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主题阅读材料选 2011.10 目 录说孔子鲍鹏山(2)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第二章 日常圣人 论语的主要内容(17)从几则故事中看孔子(23)一、智慧圆融二、穷通皆乐三、为善知度四、圣者情怀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节选)郭文斌(26)(1)(2)(3)略(4)什么人最快乐(5)孔子为什么能够久处乐?(6)什么人最成功?(7)什么人最有魅力?(8)仁会遗传(9)(10)(11)(略)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钱理群(32)说孔子鲍鹏山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我们知道,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他一直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道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从住在京城里的皇帝、王公大臣、赶考而来的士子,到遥远的偏僻的边疆地区的无知小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孔子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的心灵密码。空间上,他是无远弗届的,时间上,他又是无时不在的。但是,他在上个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初,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我们后来把他称为“新文化运动”。还有一次就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所谓的“批林批孔”。在这两次运动里面,孔子都成了我们否定的、批判的、声讨的对象。1919年五四运动,我们称之为“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次,对孔子的批判里面,今天来看,我们反思一下,我们觉得这场批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有很多思想的成果和学术上的成就。我们知道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70多年近80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侮辱。我们和英国发生过战争鸦片战争,我们和所谓的八国联军发生过战争,和英法联军发生过战争,我们都打不过,我们都失败了。我们曾经非常自信:我们打不过西方,我们总能打得过东方吧?后来我们和日本发生了一场甲午战争,我们仍然是失败的。一个民族在80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一个民族心理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直到今天,这种伤害所造成的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伤仍然没有愈合。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我们就会反思:为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面前,我们总是失败的?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在整体上,我们是落后的。然后我们就开始反思:西方比我们多什么?比我们多民主,比我们多自由。他的文化里有民主,有自由,有科学。我们都没有。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因为孔子。我们为什么没有科学?因为孔子。我们为什么没有自由?我们也把这一切仍然怪罪到孔子。所以那个时代就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现在我们可能要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什么中华民族在打开了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孔子会产生这样一种激烈的情绪?他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现状和他有多少关系?可怕的是,19、20世纪我们的精神创伤,一直不能愈合。这样巨大的、没有愈合的创伤,一方面使我们不能从容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又使我们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有一些极端的情绪。实际上,孔子所遭受到的这两场苦难,尤其是第一场苦难,对他本人当然是一场苦难,但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也只有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苦难。我们之所以把一切的不幸,把我们一切的失败,最终都追溯到他那里,恰恰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今天,我们通过这么一个漫长历史的反思之后,我们对孔子的价值,对孔子的思想会有一些新的、充分的认识。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句话,对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基本符合事实。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在对孔子的信仰与尊崇中,在孔子的指导下一直走来的民族。我们把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光荣,都归功于他;而有些时候,我们又把我们遭到的不幸,遭到的失败,受到的屈辱,也归罪于他。他是我们归功与归罪的最后对象。这是孔子的命运,却也是我们的命运。是的,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现在。一句话,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这就是我们要讲孔子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还得要回到孔子的时代去了解他的原因。那么,孔子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式的人物,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鲁哀公十六年的四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农历4月11日)孔子73岁了,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病势很沉重,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清早,孔子挣扎着起来了,拄着拐杖站着门口。这时子贡来看老师,孔子看到子贡来了非常高兴。