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doc_第1页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doc_第2页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doc_第3页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doc_第4页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 磁 学第二章 有导体时的静电场第二章 有导体时的静电场导体:导电能力极强的物体。绝缘体(电介质):导电能力极微弱或者不能导电的物体。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物体。导体和电介质放入静电场后,静电场不仅要影响导体和电介质中电荷的分布,而且电荷分布变化后,反过来又要影响电场的分布。导体和绝缘体有着完全不同的静电特性,静电现象的一切应用,实际上是导体和电介质静电特性的运用。研究导体和电介质的静电特性以及导体和电介质内外电场分布的图像,具有重要意义。几个常用的术语:总(净)电量不为零的导体叫做带电导体;总(净)电量为零的导体叫做中性导体;与其他物体距离足够远的导体叫做孤立导体。这里的足够远是指其他物体的电荷在我们所关心的场点上激发的场强小到可以忽略。本章讨论静电场中有金属导体存在时的各种问题,并介绍几个新的物理量。1 静电场中的导体一、导体的静电平衡金属导体是以金属键结合的晶体,由许多小晶粒组成,每个晶粒内的原子作有序排列而构成晶格点阵。组成晶体时,晶格结点上的原子很容易失去外层的价电子,成为正离子。而脱离原子核束缚的价电子则可以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自由运动,称为自由电子。金属导体在电结构上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导体不带电或不受外电场作用时,自由电子只作热运动,不发生宏观电量的迁移,自由电子和晶格点阵的正电荷互相中和,因而整个金属导体的任何宏观部分都呈电中性状态。金属导体放入电场强度为的静电场中,金属的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相对于晶格作定向运动,并在导体的一个侧面集结,使该侧面出现负电荷。而相对的另一侧面则出现正电荷,这就是静电感应现象。由此产生的电荷称为感应电荷。相对侧面上的感应电荷电量相等而符号相反。感应电荷在空间必然产生电场,该电场与原来的电场叠加,改变了空间各处的电场分布。我们把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称为附加电场,用表示。空间任意一点的场强可表示为:在导体内部,附加电场与外电场方向相反,只要不足以抵消,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就会继续,感应电荷增加,相应增大,直至与完全抵消,导体内部的电场为零。在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没有定向运动的状态,称为静电平衡状态。导体静电平衡的必要条件就是导体内任一点的电场强度都等于零。金属导体建立的静电平衡过程是静电感应发生并达到稳定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我们不讨论静电平衡过程,而仅讨论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性质。感应电荷激发的附加电场,不仅导致导体内部的场强为零,改变了导体外部空间各处原来电场的大小和方向,甚至还会改变产生原外加电场的带电体上的电荷分布。根据静电平衡时金属导体内部不存在电场,自由电子没有定向运动的特点,处于静电平衡的金属导体具有如下的性质: 整个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在导体内部任取两点P和Q,它们之间的电势差可以表示为因为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电场强度为零,上面的积分必定为零,所以可见导体内部任意两点的电势都相等,整个导体必定是等势体,等势体的表面必定是等势面。 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处处与表面垂直因为等势面与场强方向互相垂直,所以导体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必定与该处的表面相垂直。 静电平衡的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具有以下规律:1、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其内部不存在净电荷,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的表面上用高斯定理证明。在导体内部任取一闭合曲面S,运用高斯定理:因为导体内部的,上式积分为零,必定有,所以导体内部不存在净电荷。