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教案.doc_第1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doc_第2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doc_第3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doc_第4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案主讲: 夏永庚 博士教育学院 教育学系专题1:先秦的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理解学习教育史的意义;了解三代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状况;掌握六艺课程体系形成的原因、内容及相应的功能;掌握孔子关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三代时期的六艺课程体系及其原因、功能;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过程: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史?1、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事实: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2、我们又可以从历史当中获得什么?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义1:教育史为解释今天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供了完整的图像。杜威:“没有协调和连贯,事件就不是事件,而仅仅只是偶发。假如过去有任何意义,则必须和现在做协调。颠倒过来也是真的:(那就是)现在必须和过去相联接。” 教育史是收集教育领域的记忆,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获得当代教育问题的完整图像。 教育史是一种实践的过去,通过这样一个第三空间,为理解和解释今天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意义2:教育史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智慧资源。教育史将帮助我们觉察教育改变的可能性和复杂性,并意识到将过去的学说和实践扭转到现在的情境中是困难的。教育史是个人记忆的延伸,一种教育者们能共同分享的延伸,使成为专业领域的记忆。就教育史发生的作用而言,它能规范和指导改革者的活动。古为今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总括为:学史明智。三代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夏朝时期的学校及其教育1、国学:“序” 教育内容1:军事教育孟子腾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 尚书甘誓有“御非其马之正” 主要包括射箭和驾驭马车之术。教育内容2:养老敬老的道德教化礼记王制中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2、乡学:校史记儒林列传记载 “乡里有教,夏曰校” 孟子认为校这类学校的目的是教人“明人伦” ,朱熹认为“校,以教民为义”, 由此推断校主要是教人知道基本的做人的伦理道德观。3、夏朝学校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为主,这是与夏朝是奴隶制国家的性质紧紧相连的。 第二,开始具备伦理道德教育的萌芽,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开端和标志。二、商朝时期的学校及其教育 商朝殷墟文字是我国古代信史的开始。 1、中央学校,包括大学、小学和瞽宗。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2、地方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解释说:“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3、教育内容第一项:军事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射箭、驾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第二项: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孝”为核心。 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尊神、事鬼”是商代政治的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特点。他们把尊神和孝祖融合在一起。 奠定了守孝三年的传统。第三项:读写算的教育。殷商时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单字已经达3500个,大都是象形文字,但形声、会意、假借等方法已经普遍运用。 天文历法有很大进步,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卜辞中出现的最大的数字已经达到三万。出土文物还表明,商代已经能进行一般的算数运算,并能绘制较复杂的几何图形。 第四项:礼乐教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是军事教育,祀指与祭祀相应的礼乐之教。由于殷人特别强调“尊神事鬼”,所以与之相对应的礼乐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的瞽宗就是专门演奏和学习音乐的学校。 4、商朝时期教育特点第一,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开始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始诞生;第二,教育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初步具备当今学校意义上的教育内容体系;第三,宗教色彩浓厚。三、周朝时期学校教育第一类:国学:国学里面分大学和小学。(1)大学。大学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辟雍、东学“东序”、西学“瞽宗”、南学“成均”、北学“上庠”。 五学之中,有设科分教之意:太学为承师问道,天子自学、举行盛典之所,由太师、太保、太傅主之;南学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之;北学上庠,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之;东学东序,为学干戈羽乐之所,由乐师主之;西学瞽宗,为演礼之所,由礼官主之。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乐,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賛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礼执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这一段表明,大学的教学已经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人员进行教学,已经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安排之义。