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共青团惠州市委员会联合课题组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个社会单元,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是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青少年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青少年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智力、与众不同的技能,更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文明而充满爱心。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时与其它社会化力量不同的一点是,它在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要研究青少年的社会化,不得不研究家庭教育。这是保证中国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迫切需要,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发展和未来的命运。团惠州市委与惠州市教育局和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共同组成课题组,于年月,在惠州市中学和中专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份。研究把家庭教育分为人格教育、情感教育、教育方式三个方面,分别就青少年社会化的六个大方面即青少年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性别观、青少年独立性、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在校成绩进行交互分析,得出了有益的数据资料和研究见解。一、青少年家庭教育概况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一)情感教育概况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情感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情感沟通,这就要求父母与孩子有充裕的相处时间和机会,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其次,情感教育需要以情教育,它应该通过相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情感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主要从父母与孩子相处频率,父母与孩子相处质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家庭情感教育。、与父母共处的频率我们从与父母进行户外活动(如运动)、旅游、参加音乐会或看电影、看电视四个方面考察了青少年平时与父母共处频率。表显示,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情况并不乐观。除了经常与父母在一起看电视,他们与父母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并不多。表1 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频率(%)与父亲与母亲从不很少有时经常从不很少有时经常(1)户外活动(如运动)20.645.529.04.917.438.233.710.7(2)旅游26.943.626.03.625.341.027.46.3(3)参加音乐会或看电影53.630.810.22.651.532.512.73.3(4)看电视2.913.324.759.11.810.323.464.6为了从整体上把握青少年与父母共处频率的基本情况,我们对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赋值,将从不赋值为,很少赋值为,有时赋值为,经常赋值为,然后将父母四个方面的活动进行累加。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变量即与父母相处的总体情况。与父母相处的总体情况最小值为,最大值为。我们将它的取值分为三个阶段。为低频率,为中等频率,为高频率。由此得到表。表2 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总体频率(%)与父母共处的总体频率比例 低 22.4中68.5高 9.1 表显示,的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频率低,的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频率中等,的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频率高。这一数据表明:首先,大多数青少年()和父母相处的频率处于中间阶段,即有较足够的时间与父母共处,这就为良好的情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只有极少一部分青少年()跟父母的相处频率高,是因为青少年的父母正值中年,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工作的繁忙使他们较少有时间陪孩子,这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与父母相处的频率是很低的,这表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和父母接触不够,无法直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关怀与爱,这部分孩子可能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这是令人担忧的。、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程度情感的沟通仅仅是情感的基础。家庭的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相处过程中青少年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如何。我们从学业、交友、恋爱、爱好、前途五个方面测量了青少年所感知到的父母的关心。结果如表。表3 青少年感知到父母的关心程度(%)父亲母亲完全不关心不怎么关心有些关心非常关心完全不关心不怎么关心有些关心非常关心(1)学业1.26.022.770.11.65.217.776.5(2)交友3.216.940.339.62.011.538.648.0(3)恋爱9.218.322.749.86.015.620.857.6(4)爱好10.135.832.821.310.329.133.527.1(5)前途1.33.611.383.80.92.210.586.4由表可见,青少年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前途最为关心,其次是学业。在他们看来,父母对自己的爱好关心最少。为了了解青少年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的总体情况,我们依据和共处频率同样的办法进行了数据的处理,获得表:表4 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总体关心程度(%)青少年感受到父母总体关心程度比例低0.5中27高72.4如表所示,的青少年觉得父母对自己关心是非常低的,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度中等,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度非常高。数据表明:由于独生子女的大量存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普遍比较高,只有极其小一部分的青少年感受到的父母关心较少。可见当代青少年并不缺乏爱,即使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他们仍有其他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关心。(二)人格教育概况人格,是指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和个性相一致的概念,是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发展,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成长,而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以个性心理发展为核心的个体社会化过程。现代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格应该具有三种力量:即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与孩子平等的沟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因此,我们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父母与孩子沟通情况、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情况三个方面对家庭人格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研究主要通过父母对青少年在发式和衣着、零用钱使用、学习习惯、交友、恋爱、时间安排(如外出、晚上回来的时间)六个方面的干涉情况来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控制程度。