2、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其表面上各处的面电荷密度与该处表面紧邻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成正比导体表面是等势面,根据等势面与电场线相互垂直的性质,导体外紧靠表面处的电场方向垂直于导体表面,设导体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为。在导体表面取一面元dS,认为电荷在dS区域内分布是均匀的,电荷面密度为()。包围dS作一柱状闭合面,上下底面均为dS,且与表面平行,上底面在导体表面外侧,下底面在导体内部。由于圆柱侧面与电场强度方向平行,电通量为零;导体内部电场强度为零,下底面的电通量也为零。通过整个闭合面的电通量就等于上底面的电通量。根据高斯定理:因为上底面的法线方向与导体表面的外法线方向一致,且有,所以该处的场强方向垂直于导体表面指向导体外部,故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可表示为表明带电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大小与该处电荷面密度成正比,场强方向垂直于表面。这一结论对孤立导体(孤立导体是指远离其他物体的导体,其他物体对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或处在外电场中的任意导体都普遍适用。注意: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不单是由该表面处的电荷所激发,它是导体面上所有电荷以及周围其他带电体上的电荷所激发的合场强,外界的影响已经在中体现出来。3、孤立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它的表面各处的面电荷密度与各处表面的曲率有关,曲率越大的地方,面电荷密度也越大电荷在导体表面上的分布与导体本身的形状以及附近带电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即使对于其附近没有其他导体和带电体,也不受任何外来电场作用的所谓孤立导体来说,电荷在表面上的分布与自身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函数关系。但存在大致的规律:表面凸起部尤其是尖端处,面电荷密度较大;表面平坦处,面电荷密度较小;表面凹陷处,面电荷密度很小,甚至为零。设两个半径分别为R和r的球形导体(),用一根很长的细导线连接,使两个导体带电,电势为。两个导体组成的整体可以看成孤立导体系,在静电平衡时必定是等势体。假设两个导体相距很远,每个球面上的电荷分布在另一个球面上所激发的电场可以忽略不计,线的作用是使两球保持等电势,线上的电荷分布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每个球可以看作孤立导体,两球表面的电荷分布各自都均匀分布。设大球所带电量为Q,小球所带电量为q,则两球的电势为由两球电势相等,可得,()可见大球所带电量Q比小球带的电量q多。但两球的电荷密度分布为所以可见,电荷密度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即曲率半径越小,电荷面密度越大,小球上的面电荷密度反而比大球要大。应该指出,当两球相距不远时,两球所带的电荷的影响不能忽略不计,这时每个球都不能看成孤立导体,两球表面上的电荷分布也不可再看成均匀的。同一球面上各处曲率半径虽然相等,但电荷面密度却不再相同,因此电荷面密度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结论。由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对于可近似看成孤立导体的导体,表面凸起部尤其是尖端处,面电荷密度较大,附近的电场强度也较强。对于具有尖端的导体,无疑尖端处的电场特别强,在导体的尖端附近,由于场强很大,当达到一定量值时,空气中原有残留的离子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将发生剧烈运动,并获得足够大的动能与空气分子碰撞而产生大量的离子。其中与导体上电荷异号的离子,被吸引到尖端上,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与导体上电荷同号的离子受到排斥而从尖端附近飞开。从外表上看,就好像尖端上的电荷被“喷射”出去放掉一样,所以这种现象称为尖端放电。在高电压设备中,为了防止因尖端放电而引起危险和漏电造成的损失,输电线的表面应是光滑的。具有高电压的零部件的表面也必须做得十分光滑并尽可能做成球面。与此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利用尖端放电。火花放电设备的电极往往做成尖端形状。避雷针就是根据尖端放电原理制造的。当雷电发生时,利用尖端放电原理,使强大的放电电流从和避雷针连接并良好接地的粗导线中流过,从而避免了建筑物遭受雷击的破坏。在离子撞击空气分子时,有时由于能量较小而不足以使分子电离,但会使分子获得一部分能量而处于高能状态。