子贡在他的弟子里边,从个人感情上讲,是属于最亲密的弟子之一。但在孔子72岁的时候,跟随他40多年的子路死了。在他71岁的时候,他一生最为欣赏的弟子颜回死了。再往前面推一年,他唯一的一个的儿子也死在他的前面,而在他67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也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他能给谁交待后事呢,也只能跟子贡了。多年以前孔子有一次病得很重,甚至昏迷了很长时间,因为孔子算是做过大夫的人,应该有家臣,所以子路他们就找了很多人假称是家臣,让这些人给孔子准备丧事。后来孔子苏醒过来一看,怎么家里有这些人呢?子路说,这是你病重期间,我们准备按照大夫的礼节来安葬你,所以就安排了几个家臣。孔子说,我现在的身份不是大夫啊,我并没有家臣,你搞几个冒充家臣,这不是违背周礼吗?他把子路批评一顿后,和子路说,我宁愿死在你们的手里,我不愿意死在陌生人的手里。他很希望这些弟子们能够给他办理丧事。(论语子罕)因此,孔子一看到子贡,就说了一句话:你怎么才来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你怎么不早来看我?这与其说是孔子责备子贡,倒不如说是表现了一个身体非常衰弱的孔子,一个走向生命尽头的孔子,对子贡的一种亲近感和强烈的依赖感。孔子对子贡说,从传统的习俗来讲,夏周商三个朝代的贵族们死了以后,停放棺材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夏代的贵族们死了以后,他们的棺材停放在东边的台阶上,周代灵柩停放在西边的台阶上。而在商朝,是停在正厅的两根柱子的中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就坐在两根柱子的中间接受别人的祭奠,所以我告诉你,我的祖先是殷商人。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谓子贡曰:“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9年农历4月18日)卒。(史记孔子世家) 这是孔子明确地告诉我们,他的祖先是殷商的后代。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知道孔子是一生都服膺、推崇周王朝的文化,他也说过:周王朝的文化是从夏代和商代借鉴过来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而且繁荣茂盛,所以我推崇的是周朝的文化。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所尊崇并发誓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制定的,周朝礼乐文化的开创者,就是周公。孔子的思想,就来源于周公旦的礼乐制度。他终身崇拜的人物,也是周公以及周文王、周武王。所以,孔子一生服膺周公,一生要推行周公之道。但从青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衰老,孔子周游列国,颠沛风尘,处处碰壁,壮志难酬。到了两鬓霜白,他不禁慨然长叹:我老了!周公也不再入梦了!(论语述而这句感慨,也告诉我们,他平时一定是经常梦见周公的。不然他不会有这样的比较,并有老冉冉其将至的伤感。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古人,竟然常常在梦中梦见,这不是一般的感情。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和鼓吹者,在他的弥留之际,却告诉来看望他的学生,他是殷人。要知道,殷商就是被周灭掉的啊,就是被他推崇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灭掉的啊。为什么孔子说他是殷商的后代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家世。实际上,孔子确实是商的后代。商代开国的国君是商汤,也就是孔子最初的祖先。到了最后一个国君商纣王的时代,商朝的天下已经是民不聊生了。但是我们看论语的第18篇微子中孔子对商代的三个人物的评价。他说在商纣王时期,虽然这一个朝代已经黑暗,已经无道,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朝代,作为一个有伟大文化传统的一个家族,还是出现了三个很了不起的人,他们就是微子、箕子和比干。这三个人在纣王残暴的时代,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和纣王之间的关系,走了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微子是纣王同父同母的大哥,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了:他既然比纣王还大,为什么纣王继承了王位,他没有继承呢?这要简单的说明一下。中国古代的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他规定继承王位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是正妻生的;然后,要是第一个儿子。两个条件都要具备。虽然微子比纣王年龄大,是长子,但在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不是正妻,等到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才立为正妻。所以微子是长子,但不是正妻所生,自然就没有继承权。微子是纣王的大哥,却发现纣王如此残暴,不可理喻,怎么办?微子选择了离开,做隐士去了,据说就到周去了。箕子和比干,这两个人比纣王辈份高一点,都是纣王的叔父。箕子也不断地劝说纣王不要太残暴,纣王不听他,箕子为了活命,开始装疯卖傻。纣王说,你疯了,那好,把你降为奴隶。所以箕子为之奴,做奴隶。还有一个比干。比干跟他们两个都不一样,比干说,你们两个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天下这么黑暗,纣王这么无道,正直的大臣应该站出来谏阻。所以他强谏纣王,弄得纣王非常生气。最后纣王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现在想把你的胸膛剖开,把你的心挖出来,看看你是否真的心有七窍。于是就残暴地把这个叔父给杀了,开膛挖心。这三个人里边谁跟孔子有关呢?就是这个微子。我们接着往下看。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有很多的遗民和贵族,不能都杀掉。所以周武王立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做这些人的首领,给他一块封地,让他祭祀自己的祖先,并且还派了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把他们也封在武庚的附近,让他们监视武庚。不久周武王死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年轻,没有行政的能力,于是成王的叔叔,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留在京城辅佐他的这个侄子。当时周公已经被封到鲁了,就是鲁国的开国的国君,他要留下来,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到鲁国去。可是这个侄子当时确实太年轻,太不懂事,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德行。于是周公就临时代理摄政。远在东方的管叔和蔡叔就怀疑了:我们在这里监视武庚,你在家里把大权都夺去了!