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 10530 学 号 200801070058 分 类 号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兼论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学 位 申 请 人 单 麒 蓉 指 导 教 师 张 今 杰(教授) 学 院 名 称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学 科 专 业 哲 学 研 究 方 向 科学技术哲学 二一一 年 四 月 十 日Theintegrationoftwocultures-OntheconceptofSnowstwoculturesCandidate Shan Qirong Supervisor Prof. Zhang Jinjie College The College of Philosophy & History Culture Program Philosophy Speci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ilosophy Degree Maste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Apr. 10th , 2011 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31摘 要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并由此引发了长期的争论。斯诺认为,人文与科学正被分裂为两种文化,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语言不通、价值观和社会关怀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先从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展开,第一章分析了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背景,分别从哲学背景和现实背景着手;而后第二章对斯诺的“两种文化”的观点进行说明分析,斯诺在剑桥发表的演讲主要说明了3个问题:一是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这个现象;二是分析和思考了两种文化分裂现象的原因;三是这种分裂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失,也压抑了人类的创造性。大多数知识分子只了解一种文化,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对现实做出不正确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当的描述,对未来又做出错误的估计。斯诺指出导致“两种文化”分裂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对专门化教育的盲目信任,二是我们的社会形态定型化倾向。”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16当然“两种文化”分裂的长期存在,是有一些深层的原因的,在这一章中会有简单介绍与说明。对斯诺之后“两种文化”的论战也做了介绍和分析。第三章探讨“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先分析和说明了斯诺“两种文化”整合论,而后分别从科学史与心理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列举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两种文化”融合的观点。最后分析了斯诺“两种文化”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借鉴,分别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法制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今,两种文化的分裂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形势,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盛行。要促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首先应给科学技术一个准确的人文定位,破除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如今,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呼声已成为整个中西方学术界的主流,并且从学术界逐渐深入到了社会大众的生活层面。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提升综合国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现状正制约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狭隘的思想使其沉迷于现有的物质利益与享受而不顾未来的子孙后代。所以,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在教化人类向善、为科技发展提供正确导向的价值。关键词:科学;人文;分裂;融合;人文价值 AbstractIn 1959, the United Kingdom physicist and novelist, C.P. Snow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ublished the speechTwo Kinds of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riggered a long debate. In Snows point of view, humanities and science are being split into two cultures. Human intellectuals and technological intellectuals are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different groups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values and social concerns, which will hamper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ndividuals.This paper begins with Snows two kinds of cultures concept.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ultures Snow proposed, respectively from a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one. Then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viewpoint of Snows speech in Cambridge, concerning the three main issues. First,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Western society has been increasingly being divided into two extremes. Second, analysis and thought about the reasons for splitting the two cultures are shown. Third, this division will not only result in loss of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but also suppression of the human creativity. Most intellectuals knowing only one kind of culture can only stand to make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making in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lity, unsuitable description of the past and wrong estimation of the future. Snow pointed out two main reasons for the serious split of the two cultures. The first one is our blind trust in specialized education, while the second one is the tendency of social form stereotypes.