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doc_第1页
道德经讲义!!!!.doc_第2页
道德经讲义!!!!.doc_第3页
道德经讲义!!!!.doc_第4页
道德经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道的变化无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道,可以叫道,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名,可名,可以叫道这个名,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六十三课混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大又可以叫逝,也可以说是很远,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这就说明了,道不但大而且作旋转运动,并不断变化,名字也不断改变,既可以叫这个名,又可以叫那个名,实际就是没有名,所以无名就是道,道也叫无名。二、无名与有名的关系【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它的空间就叫天,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无名的道(宇宙)产生出来的天和地。【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再产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六十四课反者)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这种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气冲阴阳、冷热胀缩变活泼,伸缩自然成动作,动作协调生命活。 三、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六十八课有始)天下有个开始(道),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既然有了母亲(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万物)。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再返回去守住母亲(修道修德),终生不停。人为万物之灵,他就作为万物(修道修德)的代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第十一课天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常有欲,以观其徼】: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静,要么什么也看不到,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修德,一个没有私心欲望,一个有私心欲望,其结果各不相同。【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欲和无欲的两者都在叫玄,但玄的内容大不相同,有欲的在表面玄、门外玄;无欲的在道里玄、门内玄。玄是一种前进的形式,成为螺旋式的上升;各种行业,即七十二行,行行都有门。这个门,就是进入大道之门。所以,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门。奥妙之门多得很,只要苦炼就能进。 第二课 闻 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建言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质真若储。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却无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一、人对道的态度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听了讲道,没有话说,勤勤恳恳地去修炼。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听了讲道,时信时不信,兴趣来了,就拿本道德经读读或背背。如果牌友来了,三缺一,正等你去打牌;舞伴来了,赶快去跳舞,就把道德经忘到九霄云外了。 3、【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听了讲道,人不能自私自利,要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他就哈哈大笑,这算什么道哇,老一套,如果不笑,那就不是道了。二、建言者的反映 有建言者:有爱谈别人的人,即背后议论别人的人。1、对修道者的反映:【明道若昧】:明白道的人,他能预计事物的发展,别人就说他是疯子、愚昧;【进道若退】:修道修德长进了的人,处事为人要忍让,不与人争斗,别人说他没有用,不去争先反而退步了;【夷道若堆】:刚开始修道修德的人,前面的困难重重,路障成堆。 2、对刚开始修道者的反映:【上德若谷】:德高望重的人要熟背道德经,别人说他变成了书呆子,掉进了深谷;【大白若辱】:清清白白的人,别人还要骂他、侮辱他;【广德若不足】:德越广博的人,越虚心处下,别人说他越感到不足;【建德若欲】:建成的德,人家主动做好事,扶老携幼,助人为乐,别人说他是私欲,表现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质真若储】:只有货真价实的德,才能长期坚持修下去,否则,别人一说东道西,就认为:好心不得好报,算了,不干了。 三、道的四大表现 1、【大方若足】:人分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六种,任何人都可以求道,只要你求,道就有助于你,所以,道是最大方的,只要你按道德经去做,就能满足你的心愿。 2、【大器晚成】:大器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完成,凡是要做成一件大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3、【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不常听见的,超新星爆炸,声音可大呦,还有比这更大的声音,如果你听见了,你也不存在了。 4、【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往往是看不见的,宇宙就是道,它有多大、形象怎样,你看见了吗?没有,所以大象是无形的。【道却无名】:道确实找不到合适名称的。 四、对修道者的希望 【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对修道的人,要做到善始善终。 第三课 善 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一、道与人、物的关系 【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事万物中最奥妙的。