他们就和武庚一块起兵造反。周公带兵不得已东征,用三年的时间镇压了这一次叛乱,管叔杀了,蔡叔流放了,武庚也被杀了。武庚死后,商的这些遗民贵族又没有首领了,怎么办?周公就找到了微子。微子在当时是十分有威望的人。把微子请出山后封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宋国,所以微子是宋国的开国的国君。微子做了宋国的开国国君以后,传了四代以后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弗父何,一个叫鲋祀。但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他的弟弟宋炀公。宋湣公的小儿子鲋祀不干了,他说,现在一般的规矩,老子的位置都是传给儿子的,我们的老子怎么把位子传给他弟弟了?那我们不是什么也没捞着吗?于是他起来造反,把叔叔给杀了,然后他把大哥推出来:大哥,我把叔叔杀了,现在你来当国君吧。大哥就是宋湣公的大儿子弗父何。可是弗父何权衡了一下,他不能当国君,他如果要当国君的话,他必须要治他这个弟弟的罪,因为这个弟弟是弑君的,是把前一代国君给杀了的。那这个家族的仇杀还要继续下去。所以弗父何权衡之后,决定自己不做国君,就让他的弟弟鲋祀做了国君,这就是宋厉公。然后他自己做了公卿。弗父何再传了三代,传到他的曾孙叫正考父。正考父也是一个很贤德的一个人,他辅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都做国家的上卿,而且非常的谦虚、节俭。据说诗经里商颂就是他做的,所以,孔子这个家族是有丰厚文化传统的。正考父有一个儿子叫孔父嘉,到这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讲孔子讲到现在,从商汤到商纣,商代都姓子。微子叫子启,商纣王叫子辛,然后传下来到弗父何也好,正考父也好,他们都姓子姓,到这个地方孔父嘉才出现了一个孔字,所以说孔父嘉代表着孔式家族的正式形成,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家族子姓之外,他们又多了一个氏,这个氏就叫孔父,后来把氏又变成了姓,所以孔子就姓孔了。孔父嘉在宋穆公和宋殇公两朝都做大司马,什么叫司马呢?司马,就是管马的,当时打仗最重要是靠马,因此司马就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孔父嘉有一个很漂亮的妻子,但这个漂亮的妻子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孔父嘉做最高军事长官时,宋国的宰相是华父督。本来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恩怨,但有一天华父督在外面碰见了孔父嘉的妻子,他一直盯着看着她从老远走来,又一直看着走到看不见,然后讲了一句话,就三个字:美而艳!这个女人太美了,太妖艳了。然后华父督就起了歹心,要想办法杀掉孔父嘉,占有他的这个美丽的妻子。正好那个时候宋国战事很频繁,宋殇公继位十年,打了11场战争。战争打多了,当然老百姓有意见了,贵族们也有意见,而孔父嘉恰恰是管军事的,所以华父督在外面散布谣言,将连年战祸归罪于司马。整个的舆论都站在华父督的一边,使得孔父嘉在国内的名声受到很大的影响。等时机成熟了,华父督便发动了一场政变,把孔父嘉杀了,把他的妻子抢来了。宋殇公一看很生气,你怎么干这样的事呢?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你生气,我把你也杀了。华父督杀了孔父嘉以后,孔父嘉的儿子叫木金父,在宋国就待不下去了,为了避难,逃到了鲁国。我们现在来回头看看孔氏家族,最早他们是商代的王族,那是天子级别的。到了微子的时候,变成宋国开国的国君,那是诸侯。从天子到诸侯,降了一级。到弗父何的时候,诸侯也不做了,把国君、诸侯的位子让给弟弟,自己做了公卿。好,天子、诸侯、公卿,又降了一级。孔父嘉被杀,木金父逃到鲁国后,公卿的地位也没有了,就变成了士了。公卿和士有什么区别呢?士可以做官,有俸禄,相当于今天上班有工资拿。而公卿除了有工资,有俸禄拿之外,还有封地,这一块封地的收入是归公卿的。所以可以看出,孔氏家族确实是走着一条没落的道路,从王族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就到了士。下面我们要讲的一个人,叔梁纥,这就是孔子的父亲了。叔梁纥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体格很健壮,武功也很高。后来说孔子身材很高,跟他的父亲有遗传的关系的。左传上面有两次记载了叔梁纥在战争的最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可以称之为“关键先生”。但是他已经是最下层的武士了,而且家族的人丁也很寥落。叔梁纥有一个正妻,叫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然后娶了一房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却有残疾,跛足。你想,叔梁纥这样一个凭着自己武术来谋生的一个武士,回想自己曾经那么显赫的家族,现在衰落到这么一个程度,肯定非常痛苦。所以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绝不甘心,还想作最后一搏,一定要生一个儿子。于是他就向当地的一个贵族人家颜氏家族求婚。颜氏家里有好几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叫颜征在。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是从父命,听从父亲的话,嫁给了叔梁纥。叔梁纥到底这个时候多大,不可确考,但一定是超过了64岁,而这个颜征在呢?就是孔子的母亲有多大呢?不超过20岁,夫妻两人年龄差距很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上还有一个说法叫,“叔梁纥野合颜征在而生孔子”。这个“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有一个说法:既然是“野合”,那孔子就是私生子。这当然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无所谓对和不对。因为司马迁就讲的是“野合”。但是司马迁毕竟讲到了,颜征在嫁给叔梁纥是“从父命”,那又怎么能叫“野合”呢?所以有的人又解释了:夫妻两人年龄相距太大,不符合周礼,所以叫“野合”。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这夫妻两人就这样结合了。两人结合了以后,到附近的尼丘山去祷告,希望山神能够赐予他们一个儿子,祷告的结果真的就应验了。在鲁襄公22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10月27号这一天,孔子诞生了。这是孔子的生日。因为祷于尼丘,所以把他取名叫丘,字就叫尼。所以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第二年,鲁襄公23年,公元前550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孔子的母亲带着孔子离开了叔梁纥,回到自己的娘家去了。这个反过来可以证明,他们当初可能真的是所谓的“野合”,也就是说,可能没有履行当时合法的婚姻手续,所以女方的地位得不到保障。到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这里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提一提,孔子的父亲去世时,孔子才三岁,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但他父亲葬在什么地方,孔子长大以后一直觉得是一个疑问。