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doc_第1页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doc_第2页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doc_第3页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doc_第4页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摘要本文意在建立模型,给出合理的医疗保险方案使得百姓、医院、政府都满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我们经过综合分析,设计出了合理的民意调查表(见附录一),然后调查统计数据,建立了简单的模型得出了所在学院教师每年平均使用的医疗费用。采用分类计算,得出了一套让教师比较满意的报销方案,同时统计到了没有医疗的后顾之忧以后愿意消费的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这对政府对统筹资金的分配方案起着重要影响。对问题二,首先,我们去官方网站分别查找近几年的居民消费情况与经济增长情况的数据,还用支出法简单的处理了数据。然后,我们用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建立了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简单回归模型,同时还对经济变量GDP和居民消费支出 CS的对数LNGDP、LNCS进行了相关关系检验。然后,又基于我国消费结构变化而建立了另一个模型。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是非平稳的,运用单方程模型很可能出现“虚假回归” 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采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克服虚假回归现象从而找到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问的真实稳定关系。对它进行了协整检验,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问题三,在弄清楚了百姓、医院、政府三者的利益关系后,通过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现状的分析,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角度出发,借鉴了利益集团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建立了医院和政府的博弈模型、医院和患者博弈模型,寻找“看病贵”问题产生的根源,最终找到了贝叶斯均衡。得到了使三者都比较满意的最优战略。依据模型分析,文章又进一步提出了应对利益集团垄断问题的政策建议。并且指出必须通过发挥政府干预作用来解决医疗服务中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问题。关键字:中国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单位根检验 协整分析 医疗保险 信息不对称对博弈 贝叶斯均衡一、问题重述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的对策。目前国内广大城乡居民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看病贵,因此银行存款留作老年住院看病的保命钱. 怎样制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使得百姓看得起病,敢于将银行的存款拿出来消费,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1.设计合理的民意调查表,了解所在学院教师每年平均使用的医疗费用是多少?对于怎样的报销比例比较满意,以及没有医疗的后顾之忧以后愿意消费的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2.首先、查找数据;然后、研究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依据以上数据建立模型使得百姓、医院、政府都满意。二、背景与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是大家熟知的一个问题。其表现之一在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净出口,导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滑,从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直接。效果也最为明显。而居民消费又在总消费中占7080,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47.5降至1994年的43.5。尽管2000年曾一度回升至46.4,随后又进一步下滑至2005年的37.7、2006年的36.2和2007年的35.3。而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大致在60至80之间,高于我国2O到40个百分点。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最终失去消费需求的支持。随着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如何拉动社会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本文试图通过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从医保的角度为政府制定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问题一要求我们设计合理的民意调查表,了解所在学院教师每年平均使用的医疗费用是多少。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民意调查表的调查对象是教师,不仅仅如此,我们的设计的调查表还必须包含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教师每年平均使用的医疗费用是多少。但是不是直接问这个问题,我们要换一种形式,即:我们从表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简单的算法计算出教师每年平均使用的医疗费用是多少。但是民意调查表的内容还不止这一点,这只是第一问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同样重要。教师对于怎样的报销比例比较满意,以及没有医疗的后顾之忧以后愿意消费的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也必须通过民意调查表寻找。所以,调查表收集的信息要能够间接或直接的让我们能够分析出这些的答案。因此,民意调查表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的想法,民意调查表收集的数据将作为我们建立模型的样本基础。要想解决问题二,首先,我们要去官方网站分别查找近几年的居民消费情况与经济增长情况的数据。