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1页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2页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3页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4页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摘要: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傲慢与偏见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讽刺手法对傲慢与偏见中四桩婚姻的描写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对这些情节中讽刺艺术的分析,我们既可以窥探到作者的爱情观,同时也能揭示该小说文学魅力之所在。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讽刺艺术爱情观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生动反映19世纪初英国中上阶层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爱情婚姻态度的小说。小说围绕贝奈特太太一家,描述了四起不同的婚姻,分别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宾利和简、柯林斯和夏洛特、威克姆和莉迪亚,并顺带描写了贝奈特夫妇的婚姻生活。表面上,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爱情小说,实际上,通过反讽的运用,奥斯丁批评了当时社会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从开场到结束都贯穿着财产、地位与婚姻这个主题。小说一开场,作者就直接用言语反讽把主题烘托出来。卷首第一句“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看似是对事实的描述,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广泛认同。但紧接着的第二段却进一步描述道:“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言语层次上的反讽意味就昭然若揭了。这个开头影射了贝奈特太太一直想把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想法,因此,尼日斐花园刚搬来一个有钱单身汉,尽管人们对其一无所知,她都急着把他摆在了嫁女儿的如意算盘上了。更具体地说,不是有产业的单身汉非得娶位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总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从这个开头开始,作者就运用言语反讽凸现小说主题,把婚姻和财产紧密结合了起来。随着情节的展开,感情的纠葛随之发展,反讽的手法也一直如影随形,最终完成了一桩又一桩的婚姻。一、柯林斯和夏洛特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是卷首这一真理的第一“反射”。奥斯汀对于柯林斯先生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是充满讽刺意味的。描写柯林斯先生的第一段话对他评价并不高:“柯林斯先生并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一身兼有了骄傲自大和谦卑顺从的两重性格”。第二段就直接和小说主题“婚姻”相结合了:“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幢好房子,一笔可观的收入,想要结婚了。他原是想要在他们府上找个太太,为的是将来继承她们父亲的遗产时可以问心无愧。”所以小说中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情景反讽。到了浪博恩后,他就留意起班府的女儿们,并最终向伊丽莎白求婚。他的求婚词充满了滑稽的口吻,三条结婚的理由不是为了自己,就是得益于别人的劝告和为社区立榜样,而丝毫未提婚姻的前提“爱”。在屡遭拒绝之后,仍不得其解。这样,整个细节的安排就是针对柯林斯所用的情景反讽。并且这一讽刺并未立即结束,在遭拒两天后,柯林斯先生成功地向另一位女士夏洛特求了婚。夏洛特虽然知道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爱,同他相处实在是件讨厌的事,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空中楼阁”。不过她还是要他做丈夫,因为“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奥斯汀故意安排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对把婚姻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跳板”现象的反讽。二、威克姆和莉迪亚小说的第二桩婚姻就是威克姆和莉迪亚的结合。如果说在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中,奥斯汀还有一丝同情的话,对这桩婚姻,奥斯汀是充满不满与批评的。对于两人的言语和举止,奥斯汀大量运用了言语反讽的手法。威克姆出场时给人的印象是眉清目秀、身材魁梧、风度翩翩。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其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真面目就暴露无遗了。