因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各物种不管它有多么美妙,追溯其本源,归根结底还是道,道既能产生这么美妙的东西,那么道就是最奥妙的了。 【善人之宝】:善人的无价之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六课大怨)天道是不认一家亲的,因为一家人中有善人,也有恶人,我们只能对善人亲,不能对恶人亲,虽是一家人也不能助纣为虐,同时一家人中善人、好人太少,所以应该以天下善人为亲。善人的本性是符合道性的,所以道就帮助善人,为善人的无价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求之,方可得到一定的保护。不善之人就是坏人和恶人,他们坑害的人不少,坏事做得太多,偶然良心发现,愿做一点好事,求道保护,这时道将给以一定的保护。 二、人的言、行的表现 【美言可以市】:美言可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人的本性就喜欢听好听的话,别人说真话,一针见血刺到痛处,反而不高兴,恨别人,所以,骗子的美言就有了市场,他就可以骗人了。【尊行可以加人】:尊贵的行为可以作人的榜样。做善人,对人和蔼可亲,乐于帮助别人,多做善事,有利的事让别人,不争不斗。人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学习的榜样。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对待不善之人,坏人和恶人,有何理由要抛弃他们呢?我们只能帮助他改恶从善。三、高官厚禄,名利地位都是暂时的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故在立天子,即皇帝登基、封王、封相的大典上,虽有赠玉玺,挂帅印的生杀大权,献驷马千乘、万乘贵重之礼,即有高官厚禄,还不如坐着修道,清静无为好。 四、修道的好处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道的理由何在呢?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虽不能说有求必应,但总会有些收获,虽然每次收获不大,但长此以往,按道德经要求苦修,大道可成矣!有罪过的人求之,有可能避免一些邪恶,改邪归正。 【故为天下贵】: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 第四课 建 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一、德厚牢不可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的德很厚了,遇到任何大风大浪都不会动摇。例如,会搞建筑的人,其建筑不容易损坏;善于抱持的人,抱住就不易逃脱。二、祖宗有德祭不停 【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为什么子孙会祭祀不停呢?我们的祖先,有很多人道德水平很高,无私无畏地作出了许多丰功伟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子孙就祭祀不停。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人修道修德,要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对道有深刻理解,有极大的恒心,他的德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一家人修道修德,要做好事大家一起干,所以积德很多,他们的德一家人用有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一乡人修道修德,大家都不勾心斗角,互相帮助,人与人的关系很好,他们的德就能长久。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一国人修道修德,这个国家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天地相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富裕。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天下之人都来修道修德,人与人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安定祥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是人间天堂,德就将普照天下。 三、修与不修比,方知修的奥妙 【故以身观身】:故人与人比,修的人,助人为乐,身心美;不修的人,自私自利,心衰竭。 【以家观家】:家与家比,修的家,和睦相处,德有余;不修的家,家庭纷争,闹不停。 【以乡观乡】:乡与乡比,修的乡,团结友爱,德乃长;不修的乡,四分五裂,各干各得。 【以国观国】:国与国比,修的国,国富民强,德丰厚;不修的国,战争不断,民遭殃。【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比天下,天下的人修,人间天堂,德普照;天下的人不修,天下第一,自封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之所以知道天下会是这个样子。【以此】:就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求发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天上地下自分晓,比出人间天堂,修德个个踊跃。 第五课 乐 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一、如果你掌握了大象(道) 【执大象,天下往】:如果你无私无欲地修道修德,得道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于你,向你学习。【往而不害,安平泰】:人来了,没有什么害处,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待来客,他们都能平安地生活。 【乐与饵,过客止】:有好听的音乐、好吃的食品招待客人,使过路的人,看到这样殷勤好客都不想离开了。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道的很多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道用语言讲出来,却是淡而无味。二、得道就可视、听、用【视之不足见】:想看它是看不见的,不修的人就是这样,修得好的人,就能观察道的奥妙。【听之不足闻】:想听听,也听不着,不修的人什么都听不到,修得好的人,能听到美妙的音乐。 【用之不可既】:在用它时,是用不尽的,道生万物,万物都靠道滋养,生、老、病、死都是消耗道的能量。 第六课 劝 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国家爱好和平,人民拥护 【小国寡民】:国家小,百姓不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是小国,所以,人民也不多。