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撑,即使我建立了模型,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因此,我们能否成功收集到需要的资料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得到数据后,我们就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主要只由一个自变量(居民消费)、一个因变量(经济增长)建立的关系模型,其实这道题的难点不在于建立简单的模型,而是在于建立模型后对模型的一些特殊处理和修正。所以,我们开始必须对模型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讨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联系。在建模的过程之中,我们要不断地检验和修改模型的参数,我们要多次进行误差分析,我们要反复检验模型的拟合度,直到达到近乎完美为止。不同处理数据的方法我们也要做合理的对比,使模型最终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要建立问题三的合理模型,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医保制度,了解百姓、医院、政府三者在医保制度中的角色的关系(即:三者的利益关系)。患者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病治好,恢复健康。个人负担的费用越少越好。所以,用统筹部分为百姓支付的越多,百姓就越显满意。至于统筹基金的节约与超支,他们一般不大关心;保方能否实现收支平衡和医方蒙受的损失大小全都与己无关。所以,参保者是花别人的钱,由医院给自己办事,只讲效率,不讲节约。这是医保费用难于管理的根本原因。定点医疗机构也有有其利益所在。在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医院谋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经济实体的普遍规律。因此,医院的利益谋求动机与保方的费用控制动机不能“一路同行”,产生了尖锐矛盾 。在这个矛盾中,保方居于主动地位。保方的态度是:我就这些钱,交给你医院花,既要看好病,又不得超支,超支由医院负担。这样,就把市场经济中的“有偿服务、等价交换”原则变成了不等式,把统筹基金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连同难点转给了医院。医院由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率,变成了垫上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办好了可收回垫付并盈利,办不好则要贴上本钱,别人的事也就变成自己的事。因此,医院必须既要讲节约,又要讲效率。简言之,我们可以用博弈在政府、医院、百姓三者之间合理的调整和分配统筹资金,最终找到一个平衡点。三、模型假设1、假设年龄与职位正相关;2、假设样本值很具有代表性;3、生病率与年龄成正比;4、假设政府、医院、百姓都是理智的,不存在特殊关系;四、符号说明符号说明GDP、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CS、X表示居民消费支出LNGDP表示对GDP取对数进行光滑处理的结果LNCS表示对CS取对数进行光滑处理的结果t表示年份CSt、 Yt分别代表当期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和当期GDPD虚拟变量LNGDP、LNCS分别表示GDP和CS的一阶差分LNGDPLNCS分别表示GDP和CS的二阶差分A1 、B1 A5 B5分别表示每年各种的实际支出的平均费用和能够负担的费用M N分别表示所有教师每年的平均医疗费用和能够负担的费用Income、Output分别表示教师的年收入和年支出Q如果没有医疗后顾之忧,您愿意多消费的金额W没有医疗的后顾之忧以后愿意消费的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5.1.1民意调查表的建立题目要求我们设计合理的民意调查表,了解所在学院教师每年平均使用的医疗费用是多少。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民意调查表的调查对象是教师,所以我们的表名为教师医疗民意调查表。为了详细的了解教师每年平均使用的医疗费用,因此,我们把病历分为常见病、突发病、职业病、意外事故和其它5类,调查项含有常见病、突发病、职业病、意外事故和其它这5类病的平均每年支出的费用。后面有要求我们给出对于怎样的报销比例比较满意,所以调查项还有调查教师对这五类病能够负担的费用。因为现在存在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因此许多教师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银行存款留作老年住院看病的保命钱。所以年均备用医疗费也是调查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我们还需要了解教师如果没有医疗的后顾之忧以后,愿意消费的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以前教师的每年总的消费总额(年支出)和没有医疗后顾之忧后,教师愿意比原来多消费多少。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对比,这就是:有后顾之忧时教师的消费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和没有后顾之忧时教师的消费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所以我们还要了解教师的年总收入。又由于现在的医疗制度对不同年龄的职工的保障制度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得到启发教师的年龄也是一个必须的调查项目之一,同时职工的工作时间长短也是一个影响职工享受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调查表还要知道调查者的工作年龄(教龄)。为了更好的建立模型,为了更好的使教师对医保制度满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真实有效的收集教师对医保制度的建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教师的需求。这也是发现对医保制度缺陷的一种有效方法,才能更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因为我们只需要收集少量的数据作为建模的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被调查者的合法隐私权益,所以我们采取匿名调查方式,我们对教师的姓名、联系电话和地址等等其他个人信息一律不进行调查。综合以上所述,我们的调查表总结设计如下:教师医疗民意调查表您好: 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我们向您做这次民意调查。随着医疗费用上涨和某些单位亏损,治病成为一个人人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听取您的意见,以便做出正确决策。医疗社会保险是国家为病残者的医疗和生活给予的物质帮助,经费由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负担,这与过去的单位劳保、与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都不同。也请您对此提供意见。