表5 父母对青少年的控制(%)父亲母亲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1)干涉我的发式和衣着11.836.537.713.914.947.029.68.5(2)干涉我的零用钱使用10.542.834.811.917.349.924.68.3(3)干涉我的交友7.432.047.712.99.837.041.911.3(4)干涉我的恋爱20.234.529.116.122.236.127.214.5(5)干涉我的学习习惯18.242.229.410.219.042.929.28.9(6)控制我的时间安排17.537.330.314.820.339.926.613.2由表可知,半数以上的父母对孩子有较严格的控制,对孩子的各个方面干涉都比较多。在青少年的感受中,父母最常干涉的是恋爱,其次是学习习惯。相对来说,家长对交友的干涉要少一些。为了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控制的总体情况,我们把父母对青少年在发式和衣着、零用钱使用、学习习惯、交友、恋爱、时间安排六个方面的干涉情况进行赋值汇总,依据前面相似的方法进行阶段划分,由此获得父母对青少年控制总体情况,如表所示。表6 父母对青少年的总体控制(%)父母对青少年的总体控制比例强17.8中71.8弱10.4表显示,的父母对孩子控制很强,对孩子发式、衣着、学习习惯、交友、恋爱、时间安排上过多的干涉青少年的选择权。的父母一定程度上干涉孩子在这六个方面的选择权。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程度低,基本上不干涉孩子的自由。数据表明:首先,有约的父母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涉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方面表示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父母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不认可,希望帮孩子包办一些事,这实际上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其次,有约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强的控制欲,这一数字值得重视。父母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尊重他的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独创潜能,把孩子当平等的人来看待,培养孩子的人性和人的尊严,任何干涉和强迫只有一时表面的效果。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平等性通过对青少年与父母在发生冲突时父母对他们意见的种处理方式(接受、倾听、避免麻烦、惩罚、良好沟通)进行考察,我们得到表。表5-7 青少年与父母沟通中的平等性情况(%)父亲母亲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13)当我与他们产生冲突时,我的父母愿意倾听我的想法9.140.634.36.010.444.731.813.1(14)我的父母不听我的解释,就惩罚我2.99.546.341.33.09.048.439.6(15)当我与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我的意见通常会被接受4.737.942.315.15.839.841.512.9(16)当我与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我与他们沟通良好7.143.836.113.09.244.435.211.2(17)当我与父母产生冲突时,他们会试图避免麻烦问题7.842.734.714.89.342.634.413.7表显示,相对来说,在遇到冲突时,母亲更愿意倾听青少年的想法,更容易接受青少年的意见,而父亲更倾向于采取措施避免产生麻烦,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其进行惩罚。采用与前面相似的量表处理办法,我们得到了青少年与父母沟通平等性的总体情况。如表所示,的父母与孩子有很好的沟通。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情况中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孩子的意见。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情况差,他们无法交换彼此的思想。数据表明:首先,只有极少数家长能够很好地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争辩,这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塑造健全人格。其次,绝大部分家长()只是基本上做到了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与交流。再次,还有少部分家长完全忽视了和孩子的正常交流,只是给孩子“说教”,甚至惩罚孩子。他们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这样的人格教育往往不成功。表8 父母与青少年沟通情况(%)父母与青少年沟通情况比例差6.0中80.5好13.5、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对社会充满责任感,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衡量一个父母是否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可以考察他们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因此,我们对“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 表9 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频率(%)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频率父亲母亲从不30.733.4很少41.743.3有时23.320.4经常4.32.9调查显示,父母亲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例都很低,大约三分之一的父母从未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我们同样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如表所示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总体情况。数据表明,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整体低下,只有极小部分的父母()经常参与志愿者服务,而三分之一的家长很少参与志愿者服务,这不得不让人担忧。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优秀的人格品质,让青少年具有责任意识,学会做一个对他人、对集体、国家和社会能够尽职尽责的人。父母不以身作则,很难想象孩子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如何,社会责任感又如何。表10 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总体情况(%)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频率比例低34中61.8高4.2(三)教育方式概况教育方式有民主与专制之分,民主型的父母,会给予孩子理性的爱。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和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我们从前面“父母干涉青少年日常活动情况”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平等性状况”两方面考察家庭教育方式民主程度,对这两个变量组的得分进行汇总处理后分类,得到了“家庭教育方式民主程度”的基本情况。表11 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程度(%)父母教育方式比例专制7.3中等85.3民主7.4如表所示,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民主型,两种类型的家庭在总体中的比例均不到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中间型,即不算民主,也算不上专制。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自主权和个性的独特化,绝大多数家长已经抛弃了封建家长制作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民主化教育。其中,有少部分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高度民主,尽管这一比例不高。不过,还有少部分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专制型教育方式,他们强调自己是家庭的权威,无视子女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过分干涉子女的生活,这种教育方式将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消极的影响。二、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我们从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性别观四方面考察了家庭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一)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情感教育与青少年社会评价呈正相关问卷设计了一个社会评价量表,主要从青少年感知的社会环境公正度、他们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看法、他们是否愿意为国家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三个方面来测量他们对社会的评价。