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doc_第1页
论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doc_第2页
论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doc_第3页
论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doc_第4页
论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大学的文化品性与文化使命李维昌(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摘 要:面对纷纷扰扰的大学文化现象,中国大学面临着找回文化品性与重塑文化使命的重要任务。文章透过当前中国大学的“文化现象”,基于大学的文化之道,探讨了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的问题,指出大学的文化作为在于确立社会的文化标准。关键词:大学文化 现象 品性 使命关于大学与文化的关系命题是一个不断被发掘又总是被加以言说的话题。可以从大学的文化属性、文化任务和文化使命等方面去讨论,但不管是从哪方面来进行理解,大学与文化的关系命题始终是一个真命题。也就是说文化是大学命题的应有之义,这应当是一个常理。那么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学的属性就是文化的属性。所以,人们看地图的时候都知道,大学所在地,都被标为“文化”或“文教机构”。这么说,大学就是属“文”的,大学是个有文化的地方。但时下的中国大学,其文化属性似乎要加以证明,这实在令人难堪,也令人费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句话叫做“从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以大学里的文化现象来谈谈其所反映的本质吧。一、乱云飞渡难从容的大学文化现象1、被评出来的“评估文化”在目前中国的高校,最大的文化是评估文化。当某高校迎评时,要体现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思考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思路、办学成效等等。为此,高校就硬生生地型塑了自己的评估文化。何为评估文化呢?可以说就是在评估期间表现出来的指标要求、程序规则、学校整改、评估操作和迎评心态等一系列评估理论、评估现象、评估内容和评估特点的总称。包括6个校领导亲自出面迎接评估专家组的秘书也是在评估中才有的文化(但不是特色文化,难道只有一所高校这样做吗?)。评估文化的尾声是:一切照旧;评估文化的潜台词是:每五年再来一次。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我自己对评估持支持态度。因为评估期间,一个学校的校风校纪、教与学的投入、教学设备的运转和交通车的运行,以及学校的绿化、校园道路的硬化、夜景的亮化、校园环境的净化都处于最佳状态,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高校应有的认真、组织性和纪律性、教与学的互动、后勤和机关人员态度的友善,尤其是在“为了学校发展”的名义下,教职员工、机关后勤人员们所具有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事后仍不免常常怀念“评估的岁月”,大学应该就是那个样子。但听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科大要以“原生态”迎评后,我就不再怀念那段岁月了。朱校长的勇气和智慧令人佩服,那一定是一个“迎评壮举”,如果有机会感受一下“原生态”迎评的文化,也许我们会对“非原生态”的评估文化理解更为深刻。如果说文化是做作出来的,而不是实际上存在的非本真的,那就是假的或伪的文化;如果说文化就是对原生态破坏后形成的暂时性存在的非原生态的文化,那就不是善的而是恶的文化;如果说评估期间还有什么是作为广大的普通教师和学生所不知道的丰富内容和潜在规则的非透明的文化,那一定是丑陋的文化。如此假恶丑,而非真善美,与高校的文化使命和文化品性绝对不符。笔者在这里不是要去论证评估的价值问题,关于这一点从评估一开始就有人质疑也有人肯定,我们宁愿相信“主流是好的”或“黄河总要奔向大海,但其间也要经历八十一道弯弯拐柺”的总而言之或言而总之。然而我们惊讶者只是“评估文化”的迅速制造和转瞬即逝,一个大学的特色、办学方向、传统与精神等文化内容不是在短期内评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承和积淀下来的。2、被制造出来的职称文化我最感佩“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深邃,大家都说它是俗语,窃以为至理名言。在高校这座山上,要唱什么歌呢?可能要唱的是职称之歌。为了能够唱好这首歌,也必须学会制造,就是要制造学术成果。“学问”就被变调地唱为“学术”,如果是真的学术,也倒罢了,可是“学术”被唱出来后又继续变调。于是乎,在每年的职称评定之时,由著作、论文、成果填词,由关系、职位、指标填曲的职称之歌终于谱就,歌声开始被传唱。由此形成了职称文化。何为职称文化呢?作为现象的职称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此处不去言说也有他人去言说了。作为价值的职称文化是要谈上一谈的,即学人或学者或教师的水平与职称高低、资格大小的关系。笔者认为,职称与水平还是成正相关关系的,也宁愿相信“主流是好的”、“还是比较公正的”。但其公正性不是此处要谈论的。为了评职称,使出浑身解数发表,据说有的“多产者”一年出版七八本著作,发表十多篇至几十篇论文,发表这出版那,职称评后,谁也不知道谁发表了什么、出版了什么?研究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总之,只要能发表,就是有水平,当然,如果上了核心期刊或有级别的出版社,那就是高水平。但据说那些作品的最后归宿几乎都是废纸破书收购站。就这样,学问变成了学术,学术则成了“发表术”。职称是要评的也是应该评的,其间道理自不必说。但是,目前被制造出来的“职称文化”似乎也无法归属于“研究高深学问”的文化生态。从实质来说,为了评职称而不是为了研究问题所进行的发表及其那些发表的作品很难说承载了什么文化意义或使命。更严重的是那些“成果”有多少是创新的,有多少不是抄来的袭来的?3、被扭曲的教学文化科研和教学是高校的两大基础性工作。从教学来说,为了抓教学质量,教育部想出了评估,有的学校想出了学生选教师,然后再由学生给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的办法。如果教学质量不好,没有学生选,或者说如果学生不选或选的学生少就是教学质量不好。这样一来,教学质量的责任算是落实到了一线教师身上。于是乎,任课教师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与学生纠缠:纪律不能没有但不能真抓,否则学生不选;考勤是要的但不能经常考勤,否则传开了去学生不选;上课要风趣幽默笑话多多,否则学生不选;期末给学生的成绩不能太低,太低了学生不选;如果是这些“不选”,那一定是教学质量不好,那就更不选了,这样一来就说明教学质量更差。