调查表中的每个问题都应回答,请提供真实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尽可能具体、详细。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性别教龄(年)职称年龄45岁以下 46岁以上(未退休) 退休教师年收入(元)年支出(元)的 医 疗 费 用平 均 每 年 投 入 金额(元)类型 实际支出的费用能够负担的费用常见病突发病职业病意外事故其他备用医疗费如果没有医疗后顾之忧,您愿意多消费多少(元)对医保制度的建议(注:本调查表只做调查、研究用,用完立即销毁)5.1.2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首先,用我们设计的调查表,对我们学院的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然后,进行了数据的统计,统计出各年龄段的教师职工的各项平均值和一些基本信息。但是这些数据还只是表面的,我们要得到我们需要的答案,还必须应用这些数据建立模型,做适当的处理。所以,经过调查,我们统计出每年各种病的实际支出的平均费用分别用A1A5表示,因此,我们就可以算出本学院所有教师每年的平均医疗费用为M。为了算出本学院所有教师能够负担的费用是多少,我们同样是通过调查的数据,我们统计出每年各种病的实际支出的平均费用分别用B1B5表示,因此,可以算出本学院所有教师能够负担的费用(我们用N表示)。最后,我们根据调查表统计的数据,整理了一下,建立了没有医疗的后顾之忧以后教师愿意消费的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的模型(用W表示)。5.1.3 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医疗保险政策从总体上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但中青年教师的医保费用略显不足,教师个人和单位都足额缴纳了应交的医保费,市医保局也按政策规定规定建立了教师医保的个人账户。但是大多数教师对于目前的医保报销比例不是很满意,直接造成很大一部分人的消费减少,这将最终导致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因此,政府有必要从政策考虑,出发,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制定合适的报销比例,鼓励百姓消费,已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5.2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求解5.2.1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文选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被解释变量)与居民消费支出(CS,解释变量)两个经济时间序列变量建立模型,样本区间为1978-2007年,采用年度数据。对经济变量GDP、CS取对数,用 LNGDP、LNCS表示,利用Eviews来分析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表 1 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支出(按支出法计算)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单位:亿元年 份国内生产总 值居民消费支 出LNGDPLNCS(GPD)(CS)19783645.21759.18.20127.472619794062.62011.58.30967.606619804545.62331.28.42197.754119814891.62627.98.49537.873919825323.42902.98.57997.973519835962.73231.18.69338.080619847208.13742.08.88308.227419859016.04687.49.10688.4526198610275.25302.19.23758.5759198712058.66126.19.39758.7203198815042.87868.19.61878.9706198916992.38812.69.74059.0839199018667.89450.99.83469.1539199121781.510730.69.98889.2809199226923.513000.110.20089.4727199335333.916412.110.47269.7058199448197.921844.210.78319.9917199560793.728369.711.015210.2531199671176.633955.911.172910.4328199778973.036921.511.276910.5165199884402.339229.311.343310.5772199989677.141920.411.404010.6435200099214.645854.611.505010.73322001109655.249213.211.605110.80392002120332.752571.311.698010.86992003135822.856834.411.819110.94792004159878.363833.511.982211.0642005183217.471217.512.118411.17352006211923.580476.912.264011.29572007257306.092458.012.458011.4345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来源于19782007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tjsj/ndsj/2008/indexch.htm)。其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CS表示居民消费支出,LNGDP表示对GDP取对数进行光滑处理的结果LNCS表示对CS取对数进行光滑处理的结果。5.2.2简单模型的回归分析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 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根据这一思想建立简单用线性函数形式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表示为:其中,CSt代表当期中国居民消费支出,Yt代表当期GDP,t表示年份,a , 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l之间。(1)式反映了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倾向。首先对经济变量GDP和居民消费支出 CS的对数LNGDP、LNCS进行相关关系检验。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根据表1利用matlab得出如下结果(见表2):表 2 变量LNGDP与变量LNCS的相关矩阵相关检验 LNGDP LNCS LNGDP10.9991LNCS0.99911由表2可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高达0.99,证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证明二者之问的联系,Eviews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样本回归方程为: R2=0.998122 D.W=0.218216 F=14883.58上述结果表明,方程的拟合度非常好。