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电信标准 ETS 300 396-2 1998.03来源:TETRA 参考:DE/RES-06007-2ICS:33.020关键词:空中接口、TETRA、无线地面集群无线电通信(TETRA);直通工作方式的技术要求(DMO);第2部分:无线特性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目 录前言本欧洲电信标准(ETS)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地面集群无线通信(TETRA)工程委员会制订。本ETS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标准,包括下列部分:第一部分:“一般网络设计”;第二部分:“无线特性”第三部分:“移动台到移动台(MS-MS)空中接口(AI)协议”;第四部分:“转发器类型1”,(DE/RES-06007-4);第五部分:“网关”,(DE/RES-06007-5);第六部分:“安全性”,(DE/RES-06007-6);第七部分:“转发器类型2”,(DE/TETRA-02007-7);第八部分:“PICS形式”,(DE/TETRA-02007-8);第九部分:“空中接口特性描述语言(SDL)模型”,(DE/TETRA-02007-9)1 范围本欧洲电信标准(ETS)定义了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直通工作方式(DMO)。该标准规定了基本的空中接口、通过转发器直通方式(DM)组之间的互连以及通过网关与TETRA语音加数据(V+D)系统的互连。同时,该标准还规定了TETRA DMO中的安全性,以及除了基本承载业务和用户终端业务之外同样被支持的固有业务。这部分适用于TETRA MDO移动台到移动台(MS-MS)空中接口,并且包括符合ISO七层参考模型的物理层规范。该标准建立了TETRA DM无线方面特性(第1层和上MAC):- 定义并规定了调制;- 定义并规定了无线发射和接收;- 定义并规定了同步;- 定义并规定了信道编码;- 定义并规定了信道复用;-定义并规定了无线链路上的控制。 标准性的参考文献本ETS引用了有日期和无日期参考文件和其它出版物的规定。这些标准性的参考文件在文本相应的地方引用,出版物下面列出。对有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在引用补充或修订文件后,这些出版物的后续补充或修订才适用于本标准。对无日期的参考文件,出版物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1ETS 300 113: “Radio Equipment and Systems (RES); Land mobile servic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conditions for radio equipment intend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and speech) and having an antenna connector”.2ETS 300 396-3: “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 (TETRA);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Direct Mode Operation (DMO); Part3: Mobile Station to Mobile Station (MS-MS) Air Interface (AI) protocol”.3ETS 300 395-2: “Radio Equipment and Systems (RES); Trans-European Trunked Radio (TETRA); Speech codec for full-rate traffic channel; Part 2: TETRA codec”.3 定义、符号和缩略语3.1 定义欧洲电信标准(ETS)使用下列定义:误码比(Bit Error Ratio(BER):在给定的逻辑通道中,接收到的错误比特与所有接收到的比特的极限比率。广播(broadcast):单向,一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呼叫事务(call transaction):在一个呼叫期间与一个完整的单向信息传输有关的所有功能。一个呼叫由一个或多个呼叫事务组成。在单工呼叫中,这些呼叫事务是连续的。直接方式(Direct Mode(DM):移动用户无线单元可以利用无线频率进行通信的一种单工操作方式,TETRA集群网可以络监视这个频率但是不能控制这个频率。