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deeper reasons for the split of two kinds of culture. In this chapter, there will be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explanation. Besides, the debate occurring after Snows two kinds of culture were proposed is also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ultur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integration theory of Snows two kinds of culture are presented firstly. After that, integration viewpoint of the two kinds of culture by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s analyzed and listed from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 Finally th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rom Snows viewpoint of two kinds of culture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are analyzed. They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tself,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Currently, the split of the two kinds of culture has not alleviated, but intensified, which is shown mainly in the prevalence of the scientism.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human culture, an accurate humanistic orientation for science should first be given to get rid of the blind worshi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the voice for intergration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Western academia. It is also penetrated into the community gradually from the academia.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we must rel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develop and enhance our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meeting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gradually. However, narrow thinking regardless of future generations and the situation that people enjoy indulging in material interests restri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We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goodnes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ight technology-driven value. Key Words: Science;Humanities;Split;Integration;Humanistic Value目 录引 言101 “两种文化”融合的必要性102 “两种文化”融合的研究意义10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其篇章结构1第1章 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背景11.1 斯诺“两种文化”观提出的哲学背景11.1.1 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兴起与发展11.1.2 19世纪以来的唯科学主义思潮31.2 斯诺“两种文化”观提出的现实背景41.2.1 两个文化群体不能交流或不交流41.2.2 科技革命的胜利和工业革命的成就带来了科学万能论51.2.3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科学进步论”有了深刻反省5第2章 斯诺对“两种文化”的分析62.1 斯诺“两种文化”的提出62.2 斯诺对“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分析72.2.1 “我们对专门化教育的盲目信任”82.2.2 “我们的社会形态定型化倾向”92.3 “两种文化”的论战112.3.1 科玄论战112.3.2 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12第3章 两种文化融合的不同进路143.1 斯诺“两种文化”的整合论143.2 科学史与心理学的融合方式153.2.1 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153.2.2 马斯洛的“存在认知论”163.3 后现代主义关于“两种文化”融合的观点173.3.1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173.3.2 费耶阿本德“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消解”193.3.3 戴维格里芬“整体有机论的科学观”20第4章 斯诺“两种文化”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借鉴224.1 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要求全社会参与科技伦理234.1.1 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伦理234.1.2 社会公众参与科技伦理建设244.2 法制建设:协调民生与法制之间的关系244.3 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模式25结 语26参考文献27致 谢30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1引 言01 “两种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手段。从原始社会的技术萌芽至21世纪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角色,科学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惊喜。然而,科学在使人类飞速前进的同时,也变成了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魔鬼。环境污染、资源的浪费和匮乏等危机,使人类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17世纪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巨大成就,依托于以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文化精神的支撑;但上个世纪初以后,由于人们对技术和工具理性的过度崇拜,使它不仅没有抑制甚至反而促成了“两种文化”空前的分裂、虚无主义和可能毁灭的产生,并且严重偏离了解放人类、增强人的本质力量的宗旨,此后西方生活和经济、技术日趋混乱,生态灾难日益深重。科学技术、现代化导致了人类危机,导致今天的病态世界。猖獗的科学主义,使人文精神失去了他应有的地位,人们的心灵受到毒害,人性在慢慢的缺失,同时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也在渐渐消失。所以如何促使两种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问题。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养分。科学与人文在价值观与方法上越是截然不同,就越能感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及其相互整合的必要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不能妄图将任何一种文化归向于另一种文化,就如把人文归化于科学或者将科学归化到人文都是不可行的,这将引起人自身发展的单向性。本文通过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整合途径的探索,希望有助于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融合贯通,促进文化朝着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02 “两种文化”融合的研究意义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众多西方的科学史、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投身于“两种文化”的融合的研究中,如科学史学者萨顿、心理学者马斯洛,后现代主义学者罗蒂、费耶阿本德、格里芬等,他们发表了大量著作,对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消极面进行了深刻揭示和批判。