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祸性新闻照片的伦理.doc_第1页
灾祸性新闻照片的伦理.doc_第2页
灾祸性新闻照片的伦理.doc_第3页
灾祸性新闻照片的伦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灾祸性新闻照片的伦理内容提要:在所有的新闻报道形式中,新闻照片以其强烈的震撼力和说服力见长,在带给受众现场性和画面感的同时,新闻照片特别是灾祸性新闻照片中的伦理问题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在说明新闻照片伦理内涵的基础之上,以一些著名的或者有争议的灾祸题材新闻照片为实例,分析了现阶段此类新闻照片在伦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善的一些方法。关键词:灾祸性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新闻伦理 大体说来,影响新闻照片的伦理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摄影记者拍摄的动机和意图,一个是图片编辑具体的版面设计和安排,版面的安排并不是随意搭配的,有意或无意的设计安排,比如和带有暗示性的图片和文字放到一起,这都会影响到新闻照片的内容传递。灾祸性的新闻照片比如疾病、尸体、车祸、战争等在这方面尤为敏感。 在谈灾祸性新闻照片的伦理之前,有必要给新闻伦理规定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畴: 新闻伦理是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要求,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和作风。它是非官方、非法律性质、无强迫性、无处罚条款的行为准则。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和社会公德等。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都属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范畴,由于新闻图片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其往往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特别是灾祸性新闻图片更能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摄影记者应该比文字记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新闻伦理道德。我国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议于1991年 1月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做出了相关规定。 国际上,美国、日本、韩国、瑞典、英国、西班牙、爱尔兰、马来西亚等的报业道德规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标准有:真实准确、公正客观、庄重负责、公众利益、高尚品格、独立自由等。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摄影记者,要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之外,更应该遵循一定的新闻伦理,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图片起到正确合适的作用。一、摄影记者在处理灾祸性新闻照片涉及到的新闻伦理(一)对灾祸性新闻照片画面的处理要避免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不适灾祸性事件往往是受众关注的热点,通过灾祸性新闻的摄影报道,受众在得到有关灾祸的具体形象的同时,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形成受众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等诸多价值观,引发人们的感知,达到积极的社会传播效果。在具体处理上要注意: 在处理死、伤者画面时,避免特写或过度强调血腥,给读者带来不适感,除非有不得已的原因,不得刊播尸体画面。当前在报道中存在“煽色腥”的倾向,某些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的媒体对暴力和刺激性镜头趋之若鹜,试图追求更多的读者,这种倾向不应该提倡。萨达姆两个儿子尸体的照片就因太过恐怖而遭批评,除了能证明二人的确死掉以外,照片没有其他的意义。而同样是尸体的照片,美国摄影记者詹姆斯纳什塔维1992年拍摄的苦难的索马里,照片中一位索马里妇女抱着她孩子的尸体走向坟墓,简洁而清楚的表现了人类复杂的经历,愤怒与绝望的痛苦哭泣,让人充满尊敬和希望。(二)保护被拍摄者的权利新闻照片记录下灾祸性事故现场的同时,也把当时的瞬间永久保存了下来,并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摄影记者不但要考虑到新闻照片的现实意义,更要考虑照片对当事人或物的影响。新闻伦理中,保护当事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则,现在已经有不少技术手段可以达到既保护当事人,也不损害新闻真实性的目的。1保护灾祸受害者及其亲友的隐私权 我七岁就成了一个瑞士人的老婆,这幅新闻照片讲述了国际人口拐卖的一个受害者一个泰国小女孩。这样的新闻刊发的目的显然是遏制人口拐卖,关爱妇女儿童。然而媒体对这样的图片没有做任何的技术处理,赤裸裸的照片激发起人们无限同情和关爱的同时也给女孩和她的家人带来了二次伤害,当她被解救回家之后,她和她的家人被村里人瞧不起,生活在耻辱当中。 另外,曾获1971年普里策奖的狂欢与死亡,拍摄了美国国家为队在校园枪杀反战学生的一幕,这张照片为拍摄者约翰菲勒带了荣誉的同时也带给了他无尽的内疚,照片中跪在尸体前嚎哭的女子玛丽威科琪欧从那时起成了公众人物,她告诉新闻媒介这张照片“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的一生变得非常的悲惨。”据说,玛丽还被周围的人描述成“肮脏的嬉皮士,母狗和娼妓”,照片发表两年之后,玛丽还因卖淫被捕。在灾祸性新闻摄影实践中,摄影记者要对弱势群体、妇女儿童等投注更多的关爱,如果说报道的原则是客观的话,记者最好也不要因为报道行为本身的介入对被报道对象造成不必要的困扰。2保护公众人物在灾祸性新闻中的隐私权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同普通民众的隐私权之间有着区别,作为公众人物本身,隐私权的消减是其代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就没有隐私。记者在报道的时候要把握好隐私和披露的界限。 台湾知名艺人白冰冰之独生女白晓燕惨遭绑匪撕票,而台湾各媒体却将白晓燕在无力反抗下被拍下的裸照、断指及浮尸的照片公布于众,带来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恶意的揭露隐私反映了媒体素质的低下。而另外一个著名的公众人物戴安娜就更是媒体侵犯隐私权的一个悲剧,不但生前遭记者跟踪偷拍,因此行为导致车祸后死掉的惨状更被公布于众。