在没有任何基站参与时执行DM。移动台直接方式(Direct Mode Mobile Station(DM-MS):一个包含所有用于获得TETRA DM业务的移动设备的物理组。通过定义,DM-MS包含至少一个移动无线电栈(MRS)。为了同步,直接方式移动台可以是两种状态等级中的一个。- 主控用户(master):如果在呼叫事务发射业务或控制数据中DM-MS是激活的,或者DM-MS正在通过信道保留信令保留信道,那么MD-MS应该向信道提供同步信息;- 从属用户(slave):如果DM-MS正在接收业务和/或信令,那么DM-MS应该从信道获得同步信息。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对任何明确数据通路的通用术语,逻辑信道被认为操作于逻辑端点之间。消息删除率(Message Erasure Rate(MER):在一给定逻辑信道上,接收的错误消息对接收的所有消息的极限比率。未检出差错消息概率(Probability of Undetected Erroneous Message (PUEM)):在一给定逻辑信道上,接收机检测为正确的错误消息对接收的所有消息的极限比率。四分之一符号数(quarter symbol number):在一个时隙内,四分之一符号持续时间的定时。单工(simplex):可以在两个方向但不是同时传递信息的一种单一或双频率工作方式。时基(timebase):决定直接方式移动台发射信号的时间状态的装置。时隙号(timeslot number):一个TDMA帧内,指示时隙的时间的计数器。突发的有用部分(useful part of a burst):SN0符号时间至Snmax符号时间之间并且包含SN0符号时间和SNmax符号时间的突发部分,在第9章中定义SN0至SNmax。3.2 缩略语本ETS使用下列缩略语:AI空中接口BER误码率BS基站BN比特号DLB直接方式线性突发DLL数据链路层DM-MS移动台直接方式DMO直通工作方式DNB直接方式正常突发DQPSK差分四相相移键控DSB直接方式同步突发FN帧号LCH线性化信道MER消息删除率MN复帧号mod模(计数的基数)MS移动台PACQ同步突发捕获概率PUEM未检出差错消息概率QN四分之一符号号SCH信令信道SN符号号STCH挪用信道TCH业务信道TDMA时分多址TEITETRA设备身份码TN时隙号V+D语音加数据4 无线特性4.1 引言本章是TETRA DMO标准无线方面的介绍。它包括与无线电相关功能的结构概述,参考了详细说明每部分的章。此外,介绍了贯穿当前文件的参考结构。4.2 逻辑信道组无线子系统提供了一定数目的逻辑信道,这将在第9章中进行说明。逻辑信道表示协议与无线通信之间的接口。4.3 参考结构为了详述与无线有关的功能规范,使用一个传输链的参考结构,如图1所示。这里仅详细说明了传输部分,而只有通过全部性能要求时,才详细说明接收机。参考这个结构,各章说明了的下列功能单元:-第5章:差分编码与调制;-第6章:传输机与接收机的特性;-第8章:编码、重排与交织、加扰;- 第9章:突发建立与逻辑信道多路复用;- 第10章:无线链路测量。此参考结构也规定了一些单元接入点,该接入点与该结构中不同级别的比特名称有关。图1:参考结构4.4 差错控制方案将在第8章中详细说明各种差错控制方案。4.5 多点接入与时隙结构载波隔离为25kHz。基本无线资源为一个以36kbit/s调制率传输信息的时隙,该时隙的时宽为14.167毫秒(85/6毫秒)。这就意味着时隙的时宽(包括保护和斜升时间)为510比特(255个码元)的时宽。下面各节简要介绍复帧、时隙和突发的结构,以及逻辑信道至物理信道的映射。在第9章中给出详细说明。4.5.1 帧结构图2示出了帧结构的简要表示。图2:DM帧结构一个复帧可以分成18帧,并且复帧长为1.02秒。复帧的第18帧为控制帧。一个帧可以分成4个时隙,并且帧长为170/3毫秒56.67毫秒。4.5.2 时隙和突发时隙是一个85/6毫秒14.167毫秒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与255个码元时宽相对应。突发携带时隙的物理内容。第9章中定义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图发。4.5.3 逻辑信道至物理信道的映射在第9章中根据操作模式定义了逻辑信道至物理信道的映射。4.6 编码、交织与加密第8章将详细说明与每个逻辑信道相联系的编码、交织与加扰方案。4.7 调制调制方法为带有升根余弦滤波器的/4-DQPSK(差分四项项移键控),滚降系数为0.35。调制率为36kbps。在第5章中详细说明这种方法。4.8 发射与接收在射频载波上发射调制的数据流。在第6章中详细说明特定的射频(RF)信道和发射机和发射机特性的要求。在第6章中定义了DM-MS的功率类别。4.9 其它有关无线的功能传输将涉及到其它功能。这些功能为无线子系统同步和无线子系统链路控制,这些功能对理解特定协议是必要的。