由于其观点和意见很不一致,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思潮或流派。总的来说他们都是为了使科学与人文能够和谐共进而对科学进行理性反思,反对和分析科学的负面作用,从而抑制科学的过度发展。但在探讨科学与人文如何协调发展的途径上,他们的主张又各不相同,并且大都论述得非常片面、简单、甚至不客观,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文化”从源头上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更好地促进我国哲学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0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其篇章结构本文通过对斯诺的两种文化观的研究与探讨,对斯诺“两种文化”的背景、分裂的原因进行分析,更完整的掌握斯诺两种文化观的内涵、内容和本质,更深刻的探讨“两种文化”融合的途径。故本文运用综合分析法和概念分析法来予以阐述。本文第一章主要是介绍和分析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背景,分为哲学背景和现实背景;第二章在阐述斯诺“两种文化”观的同时,具体论述了斯诺对“两种文化”分裂的分析,以引出下一章;第三章从斯诺的整合论开始,而后对科学史与心理学的融合方式以及后现代主义关于“两种文化”融合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评价;最后一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求真的精神提出了斯诺“两种文化”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借鉴。第1章 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背景文艺复兴的早期,有关“两种文化”的分裂就已经初见端倪,并被一些机敏的思想家所观察到。其中被称为“早期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彼德拉克(FPetrarch),出于尊重人性和提倡道德,公开的批评了科学特别是医学。而洛兰佐(Lorenzo)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描述为“亚里士多德阿威罗伊传统对柏拉图传统的冲突” 刘小枫阿威罗伊的柏拉图J求是学刊,2008(3):6-11 ;雷南则进一步把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称为“帕多瓦对佛罗伦萨”之争;而启蒙时代的卢梭干脆将其称为“雅典VS斯巴达”。可见,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早已存在,许多思想家也早已察觉了这个问题。1.1 斯诺“两种文化”观提出的哲学背景1.1.1 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兴起与发展16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兴起,到17、18世纪在西方哲学中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并进行着分门别类。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曾经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下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的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笛卡尔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观点。笛卡尔在他的哲学中强调精神和物质的区别,彻底提倡二元论。他认为“动物是机器”的这种论断,对于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的理解具有的革命性的作用。他的心物二元论认为,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服从不同的规律,虽然他们都是上帝创造的。物质世界的结果是形成了包括天体和其它非生命物体在内的自然界,其运行的规律是因果机械规律。由于动物和人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的表现,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举例来说,身体的器官构造、血液循环、元气和感觉的形成、肢体运动等都可以使用机械因果关系的原则来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因为他们是物质的,所以笛卡尔将动物与人的肉体看作是机器,但是,相对于机器,人的身体部分更精细、更巧妙。所以笛卡尔同时也认为,一旦超出了身体或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或精神,动物和人就不能同等看待了。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非理性的。之后,拉美特里进一步提出:“人是机器” 拉美特里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拉美特里将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作为理论先驱,提出“人是机器”的观点,认为统一的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感觉是人的心灵一切活动的基础,否定心灵是独立的精神实体,论证了思维活动依赖于人脑,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公开宣扬无神论思想,认为没有宗教,人类社会就会幸福得多。他肯定笛卡尔只以物质的原因说明动物的基本观点,但不同意笛卡尔把动物看成是没有感觉能力的简单的自动机。他主张用有感觉、有精神的活的有机机器的新概念来说明人。他提出的“人是机器”的概念主要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心灵状况,人的机体组织则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机械唯物主义,把人也视为机器,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牛顿力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文科学,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尽管他认同世界是物质的,但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所以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二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形成和产生,是与它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的程度与特点相关的。近代时期所处的阶段仍然是自然科学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阶段,由于当时力学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使当时力学严重渗入到哲学中来,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是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价值观,造成当时人文与科学发展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严重的局限性就是缺乏彻底性,主要表现在其性质而言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却是唯心主义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就如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它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的认识条件和认识过程,而被人认识为是一个杯子、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一团电子云团、一团粒子团、一团量子团等等,这些存在现象都与人的认识过程不可分割的,同时也体现着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局限,不同人认识同一事物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的。总的来说,机械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感官,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它是片面的认识论。也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走向分裂。1.1.2 19世纪以来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唯科学主义又称科学主义,它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潮,诞生于19世纪6、70年代。