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docx_第1页
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docx_第2页
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docx_第3页
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梁华(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材料开发部,河南 洛阳 471039)摘要: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标准评定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因原材料、热处理工艺及生产设备等因素造成的退火缺陷组织的检验及评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长期以来极容易引起争议的退火缺陷组织 的识别及级别评定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滚动轴承; 高碳铬轴承钢; 退火组织; 缺陷; 评级中图分类号:TH133 33; TG156 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 3762( 2011) 12 0028 05Defective Annealing Microstructure and Its Grading for High carbonChromium Bearing SteelLIANG Hua( Metal Mater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Luoyang Bearing Science Technology Co ,Ltd ,Luoyang 471039,China)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standard grading rules,incorporating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the inspect andgrading is discussed deeply for defective annealing micro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raw material,heat treatment process and equipment,and the recommendation is suggested for recognition and grading of the debatable microstructureKey words: rolling bearing; high carbon chromium bearing steel;annealing microstructure; defect; grading高碳铬轴承钢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综合力学性能,但其良好性能必须通过合理的热处 理工艺来保证。钢材的原始组织对其热处理效果 有直接的影响,例如钢材及其半成品的球化退火 组织状态就直接影响到其加工性能和以后的热处 理效果。所以在钢材及其半成品的验收中,退火 组织检验是十分重要的。高碳铬轴承钢的球化退火组织检验是考核 原材料及半成品生产质量的一个 重 要 指 标,其 球化组织级 别 的 评 定,既 影 响 着 球 化 组 织 的 合 格率,也决定着能否为不合格产品 提 供 可 靠 的 返修依据。由于各生产厂家及用户对标准图片 的理解不同,以及退火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差别, 对球化组织的特征及其评级问题存在不同的看 法1。