从图2我们能直观地看到方程的拟合效果,这说明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支出)能很好地线性表示被解释变量(GDP)。而且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以及系数的t检验均通过。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该方程可以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因为时间序列中的平稳性我们并没有检验,如果时间序列不平稳,那么,我们做的工作就没有意义,方程存在虚假回归的嫌疑。通过图 1 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有共同增长的趋势,所以应该用协整检验再加以验证。图 1 变量 GDP和 CS的线形图 图 2 模型拟合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5.2.3基于我国消费结构变化而建立的模型 从上面的简单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GDP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而且由图2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这种结果在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假定下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在建模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考虑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处于卖方市场,居民收人水平虽有所增长, 但商品供给有限,加上当时利息率较高。居民收入更加倾向于储蓄增值而不是立即消费。1994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大量非国有企业的兴起并日益壮大。国内商品市场 日益繁荣,商品品种更加丰富, 使得居民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来,以改善住、行条件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启动,居民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和居住消费等方面的支出显著增加。由于政策影响具有滞后性,我们假设1995年为间断点,用 chow检验来判断模型(2)在1995年前后的两段时期消费结构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差异。用 Eviews得如下结果:表 3 chow检验结果 由上面结果可以看出,F的检验值大于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F分布的临界值 3.40。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在1995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在模型( 1 ) 中引进虚拟变量,1995年以前不受此变量的影响,而1995年以后受此变量的影响。建立虚拟变量模型如下: 其中虚拟变量 D=0 1995年以前 D=1 1995年以后 根据表1数据,利用Eviews得结果如下:1978年1995年:LNGDP = 0.969236211208*LNCS + 8.68608015025e-06*CS + 0.8797739936421996年2007年:LNGDP = 1.07870452836*LNCS + 3.82624214751e-06*CS - 0.2215453991551978年1995年R-squared0.998489Durbin-Watson stat0.7547831996年2007年R-squared0.998549Durbin-Watson stat0.718123由上面结果可知,引入虚拟变量之后,模型(3)的拟合优度要高于模型(1)的拟合优度,因此判断引入虚拟变量是合理的,说明政策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GDP的增长。5.2.4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所谓协整是指若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序列,它们的某个线性组合序列呈平稳性,此时称这些变量序列问有协整关系存在。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是协整的,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反之,如果两个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并且不是协整的,那么它们之间就不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只有当单整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而存在协整关系也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前提。协整检验论证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现实中各经济变量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所以仅用经典回归模型不能完全反映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但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 要进一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所以本文选择用 Granger因果检验来检验 GDP与居民消费是否互相影响。本文选取19782007年的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来实证研究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在经济运行当中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从而得出中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的结论。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是非平稳的,运用单方程模型很可能出现“虚假回归” 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采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克服虚假回归现象从而找到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问的真实稳定关系。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数据来自表1,数据处理都是使用 Eviews来完成。 