它是由实证主义发端,经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批判理性主义直到历史主义等学派组成的思潮。因其标榜科学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而得名。圣西门和孔德是一对有趣的搭档,早期,孔德是圣西门的秘书与合作者,也可以说圣西门是孔德的思想启蒙老师。圣西门认为当人类的科学知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当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自然规律的时候,对所遇到的困难无法解释时,便把宇宙发生的一切现象的原因都看成是有灵性的,所以相信神灵,相信天启。但只要人们能够完全认识这些规律,这种信仰就完全是多余的。圣西门提倡注重教育,他认为未来的社会教育,不仅要重视完善知识教育,同时必须十分重视道德质量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他的独创性在于强调科学、工业的现代化力量。而孔德认为,在他的那个时代,相对于神学思想,科学思想才是更适合于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并且将替代神学思想成为支配人类的思想;封建帝制在当时也正处于消亡时期,他认为将会被工业社会的科学思维的指导方针所取代;人性与理性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类型组成,并分三个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即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相对应的政治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王权和共和政体。由此可以看出,孔德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完全归因于人类思想史,因此,相对应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备了普遍的人类特性。相比较于圣西门的空想主义,孔德认为他的实证主义的哲学体系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相容。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就是实证科学,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他对实证科学进行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类,找出了实证科学间的“渐进的相关性”。这体现了孔德实证精神的主要特征是观察和合理的预测,而实证精神又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孔德的实证主义尽管有其缺点和不足,甚至与其学说之间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但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的追求,对现代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互融合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而实用的借鉴意义。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的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同时,他也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超级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1952年,他发表的进化的假说要早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其中,他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他提出把进化论适者生存应用到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和阶级斗争。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强调学生的自动性,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来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J颜真,译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22-24在道德方面,斯宾塞也提出了道德原则: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必须互相协调。总的来说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2、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3、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斯宾塞基于实证主义哲学观和对传统教育目的观的批判,提出其教育目的理论。尽管他还没能达到完结传统的终极目标,但却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教育目的理论的发展史就是由价值取向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斯宾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斯宾塞教育目的理论的贡献和历史意义就在于此。唯科学主义,并没有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而把科学当作神圣的偶像来崇拜。它企图以科学来垄断全部的人类文化,并以自大、傲慢的姿态对待其他非科学,这使唯科学主义陷入了费耶阿本德所抨击的科学沙文主义。不容否定的是唯科学主义曾一度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但这并不是说科学所提供给人们的一切观念、方法、模式可以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和领域。唯科学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意识到科学也有负面的效应,如果科学的发展丧失了人的目的和价值并迷失了方向,甚至可能成为毁灭人类自身的异已的力量。1.2 斯诺“两种文化”观提出的现实背景斯诺是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博士和评议员、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员、大学行政管理者、小说家和剧作家、企业顾问、社会活动家、工党政府的技术部副部长、科学精英治国论的鼓吹者、还被王室册封为骑士和男爵。这种多元身份有助于形成他对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现实社会的真切感受和反思。1.2.1 两个文化群体不能交流或不交流“曾有过许多日子,白天和科学家一同工作,晚上又和作家同仁一起度过”。斯诺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长期生活在“两个团体”中,与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拥有许多科学家和作家的密友”。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3在两种文化中还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史密斯先和坐在他对面的人闲聊了一些逗趣的轶事,对方咕哝了几声。他又和右边的人搭话,又是几声咕哝。后来史密斯吃惊的发现,其中一个望着另一个说:你知道他在讲什么?我一点也听不懂校长说:他们都是数学家”,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3在平时生活中,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基本无法交流。“有一两次我恼火了,询问他们中间有几个人能说明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时冷漠的,也同样回答不出,同时我也曾向科学家问过相等的问题你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吗?”看得出,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对彼此的学科领域也毫无兴趣。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14总的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候还会出现互相憎恨和厌恶的情况,就如斯诺所说实质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曾说过,“由于旧人文主义者的冷淡疏远,也由于科学家的狭隘,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掠夺成性,贪婪而不知足,产生了所谓机械时代的罪恶”。 