一些课程一开始就遇到四个“大问题”:一是大班、二是大教室、三是大理论、四是大家不看好。于是出现了“学校假装开课、教师假装讲课、学生假装听课、考试假装通过”的现象。学生得了学分、老师得了课酬,学校得了经费,皆大欢喜。就这样,把所有的课程开完了,学生也该毕业了。如此教学,形成了“大学就是那样”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此之可谓教学文化。据说这种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是教师的衣食父母”,因此我们的教学质量要由学生来评定,或者说应该由学校(代表学校的专家)与学生来决定,而要对教学质量负责的一线教师却没有评价的权利。这种教学文化的存在和传播,任课教师要做的就是应付教学,而不明确能给学生什么、为什么要给学生讲这些东西;学生也在应付上课,而不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如果有,那就是学分与文凭。4、被逼出来的就业文化大学毕业干什么?这是大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因此,很多高校都提出就业工作要从一进校就开始抓。学生的学习当然不是为了获得那些该死的学分,而是最终要有个理想的工作。于是乎,“着眼于就业、以就业为中心、一切为了就业”成为高等教育的指挥棒。它是如何指挥的呢?一是指挥高校开设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和相应课程,二是指挥学生选择好就业的专业。那些好就业的学科和专业被认为是有用的专业,而那些对就业意义不大的专业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专业。那些应用性的专业被认为是有用的专业,而那些基础性的专业则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专业。于是乎大学里的基础研究,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被弱化了,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的创造力。因为这样,大学的确越发地像一个培训机构了,一个对打工仔进行岗前培训的机构。据说欧几里德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所讲的东西有什么用时,欧几里德给问住了,他说他讲的东西的确没有用,于是他掏出两个铜板交给那个发问的学生,让他到别的地方去学有用的东西。如果以有用性来指挥人类关于智慧的探索,那么创造西方文明的智慧就是没有用的。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培养打工仔的大学,一个培养“就业型人才”的大学具有怎样的文化品性,能够去承担什么样的文化使命。无论关于文化的界定和理解怎样的众说纷纭,但文化作为后天获得的经验性体验,它其实是一个特定社会或特定群体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 C恩伯和M恩伯: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文化显然具有人为的性质。大学文化是关于大学生活(最基本的是教学生活)的一种反映,是大学师生(在大学里)的生活方式。如果大学只有上述那样一些“被评出来的”、“被制造出来的”、“被扭曲的”、“被逼出来的”所谓文化,那么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文化, 胡适:胡适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大学文化似乎只能被动适应外界的变化,而不是在主动地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变化,如果那样,敢问大学精神何在?也许大学已经不能创造和形成自己的文化了,因为它被行政挤压,它被社会挤压,它还被物质利益挤压,最后,大学没有了自己的胸腔。二、大学的文化品性与文化使命有人认为,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只有培养听话的螺丝钉的地方。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参见http:/view.QQ.com,2006年07月14日。那么大学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文化品性和使命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求教于大学同事们、大学生们,但大家似乎都还没有思考或不准备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被屏蔽了呢?难道是个神经病的问题?但置身于大学这样的文化场所、“象牙塔”、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精神的殿堂,思考这样的问题是自然而然的吧!如果大学需要找回自己的精神,笔者妄言,那么首先要找回的就是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1、大学的文化之道大学的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是由大学的本真决定的。这个本真就是大学之道。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被人们引来引去、释来释去。这里的“大学”被朱熹解释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序),被林语堂译为The Great Leaning。而英语里的“大学”(University)则是“一个传授普通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场所” JohnHenry CanlinalNewm.The Idea of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Loyola University Press,第464页,1987。(约翰亨利纽曼)。今天的大学,就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The Great Leaning)与传授普通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地方。研究与传授,就是现在通行的“科研与教学”,无论是研究还是传授,都应该具有明德、亲民、至善的本真品格与诉求。如果说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光明、完善德性,在于人们用这种德性去除旧布新,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完美无缺的至善的最高境界。 来可泓撰: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那大学的文化之道是什么呢?所谓“文以载道”,而研究“大学”(The Great Leaning)的文化机构大学如果不能载道,不知其可也!