关于大学的考核评价问题,礼记学记中有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小学。据礼记王制所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御外,学书计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送诗舞勺。成童,学射御。”主要涉及礼仪、书计、乐舞、射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基于奴隶主贵族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技能的基本训练。 第二类:乡学,主要是指各地方行政区自己设置的学校,名称有塾、序、痒、校等。 教学内容:周礼地官司徒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行,孝、友、睦、烟、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基本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周朝时期教育特点:第一,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且开始有了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人员进行教授的做法,更加制度化;第二,开始有了评价思想的萌芽,以评促学和判断学习效果;第三,开始逐渐形成六艺课程体系。四、六艺课程体系(一)“礼”之教1、内容:朝堂之礼;祭祀之礼;待人接物之礼。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2、功能:(1)政治功能,“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就是说借各种礼仪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别,可以教育百姓安分守己,遵守君臣上下之道;“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借礼进行法制教育,可以使百姓懂得要守中不悖,防止暴乱的发生;“以度教节,则民知足”,是制定舆服制度,使百姓懂得物质享用的法度,从而知足安贫;“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指官职供奉方面的礼制,借以鼓励百姓善德,为国兴功立业,以求宠荣。(2)道德教育功能。西周国学实施“三德”之教,即“至德、敏德、孝德”;在乡学实施七教,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项人伦之教。其中“孝”的观念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礼记祭统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祖为祭祀礼之首,其目的在于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由此便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孝道。 (3)行为习惯养成功能。 西周时期的贵族,在国学中由保氏负责教授“六仪”,即“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体现西周的政治宗法制度和各种社交礼仪,以保证能在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交场合,处置得体,不失身份。 就普通百姓而言,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洒扫、应对、进退、饮食、起居、装饰、谈吐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据礼记内则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惟女俞,男鞶革,女鞶丝”,这是讲在小孩能吃饭时,教育他们用右手,回答的时候,男用惟,女用俞,盛佩巾的袋,男用革,女用丝。这些日常行为习惯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二)“乐”之教 礼和乐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礼记文世王子曰:“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大意是礼侧重于从外部进行修身,而乐则侧重于对一个人的性情进行陶冶。 1、乐教的内容 此时的乐,是各种艺术的总称,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的很广,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不用说,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其形式上主要包括“乐语”和“乐舞”。(1)乐语之教乐语之教包括“兴、道、讽、诵、言、语”等项。兴和道,是有关阅读和写作知识的教育。所谓“兴”,指“以善物喻善事”、“以恶物喻恶事”,即所谓比喻。道,是指借古证今进行启发引导。讽与诵讲的是诗歌教学,读书背文谓之“讽”,歌咏吟诵、配乐赋诗皆为诵。言、语之教近乎今天的作文教学,类似于记叙和议论文两类文体。 (2)乐舞之教 乐舞有大舞和小舞之分,大舞包括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主要是颂扬黄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功绩;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2、乐教的功能 第一,为政当中的等级秩序观念。 “等级名分”是乐德的核心。具体要求是在各种礼仪及祭祀活动中,对乐队和舞队的排列、人数、使用乐器的多少以及演奏音乐的级别等都有相应的规定,从而显示王权的尊卑和等级的差别。孔子对鲁国大臣季氏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斥责正是出于这个理由。 第二,伦理道德修养。礼记乐记中有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意思是学艺术,只是学到了技艺层面,还只是下乘,而领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的要领才是上乘。西周时期,主要是通过乐教对贵族子弟灌输“中和、祇庸、孝友”等道德观念,尤其以“中和”之德的培育为重要。主要是运用艺术的感染力量,使学生从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都至于中和,达到化情移性、移风易俗的作用。(三)射御之教 “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礼记内则载:“成童,舞象,学射御”,意思是儿童到十五岁以后,就要开始学习武舞和五射、五御之法。所谓“五射五御之法”具体要求如下: 射的五种要求: 一曰“白失”:即穿透靶心,漏出箭头,强调臂力。 二曰“参连”:第一箭射出后,跟着连发三箭,重在射箭的速度。 三曰“剡注”:箭入箭靶,羽颈高,箭头低,重在锋利易入。 