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doc_第1页
初中古诗词教学.doc_第2页
初中古诗词教学.doc_第3页
初中古诗词教学.doc_第4页
初中古诗词教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古诗词教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词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词,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词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诗词。”这就是不少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词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词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词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另外,由于诗词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词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拿到高雅的作品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词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高雅文学作品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诗词教学的特点(一)提升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诵读诗词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优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必然折射着深具灵魂穿透力的审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灼亮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优秀的诗歌和美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不但语言美、韵律美,而且意境和感情都非常美。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读诗、品诗、悟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二)形成情感体验新课标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化身,以美的形式唤起我们美感经验的共鸣,具有渗透心灵的艺术性质。”诗中的富于理性内涵的情感是在诗人的情绪和意象交合时的顿悟,这种智化的诗情更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在诗歌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去感受诗的形式美,品味诗的语言美,获得审美愉悦,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调动全身每一个情感细胞去领悟智化的诗歌情感,从而形成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实现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过程。(三)积淀诗意语言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而充满诗意的语言凝结着诗人的情思与智慧,体现着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评判标准以及价值追求,体现着作者自己的思想、个性。它能够满足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之所需。在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多去积累、背诵诗歌,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二要启发学生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去凝视、谛听,在外界大量形象感受的融汇碰撞中,获得对社会生活或个体生命的突然感悟与发现,最终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诗意语言。因此,在我们引导学生感受诗美,领悟诗情的过程中,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注重培养他们运用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诗意地感受生活,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生活,让诗语流淌于笔端。三、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一)课程目标教学化认真研究课程目标,系统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把课程目标科学地分解到各个选文篇目的教学中去。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34首古诗词。1诗经关雎(关关雎鸠) 2诗经蒹葭(蒹葭苍苍) 3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 4陶潜饮酒(结庐在人境)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6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7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9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10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1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14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1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16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1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18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19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20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21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22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3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4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2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6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27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9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30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1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3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3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34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人教版教材选编古诗词:七年级(上)1曹操观沧海2王湾次北固山下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辛弃疾西江月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曹操龟虽寿7孟浩然过故人庄8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9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0李商隐夜雨寄北11杜牧泊秦淮1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3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4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15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其中1-5是精读篇目,这五首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景抒情,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水到渠成。联系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把这五首诗歌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描写对象的考察,认识古代诗歌的基本抒情特点;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并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与作者的共鸣和对话;通过反复诵读、吟咏,体会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并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会。七年级(下)16南北朝乐府木兰诗17吴均山中杂诗18王维竹里馆19李白峨眉山月歌20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1岑参逢入京使22韦应物滁州西涧2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2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5赵师秀约客26赵翼论诗其中16为精读篇目,这是一首乐府诗,叙事、写人、反映现实是本诗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教学本诗的主要目标应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意义,通过诵读了解乐府诗的基本特点,领会诗中的情感倾向,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八年级(上)27杜甫望岳28杜甫春望29杜甫石壕吏30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31王维使至塞上32李白渡荆门送别33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34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35王绩野望36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3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8崔颢黄鹤楼39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40刘禹锡秋词41梅尧臣鲁山山行42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4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中27-33为精读篇目,27-29是一组杜甫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诗,30-33是一组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诗歌。联系课标的要求,前三首诗的主要教学目标应是联系写作背景,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认知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把握作者诗风的变化,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同时结合三首诗语言特点,学习抓住重词句把握诗歌内涵的理解方法。学习诗人关注生活、关注民生的情怀。后四首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温习通过想象,身临其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抓住重词句把握诗歌内涵的读诗方法,初步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关系。通过诗歌结构的考察认识近体诗的体裁特点。