我们将量表中各变量的得分进行汇总再进行分类,得到青少年社会评价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对社会评价和父母对青少年关心度进行交互分析,得到表。表12 感知父母不同关心程度的青少年社会评价状况(%)父母关心度不高 父母关心度高 社会评价低 6.9 4.0 社会评价中 80.0 75.1 社会评价高 13.1 21.0调查显示,父母对孩子关心度不算高的青少年有约有着低的社会评价,父母关心度高的青少年只有有低的社会评价,比前者少个百分点。而父母对孩子关心度不算高的青少年只有约对社会有高评价,父母对孩子有高关心度的青少年有有高的社会评价,比前者多个百分点。统计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与孩子对社会的评价成正比,关心度越高,孩子的社会评价相应越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感知社会最早、最多、最深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评价首先受到他们对家庭温暖感知多少的影响。如果觉得父母是关爱自己的,对自己的家庭便会有好的评价,推而广之,对社会的评价会更高。另外,受到父母更多关心的孩子,更有爱心,也会有良好的人格,会用一颗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反之,对社会评价容易走向负面。、情感教育影响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统计显示,青少年与父母共处频率的高低与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频率高低具有很强的正相关,青少年与父母相处频率越高越有可能频繁参与志愿者活动。由于他们与父母相处较多,相对来说得到的关爱更多,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强,因此也更乐于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性活动。如表所示,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有约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约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和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很少或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相处频率中等的青少年有约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约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很少或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相处频率高的青少年有约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约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后仅有很少或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比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少个百分点,比与父母相处频率中等的青少年少个百分点。同样,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有约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约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和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相处频率中等的青少年有约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约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相处频率高的青少年有约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约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有有时或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比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多个百分点,比与父母相处频率中等的青少年多个百分点。表13 与父母相处频率不同的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与父母相处频率低与父母相处频率中与父母相处频率高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23.29.78.3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42.542.923.8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26.640.452.4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7.77.015.5(二)情感教育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影响自我评价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青少年对自己的一个基本评价。问卷运用自我评价量表来进行考察,从青少年的性格、自信心、能力、自控力等方面来测量。我们将量表中各变量的得分进行汇总再进行分类,得到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对自我评价和父母对青少年关心度进行交互分析,得到表。表14 与父母相处频率不同的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与父母相处频率低与父母相处频率中与父母相处频率高自我评价低 5.01.60自我评价中 76.672.761.7自我评价高 18.425.738.3统计表明,父母相处频率与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有较强的正相关。如上表所示,随着与父母相处频率增加,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也随之提高。其中与父母相处频率高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低的百分点为,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低的百分比为,比前者多个百分点。而与父母相处频率高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高的百分比约为,与父母相处频率低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高的百分比约为,比前者少个百分点。我们推断,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频率越高,感知到父母关心越多,越倾向于认为父母越喜欢自己、欣赏自己,无形中对自己更有自信,更有认同感,所以自我评价更高。(三)情感教育对青少年性别观的影响青少年感知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对其性别社会化有显著的影响。如表所示,感受到父爱程度低的青少年有有现代的性别观,他们认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应该扮演和男性一样的角色;有的青少年性别观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有的青少年性别观很传统,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应该在家掌管家务和后勤,男性应该在外赚钱养家,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女性。而感受到父亲关心程度中等和高的青少年在性别观上比较相近,两者持现代性别观和中庸性别观均接近但不到一半,与感受到父爱程度低的青少年相比,持现代性别观的明显偏少,而持中庸的明显偏多,同时持传统性别观也明显偏少,仅有约。表15 感知到父亲关心度不同的青少年的性别社会化情况(%)感知到父亲关心度低感知到父亲关心度中感知到父亲关心度高性别观现代 63.249.548.6性别观中庸 26.349.148.5性别观传统 10.51.42.9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们认为,父亲在青少年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青少年缺乏父爱,青少年的性别观相对而言比较激进,中庸的比较少。而获得父爱多的青少年普遍感受到了父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认为父亲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应在家庭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性别观更容易偏中庸。(四)情感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在青少年行为习惯方面,青少年感受到父亲的关心度对他们的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对他们每周的独处时间没有显著性影响。以青少年感知到的父亲关心程度为自变量,对青少年感知到的父亲关心度和其在半年内的违规次数作一元方差分析,得到表。