在小说前半部中,威克姆的注意力从伊丽莎白转移到拥有几万英镑的金小姐,小说后半部他为了一己之乐和躲避债务,拐带了莉迪亚出逃。一幕幕场景一次次地证明了其可人的外表与其卑吝的本性的鲜明对比。与之相对应,莉迪亚是一个思想空虚、头脑简单、喜爱卖弄风情、单纯追求自己享乐和兴奋的人,她生平最爱的就是永无休止地在驻扎在附近的穿红军装的军官面前卖弄风情。他俩的私奔可不是为了追求爱情,而是威克姆出于逃避债主追债,同时在出逃过程中又有个女人陪伴而已。后来,在达西用金钱帮威克姆还债并给了他们一笔钱以后,威克姆才同意和莉迪亚结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俩返回莉迪亚家里时,两人都无丝毫羞愧之意。作者还借用莉迪亚和她母亲的对话把反讽的语调在读者面前展露无疑:莉迪亚对自己的婚姻和结婚方式非但十分满意,还邀请母亲和姐妹们一起去看她,这样她就可以轻易地在丈夫的狐朋狗友中为所有的姐妹们物色“好丈夫”。因此,从文本来看,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就是对一味追求情欲诱惑和金钱至上的婚姻的一种讽刺。三、宾利和简宾利和简是书中幸福的一对。表面看来,作者对这两个角色并无讽刺之意。但是他们的婚姻也是世俗的漂亮女士和有钱男士的结合,正印证了小说一开始的那条充满反讽语气的“真理”。所以,从小说主题结构的角度来说,他们两人完全可以被放置在小说中心人物的位置,但是奥斯汀却故意不把重点放在这里。虽然两人都有其个人魅力、有自尊、有一定的社交风度和一定的判断力,但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缺乏一些洞察力和自信。简对于宾利有炽热的爱,却在表面上不露痕迹,她误信宾利已不爱她而灰心丧气,这些都表现了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去争取个人的权益,去抵制社会其他力量的阻挠。另一方面,宾利又轻易屈服于周围对简社会地位的批评。这都体现了两人懦弱的一面。他们彼此深爱对方,却缺乏追求幸福的勇气和毅力;没有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相助,两人就很可能最终走不到一起:这种情节安排也蕴涵着作者的反讽在内讽刺那些漂亮女士和有钱男士,表面上在社交界被人尊重,被认为人品优秀,可谓完美,实际上却只是懦弱的、被别人所轻易左右的木偶型人物。四、达西和伊丽莎白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小说中最成功的一桩婚事,虽然整个过程充满了情景反讽。起初,两人似乎并不彼此喜欢,似乎他们是完全不可能结合的,可结局出乎意料,两人最后彼此吸引、相爱并结婚。这种情节安排是对18世纪传统浪漫小说的一种“叛逆”。传统的爱情小说,男女主人公完美无瑕,一见钟情。而傲慢与偏见的安排却截然相反,让各自的缺点在相互见的第一面就暴露出来。达西刚出场是一个英俊、富有,但被人们称为傲慢、冷漠且没有礼貌的家伙。而伊丽莎白则尚未漂亮到打动达西的心,并且习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的缺点。虽然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伊丽莎白不知不觉以自己的机敏、诙谐吸引了达西,且使达西终于跨过两人地位和出身间的鸿沟向她求婚;但她还是出于一开始对达西的成见,拒绝了求婚,并声称在天下的男人中,她最不愿意结婚的就是像他这样的人。这种情景安排和遭拒结局,既是对当时上层社会中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的一种讽刺,同时也是对达西的傲慢性格和伊丽莎白的偏执己见的讽刺。而最后的结局是他俩成功地克服各自存在的傲慢和偏见,成为幸福的一对,这仍然是种典型的情景反讽,即实际发生的事情超乎预料与想象:虽然伊丽莎白起初出自于个人的偏见加上意气用事拒绝了达西,但最终她还是嫁给了有财富有地位的单身达西。金钱和地位仍是这桩婚姻的基础。同时,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合的整个过程中,反讽场景随处可见。彬格莱小姐为了讨好达西,对根本不喜欢的阅读假装很有兴致,在达西面前捧着书本哈欠连天,却还说阅读是最令人愉悦的消遣方式。另一个典型的反讽人物就是咖苔琳夫人,奥斯汀特意安排了咖苔琳夫人亲自到班府找伊丽莎白,要她澄清和达西订婚的谣传。咖苔琳夫人此行的目的是阻止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合,结果反倒在两人之间传递了爱的信息,坚定了两人结合的愿望。可见,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把她的反讽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奥斯丁对四桩婚姻和那个时代下具有典型特征的一些人物、事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讽,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恋爱婚姻不仅与财产和地位相关联,更应建立在感情和理智的基础之上。奥斯汀曾把自己的创作比作“在二寸象牙上进行精心雕凿”,因为她所写的小说都是小题材,描写的尽是乡间村庄里三、四户人家的家务事。傲慢与偏见也就涉及了几户体面人家间的交往,平凡而琐碎,没有慷慨激昂的抒情,也无惊心动魄的场面,却深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奥斯汀通过对小说的四起婚姻和几个人物反讽式地雕凿,出乎意料般全面兑现了卷首那条“真理”,小说的艺术魅力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这就是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学习借鉴的一个原因吧。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