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与中学生谈诗歌.doc_第1页
[推荐] 与中学生谈诗歌.doc_第2页
[推荐] 与中学生谈诗歌.doc_第3页
[推荐] 与中学生谈诗歌.doc_第4页
[推荐] 与中学生谈诗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荐 与中学生谈诗歌与中学生谈诗歌 李丹平 所要谈的,一共有四部分。一是简要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二是探讨一下中国诗歌的现状;三是谈一下怎样写诗;四是探讨一些诗与诸多方面的关系问题。其中不妥与谬误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一、对中国诗歌的简要回顾 要讲中国的诗歌史,我想首先要谈的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收诗305首, 故又称“诗三百篇”。一般说来,集中见诸文字记载的诗歌,当是从诗经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的诗歌就绵延不绝,发展完善了起来,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之后,就是楚辞,继战国时的屈原之后,诗歌便从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随意到规范,由句式的有长有短到整齐划一,直至到了唐朝,达到了中国诗歌的巅峰状态。也就是在唐朝,诗歌的格律便有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格式化。如七绝,一首诗四句,每句七字,且一二、三四句两两可对仗亦可不对仗,但一般不允许只出现一个对仗句。但不管对仗与否,都必须押韵。杜甫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两两对仗的,押的是an韵。李白的七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不对仗的。而只有一个对仗句的,至今尚未见到。五绝、七律、五律、排律等等,除了词性要相对外,平仄也要相对,都有十分严格的形式规定。至于平仄,也都有许多界定,不是可以轻易改动和变化的。有一个较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再补充一点,对仗也叫对偶,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对仗又分正对、反对等多种。平和仄很好划分,凡四声中的平声则为平,凡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皆为仄。唐诗中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之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现在的普通话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已不用了。唐诗之后,就是宋词。而词,则是有曲调的诗,它是起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诗体。词也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程式,字数、平仄都要求极严。宋词中我们人人都能背出好多来,什么“大江东去”,什么“小楼昨夜”等等,在此不一一例举。宋词之后是什么?是元散曲,也是象词一样配乐后可以唱的一种诗,也是要用韵的,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散曲比之诗与词,在形式上就更灵活了,尤其是小令,形式短小,自由活泼,十分可爱。明清时候,是以小说繁荣为代表的时期,其时的诗歌创作是诗、词、散曲等相间杂的,在诗歌形式上没有多大进展。以上所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大致发展脉络,时间截止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至于各个时期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等,在此就不多讲了。诸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以及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等等,以后有机会,可以单独谈一下。 自“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高潮迭起,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出现了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随着白话文的出现,诗句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格律,不讲平仄,可以不用严格的韵脚,以自由的、长短结合的句式出现了,其语言也是白话文的。这一变革显然是从西方学来的,虽然西方的诗歌有如“十四行”的格律诗,但句式一直是自由的,可长可短,富于变化。这一时期,先以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诗集郭沫若的女神开始,后来出现了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猛虎集和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臧克家的老马等等,他们和他们优秀的诗作为中国新诗树起了一座丰碑,也为新诗的发展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中国的诗歌发展进入了当代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一些优秀诗作,但总的来讲远不如古代和近代。