1单位根检验(ADF)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对分析中所涉及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判别单整的常用方法是DF(迪克逊)检验和ADF(修正迪克逊) 检验,由于大部分数据可能存在高度的自相关,因此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方法。表4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t-StatisticProb.*LNCS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0.8770620.7805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891945% level-2.97185310% level-2.625121LNCS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2.8694090.0622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998715% level-2.97626310% level-2.62742LNCS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4.755470.0008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7114575% level-2.98103810% level-2.629906LNGDP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0.2892150.9146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891945% level-2.97185310% level-2.625121LNGDP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3.0012370.0475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998715% level-2.97626310% level-2.62742LNGDP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4.4980770.0015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7114575% level-2.98103810% level-2.629906其中,LNGDP、LNCS分别表示GDP和CS的一阶差分,LNGDP、LNCS分别表示GDP和CS的二阶差分。由上表可得,LNGDP和LNCS序列均为非平稳的, 经过二次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即说明LNGDP和LNCS均为I(2)序列,说明GDP和CS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2.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检验居民消费CS与GDP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ngleGranger 协整检验对方程(4)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简称EG检验法。得到如下结果(见表 5): 表 5 协整检验结果由表 5得知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果,因此可确定残差是平稳序列。说明两变量 LNGDP和LNC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即两变量之问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面的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居民消费CS 与 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是由居民消费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消费的增加需要进一步验证。 使用表 1的数据,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 6所示。 表 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通过上述结果可看出,在滞后期为2年时,LNGDP和居民消费LNCS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两者相互影响。 5.2.5误差修正模型 上面一系列检验知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LNGDP与居民消费 LNCS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可建立LNGDP与LNCS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LNGDP)=0.90832*(LNGDP(-1)+0.84676*(LNCS)-0.73744*(LNCS(-1))-0.174385*et(-1)(LNGDP)=3.779287*(LNGDP(-1)+6.913525*(LNCS)-3.93744*(LNCS(-1))-2.174385*et(-1)R2=0.926745 DW=1.971250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et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居民消费短期波动对GDP的影响。由方程可知,不仅当期居民消费对GDP有影响,上期的居民消费和GDP均对当前 的GDP有影响。短期居民消费变化1,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变化82.39;误差修正项et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926745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926745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这说明其他因素对当期的GDP有一定影响。5.2.6结论及政策建议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GDP与居民消费水平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多地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角度去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仅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会健康稳定地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消费支出也随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消费率相对偏低,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想办法增加政府和居民的消费。政府消费毕竟有限。主要是促进居民的消费。