美G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25科学家和文学工作者,对于对方的领域都不屑于知道,就算坐在一起都不愿或者不能交流,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互相瞧不起、相互攻击。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由于互抱偏见,前者认为后者持着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真实处境,而后者则认为前者缺乏远见,尤其是不关心自己同胞的感受,显得高不可及,甚至是反知识的,把敏锐的思想仅局限于艺术的瞬间。这种情况让斯诺感触颇深。1.2.2 科技革命的胜利和工业革命的成就带来了科学万能论英国是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集中地,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中受利匪浅。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也急剧增长。“这两次革命,是人类已知社会生活中仅有的质变。”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21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人类文明程度获得显著的发展,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国际关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使部分科学家对科学必然导致社会进步产生一种狂热的幻想,其中孔多塞和皮尔逊是这种乐观主义思潮的代表。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中对人类的理性发展必将带来社会无限进步寄予了无限希望:“科学的曙光已经开始呈现了”“一切都告诉我们,我们正在触及人类一场宏伟的革命的时代。”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何兆武,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绪论:2-3孔多塞在这本书里叙述的是科学进步的文明历史,显示了之间的密切关系、科技进步以及人权和正义的发展,并概述了未来完全理性的科学知识型社会的特征。皮尔逊的科学的规范,充分表达了19世纪科学家对哲学家的优越感。他公开表白:他是维护科学,特别是科学方法的人。简而言之就是主张“科学万能”的人;“科学方法的特质在于,一旦它变成心智习惯,心智就能把所有的无论什么事实转化为科学。科学的领域是无限的;它的可靠的内容是无尽的,每一群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过去或现在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是科学的材料。” 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 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都是缓慢的,自从科学技术的诞生,通过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胜利与成就,科学技术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人类得以迅猛发展,百年的发展相当于以前几百甚至千年的发展,科学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与财富,使得当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科学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道路,科学万能,也由此诞生与发展起来。 1.2.3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科学进步论”有了深刻反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3750万人,其中死亡853万人,居民死亡664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越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1.1亿人,军民伤亡1亿余人,其中死亡5000万人,财产损失4万亿美元。 世界大战EB/OL2011-3-28/view/28776.html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穷困和痛苦之中。斯诺曾说过:“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和威慑。在全部历史中它给我们带来了福和祸。”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4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人性问题绝不那么单纯,更为困难,更多种多样。只有合理运用技术,控制和指导技术的所作所为,我们才有希望使社会生活比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如人意。同样,斯诺也提出过同样的观点,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文化”的融合:“如果是这样,人们就必须了解技术、应用科学、科学本身究竟是什么,他能做什么。我们需要有一种共有的文化,科学属于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前言:5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特有现象。然而,50多年来世界无大战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这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伴随着人类用世界大战的手段对自己生活家园的一遍又一遍洗劫,人类本身制约世界大战的能力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类已经开始慢慢懂得,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飞速的发展,也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斯诺在两种文化中就多次提到了对于“热核战争”的担忧:“我们,即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走向极其危险的境地。危险之一是热核战争的可能性”;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3“却也造就了某种可供调动的有组织的军队”。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4这充分反映出了斯诺对于战争的“恐惧”。第2章 斯诺对“两种文化”的分析2.1 斯诺“两种文化”的提出斯诺在1956年的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在1957年也发表了有关文章在星期日泰晤士报。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53 。1959年,他将之前的文章整理扩充,在剑桥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报告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两种相对立的文化,使整个西方文化失去了正确的文化观的指引,致使思想界无法对过去做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目前的现状做出合理的辨别,对于未来的前景更是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转引自林坚从书海到网络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71斯诺还说:“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由于缺乏了解,甚至还出现了相互的仇视与厌恶,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4当时,斯诺将英国的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文知识分子,一类是科学家。他对这两类知识分子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与指责。他认为,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由于教育背景、研究对象等的不同,进而在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知道方法与工具不同,使他们对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对立的位置。并且两类知识分子中的人士又都彼此鄙视、甚至不屑于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他还指出“政府内部的科学决策至关重要,但是采用的方法常常不恰当,甚至更糟。”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前言:5当时,英国的政治与社会决策的权利几乎都掌握在了人文知识分子的手上,他们对科学几乎一窍不通,但是科学决策却由他们来掌握,是一件极其危险与可怕的事。