同步结合了:- 接收机获取的频率和时间;- DM-MS时基的调整。将在第7章中说明同步的要求。4.10 性能在典型的城市衰减条件下,全速率语音的信号质量门限C/Ic(同频干扰)可达到19dB,移动设备的动态参考灵敏度可达到-103dBm,第6章详细说明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要求。5 调制5.1 介绍以下节均应用在发射机的基带上。5.2 调制类型调制应用了/4-DQPSK方法。5.3 调制率调制率为36Kbps。5.4 调制符号定义B(m)表示一个将要传输序列的调制比特,m表示比特号,调制比特序列可被映射为一个调制符号的序列S(k),k为相应的符号号码。调制符号S(k)可由差分编码得到,这就是说S(k)可以由前一个调制符号S(k-1)通过一个相移D(k)得到,因此,有下式:S(k)= S(k-1)exp(jD(k)S(0)=1 (1)上面S(k)表达式与任意数目的突发携带的调制符号的连续传输是一致的。符号S(0)是第一个突发的第一个符号之前的符号,传输它作为参考相位。下列是相移D(k)与调制比特的关系。表1:相移B(2k-1)B(2k)D(k)11-3/401+3/400+/410-/4图3:调制符号的星群和可能的相移复数调制符号S(K)取8个值exp(jn/4)的一个,对于偶数K, n=2,4,6,8,对于奇数K, n=1,3,5,7。图3中示出调制符号群和它们之间可能的转换。5.5 调制信号定义下式是载波频率为fc的调制信号: (2)式中:-0为任意相位,-S(t)由下式确定的调制信号的复包络: (3)式中:-K为符号的最大数目-T为符号周期-tk = KT是符合调制符号S(k)的符号时间- g(t)为理想符号波形,它是由一个平方升根余弦谱G(f)经过付立叶反变换得到的,G(f)表达式如下: 当时 当时 当时-式中为滚降因子,它决定了已知符号速率的传输频带。的值应为0.35。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使用g(t)的限时窗口,该窗口是在指定的调制精度限制下设计的,并且可以应用于邻道的衰减。5.6 调制滤波器定义调制滤波器应该是一个线性相位滤波器,其频率响应|H(f)| = G(f)的幅度定义该滤波器。5.7 调制框图一个调制过程的框图如图4所示。此框图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而不是规定了某个特定方法。调制滤波器有一个理想的冲激响应g(t),复数狄拉克(Dirax)冲激函数S(K)(t-tR) 激励该调制滤波器。图4:调制过程框图6 无线发射与接收6.1 介绍本章规定了TETRA DMO系统中的MS收发信机的要求。本章应用于工作在380MHz至520MHz射频范围的TETRA系统。6.2 频带与信道安排DM-MS只能在为TETRA DMO分配的信道上发射和接收。双监移动台(DW-MS)和双模移动台(DU-MS)应同时能够在TETRA语音和数据(V+D)信道上发射和接收。TETRA DM RF载波间隔为25kHz.6.3 参考测试位面为了进行测试,DM-MS应该至少有一个天线连接器。应该在生产商规定的合适设备天线连接器上进行测量。6.4 发射机的特性6.4.1 输出功率在下面各节中,功率是指平均功率,它是通过第5章定义的平方根升根余弦滤波器,在第9章定义的一个传输突发的加扰比特进行测量。DM-MS可以在多个功率等级中转换进行操作。6.4.2 功率等级根据DM-MS标称功率等级,DM-MS标称功率如表2所示:表2:MS发射机的标称功率功率等级标称功率1DM-MS未定义2 (10 W)40dBm3 (3 W)35 dBm4 (1 W)30 dBm5 (0.3 W)25 dBm6.4.3 无用传导发射6.4.3.1 定义在标称操作的信道之外的频率或时间间隔中无用发射即为无用传导发射。在实际条件下会遇到一些限制,例如天线不匹配。除其它状态外,当设备处于激活发射状态时,都会有无用的发射。无论DM-MD发射突发还是处于上升/线性化或下降时,DM-MS处于激活发射状态。非激活的传输状态是在任意激活的传输状态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时隙(约28ms)期间发生的状态。当设备不处于激活或非激活发射状态时,该设备则称为处于非发射状态(参见图5)。图5:发射状态图示6.4.3.2 靠近载波的无用发射象第5章定义的那样,具有滚降系数为0.35的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测量靠近载波的无用发射。在实际中心频率和下列各节中规定的频偏上进行测量。当实际应用时,相对测量(dBc)是指在实际中心频率处测量的电平。6.4.3.2.1 突发的有用部分发射列出的实际载波频率的频偏不应大于表3中给出的电平。表3:最大相邻功率电平频偏最大电平25 kHz- 60 dBc50 kHz- 70 dBc75 kHz- 70 dBc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超过-36dBm。