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doc_第1页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doc_第2页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doc_第3页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doc_第4页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滔滔长江,巍巍群山。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片锦绣山河*。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里,湖泊纵横,岗峦起伏。60年来,*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持兴利除害,实施治水兴县,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在古老的吴楚大地上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60年来,同共和国铿锵有力的改革开放脉搏一致,*水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筑堤防修水库 兴水利除水患 谱写了一曲曲不懈治水的雄浑乐章自古以来,*人民与水同生存、共命运,既充满着对水的渴求与眷念,又充满着对水的恐惧和怨恨。历史上,*水旱灾害连年,水来街镇飘筏行舟,旱来禾田枯叶一炬。据史志不完全记载,自元末到1949年的600多年间,发生大的洪涝灾害72次,大旱40次,一般的局部灾害几乎年年都有。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人民为改变穷山恶水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在沿江将众多小圩联并成永登、永赖、永丰、永久4个大圩,1954年大水后又陆续进行加固加高,形成了84公里的*江堤,有效遏制了长江洪水的侵袭。在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两赛湖四大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垦殖和圩堤加固,建成大小圩口470多个,修建了*闸、永安闸、湖东闸、红旗闸、莲城湖闸等一大批中小型涵闸和排涝站,40多万亩圩田得到有效保护。在与洪水斗争的同时,山丘区干旱问题及时被列为治水的重要内容。1956年石龙口、九龙庵等第一批5座小水库开始兴建;1958年,马鞍山水库动工兴建,1966年建成,成为*县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中型水库;1958-1959年连续干旱后,全县再次掀起了以“群众自办水利、兴建小水库”的建设热潮,祖庄、青口畈、和尚桥等一批水库先后动工兴建,到七十年代末,共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65座,当家塘22426口。从七十年代开始,随着钱桥、日升、梅花等一批抗旱提水站相继建成,全县共有大小抗旱站149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32.2万亩,为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规划 综合治理 奏响了一曲曲科学治水的华彩乐章1983年一场大水,*水利遭受了沉重打击,历史和现实再一次统一了全县上下的认识:水患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造成*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要脱贫,水利要先行。只有建成高标准的水利工程体系,才能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此后,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的直接帮助下,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一张蓝图,换届接力,坚持不懈一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实施平垸行洪工程,增强江湖蓄洪能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沿湖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开垦滩地,使得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锐减。一些小圩口虽然因此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生存问题,但在汛期却严重影响了调蓄洪水的能力,成为防汛抢险的障碍。1983年,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对一些十年九不收、影响行洪的圩口,进行还湖蓄水。到1985年,共退田还湖61口26万亩。XX年-XX年,又投资670万元先后实施了沿江的一心圩、高沿圩,白荡湖流域的曲湖圩,陈瑶湖流域的正大圩平垸行洪巩固工程,从而真正实现了按客观规律治水,给洪水让路,以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实践防汛抗旱工作的“两个转变”。开展流域防洪综合治理,支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陈瑶湖、白荡湖是*境内两个重要湖泊,也是*五分之四人口生存的依托。由于地处庐江、安庆等七县一市的下游,流域来水面积大,水患始终是该地区人民的“心腹大患”,也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要摆脱贫困,必须解决两大流域防洪问题。在陈瑶湖,1984年冬天,7万建设大军开进横埠河,拓宽河道,加高堤防,从而拉开了陈瑶湖流域防洪治理序幕。历经40余天完成了25.8公里的河道拓宽与173.85万立方米的筑堤任务。1989年11月,横埠河圩堤进行了第二次加高培厚,顶宽由原来3米增加到5米,共完成土方93万立方米,昔日的羊肠水道变成泄洪的骨干河流。紧接着,按照规划先后兴建了王套站、湖东二级站、沙池站、九儿潭控制闸、壕断冲切岗等工程,新建对江电力排涝站3处装机15台容量2705千瓦。到1991年双河口分洪闸建立发挥效益,陈瑶湖流域防洪治理工作基本结束。至此,陈瑶湖流域25万亩圩田防洪标准达到10到20年一遇。在白荡湖,根据白荡湖流域防洪规划,从1992年开始,沿湖乡镇把加固圩堤作为水利兴修的重点,先后3次发动上百万劳力上阵。至199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400万元,加固堤防82公里,块石护坡26公里,从而保证了白荡湖流域圩口在正常防汛水位下安全度汛。XX年,投资3500万元装机6台2700千瓦的白荡湖闸站建成,使白荡湖流域40多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20多万亩农田增产增收有了可靠靠的保证。加强泵站和蓄水工程建设,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境内有大小圩口244个,圩区占全县总面积30%以上,其中5千亩以上大圩18个,1千亩以上圩口74座,是粮食、油料的主产区。对圩区实施防洪与除涝并治,是促进农业生产上台阶、夺取农业全面丰收的关键所在。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通过国家补一点、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的“三个一点”的集资建站的路子,对一批机械站和老式电站进行更新改造,共改造老站设备178台9654千瓦,新增补点站7处26台1885千瓦。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县大部分圩区排涝能力由原来的3至5年一遇,提高到5至10年一遇,基本上结束了“圩田隔夜成荒田”的历史。广大受益区群众高兴地说:有了排涝站,我们种圩田就放心了。在山丘地区,坚持蓄提结合的治水方针,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其林、钱桥、义津、浮山等地自1989年开始率先实行推磨转圈形式,发挥“统”的功能,发动群众大挖当家塘,修建小水库,增加蓄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整修塘坝7万多口,新扩建小水库35座,除险加固水库75座,有效蓄水量达6263万立方米。还对马鞍山水库、梅花站、钱桥站等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先后改造提水泵站36处38台936千瓦。目前,全县30多万亩丘陵山区基本保证50天不雨不旱不成灾。加强重点堤防建设,着力构建城乡防洪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逐年的水利兴修,全县37个重点圩口堤防都先后进行了加固达标,防洪能力基本上达到了1020年一遇水平。1985、1992年在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的支持下,投入3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两期县城防洪墙工程,建成了长2100米块石结构防洪墙,防洪标准20年一遇,保证了在一般年景下老城区防洪安全,结束了*县城有城无防的历史。1998年,总投资5.91亿元*江堤除险加固工程立项上马。同年11月全县进行总动员,调集了10万民工,上堤进行填塘固基大会战,半个月时间就拿下了第一期150万立方米的填塘固基任务。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