下文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标准评定原则的 基础上对因 原 材 料、工艺及生产设 备 等 因 素 造 成的缺陷组织的检验及评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1退火组织的评级原则高碳铬轴承钢的退火组织应为细小、均匀及完全球化的珠光体组织( 图 1) ,其评级标准按 JB /T 1255200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第 1 级别图和 GB / T 182542002高碳铬轴承钢第 6 级别图,采用标准图片对比 法进行评定。放大倍数为500 倍,浸蚀剂为2 % 硝收稿日期:2011 06 22图 1 细小均匀和完全球化的珠光体组织( 3 级)梁华: 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29化物颗粒不均和第 6 级过热组织存在2 3。在 6个级别的退火组织中,每级的最大碳化物颗粒尺 寸呈递增趋势。酸酒精溶液。评级的原则: ( 1 ) 碳化物颗粒的大小; ( 2 ) 碳化物分布的均匀性; ( 3 ) 碳化物的球化 程度。各评级组织的特征见表 1 ,其中第 2 4 级 为合格组织,不允许第 1 级欠热组织、第 5 级碳表 1 高碳铬轴承钢各级退火组织特征最大碳化物颗粒尺寸 / m级别相组成组织特征评级结果球化不充分、碳化物呈细粒状或点状分布弥散,局部有细片状球化很好、碳化物颗粒细小、均匀、圆度好,呈点状和 细粒状球化较好、碳化物颗粒球化完全,分布较均匀,粒度大于 2 级球化一般、碳化物颗粒较粗,分布不均,有的区域稀 少,有的密集球化不好、碳化物颗粒不均,圆度差,有角状和条状碳化物,分布不均球化过热组织、碳化物颗粒不均,部分区域出现明显 片状,约占视场总面积的 11 8%1 级细点状 + 细粒状 + 局部细片状珠光体1 80 2 10不合格2 级点状 + 细粒状珠光体2 27 2 47优良3 级球状珠光体2 70 3 00良好4 级球状珠光体3 00 3 37合格5 级不均匀粒状珠光体不合格3 33 4 636 级不均匀粒状珠光体 + 片状珠光体不合格3 36 4 90长大,所以形成极细密的碳化物,硬度较高; 反之,冷却速度过低,就会形成粗大的碳化物,硬度也较 低。如果加热温度偏高,冷却速度又比较慢,未溶 解的碳化物就容易在冷却过程中长大; 若冷速太 快,则易出现片状珠光体。因此,退火时采用高温 并缓慢冷却或过快冷却是产生大小不均匀碳化物 的原因之一。此外,反复退火也会造成大小不均 匀的碳化物。在生产过程中冷却速度一般控制在10 30 / h 为宜。除退火工艺影响退火组织外,较粗大的网状 碳化物、粗片状珠光体等都会给退火组织带来缺 陷。凡此类缺陷及过热组织均应经过正火工序消 除后,再进行球化退火处理。球化不完善的退火 组织,如果硬度较高,可适当降低温度重新退火。2影响退火组织形态的主要因素轴承零件锻造或正火以后的组织是索氏体和片状珠光体,此时硬度较高( 255 340 HB) ,塑性较差,不利于切削、车削等冷加工,而且淬火温度 范围较窄,容易产生过热和欠热组织,因此在锻造 或正火后均应进行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目的在 于获得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珠光体,这种组织的硬 度较低,从而改善了切削加工性能,或冷冲、拔丝 等冷变形性能,同时还为以后的淬火工序做好了 组织上的准备。影响退火质量的主要因素除原始 组织外,还有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GCr15 的球化退火是在超过 Ac1 不高的温度 下进行。在此温度下钢的组织为奥氏体和大量未 溶解的碳化物。这些未溶解的碳化物在冷却时成 为结晶中心,因此温度超过 Ac1 愈少,未溶解的碳 化物越多,在正常冷却条件下,冷却后得到的组织 愈细。但如果温度过低( 低于 760 ) ,则退火后 的组织中会保留部分锻造组织。反之,加热温度 越高则未溶解碳化物就越少,冷却后将形成粗粒 状或粗片状珠光体。故退火温度一般以 780 800 为宜。保温一段时间的目的在于使零件温度均匀, 珠光体( 或索氏体) 转变为奥氏体 + 未溶碳化物。 不同的加热温度有其相应的保温时间,同时保温 时间还与工件大小及装炉量有关。冷却速度决定珠光体的分散度: 冷却速度快,珠光体转变形核率高,生成的碳化物颗粒来不及3球化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一般情况下,标准图片都是在特定情况下制作的,如材料成分相对比较均匀,原始组织状态无异常,采用同一批、甚至同一根材料进行试验等。 所制作的图片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采用相 同的原材料,通过改变工艺得到不同级别的金相 组织图片。