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纵然有各种兵器,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刀枪入库,并不经常使用它,国家不打仗,爱好和平。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样即使百姓受重刑而死,也不愿离去。因为国家爱好和平,人民犯了罪,情愿死在这个国家,也不愿逃离。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湖泊,有船舶,车马,但没有人去乘坐逃跑。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军队,也不陈兵布阵,准备打仗,军队也无用武之地。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一片和平景象,使人民好像又回到过去结绳记事,无争斗的时期一样。那时人群在一起,为了抵抗自然灾害,与野兽争生存。所以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 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 【甘其食,美其服】:人民有好的吃,并不是过结绳记事时期,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也不是去穿兽皮、披树叶,而是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可以,有美丽的衣服穿。 【安其居,乐其俗】:人民有安逸的居室,住得宽敞明亮。人民有满意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工作也很满意。 三、邻国和平共处,不争斗、打仗 【邻国相望】:邻国经常相互看望,人民互相往来探亲访友,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来往。 【鸡犬之声相闻】:邻国之间的鸡犬之声也能相互听见,这表明国界也是一片宁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始终和睦相处,不相往来争斗,不打仗。 第七课 悟 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一、取天下的要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治国要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任人唯贤,勤俭治国;如果遇到外敌侵入的时候,用奇袭的方式出兵,即出奇兵制胜;不太看重,若无其事地就可取得天下,不要整天去想夺取天下,否则,就会导致扩军备战,跟邻国争地盘、打仗。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人民生活富裕了,国富民强时,别人自然会来归顺于你。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看待这些事的。二、事物的两面性【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贵人多嫉妒别人,饱暖思淫欲,贵人们吃饱喝足了,看到别人比他好,自己就千方百计地要超过他;但广大人民又很贫困,吃不饱穿不暖,整天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时间去嫉妒别人。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民手里武器越多,国家越混乱。大家都有武器,谁遇到不满之事,可以随意杀人,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民的技巧越多,高、精、尖技术越好,想象不到的东西,奇异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制造出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制定的法令越多,盗贼也越多,你制定的政策再好,盗贼也会想出对付的方法。 三、这就是治国之道。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故圣人说得好:我不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多做些样板摆在那里,让大家看,这样人民自然会感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爱好清静,人民也守静,不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去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不强迫大家今天做这,明天做那,则人民自然会富足。【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欲望,大家都没有欲望,不奢侈浪费,则人民自然很纯朴。第八课 上 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一、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不到处吹嘘 ,所以他就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没有多少德的人,怕说自己没有德,如果谁说他缺德,他就要与谁拼命,骂别人,甚至于打别人,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没有德。二、德的好坏,行为是准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什么也不要做,最后什么也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德高望重的人,经常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当他要去做的那件好事,别人向他学习早就给他做了,所以勿须自己动手,什么事都能做得到。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少德的人,遇事争着去做,想出风头,表现自己,真的动手去做时,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无法克服,结果什么也做不好。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最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没有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你做事我放心。