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oc_第1页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oc_第2页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oc_第3页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oc_第4页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与日本人语言交流的实践中,在体察日本的风土人情的过程中,深感课堂教学中的日语与日本国土上的日语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是语法、词法所能解释、所能解决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日语教学不应仅讲解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的问题 ,还必须向学生介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及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方法。为使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应从基础阶段开始导入文化内容。本文所说的文化导入不指日语概况课中介绍日本地理、政治、宗教等的文化知识,而是指日语课中如何增加文化内容的问题。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日本语、日本文化、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但是怎样让学生理解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近几年,有关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的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当前日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对该问题尚未提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因此,笔者结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阐述了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及留意点。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什么,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应用的一种工具,人们使用这种语言的各种方式,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而且还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民族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事物,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因此,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应该理解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日语教学也不例外。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1、日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在国内的日语教学领域中,文化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仅仅是语言本身,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郭举昆(2003)对日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第一,在言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第二、在文化教学中,把文化进进看作是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的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文化知识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第三,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特别看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业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参照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有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及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方法。为使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应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导入文化内容。 关于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关系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研究的也甚少。有陈岩(1997)提到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还有侯越(2004)强调了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系,谈到了文化导入原则的教学法及有必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内容。其他的有把日本文化教育和文化导入混为一谈的论文。2、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文化背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无法背离其传统与信念。中国人和日本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它自己特定的社会背景,不然则无法整整掌握该语言。就是说,无论发音多么正确,语法掌握的多么详尽,单词量多么大,如果不能正确的把握语言使用的场面,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打电话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中国人接电话时常先说“喂,你那里?”“你找谁”等,而日本无论接电话还是打电话,常常先报一下自己的姓名或单位名称,然后再进行交谈。 又如,中国人对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先生说:“您是最年长者,您的贡献也最大。”这位老先生便露出不愉快的表情,并说“我还年轻。”其实,用“年长者”这个词是中国人出于尊重对方,源于中国人的敬老情结,而日本人在心理上却产生了“我老了,不中用了”的不快感。类似这种由文化差异引发的语言交际障碍的例子不胜枚举。 再如,下课后中国的学生对日本老师说了声“苦労様”。然而,日本老师却听而不快。“苦労様”虽说可以译成汉语的“辛苦啦”,但作为日语,却要分场合去使用。如老师让学生做事,或科长对科员才能说“苦労様”。以日本人的定型思维来看,显然这是上对下的用语。在不了解这种文化色彩的情况下,望文生义,只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日语中的许多寒暄话,如“”、“”、“”等等,在日本的老教授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资历的先生一般很少用或完全不用。然而,有的中国留学生见到这些先生时,便主动上前用这些话打招呼。可是先生们却只是简单地做一下表情,并无答话。学生们原以为这些先生傲慢、架子大,瞧不起人,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我们不了解使用这些语言是受某种文化背景所制约的,即这些话一般认为是在社会的普通人中使用,上层社会和高知阶层并不用。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对没有这种语言习惯的人使用这种语言,就难免出现语言交际的偏差。由此可见,文化心理因素在语言交际中是何等重要。以上事例足以表明,要了解日语的特点和熟练掌握日本人的语言方式,首先要研究产生日语的文化背景,深化对日本人的民族性即民族文化的认识,只有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应用地道的日语才能理解对方,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充分理解。否则,不仅会造成误会,还会伤害感情,升值可能酿成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工作的失败。因此,文化导入是日语教学中不可欠缺的内容。三、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语言学家张占一(1990)把语言教学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我们习惯吧知识文化放在日本概况科目里,以中高年级的学生为对象,介绍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交集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表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交际文化的不足直接影响交际能力。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文化,还需要交际文化的导入以及重视。本文所指的文化导入就是交际文化方面。它不需要专门开设课程,可以在日语教学当中增加内容。文化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迅速理解并掌握地道的日本语言。以此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有理、有节、灵活巧妙地与日本人打交道。