定义频偏为中心测量频率与实际载波频率的差值。在突发有用部分上,对测量值进行平均(参见第9章)。从突发到突发,加扰比特是伪随机分布的。6.4.3.2.2 切换瞬态的发射在下面给出的实际载波频率的频偏处,可测量出功率峰值,它至少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参见图7的t1和t3时间段,第6.4.5节的t1,t3定义)。不应该超过下列最大保留电平:-频偏:25kHz;-最大电平-50dBc。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36dBc。6.4.3.3 远离载波的无用发射这些无用的发射是在频偏大于或等于100kHz时进行的发射(离散的、宽带噪声、调制的或未调制的),该频偏的载波是在9kHz至4GHz的频率范围中。6.4.3.3.1 离散杂散在100kHz的频带中和频率范围为9kHz到1GHz时进行测量,每个杂散发射的最大允许功率应低于-36dBm。在1MHz的频带中和频率范围为1GHz到4GHz时进行测量,每个杂散发射的最大允许功率应低于-30dBm。在频谱的低端,由于出现宽带噪声,在载波频率+/- fx范围内进行测量时,要求两种特定测量方法。6.4.3.3.2 宽带噪声下列宽带噪声电平是通过5.6节所述的调制滤波器测量的,在列出的实际载波频率的频偏处,对于所规定的功率电平来说,宽带噪声等级不应超过表4所示出的限制。表4:DM宽带噪声极限值频偏(kHz)最大频带噪声电平(dBc)MS标称功率电平 = 0.3W (等级5)MS标称功率电平 = 1W (等级4)MS标称功率电平 = 3W (等级3)MS 标称功率电平 = 10W (等级2)100 kHz 250 kHz-75 dBc-75 dBc-78 dBc-80 dBc250 kHz 500 kHz-80 dBc-80 dBc-83 dBc-85 dBc500 kHz-80 dBc-80 dBc-85 dBc-90 dBc所有电平与实际发射功率电平有关,并且用dBc表示。在DM-MS在DM信道上发射的情况下,这个信道的频率在正常V+D MS Tx频带中,表5中的极限值应对V+D MS Tx频带的两侧对称地适用。表5:DM宽带噪声极限值(续)频骗(kHz)所有等级的最大电平(dBc) frb-100 dBc其中:frb表示与V+D MS接收频带最近边缘对应的的频偏,frb 5 MHz.。在其它情况下,-100 dBc要求应在频率范围fx之外适用,fx由设备能够发射的频率范围(设备生产商给出的)加上每侧5 MHz保护频带组成,如图6所示。图6:fx的定义在任何情况下,频偏小于f rb时宽带噪声电平不应超过-55dBm,频偏大于f rb时宽带噪声电平不应超过-70dBm。6.4.3.4 线性信道(LCH)中的无用发射在LCH期间,当时间周期之和不超过1ms时,25kHz载波频偏发射的峰值功率不应超过-30 dBc。在LCH期间的所有其它时间,发射功率不应超过-45 dBc。注:0dBc指的是LCH之后正常工作的发射功率。6.4.3.5 非发射状态时的无用发射第6.5.4.2节使用这个规范。6.4.4 无用辐射发射无用辐射发射是设备的机柜和结构所辐射的发射(调制或未调制的),也称机柜辐射。应使用6.4.3.3节给出的极限值。6.4.5 RF容限在第7章中定义了DM-MS的射频容限。6.4.6 RF输出功率的时间掩模图7示出了DM-MS发射的相对于时间掩模的发射电平。对于时间掩模来说,0dBc的功率电平是指所考虑的TETRA站的输出功率电平。图7:与时间掩模相对的发射电平表6:与时间掩模符号周期相对的发射电平(参考图7)突发类型t1t2t3同步16235(注)15线性化上行链路251-15正常上行链路1623515注:仅适用于单个时隙发射。当同一个DM-MS以同一频率连续地发射突发时,在第一个突发发射的开始处和最后一个突发发射的结尾处均使用了与时间掩模相对的发射电平。第9章定义了SN0和SNmax的符号数,第7章规定了发射突发的定时。用下列方式定义表6中说明的时间周期t1,t2,t3:- t1从第一个突发上升斜面处开始,到SN0的符号时间之前终止- t2从第一个突发的SN0的符号时间处开始,到最后一个突发的SNmax的符号时间处终止- t3从最后一个突发SNmax的符号时间之后开始,到突发下降斜面终点为止。在本节中,在t2过程中可以应用第6.4.1节和第6.6.1节的规范。象第5章定义的那样,应通过带有滚降系数为0.35的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测量输出功率。在非激活发射状态过程中,应取规范Lmin = -70 dBc或Lmin = -36 dBm中较大值。6.4.7 发射机互调衰减当DM-MS在另一个DM-MS天线的最近处发射时,可能产生互调衰减。6.4.7.1 定义发射机互调衰减是有用信号功率电平与互调分量功率电平的比值,它是衡量发射机在其非线性元素中抑制信号产生能力的量度。