只是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出现了一次小的“文艺复兴”,才出现了以舒婷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诗人,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位诗人的作品超过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作。后来,又出现了“朦胧派”、“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等等,但没有出现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于一些比较优秀的诗歌作品,同学们或许已经读过,在这里就不谈了。 我讲以上这些,是希望同学们能大致了解一下中国诗歌发展的纵向脉络,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细讲。好在来日方长,日后我们可以就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某位诗人或某个作品,进行详尽的探讨和研究。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诗歌艺术传统,从而为发展新诗汲取更多的血脉与营养。 二、对中国诗歌现状的分析 目前的中国诗歌,由于受到各方各面的冲击与制约,可以说是不景气的,甚至是颓败的。写诗的多了,读诗的少了,诗歌几乎成了文学的下脚料。诗歌的那种先锋性没有了,诗歌的轰动效应没有了,诗歌就象一个落魄的贵族,失去了从前的地位与荣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以为从诗歌主体来讲,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1、从客观上讲,影响诗歌发展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诗歌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冲击,电影的出现,电视的普及以及磁带、激光唱盘的普遍应用等待,都占去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经费和时间投入,况且这些现代的传媒手段,来的更便捷、实用,更具体、生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诗歌,没有直接可感的声音、色彩和画面,需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需要用脑子去想,费时、费事、劳神,很多人就远离了诗歌,全身心地扑到现代传媒中去了。 二是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更多的人所关注的是挣钱问题,人们变得实际了、变得重物质轻精神了,没有心思和精力来涉猎什么诗歌了。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以“诗的国度”而自豪了千百年,但是到头来,在经济上相当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好象诗歌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太多的实惠。虽然中国的贫穷和诗歌的落魄是不会永远这样下去的,但至少目前人们不会把诗歌抬举到比挣钱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是由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织,国人似乎失去了对某种理想与精神的崇尚与敬仰,似乎整个民族已经难以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原来的儒、道、佛,现代的各种理论、学说与思想,都好象很难担当起成为全中华民族精神灵魂的重任。人们茫然了,淡漠了,与共同的精神追求疏远了。而诗歌,一向作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的最高代表者,人们在失去精神目标之后,对很少读到诗歌的人们来说,诗歌的召唤又有什么用呢? 以上三点,只是影响诗歌发展的几个主要的客观因素,其他客观因素还有不少,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 2、从主观上讲,诗歌颓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诗歌作者队伍的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准备,因而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作品来。当然,知识不是万能的,尤其对诗歌创作来说更是这样。但一个创作群体没有一定的知识高度,也就不可能有一定的作品高度,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诗歌发展史所普遍证明。一个大诗人,必定是一个大学问家;一个胸无点墨的诗人,必定写不出好诗来。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诗歌创作队伍很庞大,但专门从事诗歌研究与创作的人太少,可以说是一些业余诗人在支撑着中国诗坛的门面,因而整个创作队伍的根基不牢,整体素质和底气不足,很难实现火山爆发一样的突破。 二是诗歌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普遍不强,没能站到历史的高度上,去看问题,想事情,进行创作,也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对祖国、对民族的命运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敢以殉难者的姿态挺身而出,让自己和自己的诗歌去承担历史的重负和社会的责任。要么躲进自我世界和自我情感的小圈子,无病呻吟,假情假意,娇揉做作,甚至把自己的诗歌当成了一种生理排泄物;要么飞扬浮躁,急功近利,不能切入到诗歌的本质上来。因此,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缺乏应有的高度和力度,引不起广大人们的认同和共鸣,使诗歌渐渐地失去了读者和市场。 