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望(唐诗)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破:被攻破。深:茂盛;茂密。烽火:这里借指战争。浑:简直。欲:将要;就要。胜:能承受。簪:用来绾住【赏析】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赠汪伦(唐诗)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乌鸣涧(唐诗)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两山间的水沟。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赏析】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早春(唐诗)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润滋润。酥酥油,即用牛羊奶制成的油。诗中形容春雨的珍贵和滑润。最是正是,实在是、的确是的意思。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绝胜远远胜过,大大超过的意思。烟柳柳绿如烟。每年到暮春,北方柳枝才长出新的嫩芽,呈现鹅黄色,淡淡的,远看如烟,称之为烟柳。皇都诗中指京城长安。【赏析】这首小诗写于公元823年,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768-830?)的,原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和韩愈是好朋友。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诗的前两句抓住早春的两大景物来写:小雨和小草。第一句写小雨。大意是,京城长安街道上细雨蒙蒙,大地被滋润着,就像吐了一层酥油。这句用比喻的方法,把小雨比作酥油,又用上了动词“润”字,这就把小雨写活了,令人喜爱。第二句写嫩草,“草色遥看”就是遥看草色的意思,为了合乎平仄的规则,才把草色二字提到前面。这句诗是说,远看嫩草绿绿,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绿颜色,可是走近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绝妙佳句,妙就妙在把初春嫩草初生时的逼真形态写出来了。诗人观察得很仔细,远看视野阔、面积大,能把分散的一颗颗嫩草连成片,草色虽然还比较淡,却还能看到一抹淡绿。如果近看,刚刚钻出地皮的草尖,因无法连成一片,反而看不见。没有实地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妙句来的!第三四句则直接抒发对早春景色的赞叹:这是早春的美景啊,实在是春天中最好的景色,大大胜过那暮春时节满城的烟柳。到了“烟柳满皇都”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春”就失去了它的新鲜感。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对早春的喜爱!秋夕(唐诗)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着牵牛织女星。【注释】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银烛:白色的蜡烛。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流萤:萤火虫。天阶:皇宫中的石阶。【赏析】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名句赏析“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滁州西涧(唐诗)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滁(ch)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深树,树荫深处。春潮:春天的潮汐。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诗人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此一篇。乌衣巷(唐诗)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赏析】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卜算子咏梅(宋词)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释】 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驿外:指荒僻之地 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断桥:残破的桥。 寂寞: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 著(zhu):接触,挨上。更著:又遭受。 无意:不想。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一任:任凭。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群芳:群花;百花 。 零落:凋谢 碾:轧碎。 作尘:变成灰土。 【赏析】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已经毫不在乎。就算它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仍旧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清平乐村居(宋词)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 。茅檐:茅屋的屋檐 。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o)(也读yn和w):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 亡赖:亡,同“无”“。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赏析】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春日春日偶成 (宋诗)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偶成:偶然写成。傍:靠近。时人:当时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诗人简介】程颢 (ho)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归园田居其三(宋)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释】南山:指庐山。稀:稀少。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足:值得。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赏析】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诗人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别号“五柳先生”,曾弃官归隐田园,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的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派”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等。 春愁(清)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注释】潸:流泪的样子。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赏析】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作者介绍】 丘逢甲(),近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又名仓海、沧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阙、蛰庵、南武山人。台湾彰化人。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光绪四年()为台湾府童子试之冠。十四年,中举。十五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辞职不就,返台任教于衡文、罗山、崇文等书院。甲午之战失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逢甲迭电清廷,反对割让台湾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台湾民主国”成立,逢甲为大将军,率军抗击日本。失败后,内渡回广东,先后执教于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以时务、策论课士,摈弃八股试帖。二十六年,倡办同文书院于汕头,开岭东新学风气之先。宣统元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任副议长。与黄兴、赵声、胡汉民等深相结纳,支持、掩护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出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病逝。其生平事迹详见于丘瑞甲先兄仓海行状、汪瑔丘仓海传、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丘铸昌丘逢甲评传等文献。 丘逢甲早年曾于台湾组织栎社,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亦积极响应。一生作诗甚多,惜大多散失。据丘瑞甲岭云海日楼诗抄跋,“积各体诗达数万首。甲午之役,与台湾俱亡。”仅存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抄十三卷。丘逢甲现存的诗歌,大多是为复台湾、雪国耻而作,慷慨悲壮,雄健奋发,可以春愁诗为代表:“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写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七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依然家喻户晓。渔家(清诗)郑 燮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郑板桥,原名郑燮(xi),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登太白楼(明诗)王世贞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注释】太白楼,在今山东济宁。济宁,唐为任城。李白曾客居其地,有任城县厅壁记、赠任城卢主簿诗。相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安市中储粮2025秋招战略研究博士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太原市中储粮2025秋招质检化验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联通河池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计算机类
- 阿克苏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数智化与信息工程岗
- 海南地区中储粮2025秋招机电维修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兰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中国移动云浮市2025秋招综合管理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朔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品分析质检岗
- 包头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炼油设备技术岗
- 红河自治州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行测综合英语
- 超市消防安全制度
- 机械点检安全操作规程
- 汽车工程部各岗位职责
- 华与华合同范例
- 秋季流行服饰与衣料的准备-生产计划讲义教材
-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清单
- HDPE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方案
- 二十案例示轮回
-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比武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颅高压危象课件
- 《椎管内肿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