该信号是由于存在有用载波与干扰信号经天线到达发射机而产生的。6.4.7.2 规定因为正在发射的MS在根据功率等级定义的标称功率下工作,当在30kHz带宽内进行测量时,任何互调分量的互调衰减至少应为60dB。干扰信号应是未调制的,并且比载波频率至少偏移500kHz。在测试时,干扰信号功率电平应比待测发射机已调输出信号电平小50dB。6.5 接收机的特性在这节中,根据接收机天线连接器处的功率电平(dBm)给出测试信号电平。测试信号源连接到接收机输入端的阻抗为50纯阻。在所有情况下,无论是有用信号还是不需要的信号,都假定静态传播条件成立。6.5.1 阻塞的特性6.5.1.1 定义当无用的未经调制输入信号存在时,在杂散响应或邻近信道之外的频率上,阻塞是用来衡量接收已调制有用输入信号的接收机能力,这个无用输入信号不会导致接收机特定限度的性能下降。当无用未调制输入信号存在时,在杂散响应或邻近信道之外的频率上,阻塞是用来衡量接收已调制有用输入信号的接收机能力的一种度量,这个无用输入信号不会导致接收机的性能下降超出特定限度。6.5.1.2 规定除产生杂散响应的频率以外,在所有频率上,阻塞特性规范都适用(见6.5.2节)。当下列信号同时输入到接收机时,应满足6.6.2.4节中所规定的静态参考灵敏度特性。-一个标称接收频率f0的有用信号,比6.6.2.4节所规定的静态参考灵敏度特性高了3dB。-一个表7规定的干扰信号电平且频偏为f0的连续正弦波。表7:接收机的阻塞电平标称Rx的频偏干扰信号电平50 kHz至100 kHz- 40 dBm100 kHz至200 kHz- 35 dBm200 kHz至500 kHz- 30 dBm 500 kHz - 25 dBm6.5.2 杂散响应的抑制6.5.2.1 定义杂散响应抑制是衡量接收机在不超过给定性能下降时接收有用调制信号的接收机能力的一种度量,该性能下降是由在其它可产生响应的频率上的无用未调制信号的出现而产生的,即在该频率上不会遇到阻塞极限。6.5.2.2 规定当下列信号同时输入到接收机时,应满足6.6.2.4节所规定的静态参考灵敏度特性:-一个标称接收频率为f0的有用信号,比6.6.2.4节所规定的静态参考灵敏度高3dB。-一个连续正弦信号,标称Rx频偏50kHz,干扰信号电平为-45dBm。在不满足6.5.1.2节规定的塞规范的地方,下述限定频率范围的频率数不应超过0.05(限定频率范围中的频率信道数)定义限定频率范围为接收机的第一个混合器的本振信号频率flo加上或减去各中频总和(fi1,.fin)和接收机切换范围(sr)的频带的一半。因此,限定频率范围fl为: (5)式中:接收机切换范围(sr)是接收机不必重编程或重新调整就可工作的最大频率范围,生产厂商应说明这个接收机切换范围。6.5.3 互调响应的抑制6.5.3.1 定义互调响应抑制是衡量接收机在不超过给定性能下降时接收有用调制信号的接收机能力的一种度量,该给定衰减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与有用信号频率有特定频率关系的无用信号的出现而产生的,参见ETS 300 113 8。6.5.3.2 规定当下列信号同时输入到接收机时,应满足6.6.2.4节所规定的静态参考灵敏度特性:-一个标称接收频率f0的有用信号,比静态参考灵敏度特性高了3dB;-频率为f1且电平为47dBm的连续正弦波信号;-一个频率为f2且电平为47dBm的伪随机序列的TETRA调制信号,因此和。6.5.4 无用传导发射6.5.4.1 定义在设备接收时,当设备在非发射状态下时,设备的无用发射是在任何频率上的传导发射。6.5.4.2 规定当在100kHz带宽进行测量时,频率在9kHz和1GHz之间,设备发射的功率应小于57dBm。频率在1GHz和4GHx之间,设备发射的功率不应超过-47dBm。6.5.5 无用辐射发射无用辐射发射是指在非传输状态下设备的机柜和结构所辐射的发射。也称做机柜辐射。应适用于6.5.4.2节中给出的极限值。6.6 发射机/接收机性能通过设置实际发射信号波形与理想的信号波形之间的均方根(RMS)误差的极限值,第6.6.1节规定了调制精度的要求。通过假设不出现发射差错,6.6.2节规定了接收机性能。6.6.3节规定了这个ETS规定的所有传播模型。6.6.1 调制精度调制精度的要求是矢量误差大小。这不仅考虑到了调制滤波线性失真(振幅和相位)和调制器损坏(在调制符号星群中的四相偏差、相位和线性幅度的误差),而且还是衡量整个发射机质量的量度。同时,它还考虑了本地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滤波器失真和放大器的非线性。在符号时间上规定矢量误差大小(参见6.6.1.2节)。6.6.1.1 理想情况在第5章中定义了滤波器冲激响为g(t)的理想发射机发射的调制符号S(t)。令Z(k)表示冲激响应为g*(-t)|t=tk的理想接收滤波器的输出。级联的理想发射和接收滤波器组成了一个升余弦Nyquist滤波器,这个滤波器在符号时间间隔上符号波形为零点,所以在t=tk时,没有符号间干扰,其中tk为与第k个符号对应的符号时间(在第5章中定义)。