但是孔子的母亲就是不告诉他。这个事情也很有意思,你想,一个母亲不告诉儿子,他的父亲葬在哪里,这个对儿子也不公正,对丈夫也不能说是公正的。这点也可以说明,夫妻两人的关系,感情,可能真的是不好,而且可能是很不好。叔梁纥让自己年轻的妻子,在生完孩子的第二年就离开自己,这确实可能严重地伤害了颜征在的感情。到了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想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是他还是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于是他就临时把母亲很简单地先安葬在一个地方,然后就开始去打听父亲到底葬在什么地方。他找了很多人,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专门给别人送葬的人,他告诉孔子父亲的葬身之处。孔子才把他的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我们来看看,孔子作为一个17岁的少年,显得多么成熟,事情做得多么周到。17岁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应该说对孔子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这个时候鲁国的执政是季氏。季氏发了一个通告,要大宴宾客:邀请所有的鲁国的士,来家里吃饭。我们知道孔子父亲的身份是士,他当然身份也应该是士了。因为这是鲁国执政邀请鲁国所有的士,所以这不光是吃顿饭的问题,那是一个政治地位,是一次从政的机会。17岁的孔子听到这样的消息,兴冲冲地穿着丧服就赶去赴宴了。在门口,孔子碰到一个人阳货。我们下面还会经常提到这个人。这个人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吃了他很多苦头。阳货挡在门口,跟孔子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士,没有说要请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孔子的家族到孔子这一代,真的是已经衰落到不能再衰落了。从王室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到士,到了孔子,连士这个身份,人们都不愿意承认了。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后一个等级,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再往下就是老百姓了,就是被统治阶级了。现在连士的身份阳货都不承认,这使得孔子受了很大的打击。一个17岁的少年,父亲没了,谁给他出头?母亲不在了,谁给他擦一把辛酸的眼泪?他一个人默默地退下来,回家。所以,孔子后来讲到,一个人要有成功,要有所成就,不能靠家族的声望,不靠家族的势力,一定要靠自己。这是他17岁得到的经验。你自己如果不受人尊重,家族的声望再显赫也没有人会承认的。孔子从15岁开始,就“志于学”,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论语为政)到17岁时他已经很有知识了。到20岁,孔子到了宋国去,和宋国亓官氏的一个女子结婚了。第二年,生了个儿子。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改变了鲁国人对他的看法。鲁昭公听说了孔子生孩子的消息后,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刚才说过,在孔子17岁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家臣阳货都看不起他,大宴天下之士这个饭桌上多一双筷子都不给他,现在20岁,也就三年以后,鲁国的国君都会因为他生儿子而送鱼送礼来祝贺他。这说明什么?表明孔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孔子自身也很高兴,他想起他17岁受辱的场景,看看今天鲁昭公送来的这个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当即决定,我的儿子名字就叫鲤,字就叫鱼。我将永远记住这个的光荣的时刻,也永远记住鲁昭公对我的这一番恩德。在鲁昭公25年,孔子35岁的时候,鲁昭公被迫从鲁国出走。在外面流浪7年,死在齐国。鲁昭公出走后,孔子也不愿意在鲁国待了。他觉得这个季氏,太不像话了,为了把国家的大权揽在自己手里,竟然把国君都赶走了,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呆头呢?他也到了齐国。从35岁到37岁,孔子在齐国。在这个时期里,孔子主要和齐景公和晏子打交道。齐景公曾经问他,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孔子告诉他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做国君的要像国君的样子,做大臣要像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慈,做子女的要有子女的孝。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孔子一直认为在上者应该先尽义务,所以他把君放在前,臣放在后,把父放前,子放后。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国君必须先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你的臣子尊敬你,忠于你。你父亲首先必须尽到你父亲的责任,然后你才能要求子女孝敬你。这是非常好的说法。孔子和孟子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要求弱者的道德,他们总要求强者的道德,执政者先做到,才能要求人民做到;在上面的人做到了,才能要求下面的人做到。齐景公一听这个话很高兴,但是他是从对他有利的一方面去理解的,他不看君君,就看臣臣;不看父父,只看子子。他说,你讲的太好了,如果这些做臣子的不像臣子,那我们齐国哪怕有再多的好吃的,我也吃不到嘴里去呀!但自己做国君做得像不像,他不管了。所以这个齐景公实际上不可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可能在他那个地方找到用武之地。因此,到孔子37岁的时候,他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1岁,这中间有15年的时间,孔子就干一件事情,教学生。实际上孔子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创办私学带学生了,但这段时间是他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学生都围绕在他的周围。孔子和学生天天在一起,讨论“道”,讨论“仁”,讨论“德”,讨论这些修齐治平的大问题,他就这么坐而论道。这个时候的孔子,不是不愿意从政,他是在等待机会。孔子51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阳货最终被打败,逃到了齐国。这时鲁国政府开始考虑重用孔子。先是任命他为中都宰,在中都这个小邑做了个地方官。做了一年,政绩斐然,连其他的诸侯国都到这儿来考察,来取经。鲁定公觉得他做得不错,第二年提拔他做了小司空,小司空又做得很不错,不久提升他做大司寇,也就是鲁国最高的司法长官。