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doc_第1页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doc_第2页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doc_第3页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doc_第4页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提要:最近很多人在网上及各种讲座看到黄芪保健养生是极上品,咨询有哪些禁忌症及配伍?黄芪虽然说是补养上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那么,黄芪在应用和搭配时又有什么样的禁忌呢?下面介绍:一、服用禁忌: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但是,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用药的时候也要注意合理搭配。黄芪也是有配伍禁忌的,因为中药的传统是以养为主,既然要养,不要养出病来,同时一种药是养不出来的,而且还需要其他辅助配伍的支持,2、从身体疾病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4、黄芪是一味好药,作用强大且独特,一般临床使用数10至30克后患者的脉象马上就会有反应,精神和体力会有改善,正确合理地使用则收效明显。但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同样强大。黄芪性温而药力向上升(补气升阳),如果在春夏两季气候温暖,湿热之气盛,使用黄芪容易导致以热助热,特别不利于黄芪药力的充分展开;更重要的是,使用黄芪在中医临床上容易补火上火(性温补气)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准确全面的辨证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术,那补药入口就可能会变成毒药,危害很大,就会养出病来。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5、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6、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热、烦、躁、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在服用时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有人提出更安全的办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办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二、历代配伍禁忌: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 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老中医王圣尉 搜集整理 个人经验编辑 仅供参考。 黄芪的配伍介绍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是一味常用的补益中药,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可治疗多种虚损之证。其配伍应用如下:肺脾气虚 中气下陷黄芪主入脾、肺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凡肺脾气虚,食少便溏,咳嗽气促,倦怠乏力,或气不摄血,各种出血及崩漏,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等,均可选黄芪。若气虚甚配人参、白术以增强补气效力;脾虚见食少便溏,除配党参、白术外,还常加茯苓、炒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止泻;如肺虚咳喘气短,痰多稀白者,多与党参、茯苓、陈皮同用,或配人参、五味子、紫菀以补气敛肺,方如永类钤方补肺汤;若气虚不摄血而致便血,吐血,崩漏者,常与人参、当归、龙眼肉等同用以益气摄血,方如严氏济生方归脾汤。黄芪既善补气,又长于升阳,故中气下陷而致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诸病,黄芪为必用之药。临床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以加强升提之力,方如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现临床以本方为基础,加入大剂量枳壳,每获良效。卫虚自汗黄芪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治体弱卫虚表不固而致自汗,与防风、白术配用,补气固表之功尤着,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亦可与牡蛎、浮小麦等收敛止汗药同用,以增强止汗的作用,如局方牡蛎散。至于气虚阳弱而致虚汗不止者,可与附子、生姜同用,以补气温阳,固表止汗,如严氏济生方芪附汤。对于阴虚盗汗者,本品亦可治之,需与生地、黄精等到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气血不足之疮痈黄芪具有益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有“疮家圣药”之誉,故常用于疮疡属气血不足者。若日久脓成不溃,则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剌等配用。以托毒排脓,方如外科正宗之透脓散;若疮疡溃久不收口者则与当归、人参、肉桂、熟地、白术等配用,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如局方十全大补汤。如小儿痘疮,气虚塌陷,可与在人参、肉桂、炙甘草同用,以益气透疹,如博爱心鉴之保元汤。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黄芪补气力强,气盛才能血旺,故气血虚弱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可用黄芪治之,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即以本品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用本品配当归、川芎、桃仁等,以治中风半身不遂;百一选方蠲痹汤以本品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兼见气血不足者。水肿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多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黄芪的十大功用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医家喜用之良药。汤液本草谓其“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本草求真称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芪之称”。