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的外部性.doc_第1页
公共资源的外部性.doc_第2页
公共资源的外部性.doc_第3页
公共资源的外部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公共资源的外部性问题文/熊红芳摘要:公共资源具有正负外部性,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公地悲剧产生的直接因素。公共资源具有典型的双向负外部性,使用者因无限制地使用公共资源,产生的外部成本增加导致每个成员都是公共资源负外部性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不同资源外部性显现的时滞是公地悲剧能否避免的关键。关键词:外部性公共资源时滞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4-1618/F(2009)07-0029-04作者简介:熊红芳,经济学博士,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权与制度经济学。公共资源(Commonresources)是指介于私人品和纯公共品之间的一种准公共品,是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公共渔场、牧场、地下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属性是产生所谓“公地悲剧”的根源。外部性与公共资源有密切联系,外部性问题是公地悲剧产生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探索公共资源与外部性之间的关系和公共资源外部性的种类,提出公共资源的外部性显现存在时滞,并试图从这一角度寻找如何解决公共资源中的外部性问题的途径。一、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由马歇尔(Marshall,1890)首次进行讨论后,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给外部性许多种定义,认为当某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他购买和消费的商品与服务,还取决于其他某些人的活动时,就存在着外部性。因此,在下面的效用函数中,个人A的福利取决于他消费的一系列的商品和服务(x1,x2,x3,xn),同时还取决于另一个人B从事的某种活动y1:UA=UA(x1,x2,x3,xn,y1)因此,外部性的明显特征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性发生在价格机制之外。外部性产生的利益脱离了定价机制,行为人没有因产生的外部利益和损失得到补偿或赔偿,在决定采取行动时就没有将外部性考虑进去的动机。这一部分的损益被忽视,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或市场经济产生的帕累托最优失灵。二、公共资源中的外部性分类外部性既可能是有益的(正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负的)。当一个人或厂商从事的行为所产生的利益不仅使行为人得到好处,而且使其他的个人或厂商得到好处时,就产生了外部经济,包括厂商对资源的配置、知识或发明的发现、劳动力的培训,以及个人对传染疾病的预防等。厂商或个人在决策中考虑的是私人利益,并没有考虑这些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的损益,个人或厂商在私人利益较大时会采取行动,其行为损害他人或给他人带来不利,但私人无须考虑带来损害的机会成本,这种损害称为外部不经济。最普遍的外部不经济的例子是工厂、汽车、噪音等带来的污染,公路拥挤以及有限捕量的渔场等无定价的共同财产资源的过度使用。在这些情形中行为人(污染者、公路使用者、渔夫)都使自己得到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忽视施加给其他人的成本,结果是使资源配置失当。外部不经济的最终起因可追溯至产权缺乏界定,而产权缺乏界定常因执行成本过高造成。如渔场资源耗竭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渔场资源虽然稀缺,仅具有有限的捕量,但对资源的使用却没有定价。奈特(Knight,1924)对此问题开创性地指出,如果产权由私人拥有并按竞争性价格付费,则不会出现外部不经济问题,渔场将被有效使用,对使用渔场征收的租金应准确地反映其稀缺价值。同样,污染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空气使用存在非排他性,即那些受到诸如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损害的人没有能力将损害者排除在对空气的使用之外,或者由于产权难以界定,政府只能通过干预市场机制,给损害方适当的激励如征税或补贴及制定数量控制的法规等限制其行为,使其考虑到他们的行为带给全社会的机会成本,将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然而政府在确定损害的数量时也会出现类似公共产品及外部不经济中的偏好披露的信息难题,由于通常行为人和受影响方的数目众多,因此这个问题在行政实施上更为复杂。外部性可以描述为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那么根据两者的类型可分为生产者之间的外部性、生产者-消费者外部性、消费者之间的外部性三种。生产者之间的外部性指一个厂商的生产活动影响到另一个厂商的生产可能性时,如A厂商培训其劳动力,后来其中部分劳动力受雇于B厂商,B厂商从中受益,就是生产者之间的外部性;当厂商的活动对个人的效用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没有反映在价格体系当中时,就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外部性,如工厂排放废气污染空气,危害了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当一个消费者的物品消费(或要素供给)没有通过价格机制而直接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时,就存在着消费者之间的外部性,如吸烟有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等。外部性还可以按照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来分类,外部性可分为边际外部性(marginalexternalities)和边际内外部性(infra-marginalexternalities)。用Cullis的等式来说就是,如果UA/Y=0,表明这种外部性属于边际外部性;如果UA/Y0,则这种外部性就属于边际内外部性。如一个湖泊被严重污染,人们不能在该湖中游泳,这种外部性就是边际外部性;而这个湖泊还没有污染到不能划船的地步,这种外部性就是边际内外部性。三、公共资源的正负外部性及其双向性外部性的本质和公共资源有很多的相似,都存在多个消费者(成员)同时消费或使用同一件产品(资源),导致私有产权的不可界定,或即使可以界定,但成本大于收益,需要以公共产权的形式生产或消费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产品并不是交易产生的,而是在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副产品,它给交易外的第三方带来收益或损害,属于第三方公共品,外部性发出方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公共效用,即这种效用对发出方和承受方同时产生作用。公共资源是具有公共品特性的物品,是外部性的一类典型例子。因此公共资源与外部性都有共用性,非排他性及信息披露难题等特点。公共资源在生产消费或损耗时,可产生正的或负的外部性。