表16 感受到父亲不同关心度的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失范行为次数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平均失范行为次数感受到父亲关心度低 17.00感受到父亲关心度中 5.5058感受到父亲关心度高 4.5218如表所示,感受到父爱程度高的青少年在半年内平均的违规次数是次,感受到父爱程度中等的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平均违规次数是次,感受到父爱程度低的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平均违规次数是次。可见,青少年感受到的父亲的关心度和其失范行为呈强相关,青少年感受到的父爱越多,和父亲相处越融洽,越乐意接受社会规范,不容易发生失范行为。而相应的青少年感受到母亲的关心度对他们的失范行为并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父亲在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中比母亲大。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应关注父亲的作用。三、人格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家庭人格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上主要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独立性两方面有显著的影响。(一)人格教育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情况与青少年的社会评价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方面,人格教育,主要是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情况首先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评价。对青少年社会评价高低和其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作交互分析,得到表。表17 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不同的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情况(%)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低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中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高社会评价低 8.33.72.5社会评价中 76.475.770.0社会评价高 15.320.527.5如表所示,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高的青少年有有着低的社会评价,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低的青少年约有低的社会评价,比前者多个百分点。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高的青少年有约对社会有高评价,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低的青少年有约有高的社会评价,比前者少个百分点。交互分析表明,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频率与孩子对社会的评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成正比。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越高,孩子的社会评价相应越高。身教胜于言教,父母乐于承担社会责任,愿意为他人奉献,参与公益性活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显示了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高评价,因为没有人会为自己不欣赏的社会志愿服务,这种积极的态度在无形中对青少年的社会观产生了影响,他们会相应对社会做出更高的评价。、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状况与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家庭人格教育,主要是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状况还影响到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对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良好程度做交互分析,得到表。表18 与父母沟通程度不同的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沟通情况差沟通情况中等沟通情况好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17.913.14.8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44.640.439.2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32.139.2 44.0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5.47.3 12.0如表所示,与父母沟通差的青少年有约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约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的和父母沟通差的青少年很少或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沟通情况中等的青少年有约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约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与父母沟通情况中等的青少年很少或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沟通情况好的青少年有约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约很少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后有很少或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比与父母沟通差的青少年少个百分点,比与父母沟通中等的青少年少个百分点。同样,与父母沟通差的青少年有约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约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有有时或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沟通中等的青少年有约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约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合并两者后可得到约有有时或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沟通好的青少年有约有时参与志愿者活动,约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有有时或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比与父母沟通差的青少年多个百分点,比与父母沟通中等的青少年多个百分点。由数据可见,青少年与父母沟通良好程度与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频率高低有强的正相关性,与父母沟通程度越好越有可能频繁参与志愿者活动。与父母沟通程度良好的青少年有自主和自信的人格特征,他们相信自己能帮助到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也乐于参与志愿者活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二)人格教育对青少年独立性的影响、与父母沟通平等性影响青少年的经济独立性统计表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情况与其在经济上的独立性程度呈正相关,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情况越好越倾向于希望在经济上独立。表19 与父母沟通情况不同的青少年的经济独立性(%)沟通平等性差沟通平等性中等沟通平等性好经济独立性强 44.6 33.7 42.8经济独立性中39.361.054.0经济独立性差16.1 5.3 3.2由表19可见,与父母沟通平等性差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有强的独立性,与父母沟通平等性好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有强的独立性,两者差别不大。与父母沟通平等性差的青少年中等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独立性一般,与父母沟通平等性好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独立性一般,比前者多个百分点。与父母沟通平等性差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有低的独立性,与父母沟通平等性好的青少年只有约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低,比前者少个百分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与父母沟通中的平等性情况反映了父母在人格教育上是否给予了青少年足够的尊重,受到尊重更高的青少年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相应有着更强的经济独立意愿。