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注《孙子兵法》解说.doc_第1页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doc_第2页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doc_第3页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 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注录,兵书共五十三家。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急于运用之际,颇有眼力的曹操从所阅读的大量兵书战策中,选出含义精深的孙子兵法,去掉附益各篇,独存十三篇,加上简明解说,编成书册,分发部队,以便将领学习掌握,临阵施用。从此,曹注孙子兵法流行天下,其他兵书战策逐渐散失淘汰。下面转录曹操孙子序: 孙子序(按太平御览作孙子兵法序)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御览足兵上有足食二字。)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二恃字,御览皆作用。)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余岁有孙膑,是武之后也。(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按史记正义引魏武帝注云:孙子者,齐人,事于吴王阖闾,为吴将。作兵法一十三篇。正义所引,即谓此文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 这篇序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1974年版曹操集文集卷三,括号内是编辑部所加按语。由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诸书汇校而得,虽不完整,但要点仍在,列举如下: 1、书名:孙子兵法、孙子或兵法; 2、篇数:一十三篇; 3、作者:齐人孙武; 4、大旨:为吴王阖闾而作,为兵书战策之深明者; 5、作注缘由:世人对本书训释繁冗,但理解不深,言多失旨。因此撰写简明的注释。 这是曹操做的一件三国兵家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曹注孙子兵法的特点: (一)、画龙点睛 计第一,【曹注】: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作战第二,【曹注】: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 谋攻第三,【曹注】:欲攻战,必先谋。 形第四,【曹注】: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势第五,【曹注】:用兵任势也。 虚实第六,【曹注】:能虚实彼己也。 军争第七,【曹注】:两军相争。 九变第八,【曹注】: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 行军第十,【曹注】:择便利而行也。 地形第十,【曹注】: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九地第十一,【曹注】:欲战之地有九。 火攻第十二,【曹注】: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 用间第十三,【曹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 (二)、解释简明 1、计篇: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按:五事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注】: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共七个问题。【曹注】: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虽然【曹注】解释得很清楚,但清人孙星衍仍将五事与七计混淆。他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一也;天地孰得,二也;法令孰行,三也;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四也;赏罚孰明,五也。故其注文各附正文。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为一节;兵众孰强,士卒孰练为一节。今杜佑注于兵众、士卒二句,亦合解之。然则魏武解辨本详,其注意亦与杜佑同也。道德智能四字,既解释二句,不当注在主孰有道句下,今改正。中华书局编辑部所编曹操集孙子注(1974年,中华书局)和李零先生孙子古本研究曹操注集校均采孙说。由于年代久远,曹操注本原貌已经不能见到。流传至今的只有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收入清人孙星衍所编平津馆丛书,此本注文经过删略,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所收曹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本,此本注文经过宋人整合。现经李零先生集校整理后,曹注本仿佛再现于世,可资研究参考。孙氏既言魏武解辨本详,又将曹注已解明的七事重新归纳为五计,并从注文所在位置强作解释,自相矛盾而无所觉察。可见孙氏对曹注五事、七计的含义仍未看清,所以才把七计强解为五计,而把五事抛到一边。孙氏又将【曹注】: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从而索其情句下,前移至不知者不胜下,反而说原本误,今改正。李零先生按语亦指出:孙氏如此移改无据。 2、作战篇: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 又张预注引曹操新书云:攻车一乘,前拒一队,左右角二队,共七十五人;守车一乘,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厮)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攻守二乘,凡一百人。则驰车为攻车,革车为守车。各千乘,共得十万人。可见带甲十万是泛指兵卒总数,此处带甲并不专指披甲的兵士。 3、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曹注】:曲制者,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按:曹注说明此处的道指粮路,主军,对客军而言。李零先生谓官道可能是指设官分职之道,误。 4、谋攻篇: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曹注】:小不能当大也。李零先生认为曹注有误,引荀子议兵是事小敌毳(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作证。认为其小敌、大敌、坚同此,坚字并非贬义,将两句释为小的对手如果能集中兵力,即使大的对手也可擒获。 