学者们试图对公共资源外部性行为的最优求解,对这一行为发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包括正收益和负收益)进行分析比较,依据帕累托边际最优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得到萨缪尔森条件等式:MC指公共资源外部性的边际成本,MBa指发出方A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Bj指承受方中任一成员的边际外部收益,总和为外部边际社会收益或成本。公共资源治理得好则产生正的外部性,如公共牧地、水域、海域、海洋捕捞等,主要是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有一部分外溢为社会收益和生态收益,其私人生产均衡点低于社会需要的均衡点,导致部分社会福利损失。在经济学上没有专门提出解决公共资源生产消费中产生的正外部性的论述,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缺口使公共资源的供给短缺,行为者缺乏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激励。诺斯认为解决正外部性问题必须做出制度安排和确定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激励,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而这种对个人行为产生“激励相容”的有效制度,需要有效率的组织来提供。公共资源的负外部性往往更为人们所关注,原因在于负外部性产生的损害比正外部性产生的收益给人们的感受更深。与正外部性相比,负外部性存在范围要大得多,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更大,因此更容易引起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关心和重视,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核心。负外部性发出方所获得的私人收益,由于不付费给承受方带来的成本而大于社会收益,其负外部性发出方的产出和消费支出往往超过最优的帕累托均衡,导致社会福利下降。外部性根据发出与承受的对象可分为单向外部性和双向外部性,单向是指发出方向承受方产生的外部性;而双向是指双方互为发出方和承受方。一般认为公共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只有单向负外部性特点,如牧场、林地、海洋的退化产生的各种恶劣条件和自然灾害会影响使用者之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但公共资源不合理使用具有典型的双向负外部性,同一资源的不同使用者既是负外部产品的发出方又是承受方。如公地悲剧中,使用者因无限制地使用公共资源,使每一成员的外部成本增加,导致每个成员都是公共资源负外部性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当公共资源的使用具有单向负外部性时,消除和抑制公共资源单向负外部性的核心是将负外部性内在化,方法之一是庇古税费法,即政府向外部性行为的发出方征税,或者补贴发出方使其减少外部性行为。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信息披露难题;其次是补贴还会鼓励同类厂商的进入,增加总的负外部性;再次补贴需要政府向社会增加税收,从而引起经济不良效应。方法之二是科斯提出的市场交易法。负外部性给他人带来了成本,但他人效用下降的幅度不一定比社会福利总水平提高的幅度大。以烟尘污染为例,管制的目标并不是消除烟尘污染,而是保证烟尘污染的最合理数额。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明确界定双方产权来纠正负外部性,或者采取在限定的负外部效应内,建立负外部性产权交易市场来解决。经济学家们发现,两种方式在信息完全和交易成本为零时,效率均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在现实中信息完全和交易成本为零几乎不存在,因此两种方法都不能达到最优。在实际应用中只能根据所面对的负外部性的作用范围与特性进行次优选择,多管齐下。公共资源的使用同时具有双向的负外部,具体表现在共同使用者之间。如在公共牧地,使用者增加一头羊,给自己带来明显的收益,同时给其他使用者带来负的外部性,但这种负外部性均到每个人时,其作用间接且不明显。然而,如果牧场中的每个使用者都增加一头羊,那么负外部性就大了,但与每个使用者短期内得到的收益相比,仍然是收益大于损失。于是每个使用者在这个博弈中的最优策略仍是增加放牧的数量。最后放牧量超出牧场的承载力,牧场退化,所有使用者损失大于收益,此时人们希望采取合作策略以减少损失,但公共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往往具有不可逆性或资源已达到不可恢复性的程度,公地悲剧就不可避免了。在实际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主要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较早地改变了使用策略。四、外部性出现的时滞公共资源治理为什么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经济学家们作了很多的探讨。笔者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性(包括正的和负的)显现的时滞。见图中的表示。如果使用者们能认识悲剧结局并早日改变策略则可避免损失,然而在早期无法看到较长时期后总的负外部性与总收益的比较结果。产生时滞的原因有许多,如资源本身的属性、资源使用的收益和贴现率、使用者的能力等,这些因素也导致不同资源的时滞时间也不同。图表示的是在一段时期内,公共资源正负外部性随时间的变化对使用者效用的影响。图a中Upex表示的是正外部性,UA表示的是使用者的收益,在时间T1点正外部性带来的是使用者收益的减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收益开始增加逐渐进入到一个良性的状态,收益与正外部性同时达到平稳的水平。图b中Unex表示的是负外部性,在时间T1点负外部性将成本忽略,转给资源系统外的社会和生态系统,当这种负外部性积累到一定阶段T2时,公共资源使用者的收益开始下降,如果没有采取措施,负外部性增加到一定程度,使用者的收益开始为负。资源使用者往往要到收益下降甚至为负时才了解悲剧的结局,开始寻找合作,而不同的资源被破坏的程度不一,一旦到了不可恢复或不可逆的限点,则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利用。如果使用者的认识使之在限点之前选择合作,就可能进入图a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后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五、结论首先,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具有正负外部性特点,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公地悲剧产生的直接因素,而产权界定不清是更深次的原因。其次,从长期来看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往往具有典型的双向性,使用者因无限制地使用公共资源产生的外部成本增加,或者使用者保护或合理使用公共资源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收益,会同时影响外部性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再次,不同资源外部性显现的时滞是公地悲剧能否避免的关键。因为存在时滞,人们无法正确预期,因此影响使用者策略选择;而当一种制度在初期形成后,会产生路径依赖,甚至会进入锁定状态,即使人们意识到后果,能正确预期,改变也难以进行。此时往往需要强大的外力介入,如政府的干涉和强制,才能实现变迁,形成对公共资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参考文献: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卫玲,任保平.治理外部性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