在这种情况下,在任何tk时刻,理想发射机激励的理想接收滤波器输出等于第k个调制符号S(k): (6)在本节中,第9章定义了所使用的调制符号的编号。6.6.1.2 符号时间的矢量误差大小要求令Z(K)为在符号时间tk通过理想接收滤波器来观察理想发射机产生的输出,则Z(k)为: (7)式中:- E(k)为调制符号S(K)的矢量误差;- W(K) = exp(jk)说明了由于发射机频率不准确而产生的每个相位旋转弧度的频偏(参见第7章)。应用矢量误差积分可能的振幅变化;- C0为表示残余载波的复常数;- C1为表示发射机输出振幅和初相位的复常数。C0的大小应小于S(k)大小的5%。测试接收机的任务是:- 估计处理接收部分的符号时间;- 估计C0,C1和的值。分别用、和表示估计结果;- 将调制符号Z(k)标准化。用表示从这个标准化中得到的调制符号: (8)在上述表示中,定义矢量误差平方和(SSVE)为: (9)式中:SNmax为突发中的符号数。然后,计算RMS向量误差为向量误差平方和(SSVE)除以突发符号数的平方根,即: (10)任何突发的RMS矢量误差应小于0.1。任何符号矢量误差量峰值|Z(k)-S(k)|应小于0.3。6.6.2 接收机性能当发射机不发生错误且被单独测试时,根据比特差错率(BER),消息删除率(MER)或未检出差错消息概率(PUEM)(适当时),这节说明了最小接收机性能要求(参见6.6.1节)。在这节中,根据接收机的天线连接器的功率电平给出测试信号电平。功率电平定义参见6.4.1节。6.6.2.1 标称差错率这节根据标称条件(即:没有干扰且输入电平为-85dBm)说明了发射要求。在6.6.3节中给出相关的传播条件。在下列传播条件下,非保护比特(等于TCH/7.2)的比特差错率(BER)为表8所给出的极限值。表8:标称差错率传播模型BERSTATIC0.01 %DR500.40 %DU500.60 %在静态条件和多路条件下,应保持输入电平的性能为-40dBm。因此,在静态条件下,当BER0.01%时,应保持到-20dBm。6.6.2.2 动态参考灵敏度根据逻辑信道和动态参考灵敏度电平的传播条件,给出了所要求的最小动态参考灵敏度。DM-MS的动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为-103dBm。对于DU50和DR50传播模型,表9给出了动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上DM-MS接收机最大允许MER和BER。对于信令信道(SCH)/S、SCH/H和SCH/F来说,在动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上,应得到PUEM0.00%。表9:动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上DM-MS接收机最大允许MER和BER逻辑信道判断标准传播模型DU50DR50SCH/SMER5.60 % 8.00 %SCH/HMER6.40 %8.00 %SCH/FMER5.40 %8.00 %TCH/7.2BER1.70 %2.20 %TCH/4.8 N = 1BER1.50 %2.00 %TCH/4.8 N = 4BER0.45 %0.40 %TCH/4.8 N = 8BER0.15 %0.06 %TCH/2.4 N = 1BER0.37 %0.35 %TCH/2.4 N = 4BER0.01 %0.01 %TCH/2.4 N = 8BER0.01 %0.01 %STCHMER6.40 %8.00 %注:N表示交织块中的交织深度(参见第8章)。6.6.2.3 接收机的参考干扰比性能根据参考干扰比上的逻辑信道和传播条件,说明了最小要求的参考干扰(对于同道C/IC或对于邻道C/Ia)。参考干扰比应为:- 对于同道干扰:C/IC = 19dB;- 对于邻道干扰:C/Ia = -45dB。在同道干扰情况下,这些规范应用于-85dBm的有用输入信号电平,而在邻道干扰的情况下,这些规范应用于大于动态参考灵敏度3dB的有用输入信号电平。在任何情况下,干扰应是一连续的TETRA随机调制信号,该信号在与有用信号相同的传播条件下独立实现。对于DU50和DR50传播条件,表10说明了参考干扰电平上DM-MS接收机最大允许MER和BER。在表12和表13中,参考干扰电平表示了TU50,HT200或EQ200传播条件下的性能。对于BCH/S、SCH/H和SCH/F来说,在参考干扰电平上应达到PUEM10-5。表10:参考干扰电平上DM-MS接收机最大允许MER和BER逻辑信道判断准则传播模型DU50DR50SCH/SMER4.90 % 6.00 %SCH/HMER5.60 %7.00 %SCH/FMER4.80 %6.50 %TCH/7.2BER1.70 %2.00 %TCH/4.8 N = 1BER1.60 %2.00 %TCH/4.8 N = 4BER0.47 %0.40 %TCH/4.8 N = 8BER0.18 %0.06 %TCH/2.4 N = 1BER0.45 %0.35 %TCH/2.4 N = 4BER0.01 %0.01 %TCH/2.4 N = 8BER0.01 %0.01 %STCHMER5.60 %7.00 %注:N表示交织块中的交织深度(参见第8章)。