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最讲义气的人要做的事,那是很有限的,超过了哥们义气的范围,损害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就不干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光讲表面礼节的人去做一件事,总是做不好,遇到困难就撒手不干了,批评他的时候,只好举起手臂大嚷大叫,强调客观原因,推卸责任。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节都不讲的人,即是坏人和恶人,对忠诚信义都看得很淡薄,他是制造混乱的祸首,搞得越乱越好,趁混水好摸鱼。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先知先觉的人,即预言家,他得到的是大道之精华,他的预言,在当时别人说他愚昧、神经病、疯子,只有在后世证明了,后人才封他为预言家。 三、修德不进则退 【故失道而后德】:故失去了道的人,然后再去求德。修道要大公无私,舍己救人,要求太高,做不到,修修德算了吧。 【失德而后仁】:失掉了德的人,然后才去讲仁爱。修德要我为人人,不要人人为我,只要求我帮助别人,绝不能图回报,全都报怨以德,难做,讲讲仁爱行了。 【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仁爱,然后才去讲义气。大家都平等、自由、博爱,我爱人人,别人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但我有困难时,却没有人来同情、帮助我,还不如讲讲哥们义气。 【失义而后礼】:失掉了义气的人,最后只好讲讲礼节。讲哥们义气,老大总是争强好胜,有利的事都是他们占便宜,自己老是吃亏,划不来。讲讲表面礼节好,这样只需点头哈腰,不蚀本。 总之,要提高道德水平,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能放松,一放松就会不断下滑,以至不可收拾,最后招致彻底失败。 四、修德的态度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所以修道修德的人,总是把道德摆在重要位置上,并不轻视它。把它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呢?我们工作的人,必须工作第一,学生必须学习第一,在完成工作、学习任务之后,才能考虑它。 【处其实,不居其华】: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在熟背道德经之后,凡符合道德经的事就做,不符合道德经的事坚决不做,并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 【故去彼取此】:故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不符合道德经的,不讲礼的东西去掉,采纳道德经的精华。 第九课 绝 学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一、绝学与不绝学、善与恶的差别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里,在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你必须去学习那些害人知识,偷偷摸摸,杀人放火,打架斗殴的本领,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得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俭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不学习害人知识,不去害人的是善人;学习害人知识,专去害人的是恶人。结果是善人与恶人,这两者差别又如何呢? 二、天灾人祸难躲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人都畏惧的事,那是什么呢?天灾:洪灾,狂风大作,暴雨不停,汪洋一片,淹死万物;旱灾,晴空万里,烈日当空,赤地千里,万物枯死;地灾,山崩地裂,地震、地陷。人祸,人与人争斗的最高形式,就是打仗,你杀我,我杀你,血流成河,这些一定要避免其发生,一旦发生了呢? 【荒兮其未央哉】:灾区万物都要遭到破坏,一片荒凉的景象,没有殃及的人很少!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幸存下来的人,虽然人们来来往往,为生存忙碌奔波,但他们心里,如坐大牢一样地痛苦,有的搞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心情如春天登上高台那样孤独。三、老子救灾无归属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独有我好像坐在船上而未受其害,因为老子道大,这点灾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如婴儿还未出世一样的安全。 【乘乘兮若无所归】:乘坐的船飘飘摇摇无所归宿。人民遭了灾,老子乘船到各处去救灾,这里救了,又跑到那里救灾,飘飘摇摇何处是归宿呢?没有归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被救了的人怎样呢?吃的住的穿的用的,人人都有剩余。唯独我还感到不够,唯独老子救人还感到救得不够,还有很多人等着他去救。 【我愚人之心也哉】:用我的愚昧去满足人民的心愿。老子不顾自身的死活,不停地舍己救人,从人道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愚蠢的,但老子情愿用自己的愚昧去满足人们的心愿,不断地去救人。 四、宇宙之灾,救不停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在这混沌的宇宙里,在各银河系,各恒星系和星球体里,一般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累得昏昏沉沉,因为整个宇宙的灾害,都得靠老子去救济。【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仔细地观察人们,大家心情都很舒畅、快乐。闷闷不乐的只有我一人,因为要改天换地,颠倒乾坤,只有老子办得到,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地考虑、操办。 【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海风吹在海面上,实际是没有休止的浪费。把这些浪费了的自然能量,用来救助灾民。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众人都有归宿,被救的人,衣食住行都解决了。独有我没有归宿,还有很多灾区等老子去救。 【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唯独我与别人的欲望不一样,别人只要解决了衣食住行,就可以生存了。老子却要经常调整宇宙,星系中的各种问题,还要赈灾救人等,他不食人间烟火,贵就贵在食自然之气,即阴阳五行道气。 第十课 为 道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一、为学者 【为学者日益】: 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 二、为道者 【为道者日损】:修道修德的人,一是修身,身体是靠大脑指挥,所以修身是靠大脑思维的方法。