四曰“襄尺”:襄通让,君臣同射,臣不得与君并列,需后退一步,以示尊卑。 五曰“井仪”:四箭中靶,呈井字形,指射箭很准。御的五种要求: 一曰“鸣和鸾”:要求行车过程中,“鸣”与“鸾”必须铿锵齐鸣,有节奏。 二曰“逐水曲”:沿着曲折的水边驾驭而不坠入水中。 三曰“过君表”:遇到辕门设障,要善于乘隙而入,不要与障碍物碰撞,车马具有精准的冲刺能力。 四曰“舞交衢”:在交叉道上驾车旋转行车优美自如。 五曰“逐禽左”:驾车追赶野兽,使其向左边逃跑,以使君主射之。射御之教的目的包括两个: 第一是对子弟进行军事训练,增强身体素质,以应对战争和从政治国之需。 第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比如“襄尺”。 礼记射义中有“内志正,外体直”。所谓内志正,是对训练者提出的体育道德要求;外体直是指要求身体外形挺拔美观。 (四)书之教 1、书写教学 到殷商时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文字。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单字已经达3500个,而且笔画繁多,书写的工具都是刀具和竹简,没有一定的教学和训练是不行的。 2、两个推论周礼提出了“六书”,但未明六书是什么。汉书艺文志曰:“古者八岁入学,故周官保氏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按现在的理解,“六书”所指为六种造字之术。 推论1:对学生的书写教学是根据汉字的不同构造方式来进行的,如毛礼锐、孙培青等先生持类似观点。推论2:传授学生造字之术,真正成型的文字出现在夏朝初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然而文字的数量发展并没有停止,随后的金文汉字的数目进一步增多,“形声”是主要的造字之法。 (五)数之教 1、数字、数词的书写与表示数字的写法:远古人用结绳、漏刻等方式来计数,在甲骨文中,如一、二、三、四分别用一横、两横、三横和四横表示,而后出现了用“”表示“五”,用“”来表示“六”等。 计数方式 :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了百、千、万的概念及表示方式。甲骨文当中最大的数字就是三万。周康王时,孟曾受命伐北方的鬼方族,获胜后铸鼎作铭文曰:“伐鬼方,俘万三千八十一人。” 记事的表达:殷商时期用数字来记事,陈梦家先生总结出六类格式,比如“整数名词连词零数名词”格式的,具体点就是“十犬又五犬”。 纪日的表达:次序为:年(祀)月名月相名干支日。如“隹王十又二年三月既望,庚寅,王在周各大室即位”。 2、运算思维 西周中期的舀鼎铭文中有:“舀以匡季告东宫,东宫乃曰:尝舀禾十秭,遗十秭为二十秭,来岁弗尝则倍四十秭。”这是东宫对舀和匡季经济纠纷的判决,大意是要匡季赔偿舀庄稼10秭,并白送10秭,共20秭,若第二年不偿还,则增加2倍,即40秭。很明显,这里面已经运用到了加法和乘法。 3、顺序的概念 顺序的概念是数的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跟天文历法有紧密的联系。用干支纪年纪日最早开始于夏,商代人沿用了这一方法,并且用作人名。比如“大丁”“外丙”“大甲”等。最先出现的是十干,到商代有了十二支,组合便出现了甲子、乙丑等六十种组合。 4、数学工具 中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是筹,也叫算筹,是用木棍或草棍做成的。用于计算和占卜之用。在几何学方面,人们常常提到两种画图工具规和矩。 五、六艺课程体系产生的原因1、强化奴隶社会等级秩序的需要;2、培养奴隶主阶级军人的需要;3、占卜和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定的课程体系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为特定的历史文化和阶级统治服务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一、孔子其人其事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祖上是鲁国贵族,到祖辈时已经衰落,父亲叔梁紇(he)是当时一个武士,晚年与颜氏野合而得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母亲颜氏去世。孔子自称吾年少而贱,故多能鄙事。但他15岁时志于学,称“十有五而志于学”。 19岁时,娶宋氏为妻。20岁时,生子鲤,字伯鱼。 30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仲由、冉求、仲弓、颜回等是首批学生。 35岁时,鲁三家大臣逼宫鲁昭公,鲁昭公逃齐国,孔子也逃齐国。36岁时,返回鲁国。 47岁时,鲁国的季孙氏家臣阳货绑架季孙氏,自拥大权。 50岁时,鲁国三家大臣一起进攻阳货,阳货外逃。 51岁时,受邀出仕,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 54岁时,主张削弱三家大臣的实力,名为“堕三都”,遇阻。逢齐国赠送鲁定公80名女乐,不理朝政,孔子离鲁去卫,开始了14年的流亡生涯。68岁时,鲁国季康子诏孔子,于是返回鲁国,开始其晚年的教育生活。 69岁时,儿子孔鲤去世。 71岁时,颜回去世,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最听话的学生,最有德行的学生。 72岁时,仲由(子路)去世,子路是李逵型的性格,孔子又爱又气。但却是孔子最爱的几个学生之一。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与子贡最后一次登上泰山,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与子贡一起哭成泪人,子贡说,您已经是圣人了。孔子说,不要乱说,我还不是圣人。随后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奠在两柱之间,夏朝的人殡在东阶,周朝的人殡在西阶,殡在中间的是商朝人啊?子贡明白了,老师一直在为自己没有实现周公的道而自责,无颜去见周公。子贡再一次重复了那句话:老师,您已经是圣人了。7天后,孔子去世。众多弟子守陵三年,子贡守陵6年。二、孔子为什么而教?培养目标:仁智双彰的圣人、君子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论语宪问) (一)智与仁的内涵1、智(1)智力 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 (2)智慧,具有道德意义。知人:主要是能正确地识别他人,包括他的品性和才能,能胜任什么工作等。比如“樊迟问知(智)。子曰: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知何为: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比如“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2、仁:(1)仁之小义个体言行举止的规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待人接物及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2)仁之大义 主要是一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情怀和抱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二)智与仁的关系: 1、以智成仁 令尹子文三仕三免的故事。孔子说:“忠矣,未知,焉得仁”。 齐国大臣陈文子的故事。孔子说:“清矣,未知,焉得仁”。 结论:智是仁的前提和基础。