即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增加有效需求:推进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启动消费市场,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居民消费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转变传统的量人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居民积极、适度的消费观念,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通过压缩投资率以扩大市场消费的需求,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增加消费的途径来拉动经济增长,形成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5.3 问题三模型建立及求解5.3.1 医保制度简单介绍政府确定医院、药店。由医院、药店向医保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确定资格,同时双方签定医疗服务协议。医院药店不受所有制、机构大小、等级和类别限制,主要是根据医疗质量、医疗水平、参保人群的分布、地理位置等因素。 参保人员就医具有选择权。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定点医院、药店就医、购药。医保有关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参保人员就医及医疗费用等情况为患者提供医疗信息。5.3.2 百姓、医院、政府三者的关系 患者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病治好,恢复健康。个人负担的费 用越少越好,最好百分之百地由统筹支付。 通常情况下,用统筹部分为本人支付的越多,也越显满意:至于统筹基金的节约与超支,他们一般不大关心;保方 能否实现收支平衡和医方蒙受的损失大小全都与己无关。所以,参保者是花别人的钱,由医院给自己办事,只讲效率,不讲节约。这是医保费用难于管理的根本原因。 我国“公费医疗”制度还存在贯性作用,仍然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里,影响着甚至主导和支配着参保人的医疗消费观念看病报销天经地义,合理分担是加重患者负担:把医保的基本保障功能与满足所有医疗需求混为一谈。这种新旧制度对接碰撞所产生的矛盾,是统筹基金成为管理重点、难点的又一重要原因。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职责和目标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参保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参与医保的管理,提高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有其利益所在。在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谋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经济实体的普遍规律 。这里,医院的利益谋求动机与保方的费用控制动机不能“一路同行”,产生了尖锐矛盾 。在这个矛盾中,保方居于主动地位。保方的态度是:我就这些钱,交给你医院花,既要看好病,又不得超支,超支由医院负担。这样,就把市场经济中的“有偿服务、等价交换”原则变成了不等式,把统筹基金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连同难点转给了医院。医院由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率,变成了垫上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办好了可收回垫付并盈利,办不好则要贴上本钱,别人的事也就变成自己的事。因此,必须既要讲节约,又要讲效率。 5.3.3信息不对称在“看病贵”现象中的表现信息不对称在“看病贵”现象中的表现医疗服务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医生与求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的卖 者医生掌握着医疗服务的买者所不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医疗服务有关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于3个层次上:来求诊的人是否患病,患了何种病,该病是否严重;患了某种病的人应当如何医治,到哪里医治;治病应当使用什么药、什么器械 ,这些药和器械的价格有多高。一般说来。在所有这3个方面,求诊人所掌握的信息都远远不能与医生相比任何到医院或找医生求诊的人都会承认,他们掌握的上述3个方面的信息要比医生少得多,否则他们就不会到医院去求诊。直接到药店买药就可以了。在我国医疗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前提下。医生的目的是通过医疗服务从看病的人中赚取尽可能多的钱,方式是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对求诊的人进行误导。向他们提供“过度医疗服务”。从中谋取尽可能多的货币收入。如让患者为许多不必要的药物和治疗行为付费,这样的误导一般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5.3.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院和患者博弈模型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院和患者博弈模型医院和患者的博弈模型是典型的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动态博弈模型,因为一般是患者到医院就医医院才采取相对的对策,医院采取医疗服务后。患者可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医疗服务。这样,表面上看患者是先行动者,但是患者就医是迫于痛苦。逼不得已,医院才是真正的先行动者。医院的战略空间:提供适量医疗服务。提供过度医疗服务;患者的战略空间:就医,再选择。再选择指选择其他医疗服务替代就医。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门诊和住院服务。对于门诊服务,其替代品是不去就诊,自我诊疗等。对于一些伤风感冒等常见病,患者选择这种替代是常见的。对于住院服务,其再选择就是回家修养。医院的支付:医院提供适量医疗服务时的利润为a,提供过度医疗服务时,利润比提供适量医疗服务时高,为b,显然 ,在无患者就医时医院既没有成本,也没有收人,所以利润为0,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患者的支付:患者在医院提供适量医疗服务时可以满足健康的需要并认为付出一定的货币是值得的,效用为。在医院提供过度医疗服务时患者效用为,患者承受了额外医疗的痛苦(精神与货币),再选择时的效用为 O。在不对称信息状态下。患者只知道医院的战略选择空间是提供适量或过度的医疗服务,但不能将二者区别开来。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对医院医疗供给量的判断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概率 (虽然有经验的患者会利用医院是否门庭若市来估计医院提供过度服务的概率)。