二是修心,修心的关键是靠信息,所以修炼的知识越少越好。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心时,大脑思维的修炼知识,只少了不行,还要少,少到什么程度呢?以至于没有最好。修心时,开始什么都不会,因为大脑不思维了嘛!慢慢习惯于信息指挥,修到后来什么都会。 三、以无事取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第十一课 天 道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一、修天道,知天下【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如我们现在发射的空间站,它是越过大气层,脱离了地球,在恒星(太阳)系的天空里,绕地球旋转,那么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它都知道。在空间站,还可以看到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那就是太空即银河系的情况。修到天道,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二、人道见多识广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为了实现见多识广,只好云游天下,这样就看得多,生活知识广。但对道德来讲,它是修出来的,不是靠走出来的,所以走是走不出来道德的,当你越走越远的时候,对道德的知识,知道得越来越少。 三、道德修好了的人,圣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修得好的人就叫圣人,所以圣人不需要走出去就可知道一切,勿须看到那个物体就叫得出它的名字来,勿须动手去干那件事就会获得成功。第十二课 治 国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一、古时善治国者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候善于治国者,都是修道修德的人。黄巢时期,人在树上巢居,后来下地,钻山洞穴居,这都是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如果你没有能力就无法生存。【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治国并不看人民智慧的多少,不能说人民知识水平高,这个国家就治得好。例如,有些国家,人民的知识水平很高,但国家问题多得很,也没有治好。治国的关键,是将人民的愚昧解开。有的人认为:没有知识的人才愚昧,有知识的人就不愚昧。非也,有知识的和无知识的人中,都有愚昧的,如书呆子,除了死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了。如果使所有愚昧的人都不愚昧了,这个国家就好治了。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多。人人都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都要别人听自己的话,却不愿听别人的话,所以就难于治理。二、治国之道1、【故以知治国,国之贼】: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过去的皇帝说话就是圣旨,不管正确或错误,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诛九族。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 2、【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三、正反模式不忘【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懂得这两种治国之道,心里就有了个好的和坏的模式,经常用好的这个模式治理国家,这就叫做玄德。 四、玄德之君,国乃大顺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看到了与万物对应的另一面!对万事万物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必须看到它的反面,这样看问题就全面了,处事能力就强了,那么治理国家就极其顺利。 第十三课 可 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一、道德不是吹出来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吹嘘自己的道德水平高,这才是德高望重的人;爱夸耀的人,实际没有多少知识,经常吹嘘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德的人。 二、修玄同之法 【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把各关窍塞住,关闭进出气门,即塞住四万八千个关窍,关闭八十一个气门,为什么呢?因为炼精化气,把精化成了真气,就容易外泄,关闭了不让精气神外放。 【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把分散的光集中起来,开始是分散的亮点,然后把各亮点慢慢地集中,就形成了强大的光柱,在光柱里,好象有灰尘混在一起,这就叫做玄同。 三、修道必修德 【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固然青色的光是不容易得到的,稀疏的光得之也不容易,凡物都有光,各物的光色不一样,人体七色光谱照身上。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得到了也不要太高兴,太高兴就产生骄傲情绪,一骄傲就会得而复失。没有得到也不要害怕,虚心按道德经要求做,自然能迎头赶上。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得到了要珍惜它,得之不易,不能随便浪费。没有得到的人也不要轻视他,应该耐心地帮助他不断地提高,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 第十四课 尚 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一、人道三不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专门注重贤德的人,人民就不会你争我夺。如果大家都去注重贤德的人,也注重访贤、装贤、造贤、假冒贤德的人,大家就会争斗不休。 2、【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看重难于得到的物品,则民间盗贼就会减少。如铁器时代,铁是很难得的稀有贵重之物,大家都想得到它,看重它,如果得不到就去抢、去偷。如今铁生产多了,大家都不看重它,满地皆是,谁还去偷呢?要求你去拣废钢铁,别人还得拿钱请你,你还不愿意。 