3保护灾祸事件中所反映地点的整体利益不受损害如果摄影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公共安全或公众评价有关,在这些地点构成公众场所的情况下,摄影作品要避免将不安全等不利的评价与这个公共地点联系在一起,从而降低对这些地点的信赖度,从而使公共地点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三)摄影记者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1拍摄者要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捕捉画面对待灾祸性新闻事件,记者首先要克服心理阴影,惧怕是拍不出好图片的,其次更要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来捕捉画面。好的新闻图片不单单是一个景象,新闻摄影不是艺术摄影,从静止的画面中读者可以读出动感的信息,更可以读出拍摄者内心的情感。如果漠不关心甚至带有功利性质,不是好的新闻图片。这样的灾祸性新闻照片更会引起世人的非议。许多关于灾祸性事件的摄影杰作都体现了在巧妙运用拍摄手法与摄影语言的背后,摄影师对饱受灾祸的人们同情与关怀的真挚情感,摄影记者安东尼苏奥在拍摄埃塞俄比亚饥荒时说,“我看到数以百计的憔悴不堪的人一天天死去,我实在太痛苦了,简直不能拍摄这些照片。但我又努力去想:有许多人想通过我的眼睛,通过我的照片看到这些情景,从而激励更多的人认识这种形势以给受难者更多的援救。”他获得了1984年普里策新闻摄影奖和198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英国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的乌干达干旱,一只干瘪的小手放在一只白而肥硕的大手中,强烈的对比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旱灾给人类造成的恶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进一步揭示向身处困境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深刻主题,使照片获得了超出记录与传递图像本身的意义。 1990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嬉皮士的后遗症,由于主人公及其家人的坦诚与理解,记者特利斯法拉以对艾滋病独特的洞察力和对患者的深切同情,拍摄了这个快要死去的年轻男子与家人万分悲伤的一刻,使读者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灾祸和深深的悲痛,增进了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理解。2职业伦理与社会道德冲突时,“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记者” 在灾祸性事件的现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及时记录下事件的发生更重要,还是及时阻止事情的发生实施救援更重要? 记者应该客观报道事件,这是记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但是,任何职业行为都不能超越社会公共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是记者从业的前提,以此,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说到,“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记者”。 英国记者迪克里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新闻照片而荣获普里策奖。在饥饿的女孩中,一只专吃死尸的兀鹫用贪婪的目光盯着一个因饥饿而瘦得皮包骨头的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将她吃掉。照片引起人们很大的争议,人们质问迪克里卡特:危难时刻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为记者的良心何在?他也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获奖一个月之后,迪克里卡特不堪忍受心灵之苦而自杀,留下了一张条子上写着:“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二、图片编排在涉及到灾祸性新闻照片时要符合新闻伦理 在对灾祸性新闻照片的安排上,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使用不当,不但想要传达的信息会发生扭曲,而且也会造成当事人的痛苦。 因拍摄美国南部新移民的苦难生活而获得1970年普利策摄影特写奖的棕榈海岸邮报摄影记者达拉斯肯尼在这方面有着痛苦的经历,当他看到一张同事们将香槟浇在自己身上的照片与一张他的得奖照片-几位站在破旧木屋前衣着破烂的孩子们-并列刊登在棕榈海岸邮报的头版上,他感到内疚。 “那些为我打开他们自家大门的人看到这些照片又会什么想?”为此,“我最后离开了那家报社,去寻找那些能复苏我的心灵,洗清我的罪恶感的故事。”同题材的新闻图片最好安排在一起,同其他图片搭配设计版面的时候,要考虑其他图片或文字的暗示性信息是否会造成意义的扭曲。对电视画面而言,如果在灾祸性新闻之后是一条欢庆消息,不但受众感到心里不舒服,灾祸性新闻试图传达的信息也会被削弱。三、维护灾祸性新闻照片的伦理 什么样的图片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图片不能采用,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来界定。现在很多的新闻图片包括灾祸性新闻照片的备受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拍摄者本身不清楚相应的规范,新闻伦理有成文的有不成文的,建议把不成文但适用转化为文字形式。制定明确详细的新闻规范,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应该以此为基础,在具体实践中,要有准确的迅速判断的能力,充分确立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使新闻伦理内化为每一个摄影记者的自觉要求,并在摄影实践中身体力行。 对于灾祸性事件,媒体在向人们提供确实可靠的事实的同时,还能够对事实的伦理意义加以解释、评判,从而对人的生存意义、行为实践与终极追求起到某种引导和规范作用,最终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表达一定的伦理观念。这些伦理原则贯穿、渗透于传播活动之中,它关注人生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的实现,并由此指向对社会的理想与祈望,引导受众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全人类的社会理想相结合。参考书目: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 王福顺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新闻与成才2001年第2期:新闻伦理学在中国形成和创立的历史透析 -新闻伦理学讲座之二李子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