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北京大学时期、北伐战争的黄埔军校时期、抗日战争的西南联大时期,还有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大学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心中的大学,这些大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把大学看成是培养“能工巧匠”的地方,而是把大学作为养成(甚至是灌注)某种理念、建构某种意识形态理想的地方。这才是大学的文化之道。今天讨论大学的文化之道,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不是去探索另外一个什么形而上学的本真,目的在于直面今天大学存在的问题失落了的大学文化之道。如果我们拨开哪些形而上学的迷思,看清中国大学的存在,就容易发现这一点,当代中国大学存在于全球化竞争环境中,存在于中国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于中国怀着民族复兴梦想、实施大国崛起战略之际;当代中国大学还存在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模式的变革中。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中,中国大学的文化之道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前者可称之为人文文化,后者可称之为科学文化。所以,大学本身就应具有文化品性。作为今天的大学,其文化之道的要义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直接的受教育者高等教育接受者实现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代表全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的文化使命必定要超越了象牙塔的围墙,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发展,这是大学应要承担的文化使命。2、大学的文化品性大学的品性,不是指大学的其他品性,主要指的就是大学的文化品性。大学的文化品性从何而来。大师元培先生有言在先: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种高深,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意思,而是指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学问、思想还未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成为常识或确定性认知,需要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知识的发现抑或生产、发明抑或创造,这些知识、学问、思想本身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后方能掌握和传授。这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品性。因为这个品性,高等教育内在地具有两个基本内容或任务:“教学”和“科研”。教学是对知识、学问、思想进行创造性传授的过程,而科研则本身就是对知识、学问、思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的文化品性在于出新的思想、出真的思想。大学还有何文化品性?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因为秉承这个品性,西南联大在穷山恶水之间,在漏雨的平房里,在破庙里,在茶馆里,形成了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在延安时期的大学里,也秉承了这样的品性。真的大学,是由那些民族的脊梁撑起的。一个没有大师的大学,是一个没有大学问的大学。就像一座庙里,没有菩萨。大学的文化品性是由大学里的大师们担当的。以今天的视角看,就是由优秀的教师队伍担当的。如果大学里的学者、教授把心思专注于把50平米的房子折腾到100平米,再折腾到200平米、甚至300平米时,他们还具有大学人的品性吗?还能成其为大师吗?如果那样,大学的文化品性只能让位于大学里的物质欲望,那样的大学还是大学吗?还有文化吗?大学还有何文化品性?从“育人”这一基本任务看,育人包含对人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才能的引导与塑造。要特别说明的是,“育人”与“培养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大学是造就人的地方,如果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那么大学的文化就是造就人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关注人的外在行为能力,而且更注重人的内心灵魂。如果大学的文化失去了直面人自身内心世界的品性,以专注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忽略了对人自身的改造,忽略了对人的心灵、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塑造,我们实难说出大学的文化品性。而今天的大学,的确使自己蒙羞了。每所大学都忙着培育各种需要的“人才”,生产满足各种需要的“产品”,但忘却了培育作为人的社会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个“人”。人们说,大学的文化品性已经让位于工具理性了,真哉乎?3、大学的文化使命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场所,是科学知识承传与创新的重要源头;作为文化承传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是文化积累、交流、繁荣的重要阵地,理应成为文化选择与优化并形成民族文化气质的前沿动力,不断开辟文化的先进性方向并引领文化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特殊角色,大学是引导和促进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最终是实现人民利益和实现人在某种程度上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塑造了社会的文化标准,而不是社会的标准塑造大学的文化品性。如果大学对社会文化标准的塑造体现在其对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那么,大学的文化使命就是塑造社会的文化标准,这种标准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借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