3、【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不看见心里所想又得不到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就不会分散。有的人电影看多了,高消费、高享受自己条件又不够,但总想去试试,怎么办呢?所以整天都在想方设法,去借钱,借不到就偷,偷不到就抢,走上犯罪的道路。二、圣人之治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治理的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心要虚静,即心要守静,不要时东时西,到处乱窜;腹要充实,即丹田气要足,有的说我经常都想到气沉丹田,这是不对的,要自然地丹田气足,该足则足,不应超出,不要有为地去足,如皮球过饱和气足,只有爆破才满足。【弱其志,强其骨】:追求要很少,大脑不要胡思乱想,专门想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就增加了负担,不追求负担就没有,坚强其筋骨,这样身体自然就坚强有力。三、没有做不到的事【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常使人们去掉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即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去想它,想而无用,反有害。使无知的人,也不要去做。 【无不为,则无不治】:只要按上面这些要求做到了,最后没有做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 第十五课 五 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五行、五位伴五色1、【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祥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除青、橙难得外,五色可得。五色是伴随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及东、南、西、北、中五位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西方庚辛金。金属五行,西属五位,产生的紫光属五色,红、绿、黄、蓝、紫,五色光看来使人眼花缭乱。 2、【五音,令人耳聋】:各种音响,震耳欲聋。这里的五音是不是讲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呢?不是,而是讲的声、光、调、音、神五音,综合五音信息自分明。东方甲乙木,木属五行,东属五位,植物一片绿,产生的绿光。3、【五味,令人口爽】:各种味道,吃起来很爽口。这里讲的不是酸、甜、苦、麻、辣五味,而是凡物皆有味,各种味道皆有异。北方壬癸水,水属五行,北属五位,水养万物长,产生的蓝光。4、【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野外奔驰狩猎,活蹦乱跳的动物,当场毙命,心里有点疯狂之感。南方丙丁火,驰骋火旺,火属五行,南属五位,红光红似火,产生的红光。5、【难得之物,令人行妨】:贵重的东西,人人都想得到,得不到就偷、就抢,使人防不胜防。中央戊己土,难得土长,土属五行,中属五位,杏黄旗中央,产生的黄光。 二、圣人实腹空目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圣贤之人,首先是充实自己的腹,即丹田气要足,而不是为了想看见什么,故去掉后者,采用前者。 第十六课 无 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天、地、阴、阳各界,各管各的,互不干扰,否则就会搞乱。如果需要道来干预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二、侯王守静,物自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侯王如果能保持守静,即修道修德,不去破坏自然环境,万物就将自然进化,自然进化,而无任何外界干预,那么万物就将自然繁殖生长,欣欣向荣。三、老子命名:无名之朴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将给万物自然生长繁荣的景象,命名为:无名之朴。无名就是道,也就是道之自然。无名之朴这名称的意思是什么呢? 【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要达到道之自然,还是要去掉私心和欲望,不勾心斗角,修道修德才能守静。侯王带领老百姓都来守静,这样天下将自然稳定。 第十七课 不 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谓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一、道大了好不好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说我道大了不好,为什么?你那大的道为何不给些我呢!不满足我的要求呢!所以不好嘛。如果要救命时,你的道越大越好。【夫唯大,故谓不肖】:我就是大了一点嘛!所以大家都说我不好,道德是靠自己苦修出来的,不是别人给的。 【若肖,久矣其细也乎】:若大家都说好,惟一的办法,是陪大家一起玩,一齐打牌、钓鱼、跳舞,不修道修德了,久而久之也变得和大家一样了,没有道了。二、修道修德的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这是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具备的,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 三、按三宝做,受益匪浅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有的人不愿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四、不按三宝做,大祸就临头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如果没有慈就只有勇敢,遇到坏事你也勇敢地去做,结果害人更多。没有俭就只能广种薄收,你广做好事,遇到恶人你也帮助他,结果害的人更多,助纣为虐。不愿居其后就只好抢先,大家都争先,最后只好争得头破血流,结果是自取灭亡。 五、为人慈善,天救之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如果为人慈善,在战场上必定打胜仗,你对士兵慈善,打起仗来,士兵就为你出力、卖命,打胜仗。守城时则很稳固,你对市民慈善,军民一条心,守城稳固又放心。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遇到厄难时,上天将救助于你,以慈爱之心保护你。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你为人慈善,按三宝的要求来做,是祸也躲得过。 