2、由仁摄智 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论语泰伯) “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结论:仁对智具有引导与彰显作用。“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孟子公孙丑 从此点出并奠定了中国儒学传统中“仁智双彰”的“圣人”形象和道德追求。 圣人是最高的要求,现实世界当中很少见,或者根本没有。所以,孔子说,“得见君子可矣”。三、孔子教什么?课程之一:诗经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历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课程之二:尚书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审问) 尚书纬有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 汉书 艺文志云:“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主要是“记事”和“记言”两个部分,其中“记言”占了主要部分,包括有帝王普告臣民之言、臣下告君之辞、君臣之间使者往返沟通之辞、君臣面议之辞、臣下之间相告之辞等。 课程之三:礼 孔子问他的儿子伯鱼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这是孔子要求弟子学礼的直接证据。 孔子对礼做了删减,所以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课程之四:乐关于乐经的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当时有乐经,只是在秦火或者其他事件中亡佚了。 另一种是认为根本没有乐经,认为乐和诗是相连的,乐是曲,诗是词,二者本就是合一的。 不管怎么样,乐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毫无疑问的。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并且对“韶”和“武”两种音乐进行了评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论语八佾) 子路弹琴的故事: 有一次,不懂文化与音乐的莽撞而又有表现欲望的子路,特意扛了一把琴来教室,说要弹琴给大家听,但是他弹琴的效果并不好,像打仗似的,乱七八糟,杀气腾腾,弄得其他弟子都很紧张。而孔子却说:子路琴弹得比以前好多了,再练练的话,我就会让他到我的卧室来弹给我听了,大家给他一些鼓励吧。 课程之五:易经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易经是一部占卜的筮书,但其内容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相当于先秦的认识史和哲学史,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到先秦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上升轨迹。富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课程之六:春秋孟子腾文公下,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书艺文志亦言孔子作春秋。据左传载,鲁昭公二年,晋大夫韩宣子聘鲁,观书于鲁太史,已经见有易象和鲁春秋。韩宣子的年代在孔子之前,故可证明孔子之前鲁国就已经有春秋了。但孔子在教学之前已经根据自己的微言大义进行了删改。 (二)孔子所教实现的素质结构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第一层次,通过学习以实现“修身”功能。“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诗,可以群” 第二层次,通过礼、乐与春秋的学习,遵守等级秩序,进而达到维持国家统治秩序和养成“忠”“孝”的道德观念。 第三层次,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仁德”。赞许微子、箕子和比干为殷之三仁;赞许管仲辅助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如其仁。2、培养学生事君治国的才能 第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谈到学诗时,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首,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第二,军事才能。军事才能主要是通过以“射箭和驾车” 。 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齐兵犯鲁,冉求与樊迟一起联合打败强大的齐兵。季康子非常高兴,问冉求“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求曰:“学之于孔子”。 第三,治国才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强调要用德政来治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三、孔子如何教1、学、思、行结合(1)博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2)学问结合“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绉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3)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4)学、行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2、诱导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一,引导探索未知世界,激发求知欲,力求明确表达;第二,启发以思考为前提,启发重在开其意、达其辞;第三,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类推同类事物,扩大认识范围。3、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五、孔子的评价1、道德人的培养目标对今天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2、删定六经并将之作为教学内容体系,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3、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重要遗产。