6.6.2.4 静态参考灵敏度在静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上,根据的逻辑信道和接收机电平,规定要求的最小静态参考灵敏度。静态参考灵敏度电平应为-112dBm。表11给出了在静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上DM-MS接收机最大允许的MER和BER。对于BCH/S、SCH/H和SCH/F来说,在静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上,应得到PUEM0.001%。表11:在静态参考灵敏度电平上DM-MS接收机最大允许的MER和BER逻辑信道判断准则传播模型STATICSCH/SMER3.00 %SCH/HMER5.00 %SCH/FMER9.00 %TCH/7.2BER4.00 %TCH/4.8 N = 1BER0.30 %TCH/4.8 N = 4BER0.20 %TCH/4.8 N = 8BER0.15 %TCH/2.4 N = 1BER0.01 %TCH/2.4 N = 4BER0.01 %TCH/2.4 N = 8BER0.01 %STCHMER5.00 %注:N表示交织块中的交织深度(参见第8章)。6.6.2.5 移动台接收机的同步突发捕获性能这节规定了MS接收机的直接方式同步突发(DSB)捕获的参考灵敏度性能。根据检测DSB和正确地解码的SCH信息的同步突发捕获概率(PACQ)定义了该性能,其条件是当发射同步突发时MS监听频率。表12:MS接收机的同步突发捕获性能要求(正确检测和解码的概率)传播条件DR50PACQ0.86.6.3 传播条件下列各节包括了这个ETS中涉及的传播模型的全部必要信息。6.6.3.1 抽头增益处理类型根据多普勒频谱的概率密度函数(PDF)和功率谱密度(PDS),这节规定了在传播模型上应用的平稳复抽头增益处理的统计特性。将用a(t)表示的复抽头增益处理标准化为单位功率。CLASS是带有与典型多普勒频谱相等PDS的抽头增益处理。a(t)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等于高斯PDF和PDS,且相互统计独立。因此,a(t)是瑞利(Rayleigh)分布的,定义a(t)的PDS为:当-fdffd 时, (13) 否则 式中:参数fd表示最大多普勒频移(Hz),定义为fd =V/,V为移动速度(m/s),为波长(m)。STATIC(fS)是大小不变|a(t)|=1的抽头增益处理,定义a(t)的PDS为: (12)式中:(.)表示狄拉克函数,fS为多普勒频移(Hz)。RICE是CLASS和STATIC(fS)过程之和的抽头增益处理,且fS =0.7fd,这两个过程的功率均占总功率的一半。因此,|a(t)|是Rician分布的,PDS为: (13)6.6.3.2 传播模型在这节中,定义这个ETS中涉及的传播模型。影响fd的车辆速度X(km/h)均属于模型设计(参见上述)。表13: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抽头数相对延时(s)平均相对功率(dB)抽头增益处理静态100STATIC(0)城市地区(DUx)100RICE乡村地区(DRx)100CLASS7 无线子系统同步7.1 引言本章定义了载波频率为380MHz至520MHz的TETRA DM操作的同步要求。7.2 DM-MS同步系统的定义和一般描述定义提供同步参考的DM-MS为“主控”DM-MS。在事务处理过程中,启动呼叫的DM-MS为“主控”DM-MS。定义任何与“主控” 同步的DM-MS为“从属”DM-MS。在一个呼叫开始的时候,在呼叫事务或信道保留过程中,主控DM-MS应发射同步突发使在相同信道上的任何正在接收DM-MS根据频率和时间进行自身同步或保持同步。在任何情况下,从属DM-MS应根据主控DM-MS发射指示的时隙和载波频率调整它的突发发射。DM-MS的时基应不断计算四分之一符号、符号、时隙和帧,与DM-MS是否正在发射无关(参见第7.3节)。在主控DM-MS时基计数器的特定容限内,如果从属DM-MS时基计数器同步地运行,那么认为从属DM-MS为完全时间同步。SCH/S上包含的主控DM-MS在同步突发中发射的定时信息应该是发射同步突发的时隙和帧号。当接收到SCH/S时,从属DM-MS应使用该定时信息设置它的时隙和帧计数器。在标准情况下(参见注),在成功地进行转变或预占之后,成为新主控DM-MS的从属DM-MS应采用旧主控DM-MS指示的定时计数器状态。