1. 词汇中国和日本都有汉字,但是有有一些特殊的描写及含义有所不同。所以,当听到一个词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从语言中得到的印象也不同。比如说,“饺子”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食品。不过,日本所谓的“饺子”一般指锅贴儿,和中国所说的饺子含义不同。中国和日本都有“饼”这种食品。但是,中国的饼是用面粉烙的而日本的“饼”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捣成的黏性食品,近似中国的年糕。汉语的饼与扁圆的形象相联系,而日本的饼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又白又滑润。而且煮也好烤也好都很黏。日本用“餠肌()”,形容皮肤又白又嫩,象“饼”似的。 招呼朋友或熟人时,要在人名之后加“”,如“田中”,“鈴木”。对不知道姓名的人,要是知道其职业或身份,可以在职务名称后面加“”,来称呼,如“看護婦”,“社長”,“課長”。然而,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加上“”,都能用来称呼对方。比如说,面对医生而称呼“医者”则是失礼的。对餐厅的女招待员习惯也不称“”。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虽然可用“”打招呼,但对人申斥或提醒他人时也常使用“”这个词,因此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如果顾客用“”打招呼,店员会觉得顾客要提出什么意见似的。“”一般多用于打电话的时候据说是从原先的“申申()”变化而来的。不给对方留下坏印象的招呼用于是“”。这本来是道歉的话,用来向对方表示自己的谦逊,听者则感到柔和。2. 语言习惯初级阶段我们习惯,介绍日常生活交往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使学员掌握日常生活中日语的表达方式,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了解两国在日常交往中如相互称呼、问候、聊天以及应答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两种文化。 中国人在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里去?”“你吃饭了吗?”其实并不想知道对方到底要去什么地方和是否吃了饭,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已。日本人见面时多为“天気”“降”等,多数是说些有关天气状况或赞赏美好环境之类的言辞。即使问“”回答也只是简单地说句“” 比如,日本人一般不明确表示否定,即使是不得不表态时,也避免生硬的否定语气,而总是使用貌似肯定的词语。如“”“”“、”“、考”“、”“通”其目的是表示尊重对方的想法或提议,肯定对方的作法是合理的、正当的,但不等于自己要接受、要参与。另外店员劝顾客买商品的时候常说“”,这里是指“这商品您满意吗?”,但是“”在寒暄语中有“元気的意思。听说有的留学生听到百货商店的店员问“”时,就有回答“元気”。 日语中的“”可以代替“”作为答谢用语。比如,人家给你倒一杯茶水或为你做点什么事情,你说“”,对方不一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倒茶或为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应分的,这时假如你说“”,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麻烦,真是对不起”。再如,日本人见面时总说对上次会面致谢的话,“前”。亲密的朋友之间则说,“前”。这个跟中国的习惯不同,所以提到“”这句话时,有必要讲它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 日本人在就餐前总要说“”,而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因此,这句话很难译成贴切的汉语。一般将这个词理解为“吃”“喝”的郑重说法,或者意译为“不客气了”等等。日本人即便是家族之间或者只是自己一个人,每日三餐之前都要习惯地说这句话。假如是客人,当然就更不得不说了。然而,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角度分析,即使说“不客气,我要吃了”,也非常生硬,更难理解日本人一天几次不厌其烦地说这句话了。其实,这句话的背后蕴涵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在封建社会,日本人认为食物为上帝或皇帝之恩赐,故食之前必言“”。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认识到食物来源也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因此,食用时不应忘记劳动,应感谢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的辛苦,带有崇尚劳动的文化心理特色。从这种角度分析,就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什么总要习惯与说这句话的心理特征了。然而,如果对日本文化了解,在用这句话时总难免感到别扭和生硬,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障碍,或使对方莫名其妙,或自己对对方感到莫名奇妙。3.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孝顺长辈、爱护亲友,乐于助人,有人情味。而日本人很注重礼貌,说话谦和,彬彬有礼,但有些表面化,缺乏深度,人情冷淡。 日本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抱团,要有集体意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统一的制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低年级要服从高年级,而到了社会上更要严格遵守规律,即便自己不愿意,也要按上级的指示做,上下级之间使用严格的敬语,团体精神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绝对的权威,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即使失去了个人利益也要保护集体利益。4. 非语言行为我们在交际中不能忽略手势、身势、表情等非语言行为。例如日本人对“鞠躬”这个动作非常注重,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日常寒暄,都要用到,甚至连道歉或承认错误的最好方式也是鞠躬。另外,日本人彼此见面、道别时,除了不停地点头哈腰鞠躬外,嘴里还要不住地说一些表示礼貌和问候的寒暄语,目的是保持彼此间的和睦友好关系,并以此看作是有教养、懂礼貌的表现。而学生在这方面往往显得“言行”不一,呆板,不协调。在日本,“”与“”所具有的意义基本与中国相同,但做手势与中国不同。“”表示正确、合格、获胜、OK等积极意思,“”表示错、不合格、败北、不行等消极意思。打“”的手势时,既可用拇指与食指作成“”形,也可以用两只胳膊在头上方作成“”形。打“”的手势时,既可以用两只手的食指作“”状,又可以用两只胳膊在头上方交叉成“”状。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从以下三个方法即,比较法,解说法,实践法进行阐述。1. 比较法比较法是在教学中通过以中日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习惯,价值观等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将两国文化相比较的同时,向学生讲解词汇,语法,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文化共性来说,不同文化间存在着的差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听日本人相互谈话,中间不断地说“”,习惯把它翻译成“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它不仅向对方表示同意和许诺,还可以用于应和对方的意思,含有“我听着呢”的意思。因此,对方虽然说了“”,但要注意这不一定是赞同的意思。有位年轻的日本妇女,带着孩子,在一次活动中与中国的留学生相识,这位妇女指着留学生对孩子说“兄立派”。留学生们一听很奇怪,我们的年纪同这位妇女差不多,怎么能让孩子称我们是哥哥呢。其实,日本人特别注重年龄在心理上的作用,所以即便是年纪大了,也喜欢称对方或被成为年轻,因为年轻方能有为。于是经常对叔叔、阿姨之辈称哥哥、姐姐,对爷爷、奶奶之辈称叔叔、阿姨。中国留学生的思维方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而对日本语言文化了解不多,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当两种文化表述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就容易根据本国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常常先入为主,从而产生误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不同。2. 解说法解说就是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解释,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在日本常听到人们指着电视或电影中的明星说“彼二枚目”,“彼役三枚目”等。这里所说的“二枚目”,“三枚目”出自歌舞伎。“二枚目”指扮演小生的男演员。“三枚目”指逗乐的丑角。歌舞伎剧场的演员牌子上,自右起第二块牌子写着扮演小生的男演员的姓名,第三块写着演丑角的姓名,“二枚目”“三枚目”由此而得名。日常生活中也用“二枚目”和“三枚目”,分别指美男子和爱逗笑的人。像这种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含义浓厚的词或习惯用语需要加以解释。日语中有“青田買”这个词,也叫“青田刈”。指的是尚不十分了解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公司方面就决定毕业后录用。日本的学校和公司均以4个月为一个年度的起始,公司进行录用人员的考试则在前一年的秋季进行。原来公司方面要力求确保得到优秀的人才,就提前悄悄地向优秀学生做劝说工作。3. 实践法 通过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度和意识。比如说,让学生按照课文中情景对话的内容进行表演。教师应该对扮演角色的学生提出语音,表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