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课”到“磨课”——做一个高明的师傅.doc_第1页
从“模课”到“磨课”——做一个高明的师傅.doc_第2页
从“模课”到“磨课”——做一个高明的师傅.doc_第3页
从“模课”到“磨课”——做一个高明的师傅.doc_第4页
从“模课”到“磨课”——做一个高明的师傅.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模课”到“磨课”做一个高明的师傅借骨干引领,扶新手上路.为了帮助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顺利度过课堂教学关,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我们往往借助一批业务骨干的引领,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多次磨课.可是,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课较多,而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却较少.以一对师徒的磨课过程为例弟子小李要进行教学展示了,为了战之能胜,急于求成的师傅忙着言传身教,先是给弟子找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再帮弟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要严格把关,弟子在旁洗耳恭听.然后要求弟子一遍又一遍地试教,将课背得滚瓜烂熟.最后是弟子带着师傅的期盼走上了展示的舞台,弟子一字不漏地演绎,圆满地完成任务,师傅赢得了指导有方的好口碑,满怀自豪和欣喜!这种磨课方式省时奏效,但轻松一族的弟子却找不到自我,因为她卖的是师傅的瓜,自己却不会种瓜.弟子一旦离开了师傅,没了依靠,这一种磨课是存在巨大的缺陷的.1.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新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像小李的师傅替代式的指导,将自己的教学精华集中于一堂课中,这种一蹴而就的方法,很多教师以为一点就通,效果很好.而实际上弟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师傅这样设计的意图.因此弟子只能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制和模仿,如果中途出现学生回应障碍,就容易手忙脚乱,措手无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只会拔苗助长.所以,在师徒结对中应着眼于教育的本质规律,先务实再求精,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导弟子在实践中历练,使弟子在点滴进步中逐渐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弟子的成长道路铺上坚实的基石12.淡化了新教师的学习主体.师傅将弟子小李的脑袋当成了盛东西的容器,而不是生成思想的容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指导学习不是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思想碰撞后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师傅忽略了弟子的所思所想,即忽视了弟子是学习的主体,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也只是一潭不会流动的水,最终汇不成滔滔的大河!弟子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指导也要尊重弟子的选择和思考,摒弃至上而下的听从,要创设开放思想,成功体验等良好的研讨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的师徒关系,鼓励弟子敢思,敢问,敢做,让他们在正确引领和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3.忽视了新教师的反思能力.着名教育学家叶澜指出:一个教师上一辈子的课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在一个教师专业成长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反思能力的培养比怎样上一堂好课重要得多.在上述例子中,因为刻意追求教学的完美而缺少了错误尝试这一主矸究动学习的过程,错过了许多自我反思的机会.久而久之,教师就没有了反思的习惯,缺失了反思的能力,不知孰对孰错,于是前面的道路就会一片迷茫.看来,师傅光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是难以提高弟子的课堂教学水平的.因此对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师傅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业务教学技能,更需要有正确引领的方法.为了给新教师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促使弟子成功挑战自我,师傅在指导中须扮演好三种角色:首先,做教学理论的支撑者.在给新教师修改教案或者评课的时候,我们往往着眼于每个细节,力求把它磨成一堂精品课.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包治百病,新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只会依样画葫芦.其实磨课并不是要在短时间内磨炼出一节精品课来,而是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这一过程,帮助新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探寻教学失误,失策的根本原因,然后改进教案,重构课堂.师傅的引领关键是思想的引领,思想囊括宇宙,教学的调整方案是受教学思想制约的,师傅应当适时给弟子一根拐杖,帮助弟子找准理论的支撑点,让弟子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价值取向就是主体自由精神,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突出主体了吗?教学进行平等对话了吗?教学形式和内容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吗?所有这些都将指使着教学要顺应孩子的需要.在小班认识西瓜一课中,教师因为了解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年龄特征,一改以往先认识再品尝的模式,让孩子们先品尝,再交流,在满足和体验中学得轻松而有收获.反之,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不管进行多少次试教,仍然像裁缝师傅事先没有进行量体,裁出来的衣服不是小了,就是大了,始终不尽人意.其次,做教学行为的支持者.师傅是引领者和支持者,而不只是活动的策划者,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让弟子学中有思,思中有学.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弟子独立完成.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潜心解读教材,如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突破等.师傅不要有太多的干预,应该关注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听听弟子的声音.新教师虽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但要尽量保留他们原生态的思考和想法,因为成功的经验往往来自于错误的尝试中.当然这也绝不是让他们自生自长,师傅可以将问题抛给他们,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教学前反思,如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能得到孩子们的哪些有效回应等等,实现教学前有针对性的引,让他们有一个积极主动的自我梳理过程,使教学更加周密而严谨.弟子反思在先,师傅引领在后.每一次教学结束后,师傅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弟子说说自己的感触,要多提提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张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摇篮曲中,为了创设漂亮舒适的室内环境,教师在地上铺了一层彩色泡沫垫,可孩子在活动中始终进不了角色,在彩色软垫上爬来爬去.为什么孩子们的表现会出乎你的意料呢?师傅的追问是借弟子的一双慧眼,让弟子自己去发现问题,与师傅直接点拨相比,是一种疏和堵的关系.并且这些自我感悟足以见证弟子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师傅再给予指点迷津,教学指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师傅切不可错失倾听的良机.久而久之,弟子还会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逐渐提升自我探究的能力.第i,做教学反思的跟进者.直面缺憾会使自己更真实,学会反思会使自己更完美.但是许多新教师往往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和习惯,而导致教学探究中断或停滞不前.因此教学反思要跟进,要给新老师搭建一个积极有效的反思平台.我们经常采用诊课的形式跟进课堂,如在大班语言活动金色的玉米棒,第一次新教师诊课时,发现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只抓住事情发生发展的外线,没有抓住小动物从失望到喜悦的心理内线.于是又进行第二次跟进,讨论怎样设置问题才能让孩子在互动教学中得到深深的启迪.我们还将此活动进行了全程录像,把录像作为镜子,观看自己的表演,进行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的反思,促进教师整体教学素质的提高.通过多次跟进,不但给老师多了一双督促的眼睛,甚至还多了一个共同反思的头脑,使新教师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启了一扇扇窗,从而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