假设患者认为 医院提供适量医疗服务的概率为P,那么医院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概率为,患者将根据就医或再选择的期望支付的大小进行选择 :患者选择就医的期望支付是: ,再选择的期望支付是0;当 时,。由于,即 时,患者就医;反之当时,患者选择再选择。当时,患者选择就医是最优战略。此时医院的最优战略是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因此贝叶斯均衡是 :(过度服务,就医)。当患者的最优战略是再选择,此时医院选择提供适量或过度医疗服务都是最优战略,这对医院而言没有区别,反之亦然。此时的贝叶斯均衡是 :(适量,再选择)或(过度,再选择 )。 见图 l。 可见。如果患者认为医院会提供适量的医疗服务,那么患者选择就医;而医院知道这一点,因此选择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此时医院的利润b。远远高于正常的利润水平a,说明医院获取了超额利润,而患者的效用为,利益受到损害。如果患者认为医院提供适量医疗服务的概率不够高,即P战略,不管医院实际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患者都不会就医,从而退出交易。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在医院和患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患者对医院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医院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就医对患者有紧迫性,是必 须消费项目,这样医院和患者双方的交易失去公平性 。 根据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原理,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卖方会被保留下来,或者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机构加入到向患者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队伍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是说,那些为患者提供适度服务的医疗机构,会因为其成本高、利润少、被患者误认为提供过度服务而被逐出市场。相反,导致患者过度需求的医院,却可以因丰厚的利润而存活下去。这样的结果,将导致新一轮的“看病难、看病贵”。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把病人的再选择看成是自我诊疗,如果我们把再选择看成是选择其他医疗机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信息搜寻成本的问题。 从搜寻方法论角度来看,一般有两个搜寻原则: (1)最多搜寻n家医院,并且一旦遇到提供适度医疗的医院则停止搜寻;(2)搜寻完n家医院才停止搜寻,并从n次搜寻所获价格中选择最低价格(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一般以第一个原则为多见,因为疾病是拖不得的。 但一个地区医院的数量和所的地方是固定的,患者患病也是多次的,随着就医次数的增加,信息搜寻成本几乎为零。医院和患者的博弈变成了重复博弈,患者和医院的距离成了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城市中一个住宅小区附近的医院便宜 。而商业街区医院收费贵的原因。 5.3.5政府和医院的博弈模型 信息不对称对医疗服务供给方有利。当缺乏必要的制约和平衡机制时,公共机构的败德行为会严重损害到病人的利益。因此,必须通过发挥政府干预作用来解决医疗服务中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医保制度制定过程中,由于要达到政府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也需要尽可能的节省开支因此。 政府的直接管制是一种在市场、企业的社会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的现实选择或替代选择。主要作用体现在:第一,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医疗服务信息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由于医院和患者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卖者的信息提供不足,公众搜寻信息的途径缺乏,使这一公共物品缺乏公用性,找熟人就医也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信息 选择医院也罢,这种分别独立的信息搜索行为都造成社会成本的无谓增加。只有建立集中的信息搜寻、信息披露机制才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二,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相对于医疗服务机构,患者对医疗服务价格掌握的信息远远低于医疗服务提供者,可能对常用的药品价格能有所了解,但对那些进口药、不常用药品的真实价格却缺乏了解。使得医疗服务机构能够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牟取暴利。因此,要降低医疗服务中医院的败德行为的个重要措施,还在于建立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实行医药分家,从制度上彻底切断药品销售和医疗机构问的联系 。 第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信息透明度单靠外部的监督制约,其成效是有限的,同时这样也增加了成本。因此,必须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予以解决。只有当所获得的报偿能使人们继续为别人服务并且他们不会被迫与别人分享自己挣得的报酬时才能激励经济行为主体从自我利益出发为他人服务务。在医生自身的正当利益没有得到完善提供的情况下指望他们为实现患者利 益最大化而奉献恐怕是一相情愿。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医院医生收入分配制度。在医疗服务中引入医生收入与所开药品价格脱钩的措施可以促使医生提供适度医疗服务。可以考虑以病人的评价以及医疗效果作为医生收入的参考因素。政府与医院问的博弈可以看成是一种典型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可以看成是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参与人是政府和医院,政府有两个战略:管制和不管制;医院也有两个战略:过度医疗与适度医疗。博弈的扩展表达式如图2,其中数字表示效用。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若医院采取过度医疗战略,政府的最好策略是管制,否则政府的威信和声誉会受到损害。若医院采取适度医疗战略,政府的最好策略是放纵。但是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当分析出医院以什么样的概率过度 医疗时政府采取管制策略时,结论对我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