三是新诗作为一种舶来品,诗人们还没能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很好地融为一体,人家的东西没有学来,自己的优势又丢掉了,使诗歌走进了不伦不类的泥潭。当然,诗歌要发展,其形式和内容都要随之发生变化,但若这种变化割裂了气息的贯通与血脉的继承,诗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上述三点,只是一些主要的主观因素,造成诗歌不景气现状的主观因素还有很多,诸如诗歌作者的天赋、志趣、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不一而足,在此就不多谈了。 三、怎样写诗 兜了一个大圈子,才回到怎样写诗这一主题上来。这个圈子,我认为兜的很有必要,对于弄清怎样写诗这一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诗应该怎样写?这是一个显而易见但又千古未解的难题。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是靠科班学习而学会写诗歌的,地球上大概也没有一个国家开设了专门培养诗人的学校。我是不是专门学习过怎样写诗?没有。我上大学时,学的是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所学的课程大都与诗歌无关。后来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文秘专业大专、大本毕业证,虽然文秘专业是文科,但20多门课程中,有关诗歌的内容极少极少。那么,是不是诗歌的创作就没有规律可言、没有共性可言、没有技巧可言了呢?显然不是。不管每个诗歌作者有怎样的思维个性、作品风格和写作技巧,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存在着,总有一种内在的规定性。为了找到诗歌创作的规律,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定义是什么。 1、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它用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我在小小诗观一文中,也曾给诗下过定义,叫做“诗,就是对情感世界的报道。”这组小小诗观先在台湾的亚洲华文作家杂志上发表,后又收入了我的第二部诗集涓流集中了,虽然不很完全,但把诗的实质说了出来。简单、好记,我比较喜欢。当然,同学们参加考试答题时,最好还是按教科书上说的办。 2、诗要立意。 确立诗歌的主题就叫立意。 虽然诗歌不象其他文学作品那样,是硬写出来的,诗歌往往是自己冒出来的,但作者也应该要把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感受或感觉确定下来,表达出来。我曾主张:“诗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太懂,甚至可以读不懂,但必须能让人感觉到。”拙作伫望十三陵水库就两句:“历史也在流淌没有坝”,其立意就是历史的长河谁也无法挡住的。另一首烛光仅三句“多美呀/你这/黑夜的刀伤”,通过对“刀伤”的赞美,表达出我对黑暗的仇视和对光明的向往。如果没有立意,诗就会失去主题,你就无法与读者沟通,无法让人家去感受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更无法打动别人,感染别人。当然,有些诗的立意不这么明确,写风景的诗就是这样,没法说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但它把作者的感觉、感受表达出来了,这就可以说是有了立意。如孔孚写的青岛的风,他写道:“街上的风玻璃似的人在游象鱼”,很难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但读了以后觉得很美。风那么干净、明朗,人那么自如、悠然,给人一种愉悦感。还有一些诗,确有立意,但不明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或感受。如拙作珠穆朗玛峰自白“我 只不过是石头上面的一块石头”,是写珠峰的谦逊?还是写珠峰的自嘲?还是写其他的什么?我想同学们也会各有各的见解。我把这类诗的立意叫“解析立意”,就象解析几何,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向性的。这类立意也是允许存在的。 最近几年,文坛上出现了一些“无主题创作”的人,我以为他们的作品只会新鲜一时,不久就会烂掉的,我们要坚持“诗要立意”的观点。 3、诗要让形象说话。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都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表达出来,传递给别人,你只是直白地说出来是不行的,必须让具体的形象来说话,让人家从可以把握的形象中感受或领悟到什么。比如舒婷的致橡树,把爱人比作橡树,把自己比作木棉,让橡树和木棉建立起联系,进行交流,借用具体事物来讴歌爱情和说明诗人的爱情观点。再如拙作思想树,把抽象不可捉摸的“思想”看作是一棵树,把世俗环境看作关押“树”的囚室,避免了直接说思想受到束缚,受到压抑,使读者一下子把具象的“思想”建立了起来,并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感受到了“思想”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长状态。 让形象说话比抽象表达来的丰富、生动、自然。如果你遇到一件让你高兴的事,你光喊:“我太高兴了!我太高兴了!”别人只知道你高兴,但并不知道你高兴的程度,不知道你的心理状态,对别人的感染就不够。但若你让阳光、鲜花或别的什么来说话,来表达你的“高兴”,那就可能不一样了。因为阳光、鲜花看得见,摸得着,生动、真实,而“高兴”则看不见、摸不着,太抽象。 4、诗要含蓄。 含蓄是诗歌具有魅力的重要因素, 含蓄就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作正面说明,而用委婉隐约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如拙作我很美丽,诗中找不到一个批评盲目崇洋者的句子,可让人真切地感到了这种批评的存在。