本文就多年运用黄芪之经验概述如下:益气活血除胸痹 黄芪补肺气行血脉,善温胸中大气下陷,用治胸阳不振,气血痹阻之胸痹证,常配丹参、赤芍、红花、川芎、葛根等,黄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之品,其意在通,既大气一转,其痹乃通,特别是对胸痹证见舌胖嫩边尖齿痕者,尤为特效。曾治权某,女,岁,患冠心病多年,心悸胸闷,时发剌痛,遇劳累及情绪剌激则发,每发均需住院。查舌淡胖,舌底络脉青粗,脉涩迟,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胸痹病,气虚为因,血瘀为果,治当益气活血,温通心脉,以黄芪g,配丹参、党参、川芎、苏木、降香、桂枝、附片、郁金等,加减服药二月,诸症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继配为丸剂巩固疗效。2补气通络治偏瘫 黄芪为补气药之最,气行则血行,故能推动瘀血的运行和消散,对中风气虚血滞,类中风瘀阻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本,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常重用黄芪配蜈蚣、地龙、水蛭、全蝎、鸡血藤、当归、威灵仙、桃仁、红花等,经治多例,均收良效。3 甘温除热拯肺痨 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本草逢原称:“能补五脏诸虚泻阴火,去肺热。”曾治一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患者,男,24岁,半年来一直发热不退,高热无定期,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见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倦怠咳嗽,咳声不畅,食少便溏,机体消瘦,体重比病前下降11kg,舌淡红边尖齿痕。脉细弱而数,遍服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中药百余剂,西药抗痨治疗二月余,发热一直未退,患者及家属已失去治疗信心。余诊后,再三思之,此脉虽细数但无力,机体消瘦但面色苍白,高热为无定时,而非午后潮热,又无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之征象,当属气虚无疑,当忆李克绍教授以黄芪退痨热之经验,处以补中益气汤加鳖甲、秦艽,重用黄芪50g,服药七剂,体温开始下降,最高在38,纳开,患者信心大增,继服十四剂而热退,稍事加减,配合西药抗痨,治疗三个月,胸片示两肺病灶明显吸收,体重恢复。可见黄芪退痨热,拯肺痨的功效确实可靠。4 健脾固精摄蛋白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大量蛋白尿,一般多认为属肾气虚损,摄精无权,精气外泄,主张以补肾固精为主,余曾治多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日久不消除的患者,用补肾固摄之法,久服少效,而转用在补肾药中加用黄芪、党参、莲子肉、升麻等升脾益气助运化而收功满意,可见蛋白尿的病机与脾气亏虚、升清摄精失常有关,因为五脏之精虽藏于肾,但赖于后天脾气的运化输布和补充,如果脾气健旺,中州得以斡旋,精微物质得以正常敷布,不致流失则蛋白尿减少,故健脾升清以消除蛋白尿的治疗思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5 益气固摄治血证 黄芪养脏腑而补中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固则血止,故曰血脱益气。景岳全书谓:“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升阴长而血自归经”。余多年来,一直以黄芪为主,配用人参、炮姜、艾叶、生地、白芨、海蛸、阿胶等随证出入,治疗胃出血、便血、妇人崩中漏下等血证,呈脾胃虚寒气不摄血者,屡收奇功,亦曾有多例尿血病人以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收功的病案,说明益气止血,功在升固。6 安奠两天救滑胎 黄芪补气升阳而治诸下陷,善治胎漏、胎动、滑胎。张乙畴说:“脾为一身之津梁养胎全在脾肾,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肾虚则根怯,脾虚则本薄,育胎譬如悬钟于梁,梁软则钟坠,折则坠也”。任主胞脉,胞系于肾,胎孕既成,赖母体之气血蓄聚以养之,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姑妊娠之始终,得先天肾气之充和后天脾胃之旺方可孕育生养。曾治王某,女,28岁,婚后五年,孕四流四,此次孕已二月,近日腰酸不适,为防再次流产而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辨为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拟温补脾肾育胎法: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熟地12g,山药24g,枸杞12g,续断12g,寄生15g,菟丝子12g,杜仲12g。嘱隔日一剂,分房静养,避免劳累,连服五月,足月顺产一男。7 鼓动气血蠲痹痛 筋骨脉络之痹疾日久,关节僵硬,肢体浮肿,用搜风祛湿、逐寒通络之品少效者,加黄芪配桂枝、当归、白术补气通络,旋转气血,大气一转,邪气自出,痹痛自解。经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偏服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之品见效甚微,改从益气温经通痹之黄芪五物汤加当归、白术、附片、秦艽而收效满意。实践证明,对于痹症,运用祛风散寒燥湿之药物来治,新病有效,顽久之症,服用日久,疼痛非但不止,反会加重,只有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二者兼顾,才能提高疗效。补气行水退浮肿 黄芪益肺脾,补三焦司气化,运脾气除水湿,培上源利水道,为补气利水之要药,常配防己、茯苓、白术等。如治一风心患者,头面肢体浮肿,以下肢为甚,心动悸,纳呆便溏溲短,舌淡胖苔薄白滑,脉结代,遂用补气利水法,黄芪50g,桂枝15g,茯苓30g,白术15g,丹参30g,益母草30g,附片12g,防己12g,水煎服,三剂而溲便利,浮肿稍退,续投二十余剂,病情霍然好转,能参加轻微劳动。余又常以黄芪配葶苈治疗肺心病所致的浮肿咳喘心悸,常收良效。9 统摄气化疗消渴 黄芪益气升阳实腠理,既能鼓舞胃津上升,又能统摄下焦气化,故而善治消渴,常配山药、元参、花粉治疗糖尿病,对降低血尿糖有明显疗效,特别是对中气不足、脾阳不振者重用黄芪尤为适宜,所谓通闭止渴,贵在气化,余常以上四味药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对控制病情发展收效满意。10托里排脓疗疮疡 本经谓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毒,排脓止痛。”以其补益之力,能自内托长肌肉,则其溃脓自易外出,为久败疮毒之良药。曾治一例因车祸所致髌骨粉碎性骨折,前后多次手术,局部继发感染,疮口腐烂流脓,经外科多次处理,运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三月,疮口不愈,患者要求中医治疗,见疮口灰暗不泽,脓汁稀薄,精神不振,舌淡脉细,此真如外科正宗所说:“凡疮溃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