孔子大司寇也做得很成功,而且在任大司寇期间,还陪着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齐国一个叫夹谷的地方相会。两君相会的时候,鲁国弱小,齐国强大。孔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勇敢,在这一次会谈中,挫败了齐国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权利。鲁定公非常欣赏孔子,回来以后再提拔一等,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就是代理丞相职务。当时丞相是季桓子,所以孔子摄行相事就实际上就是做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但是孔子在鲁国政绩做得越好,齐国人就越担心,所以齐国人给鲁国的国君送来美女,用离间计来疏远孔子和鲁国国君、执政的关系。而鲁国的“三桓”,也渐渐觉得孔子与他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不是一条心。在这样的内外窘迫中,孔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开始周游列国。此时孔子55岁。从55岁离开鲁国,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总共14年。在这14年里面,孔子周游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等等这些地方,一直在寻找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到他67岁的那一年,留在鲁国的孔子的夫人亓官氏病死,也没有见到孔子的最后一面。妻子死后第二年,孔子68岁的时候,才回到鲁国。这时季桓子已去世,季桓子去世之前,坐着马车,让手下的人把他带着,出来最后看一看鲁国的山川城郭。这时他想到曾经做过他副丞相的孔子,想到就是因为他接受了齐国送来的那一帮美女,才把孔子气跑了的,便跟周围的人讲了一句很伤感的话,他说:我们鲁国,本来是可以强大起来的,就是因为我得罪了孔子,让孔子离开了鲁国,我们鲁国就失去了强大起来的机会,这是我的错误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他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儿子季肥说:我死了,你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这时候孔子才60岁,但是季康子没有遵照父亲的遗愿把孔子召回来,而是招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后来,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是鲁国取得了胜利,而鲁国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是冉求和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宰予。鲁国在和齐国打仗的时候取得胜利是很少的,因为它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这一次鲁国赢了。季康子,也就是季肥(季肥死后谥号康子),很高兴,把冉求叫来,说,你仗打得真好,你有这么高的军事才能,我以前光知道你会搞经济,原来你打仗也行。你是天生的吗?还是谁教你的?冉求说,我不是天生的,我是我老师教我的。季肥就说,你老师孔子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呀?冉求说,我老师当然很厉害了,我老师不光是打仗厉害,我老师什么都厉害。这个时候季肥才下决心召孔子回来。这年孔子68岁。应该说,召回来他在政治上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季康子也考虑到这一点才放心招他回来的:这么个68岁的老人,回来以后,不可能再给他什么职务了和职权了。回来我尊重他,让他当一个顾问就可以了。所以季康子把孔子召回来以后尊为“国老”。什么叫国老?国家的老人,国父。给你很高的待遇,给你很高的虚名,给你很高的道德上的奖赏,但是没有实权。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不在乎了,他也已经无所谓了,他此时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利用自己晚年回国这个平静的时光,这么一个好的条件,进行文化典籍的整理。我们今天讲的“四书五经”里面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都是孔子在他晚年集中力量整理而成的。所以柳诒徵说,中国的文化,孔子以前数千年的文化,是赖孔子而传。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业,古人把它称之为名山事业,永恒的事业,不朽的事业。70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孔鲤死了,终年50岁。71岁时,颜回死了,才41岁。72岁的时候,子路死了,63岁。73岁,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那个地方,子贡来看他,他跟他交代了一些后事,交代完了以后,他唱了一首歌。孔子一辈子喜欢音乐,当他要抒发感情的时候,他常常是唱歌表达的。现在他又唱了一首歌,三句歌词: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山崩了,天柱折了,哲人也要离去了。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后几句话。又过了七天,孔子就逝世了。也就从那一刻起,孔子就不再属于他那一个时代了,他属于千秋万代!第二章 日常圣人我们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圣人,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的民族,缺少一种全民的对“上帝”的信仰,但是我们虽然没有神,我们却有圣人,我们没有诺亚方舟,我们却有孔子杏坛;我们没有上帝的救赎,但我们有圣人的济世;我们没有上帝的博爱,我们却有圣人的仁道。圣人,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导师,就是我们心灵的向往,就是我们行为的规范。那么,这样的一个品格的圣人,他有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呢? 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来看一看,孔子,作为一个人,体现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情。在他圣人的气质里面,有多少神性的东西,有多少人性的东西。首先,他是有性情的圣人。这与一般人对圣人的想象不同。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面,圣人,那肯定是一个高高在上,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言一行都规矩有度的人。而且,我还要特别指出,真正的圣人一定是性情的,一定是满怀激情而又一腔深情的。孔子就是这样,他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身遭到羞辱,他动情;颜渊死,子路死,伯牛有疾,他都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他也动情。