“从朝阳走向夕阳我并不遮挡自己路边的田园田园中的鲜花和我一样美丽黑头发无须染黄黄皮肤不用涂白太阳并不嫌弃任何一种颜色更何况我很美丽太阳每天都来只为欣赏我吗”用我的美丽,我的自信,委婉地表达出了我对盲目崇洋者的不满和愤恨。如果直接去说你盲目崇洋不对,你没有自信心多么可悲等等,那么就不能称其为诗了。我还有一首类似的诗,叫做某些人的炫耀,“我 昨天出过国看 这儿美国蚊子咬的”,被美国的蚊子咬了一口,就成了炫耀的资本,讽刺当中,把对这种人的不齿,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当然,含蓄要有个度,不能含得太深,让人家不知所云,读了没有感觉。记得臧克家很生动地说过:“有些诗,叫人嚼碎牙齿也品不出一点滋味来。”艾青也在诗刊上发表过批评艰涩诗风的文章。在我看来,诗是可以读不懂的,但不值得提倡。好的诗应该是含蓄而不艰涩,不去故作高深。我曾在一则诗观里写道:“赤身裸体,不一定就美;遮藏掩盖,当蒙面大盗更不一定高深。浓淡繁简,因诗而宜。”也说到了诗的含蓄应该有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体会一下。 5、诗要凝炼。 高度凝炼是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们曾用“浓缩的铀”来形容诗歌,就是因为诗的凝炼。拙作带角的耕牛在人民日报发表后,不少诗友见了我都提及这首诗,原因是什么?关键的一点就是这首诗写的比较凝炼,用十几行诗句把千千万万只劳动着的牛的精神写了出来。“弯弯的弓挽在头顶绷紧负重的生命将铁犁射向荒芜弓在头顶挽着千百年都是这种姿式当生命一步一步走到终点头顶的角被锯下却依然弯着没有松懈然后做成号做最后的呐喊”,在时间跨度上,一下了融聚了千百年;在空间跨度上,则包容了整个地球。除了拉近时空和诗的整体要凝炼外,每个句子也要尽量做到凝炼,正所谓“多一字则长,少一字则短”。要尽量用最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另一首我写的诗妈妈再爱我一次,是看了台湾的一部同名电影后写的。“电影院坐椅和通道上长满哭泣的树无法拭干的母子泪湿了台湾和大陆”,短短四句,在空间上模跨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海峡,在时间上横跨了近半个世纪,既描写了电影中的母亲与孩子,又暗示着大陆和台湾的母子关系,既含蓄又凝炼。当然,凝炼不等于短,也不能说长诗就不凝炼,关键要看这首诗的信息含量和浓缩程度。 初学写诗的人,往往怕别人不明白,非得把话说清楚不行。到头来,别人倒是清楚了,但不凝炼了,诗味没有了。要做到凝炼,非一日之功,这要在勤奋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步达到。 6、诗要跳跃。 跳跃性强, 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特征。这种跳跃性,除去时空的跨度可大可小外,还表现在诗歌在语言表述过程中可以去掉情节,可以不去说明,可以不去考虑字面上的承接,甚至可以从此事物一下子跳到彼事物上去。如拙作放风筝,“风筝是我牵着的一个梦地球是风筝牵着的一颗星”,从“风筝”到“地球”,来回跳跃着,留下了一大片空间叫人去想象,显得很别致,很辽远,也很美。诗中对这种来回的跳跃,没有加任何说明,只是把它摆出来,让你去感受。 但是,诗歌的跳跃性也不是无原则地胡乱去跳的,这种跳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诗的主旨。也就是说,诗歌自上而下,要有一条主线藏在里面,每一句都不能失去联系,都不能与主旨无关。象放风筝一诗,如果不是放,不是在飞,而是把风筝挂在墙上,或者放置在桌子上,就不能做上述的联想。正因为是正在放飞着的风筝,那些句子才合理,才对主旨有用。 要实现诗歌的跳跃性,就要大胆地进行联想。如拙作哭泣的二胡,我写道:“我常常缅怀一把哭泣的二胡锋利的声音在没有阳光的季节里闪闪发亮我看到 拉琴老人将自己的一双眼睛交给了十根手指在颤动的琴弦上日夜歌哭在凄风苦雨中探寻道路走出那段灰暗的岁月走进茂密的阳光里笑声与歌声比金还重”,从阿炳到我,从没有阳光到阳光茂密,跳跃性是很强的。但通过联想的沟通与缀合,过渡的自然、合理、叫人相信。 诗歌的跳跃性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同学们可以经常地去体味和把握,我就不再多说了。 7、诗的语言要新、奇、美。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致新年,在不少地方发表了。其中,在人民日报发表时,诗句中一个字也没改,我怎样写的就怎样发了。可在高密市报上发表时,编辑给改了两个字,把“清澈”改成了“火热”,叫我好不高兴。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清澈的礼花绽开你美丽的向往”,大年三十晚上,清晰明亮的礼花在高空中绽开,写它“清澈”,不但是在写实,而且暗示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和祈盼是明晰和清楚的。礼花是火热的不假,但与诗的立意远了,并且显得土气、陈旧、诗味索然。而“清澈”两字,看似不太恰当,而从整个作品看,又显得很合理、很新颖、很奇特、很美。这样的语言常常不是写诗前准备好的,而是在写的过程中自己突然冒出来的。这就是说,我们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要始终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再看待事物,有时甚至可以故意地违背既定的某些语法要求。如前面我写的“哭泣的二胡”,一般说来,二胡能拉出曲调来,能响,怎么会哭呢?正因为是诗,阿炳的二胡就一定是在哭泣的,不哭就不对了,就不是诗的语言了。 我有一则诗观,叫做“童心、良心,谓之诗心。”我认为,要使诗的语言新、奇、美,就必须具有一颗童心。眼睛和心灵总是好奇的,看什么都新鲜,不带框子,不瞻前顾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维,想怎么说就说出来。只有这样,你的诗句才不跟别人雷同,才新奇、美妙。 当然,要做到诗句的新颖、奇特和美妙,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样才能出奇不意,出奇制胜,正所谓“在意料之外,在情理之中”。我写的那个“带角的耕牛”,把弯弯的牛角看成了一把弓,但射出的,又不是箭,而是犁。牛死了,把角锯下来,弓又变成了号。这些想象,都在意料之外,很难叫人相信,但读了全诗,又觉得确实有道理,符合情理。