但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 由于原材料的原始状态不理想以及热处理工艺和 生产设备问题,导致得到的金相组织形态与标准 图片难以比对和评级,这就要求金相检验人员根 据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合理判断, 为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可靠的依据。高碳铬轴承钢的退火组织是比较容易引起争30轴承2011 12议的一种组织,尤其是对于球化的组织特征、片状珠光体的粗细与标准级别的关系,长久以来一直 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缺陷组织。3 1不均匀的珠光体基体上存在粗片( 或细片) 状珠光体此组织是由于退火时全部或靠炉子高温区的 工件因加热温度过高,或在温度上限保温过久而得到的。因为温度过高或在偏高温度长时间保温,使碳化物溶解较多,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部 分区域缺少作为珠光体转变既成核心的碳化物, 以致不得不从较均匀的奥氏体内重新产生珠光体 核心。按照轴承钢碳化物的溶解、扩散和再结晶原 理,这种核心的成长只有长成片状在能量上才最为 有利。加热温度愈高,碳化物溶解愈充分,奥氏体 成分愈均匀,退火组织中的片状珠光体也愈多。退火时冷却较慢,形成的珠光体片也较粗大。因为慢冷给予珠光体转变以充分的扩散时间,而 新的转变核心形成较少,珠光体片有机会长的较 大。因而退火过热产生的珠光体在大多数情况下 呈粗片状。但当冷却速度较快时,退火过热形成 的片状珠光体也可能较细。由于过热,小碳化物溶解得更多更快,相对较 大的碳化物溶解得较少较慢,在随后慢冷时,大颗 粒碳化物远远超过形核时的临界尺寸,所以长大 较快,从而形成尺寸大小有明显差别的粒状碳化 物。这一特征常作为退火过热和欠热的判别依 据。另外,原材料碳化物不均匀性严重( 如带状碳 化物严重) ,在碳化物细小或数量少的局部区域, 对过热更为敏感。加热温度偏高或保温时间过长 就容易引起局部过热。过热组织通常硬度不高。因为粗片状珠光体 硬度不高,粗粒状珠光体硬度更低。但退火过热 加之冷速过快形成了大量细片状珠光体时,硬度 也可能略高些。当出现这类过热组织时,必须先 经正火而后才能调整工艺重新退火。因为已出现 的过热组织表现出碳化物的不均匀性,如直接二 次退火,则粗大碳化物会变得更加粗大,使退火组 织更加不均匀。如先经一次正火,得到细珠光体 类型的组织,故应注意防止严重氧化脱碳产生。对于不均匀( 有大颗粒) 的珠光体基体上存在 粗片( 或细片) 状珠光体应确认为高级别组织,评 为 6 级或大于 6 级过热组织( 图 2) 。3 2不均匀粗粒状珠光体此组织是由于稍高的加热温度随之非常缓慢图 2 不均匀的珠光体基体上存在粗片状珠光体( 大于 6 级)的冷却所致。特别是锻造组织中有较大的残余网 状碳化物或较粗的片状珠光体时,将导致退火后 珠光体颗粒非常明显的不均匀( 甚至保留网状碳 化物) ; 另外,高于 Ac1 进行多次往复退火( 或返修退火) 时也容易导致产生不均匀的粗粒状珠光体。粗粒状珠光体组织硬度不高,应确定为高级 别组织,为 5 级或大于 5 级过热组织( 图 3 ) ,在调 整工艺返修退火前必须先经正火。图 3 不均匀粗粒状珠光体( 大于 5 级)3 3点状和细粒状珠光体的基体上存在细片状 珠光体或较粗的片状珠光体 此组织是由于整炉或部分工件退火温度偏低( 局部低于 765 ) ,或保温时间太短而造成的。因为欠热,碳化物溶解不充分,保留大量未溶解的 细小碳化物,奥氏体成分也极不均匀,在随后的冷 却时就存在大量的珠光体转变核心,所以形成的 粒状珠光体比较细小弥散。同时因为局部区域在 加热时未完成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保留了部 分退火前的细片状珠光体。但有时保留下来的珠 光体也可能是较粗的,这主要取决于原始组织。 所以判定欠热组织的主要特征应是片状珠光体加梁华: 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及评级31细粒状珠光体。由于欠热的退火组织大多为较细的珠光体, 所以往往使硬度高出合格范围,应确定为低级别 组织,为 1 级或小于 1 级( 图 4) 。淬火,让部分二次碳化物溶解后再检查碳化物网的粗细和封闭程度,以判定级别。