赋或本是一篇,即天子游猎赋。这两篇以游猎为题材,对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作了极其夸张的描写,而后归结到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严。在赋的末尾,作者采用了让汉天子享乐之后反躬自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传统。后来一些描写京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都规抚它,但在规模气势上又始终难以超越它。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汉武帝、宣帝年间著名的赋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他们的赋作颇多,但传世颇少。如枚皋,据记载有赋120篇,现已一篇无存。东方朔流传下来的七谏,是一篇因袭楚辞的骚体赋,并无新意。但他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虽未以赋名,却是两篇散体赋,对以后述志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王褒是宣帝时重要赋家,今存洞箫赋和骚体赋九怀。洞箫赋是现存描写音乐赋作较早的一篇,对后世的咏物赋和描写音乐题材的作品有过影响。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100多年间,子虚、上林两赋成为这一时期众多作家创作的共同模式,他们的作品都不能越出其范围,完全失去了新鲜的创造力,只有扬雄和班固,由于他们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才能,他们赋作尚有自己的特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赋在思想、题材和写法上,都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相似,不过赋中的讽谏成分明显增加,而在艺术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部分段落的描写和铺陈相当精采,在模拟中有自己的特色。后世常以“扬、马”并称,原因即在于此。他的解嘲,是一篇散体赋,写他不愿趋附权贵,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纵横论辩,善为排比,可以看出有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点,对后世述志赋颇有影响。逐贫赋和酒赋,或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或对皇帝、贵族有所讽谏,思想和写法也都各具特色。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两都赋在体例和手法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他把描写对象,由贵族帝王的宫苑、游猎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多地运用了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的现实内容。张衡以至左思的所谓“京都大赋”的出现,都明显地受到两都赋的影响。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戚争权,政治日趋腐败,加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社会动乱频仍,民生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赋的风格有所转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始于张衡。张衡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二京赋是他早年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基本上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班固的两都赋。但他对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的指责比较强烈和真切,他警告统治者天险不可恃而民怨实可畏,要统治者懂得荀子所说的“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这是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对作者的启发,表现了当时文人对封建统治的危机感。二京赋除了像两都赋一样,铺写了帝都的形势、宫室、物产以外,还写了许多当时的民情风俗,容纳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归田赋。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自然风光,抒发了自己的情志,表现了作者在宦官当政,朝政日非的情况下,不肯同流合污,自甘淡泊的品格。这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机。他把专门供帝王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变为个人言志抒情的小赋,使作品有了作者的个性,风格也由雕琢堆砌趋于平易流畅。在张衡之前,已出现过一些言志述行的赋,如班彪所作北征赋,通过记述行旅的见闻,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显示了赋风转变的征兆,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使汉赋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继张衡而起的是赵壹和蔡邕,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对东汉末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前教育学原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 《计量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 2025精麻药品培训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虚拟交互式可视化-洞察与解读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结构化面试真题模拟试卷(工商类)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模拟试卷(长春)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面试真题模拟试卷权威解读集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模拟试卷(昆明)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面试真题模拟试卷: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
- 递归诊断模型-洞察与解读
- 采购业务审计培训
- 2025-2026学年冀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84)
- 服装色彩构成课件
- 化工仪表检修与维护课件
- 2025年华为软件开发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程序化广告课件
- 电工基础课件
- 四川省石渠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真菌生物膜毒力因子-洞察及研究
- 基孔肯雅热危害及预防课件
- 副校长在任职宣布会上的表态发言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