想象力需要培养,也需要锻炼,但愿同学们能经常让想象的翅膀到大千世界里飞来飞去,孕育出更多新、奇、美的诗句来。 8、诗要说真话。 “诗要说真话”, 大概是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提出来的。诗歌是用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如果不说真话,不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不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你写的诗再花里呼哨也没用,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德国诗人歌德的自传就是以诗与真而命名的,他也把诗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看作诗歌的生命。我曾给一位诗友的诗集走出孤独写过一个书评,其中一句话是“心里在流泪流血,为什么偏要说心花怒放呢?”虽然我这位诗友写的是一些小情感,但即使是些小情感,也不能虚情假义,无病呻吟。试想,你自己都没感动,怎么会打动别人呢?建国以来,我们的诗人们生产了不少口号式的、直白的、唱赞歌的、虚情假义的所谓的诗。这样的诗,有谁还记得一首半首?所以我一直奉行“敢爱自己所爱,敢不爱自己所不爱。”别人弄虚作假是别人的事,我反正要追求真情实感,不去做欺世盗名的勾当。好在今后的中国必然更加开放,更加民主,说真话就更不成问题了。 四、关于诗歌与某些方面的关系问题 诗歌的出现和存在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要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来,我想特别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诗歌与哲学的关系。 诗歌与哲学有什么关系?概而言之, 哲学可以指导诗歌的创作。有人要问:“不是不少诗人没有学过哲学吗?”事实上,不管是学过没有,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哲学,受到了哲学的指导。且不说哲理诗中充满了哲学的思辩,就是抒情诗、叙事诗的创作也都在哲学的规定之内。尽管这种规定不是很明显、很容易看到的。我认为,用辩证的思维、唯物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人就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一切都逃不过自己的眼睛。上下千万年,纵横千万里,都会在你的把握之中,在你的意料之中。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立意、选材、构思,还是表述,都就有了明晰的思路和确切的指导思想,写出的诗就准确,就有力度和深度,就避免了空泛和不着边际。当然,中学生对哲学的学习仅仅是初步的,不能要求同学们建立起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但有一点要记住,一定要重视哲学的指导作用。它除了能指导你们的诗歌外,更重要的是它能指导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而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诗歌创作不能避开的基础和前提。听王老师说,准备叫我担任“雏鹰文学社”的顾问,果真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以后有时间的话,可以单独设立题目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研究,诗与哲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题目。鉴于时间关系,今天不再往深处说了。 2、写诗与学习的关系。 我有一些诗友,常常找我诉苦, 说什么他的厂长或经理不重视他、不重用他,有时还被扣了工资和奖金。我就想,你当工人上班,首要的是先得把班上好,把工作干好,然后再去想诗、写诗。诗歌可以写,但只能是业余爱好,不能因写诗而影响了工作。我一直认为,你的主业干不好,你写诗的副业也不会出色。经常因工作不好挨批评、扣工资,你就不会有好的心情和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你就很难正常地、平静地去思考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写诗尤其要写出好诗来,不困难才怪呢!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把诗歌放在第二位,不能因小失大,耽误了学习。误了写诗只是误了一时,而误了学习则有可能误了一生。我上大学时,就有过因痴迷于诗而高等数学不及格的教训。摆正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现在要这样,今后上高中、上大学也要这样。同学们切记! 3、创作与发表。 诗写出来一般都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别人看,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出去,影响别人。对较好的诗稿,可以投寄到报纸、杂志上发表。但要注意三点:一是诗稿要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不要一写出来就寄出去,可以放一放,隔个三五天,再看一看,改一改。这样既提高了稿子的质量,也能促进自己水平的提高。二是诗稿要用方格稿纸工整地抄出来,字不能潦草,不能让人不认的。寄稿时,可以在里面附上一封信,谈点与诗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最好不要提发表的事,说一些“请指正”什么的倒可以。三是对自己发表的诗,不要高兴之后就束之高阁了,要拿出来和原稿对照一下,看看编辑是怎样给修改的,从中知道自己的不足。时间长了,发稿多了,发表的诗就教会你怎样写好诗了。 4、诗与灵感。 我是很相信灵感的人,灵感一来, 马上记下来,哪怕是一句、半句也好。我一直坚持着一个习惯,那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