也可以在退火 状态下采用特种腐蚀剂将网状碳化物直接腐蚀出 来( 一般显示为黑色) 进行检验评级,但应考虑淬、 回火造成的检验误差。标准规定高碳铬轴承钢的 网状碳化物检验应在淬、回火状态试样的横截面 上检查。网状碳化物一般分为以下两种。3 5 1热轧或锻造网热轧或锻造网是热轧或锻造工艺不当产生的网状碳化物组织( 图 6 ) ,其特点是封闭性强。产 生的原因是热轧或锻造终了温度高加之随后冷却缓慢,使二次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例如停轧或停锻温度在 900 950 ,于空气中冷却后, 显微组织中常出现细小的锻、轧网状碳化物。这 种细而封闭的网状碳化物经高于 Ac1 温度的球化 退火大多可以消除。若终轧或终锻温度更高,随后在空气中缓慢 冷却,这样形成的网状碳化物比较稳定,经正火和 球化退火仍不能彻底消除。图 4 点状和细粒状珠光体的基体上存在细片状珠光体( 小于 1 级)因为这种组织较细而弥散,在返修时可以不 经正火,调整工艺后直接进行二次退火即可。3 4点状、细粒状和少量粗粒状珠光体的基体上 存在细片状珠光体或/ 和较粗的片状珠光体 此组织往往是由于原材料热轧( 或锻造) 组织不均匀或存在严重网状碳化物在加热温度偏高, 但保温时间偏短或冷速过快的情况下产生的混合 组织( 图 5) 。按照前述的过热和欠热评定原则评定该组织都不合适,可直接确定为不合格组织。如必须评定级别,考虑到该组织特征中存在少量 的大颗粒碳化物,如返修则必须经过正火再进行 球化退火,建议判定为 6 级或大于 6 级过热组织。图 6 网状碳化物( 锻造网)退火网3 5 2退火工艺不当造成的网状碳化物的特征是短粗,没有锻造网封闭性强。其产生原因是退火温 度高于 880 加之随后过慢冷却。避免严重的网状碳化物必须正确执行锻造工 艺,严格验收钢材,正确控制退火工艺。当网状碳化物符合标准规定要求时,退火组 织按照标准进行正常评级即可; 若网状碳化物比较严重则直接判定为不合格组织。要消除网状碳化物必须正火处理之后返修退 火,但返修处理时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氧化脱碳。图 5 混合组织( 大于 6 级)3 5网状碳化物退火组织中的网状碳化物是由原材料或锻造 遗留下来的,或退火不当产生的。需对退火试样4结束语长期以来,对高碳铬轴承钢退火缺陷组织的ISSN1000 3762 轴承 2011年12期32 34CN41 1148 / THBearing 2011,No 12固体润滑膜轴承试验分析WS2马小梅1 ,孟瑾2 ,李红涛3 ,马美玲1( 1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39; 2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3 驻洛阳地区代表室,河南 洛阳471039)摘要:在水介质中对内、外圈沟道表面均溅射有 WS2 固体润滑膜的 2 套深沟球轴承 6214 ( 1 套轴承滚动体为钢球,另 1 套轴承滚动体为陶瓷球) 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后分解检查发现,2 套轴承的滚动体表面虽然都形成 了 WS2 转移膜,但钢球表面的 WS2 膜优于陶瓷球表面的 WS2 膜。关键词:深沟球轴承; WS2 ; 陶瓷球; 钢球; 转移膜中图分类号:TH133 33 + 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 3762( 2011) 12 0032 03某主机使用的深沟球轴承 6214 由于工况特殊,故采用具有自润滑性能的保持架,但在运转初 始阶段滚动体与套圈沟道之间处于无润滑状态。 为解决该轴承的早期润滑问题,在内、外圈沟道表 面均溅射了 WS2 固体润滑膜。球进行外观检查,结果发现: 陶瓷球轴承外圈沟道表面有大量凹坑,且沟道表面的 WS2 固体润滑膜 层磨损较严重; 而钢球轴承外圈沟道和钢球状态 良好,且在钢球表面形成了较好的 WS2 固体转移 膜,沟道内膜层磨损较少。1试验条件及试验结果试验轴承为 2 套深沟球轴承 6214,其中 1 套2滚动体外观检查从 2 套试验轴承中各取 1 粒滚动体,用 400轴承的滚动体材料为氮化硅,另 1 套滚动体材料为 9Cr18 不锈轴承钢。台架试验时轴承转速为20 000 r / min,径向载荷为 10 kN,工作介质为水,多次启动。试验结束后,2 套轴承结构完好,运转灵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