处于高能状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总要返回低能量的基态。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要以发射光子的形式将多余的能量释放出去,于是在尖端周围就会出现黯淡的光环,这种现象称为电晕。二、带电导体所受的静电力设是导体表面含P点的小面元,是P点的电荷面密度,则(作为一个电荷为的点带电体)所受到的静电场力为其中是除了外所有电荷在P点贡献的场强。设P1是从P出发沿着导体表面法向稍作外移所到的点,则P1点的场强为它可分解为两部分,其中是在P1的场强,是除了外的电荷在P1的场强。因为P1可任意靠近P,对它而言可被视为均匀带电无限大平面,则,于是, P是带电面上的点,场强在P点有突变,但这里是指总场强E。由于激发分场强的电荷已不含的电荷,在P点是连续的,既然连续,相距极近的点P和P1的就相同,则则 这就是导体表面任一面元的受力公式。把该式沿着导体表面作积分便可得到整个导体所受的静电力。讨论:导体表面内外的总场强可看成两部分构成,和的矢量和。P1在导体表面外侧时,则;当P1在导体表面内侧时,而的连续性使仍成立,则;总场强在导体表面一点的突变完全是由含P的小面元的场强突变造成的三、有导体存在时静电场的分析与计算把导体放入静电场,就会因电荷的重新分布而使电场发生改变,直到达到静电平衡,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以及周围的电场分布就不再改变了。这时的电荷和电场的分布可以根据静电场的基本规律、电荷守恒以及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加以分析和计算。书中的例题列出了典型的导体改变电场分布的情况。导体静电平衡问题的讨论方法中例1、例2、例3、例4、例5、以及平行板导体组例题1、22 静电屏蔽利用放入静电场中的导体会因电荷的重新分布而使电场发生改变这个事实,可以根据需要人为地选择导体的形状来改造电场。例如,用封闭金属壳把电学仪器罩住,就可以避免壳外电荷对仪器的影响,可以使壳外电荷在壳内空间激发的场强为零。一、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封闭导体壳就是空心导体,也叫做空腔导体。分为空腔内无带电体和有带电体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空腔内空间无带电体若空腔内空间没有带电体,则在静电平衡下,无论自身是否带电,空腔导体必定具有下列性质: 空腔内表面上不存在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上。 空腔内无电场,空腔内电势处处相等。上述结论可做如下证明:在导体空腔内外表面之间取一高斯面,将导体空腔内表面包围起来,根据高斯定理因为高斯面完全处于导体内部,静电平衡下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所以这说明导体空腔内表面上电荷的代数和为零。但仍需排除空腔内表面上有些地方有正电荷,而另一些地方有负电荷,正负电荷代数和为零的情况。进一步用反证法说明:如果空腔内表面某处,而另一处,空腔内必定有电场线从处发出,并终止于处。由于空腔内无电荷,电场线不会在空腔内终止,而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电场线也不能穿出导体。因此,由内表面正电荷发出的电场线将只能终止于内表面负电荷,电场沿这条电场线的线积分一定不为零,这条电场线的两端点之间有电势差。但它的两端点在同一导体上,静电平衡要求这两点电势相等。因此上述结论与静电平衡条件相违背,这说明静电平衡时导体空腔内表面上必须处处为零,空腔内各点的场强等于零,空腔内电势处处相等。在空腔外面的空间总有电场存在,其电场分布由空腔外表面上的电荷分布及导体外其他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共同决定。总之,当导体空腔处在外电场中时,空腔导体外的带电体只会影响空腔导体外表面上的电荷分布并改变导体外的电场分布,而且这些电荷的重新分布的结果,最终导致导体内部及空腔内的总场强等于零。2、空腔内空间有带电体如果空腔内部存在电量为的带电体,利用高斯定理可以证明,在空腔内、外表面必将分别产生和的电荷。外表面的电荷将会在空腔外部空间产生电场。而腔内出现由带电体及腔内表面上的电荷分布所决定的电场,这个电场与导体外其他带电体的分布无关。即导体空腔外的电荷(包括导体外表面上的电荷)对导体空腔内的电场即电荷分布没有影响。这时,即使空腔导体外无其他带电体仍有电场存在,它事气馁的带电体通过腔外表面感应出等量同号的电荷所激发的,电场全由空腔导体外表面上的电荷分布所决定,与腔内情况无关。腔内带电体放置的位置,只会改变腔内表面上电荷的分布,绝对不会改变导体外表面上的电荷分布及腔外电场分布(即电荷及空腔内表面的感应电荷在导体外所激发的合电场恒为零)。若将导体接地,则导体外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因接地而被中和,由外表面电荷产生的电场随之消失。二、静电屏蔽综上所述,在静电平衡状态下,空腔导体外面的带电体不会影响空腔内部的电场分布;一个接地的空腔导体,腔外的电场不受空腔内的带电体的影响。