、青少年与父母亲沟通平等性影响他们期望独立居住的时间对青少年独立居住的时间和青少年与父亲沟通平等性程度的交互分析表明(见表),与父亲沟通平等性差的青少年约有选择在中学毕业后独立居住,与父亲沟通平等性好的青少年有约做了同样选择,比前者低个百分点。与父亲沟通情况差的青少年有约选择在完成最高学历后独立居住,与父亲沟通情况好的青少年有约做了同样选择,比前者低个百分点。与父亲沟通情况差的青少年有约选择在上班后独立居住,与父亲沟通情况好的青少年有约做了同样选择,比前者高个百分点。与父亲沟通情况差的青少年有约选择在结婚后独立居住,与父亲沟通情况好的青少年有约做了同样选择,比前者高19个百分点。表20 与父亲沟通平等性不同的青少年打算独立居住的时间(%)平等性差平等性中等平等性好中学毕业 27.4 15.1 10.0完成最高学业17.714.411.7上班后29.0 37.9 33.3结婚后 25.8 32.5 45.0青少年与母亲沟通平等性程度和青少年期望独立居住的时间与父亲的影响相似。可见,父母与青少年沟通情况越好,青少年在独立居住的意愿上越小。上面的分析已经得出: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情况越好越倾向于希望在经济上独立。综合两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断,父母与青少年沟通情况不仅影响到了其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也影响到了其在感情上的独立性,他们与父母相处融洽更希望与父母共同居住。四、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社会化上主要对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独立性、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性别观四方面有显著的影响。(一)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对其自我评价有显著的影响。对父母教育方式和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作交互分析,得到表。 表21 父母教育方式不同的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情况(%)专制民主化一般民主自我评价低 7.81.61.5自我评价中 7575.653.1自我评价高 17.222.845.3 如表所示,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低的百分点为,对自我评价中等的百分比约为,对自我评价高的百分比约为。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一般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低的百分点为,对自我评价中等的百分比约为,对自我评价高的百分比约为。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低的百分点约为,对自我评价中等的百分比约为,对自我评价高的百分比约为。对比知,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对自我评价高的百分比比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少个百分点。交互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增强,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更高,两者呈很强的正相关。教育方式民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父母对青少年是持一种信任的态度,他们让青少年在很多方面自己拿主意,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信任首先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肯定,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独立裁夺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更强。其次,教育方式民主还表现在父母和青少年沟通良好。青少年和父母交往的成功体验会让他们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更有信心。因此父母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才会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别观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别社会化有显著的影响。对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性别社会化程度作交互分析,得到表。表22 父母教育方式不同的青少年的性别社会化情况(%)专制民主化一般民主性别观现代 40.649.562.9性别观中庸 54.748.732.3性别观传统 4.71.94.8如表所示,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有约有现代的性别观,他们认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应该扮演和男性一样的角色,有约的青少年性别观中庸,有约的青少年性别观很传统,认为女性应该在家掌管家务和后勤,男性应该在外赚钱养家,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女性。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一般的青少年有约性别观现代,有约性别观中庸,有约性别观很传统。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有约性别观现代,有约性别观中庸,有约性别观很传统。对比知,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有现代性别观的比例比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多个百分点。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普遍有较现代的性别观,以上的青少年都在男女平等问题上持肯定和中庸的态度,极少人认为女性应该放弃社会角色,呆在家里做家庭主妇。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对青少年性别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是有很现代的性别观还是有中庸的性别观。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更高的青少年对民主和平等更为敏感,在性别平等上的态度也如此,因此他们当中有更多人持现代的性别观不足为奇。(三)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独立性的影响在青少年独立性方面,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有显著影响,对他们是否找兼职工作没有显著影响,对他们打算搬出父母的房子独立居住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对父母教育方式和青少年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作交互分析,得到表。表23 父母教育方式不同的青少年的性别社会化情况(%)专制民主化一般民主经济独立性强 26.235.254.5经济独立性中 53.860.143.9经济独立性差 204.71.5如表所示,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有强的独立性,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有强的独立性,比前者少个百分点。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独立性一般,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独立性一般,比前者多个百分点。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有在经济上独立性差,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有约在经济上独立性差,比前者多个百分点。交互分析的数据表明,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与青少年经济上的独立性成较强正相关,父母教育方式越民主,青少年在经济上的独立性越高。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更高的青少年一方面对独立有更深的体验和更高的要求,这促使他们在经济上也寻求独立。另一方面,父母的民主化管理也让他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自信,在自主面对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事务的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判断力和能力,他们也更有可能在更早的时间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此,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的青少年在经济上有更高的独立性。