喜怒哀乐,一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我们先看看他的喜。孔子有一次夸奖他的弟子颜回,他是用一种赞叹的口气说的: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你看他的语气,一开始就是,哎呀,真是贤德呀,那个颜回呀。这种夸奖不是我们今天的老师给学生做一个操行的评语,学期结束了,在他的成绩单里,在他的鉴定表上写上一行非常客观的,非常冷静的评语。那颜回为什么贤呢?他能吃苦,他能淡泊,能够在清贫中找到生活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讲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重复一句:贤哉,回也!在一段话里前面一开始“贤哉,回也”,后面又是一个“贤哉,回也”,感慨不已,颜回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能够如此快乐,他为颜回高兴。因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颜回的快乐和幸福就不以物质条件改变而改变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是快乐的。同时也在表明,孔子自己内心的那种高兴,为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高兴。一个学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老师为他高兴,感到喜悦。这是他为学生的喜。对于古代的大圣大贤,他更是衷心的赞美,欣赏他们,崇敬他们。你看看他如何赞叹传说中的尧: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我们看这个开头,也是“大哉!”一开始就是伟大呀,那个尧呀。总是用感慨的句子在前面。那么,这个尧怎么伟大呢?下面完全是感慨的句子: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多么崇高呀,“荡荡乎”,多么广大呀,“焕乎”,多么的文采斑斓呀,全是感慨的句子。他在跟谁讲呢?跟他的学生在讲。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是一个历史老师,这个历史老师在跟学生们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讲法。把孔子和我们现在一般的中学到大学里的历史老师讲述历史的方式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有区别:我们的老师往往是冷静的,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是所谓的什么重点、难点,侧重的是所谓的知识点。孔子不是这样,他感慨万端,然后又把自己的这种感慨,感染了我们。从而让我们首先从感情上热爱上了历史,热爱上了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人物,而不仅仅作为知识去背下来、记下来,然后去应付考试。所以,在孔子的历史课上学出来的人,对历史是有感情的,他会对历史产生热爱之情,热爱和尊敬本民族的历史和伟大的人物。这应该是历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个历史老师最必须做到的。再看看他怎么讲大禹,弟子们问老师,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如果我们去问我们的历史老师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会老老实实的有板有眼地告诉我们对大禹的历史评价,大禹地历史功绩等待,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但是,孔子是怎么讲的呢?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你问到大禹,我告诉你,大禹啊,我对他真的是没有挑剔的了。为什么呢?你看看他,食物很粗糙,吃的很简单,但是给神明祭祀的时候,那个祭品却很精致。自己穿的衣服很简陋、很随便,但是他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候,他穿的那个祭服却非常的讲究。他自己住的房子是很狭窄,很矮小,但是他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指导农业生产上,你看看他国家的农田,在他治理下那个农田的沟都比别人要直。讲到这,孔子又来了一句感慨,大禹呀,我对他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这样讲历史,他是从感情上先引导我们,让我们在感情上进入历史。历史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一两个结论,历史的价值真的不是一些历史知识。历史的价值是,我们在历史里面能不能找得到对于我们当代的价值,是我们能不能从历史中找到对我们情怀的一种感动。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就是没有价值的。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所以,我们跟着孔子学历史,我们会爱上历史,我们跟着孔子去了解古代的人物,我们会爱上这些人物。当然,对某一些很坏的历史人物,像商纣王、像夏桀,我们也可能无比痛恨这些人物。这时历史就不是一个古板的,与己无关的存在,它已经介入我们的感情了,而我们的感情也介入了历史。这才是最好的历史老师。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有性情的,是有激情的。他自己首先对历史有热爱,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感情。在论语里,他至少两次明确说到自己是“好古”的人。这是他的喜,我们再看看他的怒。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像一般人那样发怒吗?孔子说君子“不迁怒”,也就是说我在你这儿受了气,我不到别人那个地方去发泄。我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在路上堵车了,心里面很堵,我到办公室后,在同事那里去发泄一下,他不会这样,所以说君子“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但是该怒的时候他也会怒。什么叫做该怒的时候?当看到原则被践踏的时候,当看到弱小的善良的受到损害的时候,当看到恶行在肆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不愤怒,那你还叫人吗?所以孔子有他的怒。是为圣人之怒。比如说鲁国的执政季平子,作为一个大夫,他家祭祀祖先的时候,按照周礼的规定,只能用四佾的乐队。可是他把鲁国国君的六佾的乐队调去了四队,然后他变成的八佾,八佾是天子的规格。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家里祭祀祖先,这样的僭越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更何况他把鲁昭公的乐队调去了,鲁昭公作为一个诸侯在祭祖的时候,乐队凑不起来了!