利用导体静电平衡的性质,使导体空腔内部空间不受腔外电荷和电场的影响,或者将导体空腔接地,使腔外空间免受腔内电荷和电场的影响,这类操作都称为静电屏蔽。静电屏蔽在电磁测量和无线电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为避免外界电场对设备中某些精密电磁仪器的干扰,或者为了避免某些高压设备的电场对外界的影响,常将测量仪器甚至整个实验室用接地的金属壳或金属网罩起来。传送弱讯号的连接导线,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常在导线外包一层用金属丝编织的屏蔽线层,称为屏蔽导线。导体空腔内电场为零的结论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库仑定律中的反比指数“2”,库仑曾用扭秤实验直接确定过,但是扭秤实验不可能做得非常精确。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空壳内无电场的结论是由高斯定律和静电场的电势概念导出的,而这些又都是库仑定律的直接结果。因此在实验上检验导体空壳内是否有电场存在可以间接的验证库仑定律的正确性。卡文迪许和麦克斯韦以及威廉斯等人都是利用这一原理做实验来验证库仑定律的。3 电容器及其电容一、孤立导体的电容导体静电平衡特性之一,是导体表面上有确定的电荷分布,并具有一定的电势值。理论和实验均表明,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孤立导体若带上等量的电荷,其电势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电量的增加,各导体的电势将按各自的一定比例上升。为描述这种性质,引入孤立导体的电容这个物理量。定义:导体所带电量与它的电势的比值,叫做该孤立导体的电容。用C表示:式中q是该导体所带电量,是它的电势。其物理意义是:使导体升高单位电势所需的电荷量。孤立导体的电容只与导体的大小和形状有关,而与所带电荷和电势无关,是表征导体储电能力的物理量。对一定的导体,其电容C是一定的,如:半径为R的带电量为Q的孤立导体球,其电势为:其电容为孤立导体的电容,只与导体自身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孤立导体所带电量可以表示为电容和电势的乘积,即: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拉(F)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微法(mF)和皮法(pF):二、电容器的电容孤立导体是指远离其他物体的导体,是很难实现的一种理想情况。为了消除其他导体的影响,可采用静电屏蔽的原理,用一个封闭的导体壳B将导体A包围起来,就可以使由导体A和导体壳B构成的一对导体系不再受到壳外导体的位置及带电状态的影响。一般来说,壳外的带电体及导体壳外表面上的感应电荷会改变导体A和导体壳B的电势值(如果B接地,则不会改变A的电势),但不会改变AB之间的电势差。显然,导体壳B内表面上的感应电荷与导体A上所带电荷量等值异号,与导体的形状无关。我们把由导体A和导体壳B构成的一对导体系称为电容器。一般总使电容器中A、B两导体(称为极板)的相对表面上带等量异号电荷,在两导体的电势差时,将比值定义为电容器的电容,其值只取决于两极板的大小、形状、相对位置及极板间电介质的电容率,在量值上等于两导体间的电势差为单位值时极板上所容纳的电荷量,式中的q为任一极板上电荷量的绝对值。实际上,对其他导体的屏蔽并不需要非常严格,通常就用两块非常接近的、中间充满电介质(空气、蜡纸、云母片、涤纶薄膜、陶瓷等)的金属板(箔或膜)构成。这样的装置使电场局限在两极板间,不受外界的影响,从而使电容具有固定的量值。几种常见的真空电容器的电容。(1) 平行板电容器最简单的电容器是由靠得很近、互相平行、同样大小的两片金属板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设每块极板的面积为S两极板内表面间的距离为d,且极板的线度远大于两极板内表面间距离。若电容器充电后,A板带,B板带,由于板面很大而两极板间的距离很小,除了两板的边缘部分外,电荷均匀分布在两极板的内表面上其电荷面密度分别为和,即,且在两极板间形成匀强电场,其场强的大小为两极板的电势差为电容器的电容为可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和极板的面积S成正比,和两极板内表面间的距离d成反比,而和极板上所带的电荷量无关。说明当两极板间为真空时,电容C只和电容器本身的几何结构有关。增加平行板电容器的面积,减少两极板间的距离,则它的电容就增大。在实用上,常用改变极板相对面积的大小或改变极板间距离的方法来改变电容器的电容。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其电容值的电容器叫做可变电容器,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收音机的频率调谐电路)中。(2) 圆柱形电容器圆柱形电容器是由两个同轴金属圆柱筒(面)组成。设两圆柱面的长度为l,半径分别为和,当时,则可将两端边缘处电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忽略。