按:这是破读荀子事小敌毳、事大敌坚,从中提取小敌、大敌、坚等字,与谋攻此句求同,强作解释。联系谋攻此句前面文字: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因敌我军力对比大小不同,对策应相应变化,用此句作总结。曹注解此句为小不能当大也。合乎前面文字旨意。如照李零先生所解,则此句文意唐突,与前面文字旨意背离。 (三)引书为证 1、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曹注】: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2、谋攻篇: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曹注】: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又将能而军不御者胜。【曹注】:司马法曰:进退唯时,无曰寡人也。 3、形篇: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曹注】:交争胜也。故太公曰:争胜于白刃之,非良将也。按:中华书局编曹操集孙子注据御览补。,李零先生孙子古本研究曹操注集校作中。 4、军争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铎。故三军可夺气。【曹注】: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引左传。 又围师必阙。【曹注】: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5、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曹注】: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又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曹注】:愚,误也。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按:此引史记西门豹治邺语。 6、用间篇:凡兴师十万,出兵千里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曹注】: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按:李零先生认为:八家为邻,系根据孟子滕文公八夫共井之说,不可信。七家奉一家,是八家出一人,也与司马法相悖。按:李说没有考虑到曹注多引司马法为书证,而曹氏所见司马法古本远比今人所见辑本完善。曹氏之注决不会与古本司马法相悖。八人共井之说,是孟子援引西周古制,向滕文公进言,正如孙武必是根据春秋常见军制向阖闾进言一样。在古人为习见,在今人为奇闻。 (四)引事为证 1、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注】: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2、九变篇:城有所不攻。【曹注】: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按:由上引二事,可知曹操注孙子的时间,约为建安四年(199)擒吕布、平徐州之时。 四、曹操对孙子兵法的实践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后出师表说: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也, 纵观曹操起兵行军三十余年,取得巨大成功,也经历若干失败。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策书,封曹操为魏公。策书历数曹操自从代行奋武将军,起兵讨伐董卓,拯救王室以来,所建的十大功劳: 1、扫除青、冀、兖三州黄巾军,安定东方; 2、奉戴天子建都许昌,平定杨奉、韩暹之乱; 3、消灭叛逆称帝的淮南袁术; 4、消灭吕布,降伏眭固、张绣; 5、袁绍重兵进犯朝廷,天下寒心,打败袁绍于官渡; 6、北渡黄河,斩袁谭、高干,平定青、冀、幽、并四州,降伏黑山军; 7、远征塞北三郡乌丸,斩杀累世作乱的单于蹋顿、袁尚; 8、南下荆州,刘表割据的八郡百城望风归降; 9、消灭割据潼关的马超、成宜于渭南,安定西方; 10、国威远播,鲜卑、丁零等北方各国使臣辗转前来中国。 以上功劳,基本符合历史史实,并不是溢美之词。 曹操能取得如此成功,得益于他对孙子兵法的认真实践。试将曹操所作所为与孙子兵法相比较,便可见到孙子兵法对他的指导作用。 (一)、校计索情,先求庙胜 计篇: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从小机警,富有权谋,不但自身智力非凡,而且懂得任天下之智力,运筹演谋,军中智士云集,如荀彧、荀攸、郭嘉等。曹操说: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画,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曹操集文集卷一请爵荀彧表)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魏书荀攸传)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魏书郭嘉传) (二)、先固根本,立于不败 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兖州牧,先后接受毛玠、荀彧、程昱的献策: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稳定兖州,先固根本,立于不败之地。建安元年(196年)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道义上的优势,进可胜敌,退可坚守;又用枣祗、韩浩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例置田官,所在积谷,蓄备粮食。以后虽然有困难和暂时失败,但终于统一北方,完成霸业。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袁绍兼并了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兵力最强,傲视群雄。曹操只有兖、豫二州之地。东有吕布,南有张绣,。荀彧为他分析局势:古来成功与失败的较量中,有真才的,虽然一时弱小,终究会强大起来,否则,虽强大也会变弱小。刘邦与项羽的存亡就是明证。你在度量、谋略、武力、德行上胜过他。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征伐反叛,谁敢不从?袁绍的一时强盛又能有什么作为?听到荀彧从彼、己两方面的分析,曹操豁然悦服。在荀彧建议下,曹操派出钟繇安抚关中将帅,免除了西边的忧虑。南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解除了心腹之患。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到八月,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用计挫败袁军,斩了颜良、文丑,由于兵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