第十八课 畏 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一、畏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挨饥受饿,到了临死关头,对死都不怕了,为什么要用死去恐吓呢!那是吓不倒的。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如果你使人民经常处于怕死的状态中,如殷纣王朝时期,纣王施暴政,人民处于怕死的状态中,那纣王就是一个奇怪之物。象这样的奇怪之物,我将把他捉来杀了,敢不敢呢?为民除害,好得很!二、司不司杀【常有司杀者,杀】:常有叫别人去杀人的人,本来他想要杀某某人,但自己不愿动手去杀,找杀手去杀,他躲在幕后指挥,这样的人应该杀掉。【夫代司杀者,杀】:叫你杀人,你就去杀人的人,自己不加思索,这人该不该杀,你就去杀了,这样的人也应该杀掉。 【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代司杀者就叫做代大工匠斫树。代替大工匠斫树的人,很少有不伤其手的。所以你代替别人去杀人,哪有不该杀的呢! 第十九课 畏 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一、畏不畏威【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人民不怕威胁时,你说抢粮食,抓住要坐牢、杀头。老百姓饿死,不如饱死,大家不怕死了,那么大祸即将临头。过去修道修德到一定程度,就要进山修炼,在深山老林就会被毒蛇猛兽吃掉,这种威胁你怕不怕呢?有功能就不怕。二、压不压【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老子在民间生活了一百二十年后,乘牛西出嘉谷关,进入深山老林修炼,渺无人烟,所以居处无人打搅,来去自由,日常生活又不受任何约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我为何没有受到压迫呢?是因为没有人来欺侮我。【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圣人明白这个进山的道理而口里不说,虽然也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被毒蛇猛兽所袭击,食野果、吸自然之气,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故舍其后用其前。如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看重了反而不好。 第二十课 善 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 一、圣人为人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没有私心、欲望,所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二、修善德之法 【善者,吾善之】:善良的人,他对任何人都很好,所以我和气地待他,一般的人都做得到。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善良的人,即对坏人和恶人,我也和气地待他,这就很难了。首先他对你态度就很凶,甚至于害你,这时你必须忍得住,忍的程度,就是你修德的程度,表现出对他的态度,是和气地待他,还是针锋相对,面善心恨,就看出你善德如何了。三、修信德之法【信者,吾信之】:讲信用的人,就是言而有信,说得到就做得到的人,我信任他,这是一般的人都做得到的。 【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就很难了。明明知道这个人不讲信用,我可以帮助他改正错误,所以我信任他;另一方面是我要用他,但又不信任他,怎么办呢?一是我看着他做事,二是找个人盯梢,其结果很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点都做不到,还谈得上修信德吗?四、圣人助人有精神【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圣人呼吸之气就是阴阳、五行道气,谁吸了它,精力就非常充沛。【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人的手足是四梢,精气都贯注到手指尖、脚指尖了,那不是全身都贯满了吗!所以老百姓精神充沛,做事力足。看到人民有劲,圣人高兴,也像小孩一样开心。 第二十一课 善 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一、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善行无辙迹】:善于骑车的人,过后没有车辙的痕迹。正如会走路的人,在白纸上走过,没有脚印的痕迹一样。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于说话的人,没有废话,真传一张纸,真理只有那么一点,假传万卷书,假话、废话,写万卷书还说不清楚。善于数数的人,不需要算盘,就能一口清。【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门的人,勿需复杂的门栓,勿需现在的三保险、四保险,你就没有办法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打结的人,不受绳子的制约,不管绳子的长短,打成的结,别人就无法解脱。总之,上面所说的都是常见的,平淡的事情,只要你认真地去做,就可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来,各有各的专长。二、圣贤之人,善救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所以圣贤之人,他们的专长是什么呢?经常善于救助别人,所以他不会抛弃别人。要善于救人就要认清救的是善人、好人、坏人、恶人,根据不同情况,给与救助,不管什么人,都不能抛弃他们。【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经常善于修缮的人,可以修旧利废,工作、生活用品坏了,可以修好再用,所以他没有废弃之物。这就是圣人的明智所在。 三、善不善之迷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 【不善人,善人之智】: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于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 【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若不重视这些事情,即好人的表率作用,坏人增长智慧的作用,如果不爱惜这些知识,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实际是极大的迷惑。我们一定要爱惜得到的智慧,这是极其重要的妙着。 第二十二课 宠 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什么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受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