在这样的条件下,当两圆柱面带电后,电荷将均匀分布在内外两圆柱面上,这时两圆柱面间的电场具有对称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界的影响。设内圆柱面带电,外圆柱面带电,这时圆柱面单位长度上的电荷量为,在内圆柱面内和外圆柱面外的场强均为零。应用高斯定理,可求出在两圆柱面之间距轴线为r()处P点的场强为设内、外圆柱面的电势分别为和,则可求出两圆柱面间的电势差为由电容的定义,求得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为可见圆柱形电容器两极板间为真空时,电容只和它的几何结构有关。圆柱形电容器单位长度的电容为(3) 球形电容器球形电容器是由半径分别为和的两个同心金属球壳所组成的。设内球带电,外球带电,则正、负电荷将分别均匀分布在内球的外表面和外球的内表面上。这时,在两球壳之间具有球心对称的电场,距球心为r()处P点的场强为两球壳间的电势差为根据电容的定义,球形电容器的电容为再次说明电容器的电容只和它的几何结构有关。结构形状一定的电容器,其电容值具有固定值,与它是否带电或所带电荷量的多少无关。设想组成球形电容器的外球壳在无限远处(),即时,球形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简化为此式就是孤立导体球的电容公式。计算任意形状电容器的电容时,总是先假定极板带电,并求出两带电极板间的场强,再由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求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在电势差的表式中,它必然和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成正比,于是由电容的定义式即可求出电容。注意:除以上讨论的几种典型电容器的电容外,实际上任何导体间都存在着电容。导线与导线或元件或金属外壳之间,元件与金属外壳之间,都存在着电容,这些电容在电工和电子技术中通常叫做分布电容。分布电容的量值通常比较小,且不容易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安装电子设备,尤其是高频电路中,却必须考虑分布电容的影响。实际使用的电容器种类繁多,外形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是一致的。电容器的用途很多,应用非常广,各种电子仪器、收音机、电视机中都要用到电容。电容器在电路中具有隔直流、通交流的作用,电容器和其他元件壳组合成振荡放大器以及时间延迟电路等。电容器还是一种储能元件(储存电势能),在很多仪器中,使用大容量的电容器组,它在充电过程中所聚积和储存的电能,可在放电过程的极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从而获得很大的电功率,例如脉冲式激光打孔机中就有这样的电容器组。测量放射性射线粒子数的盖革计数管,也相当于一个具有轴对称电场的圆柱形电容器。每个电容器的成品,除了标明型号之外,还标有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是电容的大小,另一个是电容器的耐压值。例如电容器上标有100mF25V等字样,100mF表示电容器的电容,而25V表示电容器的耐压值,耐压值是指电容器工作时两极板上所能承受的电压值。如果外加的电势差超过电容器上所规定的耐压值,电容器中的场强太大,两极板间的电介质就有被击穿的危险。即电介质失去绝缘性能而转化为导体,电容器遭到破坏。这种情况称为电介质的击穿,使用时必须注意。三、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实际应用中,常会遇到已有电容器的电容或者耐压值不能满足电路使用的要求,这时常把若干个电容器适当地连接起来构成一电容器组。电容器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两种:串联和并联。(1) 串联电容器如图所示表示n个电容器的串联,设电容值分别为C1、C2、Cn,组合的等效电容值为C。当充电后,由于静电感应,每对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上都带有等量异号的电荷量和。这时,每对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1、U2、Un分别为,组合电容器的总电势差为由得即串联等效电容器电容的倒数等于每个电容器电容的倒数之和。(2) 并联电容器如图所示表示n个电容器的串联。当充电后,每对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相等,都等于U,但每对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量则不相等。设电容器C1、C2、Cn极板上的电荷量q1、q2、qn,则,组合电容器的总电荷量为由此可得组合电容器的等效电容为即并联等效电容器电容等于每个电容器电容之和。由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几个电容器并联可获得较大的电容值,但每个电容器极板间所承受的电势差和单独使用时一样;几个电容器串联时电容值减少,但每个电容器极板间所承受的电势差小于总电势差。