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二(过秦论 第1课时).doc_第1页
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二(过秦论 第1课时).doc_第2页
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二(过秦论 第1课时).doc_第3页
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二(过秦论 第1课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或设计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1学习本文应立足于“读懂”。首先是疏通文字,扫除障碍,运用以前积累的实、虚词和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等知识积极地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阅读中继续积累课文中所涉及的大量实、虚词,巩固文言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其次要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资料,联系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整体上把握文意,达到“读懂”的目的。此外还应背诵、熟读课文,进行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积累,提高文化修养。 学习本文还应把握文体特点。过秦论是政论文,应从观点和材料统一的角度,认识作者的观点及用事实加以论证的论证方法。2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章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3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3.品评鉴赏本文作者广用排比、对偶,极力铺陈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5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6背诵课文3、4、5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对联导入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解释对联:西汉杰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的“屈贾祠”,这副楹联就是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的,“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了臣子的职责;下联说屈原的离骚和贾谊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文本解读知识积累 关于贾谊和写作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 贾谊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短时间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以秦为鉴,实行改革。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本文是有重要作用的。信息筛选 本文通过回顾秦兴亡惊心动魄的过程,反复启发人们思考,而后卒章显志,归结出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从史实中提炼出的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于其他两篇之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讽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文章采用前后对照的手法,铺陈排比,一泻千里,其显著特点是叙史说理。学习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展、灭亡的时间顺序,借助历史事实,逐层推进,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水到渠成地点明主题。按照先叙史实后作分析的写法,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第1段),秦孝公奠定了稳固的基业。第二个历史时期(第2段),秦惠文王等扩充并发展国力。将孝公之后三朝八十七年间的历史集中于六国联合抗秦失败这一点来写。第三个历史时期(第3段),秦始皇一统天下,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张本。第四个历史时期(第4段),写陈涉起义导致秦王朝的覆灭。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覆灭的原因。首先分析对比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在“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为全文结句设伏。然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合作探究一、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2学生翻译:略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二、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3教师提问: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总结)明确: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4学生朗读第2段。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明确:“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明确:“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明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四、学生朗读第4段,教师强调: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作状语,“瓮”用破瓮,“绳”用绳子。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问(1)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明确: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武器:低劣 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目的是什么?明确: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方法点拨1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的学习,我们可以参照“文言文常用实词表”及课文注释中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下,根据上下文语意判定该实词的意义。 掌握实词时,主要注意两个方面:(1)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2)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2弄清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学习时以考试说明提供的20个虚词为重点。具体注意三个方面:(1)联系语境 根据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词语及上下文进行识记和辨别。(2)区分虚词 准确判定虚词和实词同形的词在句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不要误虚为实。(3)特殊虚词a把握“诸、盍、焉、耳、尔、旃、叵”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虑。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师生合作探究主要疏通了文本结构和14节的字词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熟读课文,疏通文义。作业设计(1)巩固背诵第3、4两段。(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