(四)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在青少年行为习惯方面,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对青少年的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对他们每周的独处娱乐时间没有显著影响。以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为自变量,对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和青少年在半年内的违规次数作一元方差分析,得到表24。表24 父母教育方式不同的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失范行为次数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平均失范行为次数专制 51.7018民主化一般 4.9681民主 2.7088如表所示,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在半年内平均的违规次数是次,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一般的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平均违规次数约是次,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平均违规次数约是次。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青少年在半年内的平均违规次数比父母教育方式专制的青少年少约次。数据表明,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和青少年失范行为有较强的相关性,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越高,青少年越乐意接受社会规范。教育方式民主首先体现在父母对青少年持一种信任的态度,这种信任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面对自己的生活游刃有余,对生活抱着积极的态度,对社会规范也采取认同和自觉遵守的态度。其次,教育方式民主还表现在父母和青少年沟通良好。这种体验一方面让他们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在与父母的思想交流过程中,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各方面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如果长期在专制的环境中生活,青少年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和极端的心理,产生失范行为。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由此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和犯罪分子拉拢和利用的对象,走上犯罪的道路。五、结论与建议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三个方面,包括家庭情感教育、家庭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三个方面中,家庭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最大。调查表明,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的自我评价、青少年的性别观、青少年行为习惯四个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在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度越高,孩子的社会评价相应越高。青少年与父母相处频率越高越有可能频繁参与志愿者活动。在青少年自我评价方面,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频率越高,对自我的评价越高。在青少年性别社会化方面,父亲在青少年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如果青少年缺乏父爱,青少年的性别观相对而言更加激进。在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上,父亲在行为规范上比母亲对青少年起着更大的作用。青少年感受到的父爱越多,越乐意接受社会规范,不容易发生失范行为。在家庭情感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有不少父母没有时间和青少年呆在一起活动和交流;其次,有的父母对青少年关爱过度,造成他们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性。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位列第二。统计显示,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独立性、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性别观四方面均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青少年自我评价方面,随着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增强,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更高。在青少年性别观方面,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对青少年性别观的影响在于他们是否有很现代的性别观。在青少年独立性方面,父母教育方式越民主,青少年在经济上的独立性越高。在青少年行为习惯方面,父母教育方式民主化程度越高,青少年越乐意接受社会规范。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较少一部分家庭采取的是专制性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挫伤了青少年的活力与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社会化面临困难。家庭人格教育的地位排列第三。它主要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独立性两方面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方面,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频率越高,孩子的社会评价相应越高。与父母沟通程度越好青少年越有可能频繁参与志愿者活动。在青少年独立性方面,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情况越好越倾向于希望在经济上独立,父母与青少年沟通情况越好,青少年在独立居住的意愿上越小。在家庭人格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父母对青少年控制欲太强,不愿平等地与他们沟通。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更好地发挥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减少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还应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品德教育。非智力因素指个体的道德、习惯、性格、做事态度等,是现代社会个体成功的关键。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不遗余力地希望孩子在智力的起跑线上先于他人,却忽视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构成个体完善的人格特质,加强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要由“养育型”向“养教型”转变、“保护型”向“放手型”转变、“代替型”向“自理型”转变。这就要求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大教育的比重,避免将青少年重重保护起来,要让他们在父母鼓励和引导下,广泛地接触外界,在成功与失败中磨练心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长。二是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小区工作人员劳动合同模板
- 行业前沿:防火救灾面试题及答案分析报告
- 人才挖掘计划:老年科面试题与解答策略
- 设计师面试题及答案指南
- 现代应急管理:应急局面试题与求职者能力培养的双重关注点
- 儿歌改编故事创意面试题
- 模具行业面试实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非诚勿扰HR面试题目的深度解析岗位匹配度提升策略
- 单基因病早期筛查-洞察及研究
- 兽药国际市场拓展-洞察及研究
- xx公路与天然气管道交叉方案安全专项评价报告
- 药店员工培训与考核制度
- RPA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课件 6.1 RPA网银付款机器人
- 征信理论与实务第二章-征信数据库
- 2021年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平凡的世界(阅读任务二 人物形象分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 水果购销合同范本高清
- JT-T-496-2018公路地下通信管道高密度聚乙烯硅芯塑料管
-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台账
- 伯克利-利特温(组织绩效与变革因果关系)组织诊断+模型案例、工具解析
- 食材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