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电路的要求采取并联或串联,特殊需要的电路中还可有更复杂的连接方法。4静电演示仪器(略)5带电体系的静电能一、电荷系的静电能设n个静止的电荷组成一个电荷系。将各电荷从现有位置彼此分散到无限远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力所做的功定义为电荷系在原来状态的静电能,也称相互作用能(简称互能)。1、 两个点电荷的互能设两个点电荷和相距为r。令不动而从它所在的位置移到无穷远时, 所受的电场力做的功为将库仑公式代入,可得这说明当和相距r时,他们的相互作用能为由于所在点由所产生的电势可表示为,而所在点由所产生的电势表示为,所以上式可以写成将上式可以写成对称的形式,即2、 三个点电荷组成的电荷系的互能由3个点电荷、和组成的电荷系,以、和分别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设想先令、不动,而将从它所在的位置移到无穷远,所受和的电场力和所做的功为将库仑公式代入,可得然后再令不动,将移到无穷远,这一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为将3个电荷由最初状态分离到无穷远,电场力做的总功就是电荷系在初状态时的相互作用能,即式中、分别为、所在处由其他电荷所产生的电势。3、 n个电荷组成的电荷系的互能将上述结果推广到n个点电荷组成的电荷系,则该电荷系的相互作用能为式中为所在处由以外其他电荷所产生的电势。4、 带电体的静电能如果只考虑一个带电体,它的静电能如下定义:设想把该带电体分割成无限多的电荷元,把所有电荷元从现有的几何状态彼此分散到无限远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叫原来该带电体的静电能,一个带电体的静电能有时也称自能。因此一个带电体的静电自能就是组成它的各电荷元之间的静电互能。由电荷系的互能公式每一个带电体的静电自能可以用下式求出:由于电荷元dq为无限小,所以上式积分号内的为带电体上所有电荷在电荷元dq所在处的电势,积分号下标q表示积分范围遍及该带电体上所有的电荷。在很多实际场合,往往需要单独考虑电荷系中某一电荷的行为而将该电荷从电荷系中分离出来,电荷系中的其他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对该电荷来说就是外电场了。因此前面所说的一个电荷在外电场中的电势能实际上就是该电荷与产生外电场的电荷系间的相互作用能。二、静电场的能量当谈到能量时,常常要说能量属于谁或存于何处。根据超距作用的观点,一组电荷系的静电能只能属于系内电荷本身,或者说由那些电荷携带着。但也只能说静电能属于电荷系整体,说其中某个电荷携带多少能量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也就很难说电荷带有能量。从场的观点来看,很自然的可以认为静电能就储存在电场中。设想一个表面均匀带电的球壳,所带总电量为Q。在某一时刻球的半径为R,可知此带电球的静电能量为若球壳膨胀使半径增大dR时,由于做功而使带电球壳的能量减少了,减少的能量由上式可得由于均匀带电球壳内部电场强度为零,所以球壳增大dR,就表示半径为R,厚度为dR的球壳内的电场消失了,而球壳外的电场并没有任何改变。将此电场的消失和静电能量的减少dW联系起来,可以认为所减少的能量原来就储存在那个球壳内。因此可以得到储存在那个球壳内的电场中的能量为根据场的概念引入的电场储能的看法由于此式可用电场强度表示出来而显得更为合理。已知原来那个球壳内的电场强度,所以上式又可写成或者其中是增大的球壳的体积。由于球壳内各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基本上都相同,所以进一步引入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以表示电场能量密度,则可由上式得此处关于电场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密度公式虽然是由一个特例导出的,但可以证明它适用于静电场的一般情况。如果知道了一个带电系统的电场分布,则可将上式对全空间V进行积分以求出一个带电系统的电场的总能量,即这就是该带电系统的总能量。上式是用场的概念表示的带电系统的能量,用前面带电体的静电能公式也能求出同一带电系统的总能量,这两个式子是完全等效的,这一等效性可以用稍复杂一些的数学加以证明。本节基于场的思想引入了电场能量的概念。但对静电场来说,虽然可以应用它来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但无法在实际上证明其正确性,因为不可能测量静电场中单独某一体积内的能量,只能通过电场力做功测得电场总能量的变化。这样,“电场储能”概念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公式也不过是带电体静电能的另一种“写法”,正像用场的概念来说明两个静止电荷的相互作用那样。但是不要小看了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