孔子对他这样越礼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他说了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他不仅怒了,而且还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如果再能忍,那我这个人就一点点刚性也没有了,一点点骨气也没有了。一个人没有一点刚性可以吗?一个人没有一点脾气可以吗?不可以。他愤怒了,他不光是愤怒,他还有行动。35岁的孔子看到季平子这样做,说了一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后拂袖而去,到齐国去了。这就是圣人之怒。圣人为什么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怒。对他的弟子,孔子也有怒的时候。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犯了错误,他是真的非常严厉的。那个冉求在他72贤弟子中也算是出色的,至少能排在前十名。可是冉求在孔子的晚年,在季氏那里做官,帮着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孔子非常愤怒。然后就跟其他弟子们讲,从今以后冉求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他不配做我的学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你们现在擂着战鼓去向他进攻,我允许。这也是愤怒,为什么愤怒?就为一个大夫,盘剥老百姓,而他的学生帮助这个大夫去剥削人们,聚敛财富。圣人没有私仇,只有公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他的另一个学生樊迟向他来问怎么种白菜?孔子也很生气,在樊迟转身走了以后,他在后头破口大骂: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为什么呢?他觉得这个弟子没有志向,志向太小,胸襟太窄,眼界太低,境界太次。你到我孔子这儿来,你就学种个庄稼吗?士是干什么的呢?士要志于道的,是把追求道义,追求真理当做自己的使命的。你就想种一点白菜养活自己?所以他也骂。这个骂还算客气的,他甚至还骂人断子绝孙。骂人断子绝孙可能是街上泼妇的骂法,我们绝对想不到圣人也骂过,这个骂法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上记载的。孟子说孔子讲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叫无后呀?就是断子绝孙。什么叫作俑呢?我们知道中国在古代有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天子或者贵族死了,常常用他身边的人,比如平时伺候他的奴隶,他的妻妾,他的近臣,为他殉葬。这是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野蛮制度,比如秦穆公死了就用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废除殉葬制度就是秦国。后来,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野蛮的,用活人来殉葬确实有点太过分,然后就用泥来塑一个俑人,叫做泥俑。用它替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埋在坟墓里面,算是给他殉葬。但是就是这一点,孔子也是忍无可忍,为什么?因为用泥俑来殉葬,虽然泥俑不是真人了,但是这个形式本身,包含着一种罪恶的观念。就是这种罪恶而反人道的观念让孔子忍无可忍,所以他说做这样事情的人是断子绝孙。你看看这是多严厉的骂法。孔子不仅骂人,他还会打人,而且打的还不是一般人,打的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孔子有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一辈子放荡无羁,不像样子。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一听说老朋友家的母亲去世了,赶紧到他家吊唁去。到他家一看,这个小子一点悲痛的神情也没有,高高兴兴的,丧事就根本没有料理。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料理丧事方面的行家,对殡葬之礼非常熟悉,于是他就跟弟子们说,好吧,我们留下来帮他料理丧事。孔子亲自帮原壤的母亲整治棺材,棺材板上要画上图案,他就亲自画。这时候原壤在干什么呢?他在旁边唱歌,唱到最后,甚至跳到棺材板上去唱了。孔子的弟子们都看不下去了,说这个人太不像话了,我们走,不管他了。孔子说这不行呀,谁叫他是我老朋友,他就这样的脾气,我们不看他的面子,看他死去的母亲上,把这个丧事给办了吧。(礼记檀弓)这一次孔子算是忍了。再后来,到了孔子晚年,有一天他柱着拐杖到原壤的家里,原壤看到孔子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夷俟”,什么叫夷俟呢?坐在地上两腿伸得老远。我们知道古人的坐法跟今天的坐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是坐在凳子上,古人的坐法是跪在地上,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一个礼貌的坐法。那么比较粗野的不礼貌的坐法,就是屁股直接坐在地板上,然后双腿直直的叉开伸出去,像一个农民用的簸箕一样,所以又叫做“箕踞”。原壤看到孔子来了就这样坐着。孔子这个时候真的生气了,就骂他:你这个人少年时不努力,中年时没有建树,晚年了你还一事无成。你现在还这么傲慢,还这么不懂事。你该死了你还不死,老而不死你就是一个贼呀!然后拿起拐杖狠狠地敲打他的腿:把你的狗腿给我缩回去!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我们不要以为修养的最后境界是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当然是一种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也不是惟一的境界。对个人的得失心平气和是一种境界,但是对原则问题也心平气和就不可以。对一切邪恶的人和事保持道德的愤怒,对一切善良的人遭到不幸感到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面对邪恶有道德愤怒,面对善良遭到邪恶的侵害时有道德的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不是道德感的麻木,相反,是道德感更加的敏锐。一个人的道德愤怒和道德痛苦越是强烈,他的道德境界就越高。道德愤怒和道德痛苦的强烈程度是一个人道德意识高低的天然尺度。不要以为看到很多不平的事情都麻木了,都心平气和了,就认为自己道德境界高了。恰恰相反,那是迟钝,是没有了良心,是没有了正义感,不是道德境界高了,而是道德境界低了,堕落了!有很多的小文人,总是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自己的“心平气和”,把这看作最高的境界。如果照他的标准,孔子还没有他的境界高呢。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好人,是喜爱人,恶人,是厌恶人。仁德的人一定具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对于正义的,对于善良的,他爱;对于邪恶的,对于残暴的,他恨。这种爱和恨一定是一个人内心高贵的体现。有爱有恨是正常人,大爱大恨可能就是圣人。这是我们讲他的怒,我们再看看他的哀。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这句话有一个背景。