接管主控任务的DM-MS应该:-用前面主控DM-MS的频率和本身频率参考之间的一半频率开始发射;或者-用与前面主控DM-MS相同的频率开始发射,然后,在达到前面主控DM-MS的频率和本身频率参考之间的一半频率之前,以0.1ppm到0.2ppm之间的步长增加或减少发射频率。应在帧的边界出现每个频率转变步长。主控MS应使用自身频率资源作为参考来产生载波频率和增加它的时基计数器。发生每个转变的转变点应该是时隙边界。注:双监情况除外。7.3 时基计数器7.3.1 计数器的定义下列计数器应定义DM-MS发射的信号定时状态:-四分之一符号号(QN) (1 1020);-符号号(SN) (1 255);-时隙号(TN) (1 4);-帧号(FN) (1 18)。7.3.2 计数器的关系 这些计数器的关系应该如下:每125/9 s 增加QN(对于MS来说, 直到移动时基调整要求为止,一直保持不变)为:(14)当QN从4改变到1时,SN增加为:(15)当SN从255改变到1时,TN增加为:(16)当TN从4改变到1时,FN增加为:(17)所有计数器同时改变为1定义了时基参考。7.4 DM移动台频率源的要求对于RF频率产生和定时时基来说,DM-MS应使用精度高于0.2ppm的单一频率源。7.5 从属DM移动台的同步要求在初始同步之后的一个复帧时宽的发射期间,从属DM-MS应满足下列载波频率和时基精确度要求。当接收信号电平比参考灵敏度高3dB或更多时,应达到该要求。-当从属DM-MS发射它的载波频率时,从属DM-MS应精确在0.5 ppm内,并且与从主控DM-MS接收到的信号相比,它的突发定时应精确在1/2符号时间。在初始同步到主控发射接收结束之后,在下一个复帧时宽期间,从属DM-MS应满足下列载波频率和时基精确度的要求。-当从属DM-MS发射它的载波频率时,从属DM-MS应精确在0.2 ppm内,并且与从主控DM-MS接收到的信号相比,它的突发定时应精确在1/4符号时间。应在充足长的时间上平均从主控DM-MS接收到的信号,以便使由于噪声、干扰或多谱勒扩散引起的差错最小。7.6 频率有效方式下信道B上操作的主控MS的同步要求在频率有效操作的情况下,在信道B上操作的主控MS应周期地监测信道A的主控MS发射,以便获得和保持定时同步。信道B上的主控MS应调整它的内部时基符合信道A主控MS接收的信号。在接收信号电平大于或等于第6章定义的参考精确度电平dB时,信道B上的主MS应满足下列要求。应根据已应用的传播条件使用静态或动态参考精确度电平。a)信道B上的主控MS应调整它的内部时基符合信道A主控MS接收的信号。如果信道B上的主控MS决定当前时隙定时和信道A定时之间的定时差值超过1/4符号时间,信道B上的主控MS应以1/4符号时间为步长调整它的时基。应在大于1复帧时间且小于3复帧时间上进行调整,直到定时差值小于1/4符号时间为止。b)在从信道A上的主控MS决定信号定时时,应用定时估计误差小于1/4符号时间的方式估计定时。8 信道编码和加扰8.1 引言图1给出了TETRA发射过程的参考结构。根据这个参考结构,本章规定了适用于信息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物理“专项突破”针对性强化试题(二)
- 2025年高考物理“物理与医疗健康”关联试题
- 改革专项答题题库及答案
- 工厂职员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福建省水投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劳务派遣综合办公室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爱的礼物妈妈的手套写物(8篇)
- 2025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厅局某协会招聘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干涉仪考试题及答案
- 甘肃导演艺考试题及答案
- 项目会议纪要与任务跟进模板
- 《肺炎性假瘤》课件
- 照片档案整理规范
- 公安新闻宣传知识讲座
- 2023新能源集控中心及智慧电厂建设方案
- 人工智能(基础版)高职人工智能基础课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10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 高标准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全)
- 学法减分100道题题库及答案(驾驶证学法减分学法免分题库及答案)
- 《安娜·卡列尼娜》-课件-
- 2022年新版体系文件药品零售单体连锁总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校服登记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