八年级(下)4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5杜牧赤壁46文天祥过零丁洋4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8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9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50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5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3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54刘桢赠从弟5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5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8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59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0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6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62王安石登飞来峰6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其中44-53为精读篇目,44-48是一组感时伤怀,思亲忧国的诗歌,前三首主要是叙事抒情,后二首是写景抒情,五首诗都运用了典故。联课程目标的要求,其主要教学目标应是通过描写对象的考察,进一步认识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通过意象的分析和想象,把握诗人的情感;通过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体会,培养自爱、爱人、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感。49-53是五首描写对象和情感各异的诗歌,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意境的不同和写作背景的不同,把握作者不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人格。通过诗歌结构的考察,认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体裁区别。九年级(上)64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6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66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7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68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9白居易观刈麦70刘平方月夜71温庭筠商山早行72陆游卜算子咏梅73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74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75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76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77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78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其中64-68是精读篇目,这是一组抒情色彩相当浓厚的词,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情感内容各不相同。学习这组词,应结合学生此前的学习,总结词的体裁特点;学习从语言、意象和抒情方式入手,多角度多层面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通过诵读、涵泳,体会词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培养丰富的生活感悟能力和美好情怀。九年级(下)79诗经关雎80诗经蒹葭81杨迥从军行(风火照西京)82李白白月独酌83杜甫羌村三首(其三)(群鸡正乱叫)84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85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86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87白居易望月有感88李贺雁门太守行89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90夏完淳别云间其中79-80是精读篇目,这是一组选自诗经的诗。联系课标的要求,教学这组诗的主要目标应定为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经的语言和结构特点;透过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的情感,了解诗经的惯用手法;通过探究,把握诗中渗透的文化信息,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二)学习导引趣味化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从而实现会学、善学、精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3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三)教学过程活动化1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是诗歌鉴赏的先决条件。如:有美堂暴雨 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又如: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再如: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诗人的心绪。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诵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诵读要分层次:读正字音和停顿、读准节奏和语调、读出感情和韵味。诵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齐读、单人读、分组读、领读、提示读、轮读、比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达到正其韵、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2理解(1)解题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作品的创作年代、题目内涵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2)释辞弄清作品中有关词句的意思。(3)串意将作品中的字词句串联起来,把握其写作思路和整体内容。(4)悟情体悟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望 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尽。钟:萃聚。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荡胸:心中激荡,胸襟开阔。决眦:眼眶裂开。眦:眼眶。会当:终究要,一定要。又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涵虚:指水映天空。混太清:与天空混为一体。此指水天一色。 端居:指闲居无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里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出仕的愿望。再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流: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惘怅感喟不已。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所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还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3赏析(1)察象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社会意义。 体察意象要了解意象的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这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感染读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体察意象要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折柳送别,闻雁思归;听梧桐而心悲凉,等等。体察意象要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体察意象要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如:月 夜 杜 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已饱含辛酸;而小儿女天真幼稚,更是酸楚。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可见望月之久,忆念之深。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愿望。 可见诗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妻离别之情,而是社会动之苦,尽快结束动乱之望。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单看这些形象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把它们叠加起来,置于一个有机的画面中,就勾画出了一幅苍凉落漠的深秋晚景,含蓄地而有力地烘托出旅人漂泊的深切哀愁。再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2)审言审察作品语言的奥妙,分析作品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审言要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如:山中问答 李 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y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如:回乡偶书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少小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感受到一种含蓄美,这便是体会语言风格特点基本要求。审言要分析积极修辞手法。如: 晚 春 韩 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描写晚春之景的七言绝句。春将归去,草木得知这个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浑生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的是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寥寥数笔,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惟解漫天作雪飞”,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这样看来,这首写晚春景色的小诗,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审言要抓住题眼、诗眼、词眼、奇词、妙句,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如: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开篇透出一股“狂”气。“狂”从何出?看老夫,左手牵黄犬,右臂擎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好一种少年的挺拔。一个“卷”字更是展现出了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壮观场面。壮观的出猎,当然需要观众,“倾城”二字足见作者的豪兴和狂傲。而后作者又自比孙郎。孙权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而现在“老夫”也“亲射虎”,可见其英雄豪气,并不减当年孙郎,其意气风发之态,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咀嚼这些关键字词,了解典故含义,就可以体会到词中活跃着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如: 观 猎 王 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这样写,不但首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