孔子当时在卫国,作为一个圣人,他代表着最高的德性。可是卫灵公的身边还有一个美女叫做南子,代表着美色。卫灵公更倾向于谁呢?愿意听谁的话呢?当然愿意听那个美女的话。卫灵公上大街去。让孔子一块去,两辆马车,卫灵公和那个美女坐在一起,而把孔子放在第二辆马车上,在大街上转了一圈。孔子当然不愿意去,但是国君让他去,他又不能不去,去了他又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觉得自己很丢脸,回来以后就讲了这样的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看见什么人爱好德性像爱好美色那样。你看这一句话里面,他不仅仅是在骂卫灵公,不仅仅是被卫灵公激怒了,他实际上从卫灵公的行为里面,发现大家都如此,世道人心皆如此,感到对于人性都没有信心了。到这一步就不是生气,不是愤怒,而转入深深的悲哀,为人性的弱点而悲哀。这是他的哀。再看下面还有一句话: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好的苗子,不开花的是有的呀!开了花却又不能结果的事情,也是有的呀。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呢?是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了以后讲的。颜回在他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最好的苗子,可是四十来岁就死了,这个苗没有开花,开花没结果就死了。我们把这话分析一下,他也显然不仅仅是哀伤颜回一个人,他从颜回的悲剧里联想到很多,像他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而是常见的呀。所以他不仅仅是在伤颜回,他就是在伤世,是在伤人中的才俊往往都有不幸的结局。后来,唐代的李商隐有一句诗:“自古才命两相妨”(李商隐有感),自古以来有才华的人往往没有好的命运,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慨。他也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上升到一般。如果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从卫灵公这一个别的人上升到一般,然后上升到对所有的人的人性的一种怀疑,从而感慨人性的弱点;那么,由颜回的死,他所发出的“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样的感慨,就是在感慨命运的难以测度。我们稍微上升一下,可以说,这是孔子对天命的认识。人性中是有很多弱点的,甚至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弱点,这是我们的内忧。同时我们还有外患,那就是命运。命运是难以测度的,我们哪怕具有了良好的人性,譬如颜回通过修养,他的人性已经接近完美了,但是命运又会来戕害他。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很悲观的结论:人的存在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我们自身就有很多很多的致命弱点,而命运之剑又悬在我们的头顶上,随时可以落下来。人站在哪里不是深渊?谁能够从个别到达一般,谁能从一朵花的凋零看到整个世界的萎缩?圣人。人性与命运,是哲学的两大对象,孔子于此达到的深度和高度,也就是他无边无际的悲哀的缘由。他学生病了,他很伤心: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雍也)冉伯牛生病了,孔子赶紧去看他,从窗口里面伸进手去,握住冉伯牛的手。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那种不用言传的,而在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之中所蕴含着的师生之间的情谊。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从窗口里伸进手去握住冉伯牛的手,说什么呢?对于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你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因为你知道你说什么东西都是假的。孔子怎么说的呢?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我们要失去他了,这就是命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一个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这句话说完了再重复一遍:这样的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好人,是对人性的判断,得了这样的病,是对命运的感慨。所以我们说人有内忧,人有外患,内忧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外患是命运。命运时时潜伏在我们的前方,随时准备捕猎我们。这样的好人,这样一个求上进的人,这样一个不断寻求自己人性完美的人,最后倒在命运的枪口之下。多悲哀呀。所以孔子的悲哀,不仅仅是对于一个个别事情的悲哀,他是从中看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颜回死了,他就更伤心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什么叫做天?天就是命运。颜回死了,孔子放声大哭。一个71岁的老人,在颜回的灵柩面前哭得昏天黑地,哭得死去活来,这多么让人难以为怀。一边哭,他一边说:“天丧予!天丧予!”这是天在灭我呀,这是在天在灭我呀!颜回的死不仅是颜回的悲剧,也是孔子的悲剧,他最好的学生,他觉得最完美的学生,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他最后还是把它归于命运。他的弟子们都来劝他:老师不要再哭了,你悲伤过度了。你这么大岁数了保重身体。孔子回答说:我悲伤过度了吗?可是这么一个完美的人,我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回收产业社会影响评估-洞察及研究
- 塑料厂离职管理规范制度
- 合同管理制度例子
- 地质年代测年新进展-洞察及研究
- 辐射防护优化设计-洞察及研究
- 海外签证申请基础知识问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茶叶行业风险控制服务合同
- 2025年跨境职业技能认证培训平台运营管理优化与风险控制研究
- 2025年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答案
- 闯关答题题目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DHA藻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汽车用PTC电加热器数据监测报告
- 海参池养殖合作合同协议书
- 幼儿园中班科学语言《望着月亮吃大饼》课件
- 日本《大肠癌治疗指南》解读
- 颞下颌关节肿瘤
- 素质的课件教学课件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构词方式
- 设计院管理规章制度手册及实施指南
- 医院转诊合同标准文本
- 学生奶采购配送服务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