同时,他也批评科学家缺乏人文修养,轻视文学,把科学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其实,早在斯诺之前,就有好几位学者提出过“两种文化”的问题,斯诺自己也曾提到:“1957 年默尔克令(Merle Kling)发表过一篇文章,近似地语言了我的讲稿前半部分的思想,如ADC彼得逊(Peterson)这样一些职业教育家也做过类似的事。”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53斯诺自己在此之前也已发表过两篇涉及“两种文化”内容的文章;“然而我们谁也没有得到什么反响。”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53两年之后,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的演讲为什么能引起如此的反响,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就如斯诺自己说的“时机到了”。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53虽然斯诺在提出“两种文化”观点后,激起了许多议论,但不论他本人的观点是否深刻,不可否认的是斯诺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但是又被普遍忽视的现象,并使这个现象凸显出来。就如斯诺自己曾说过“知识其中包含或蕴藏着全世界人民都以为与目前行动有关的东西。这正是全世界人民所期望的。至于这些想法究竟是由我还是由布朗诺斯基还是由克令或者ABC说出来,都无关紧要。一场复杂的争论一旦开始,就将继续下去。这不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也绝不是以为任何个人影响而发生的。对这种问题个人没有意义,问题本身却意义重大”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54 他认为“两种文化”分裂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刻了。2.2 斯诺对“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分析在早期的人类文化中,几乎没有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别。在古希腊的哲学体系中,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还包含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统称为自然哲学。当时许多的著名学者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和文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这个时期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还处于原始的综合与交融之中。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倡导科学主义也倡导人文主义,但占支配地位的是人文思潮。当时,自然科学与社会其他文化思潮是相互交织的。这个时期的许多科学家也是人文文化的先驱者和奠基者,如笛卡尔、培根等。19世纪,自然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个时期,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自然科学体系由此开始成形;科学发展走开始走向一条独立道路,在这光鲜的背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开始分离了。自上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科学文化开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巨大的力量和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科学家与人文知识分子也逐步有了各自明确的分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已开始分化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在斯诺看来,“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2.2.1 “我们对专门化教育的盲目信任”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16斯诺多次提出,两类知识分子不能交流,这其中就有为什么不能交流,究其原因,实质就是指出了教育过于专门化。这使得两类知识分子没有共同语言,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也就自然不同。他举出了英国的数学荣誉学位考试制度,“著名人物如哈代、里特伍德、罗素、爱丁顿、琼斯、凯恩斯等,都为了考试受过两三年的专门训练”斯诺 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就在于高等教育的专业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使年轻的大学生的学习期间所面对的就是“两种文化”分开的现实,接收的就是“两种文化”分开的教育。 “在这两极之间是一条充满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是敌意和不喜欢,但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相互之间存有偏见。态度是如此的不同,即使在感情层面也找不到共同点。”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4斯诺认为在学术上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家有所分歧,在伦理道德方面也没有任何的共同之处。他认为科学家一极“在道德生活中,他们是最强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因为科学本身具有道德的内容,而且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对道德生活都有自己的判断。”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2虽然他承认科学包含有道德的部分,却同时也认为,科学与人文的道德是不同的伦理道德,不能混为一谈。也因此代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科学家与人文知识分子是互相敌视、互不理解的。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自身内部也存在互不理解。由于教育体制的专业化造成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两极分化,作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自身的内部成员,也存在不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斯诺曾举例这样回答:“生物学家对现代物理学的理解通常都非常模糊,但他们在态度、行为标准和模式以及研究方法和假设上都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这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共性,它能穿越其它精神模式,像宗教、政治或阶级模式”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9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当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高压铁塔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英语基础试题及答案下载
- 2025光纤采购合同
- 300MW风力发电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基础写作试题及答案大全
- 高效设施农业园项目施工方案
- 加油气站安全管理协议书7篇
-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及护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江干区社区标识施工方案
- 2025年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综合题
-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应对》3.5 消化系统常见病防治与护理
- 加润滑油安全操作规程
- 萨福双脉冲气保焊说明书DIGIPLUS课件
- 高中期中考试家长会PPT课件 (共51张PPT)
- JJG 573-2003膜盒压力表
- GB/T 39634-2020宾馆节水管理规范
- GB/T 13234-2018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 营业线施工单位“四员一长”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
- 紧急采购申请单
- 工程地质学:第7章 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 非洲猪瘟防控讲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