专题2:秦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了解秦朝时期学室教育基本情况; 掌握汉朝时期学校教育基本情况; 掌握董仲舒教育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汉朝时期文教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汉朝时期学校教育当中师法和家法现象的原因; 董仲舒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及过程:一、秦朝时期教育大致情况1、秦朝的主导思想:法家 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由此在教育上确立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法令及其官员为官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官学,2、培养官吏的“学室” 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当中,发现有记载如此内容:“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违令者有罪”。大致意思是,不是史官的弟子,不得在学室学习,违令者治罪。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有“学室”这一机构,专门培养文书事务人员。 学室史子的学习内容:第一,秦朝的法律规范。在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一种语书,记载了秦朝以法令为主要教学内容,“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第二,官吏为官之道的伦理道德。为吏之道是当时供学习为官的教材,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很多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对社会伦理关系的主张是:“为人君则鬼(读作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能审行此,无官不治,无志不彻,为人上则明,为人下则圣。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 第三,书写技能。秦代时无纸笔,书写都是用刀在竹简上刻写,因此,基本的刻写能力是为官的必备的技能。而且秦时字体笔画繁多,虽然进行了统一文字的努力,但当时的文字并不只有一种,因此,作为官吏,书写各种字体的技能是必须的。补充:对 “焚书坑儒”之后儒学依然存在和发展的解释:“焚书坑儒”的原因和经过焚书:李斯提议郡县制,遭到博士淳于越的非议。暴露出思想认识不统一的问题。李斯:私学而相与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当时李斯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臧诗书百家言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从中可以看出,所烧的皆为民间私藏之书,博士官职的书不烧;儒家经典书籍烧,医药卜筮种植之书不烧。尤其是博士之书不烧,给博士继续传授儒家经典留下了空间。坑儒:由于术士求长生不老药未得而散步对秦始皇不利的谣言,秦始皇因而迁怒于士人,才有了坑儒之悲。从上述来看,儒家经籍及儒生都没有在此过程中被完全灭迹。康有为说:“秦博士如叔孙通有儒生弟子百余人,诸生不习诗书,何谓复作博士弟子?”西汉立国之后,尤其是汉武帝即位以后,儒家思想与黄老之学之间主导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儒家经典及教授并没有终止,而是在以各种方式继续进行着。二、汉朝时期学校及其教育情况(一)汉朝时期文教政策的演变1、文景之治时期:道家无为而治2、汉武帝之后:儒学 七国之乱;匈奴的不断骚扰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二)汉朝时期的中央官学1、太学(1)成立时间:公元前124年(2)教师:博士 博士是一种学官,本意是指博学通达之士,所谓“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始自战国后期。秦朝已有博士七十余人,汉朝延续这一制度。选拔标准:具有道德风范;精通儒学经籍;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严守师法; 选拔方式:荐举;考试 汉文帝时,立申公、韩婴为诗经博士;汉景帝时立辕固生为诗经博士,立张生为尚书博士,立胡毋生、董仲舒为春秋博士。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开始正式立五经博士。(3)学生 正式生:京城或京郊年龄18岁以上、仪表端庄者;享受俸禄。 特别生:地方选送的,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待遇稍差。(4)课程体系:五经诗经博士三家:鲁诗、齐诗、韩诗尚书博士两家:大夏候书、小夏侯书礼经博士两家:大戴礼、小戴礼易经博士四家:施氏易、孟氏易、梁邱易、京氏易春秋博士两家:严氏春秋、颜氏春秋(5)教学形式 人数少时:个别化教学;人数多时:“大都授”集体授课;次第相传:高年级的教低年级的;自学讨论 补充:由此派生出来的师法和家法问题:源头:章句之学 经文原本无断句及章节的划分,经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断句,并进行相应的考证与解释,由此成章句之学,也称经学。在此过程中就形成不同的学术风格和师法。师法:最开始是指由汉初所立的这些博士所创立的经说传统。家法:大师的大弟子能对师说有所发展,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认可,便成家法。师法是源,家法是流。师法和家法在流传过程中保持严格的传承性,只能在师法和家法的范围内解说,由此形成了古代师道尊严和崇拜学术权威的传统。(6)评价射策:形如抽签考试。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与阐发。分甲乙两个等级。主考人先命题,按难度分两级密封。考生抽签答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相应的等级。射策多用于太学内的考试。对策:是根据皇上或学官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撰文以对。对策多用于朝廷的荐举。 2、宫邸学 是为宫廷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分两类,一类是为外戚办的学校,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兴办,称“四姓小侯学”。四姓指外戚樊、郭、阴、马四氏。另一类是为济北、河间王及邓太后的近亲子孙办的学校,于公元119年设立。 设立宫邸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近亲及外戚子弟进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统观念,不至滋事分权。邓太后临政时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这样也是从维护国家的统治而考虑的。正因为这样的考虑,这种学校的所教课程主要是孝经,兼及尚书,试图改变贵族子弟骄纵狂妄的性格,反诸忠孝仁义之德。 3、鸿都门学 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宦官为了培养自己的子弟而对抗士族及他们支持的太学,扩充自己的政治阵地和舆论影响力。因此他们借助汉灵帝嗜好文艺,才创办了这样一所学校,虽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但对保护和促进当时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均由州、郡、三公举荐,经考试合格后才入学,来自无身份的地主及其子弟。鸿都门学以尺牍、小说、辞赋、字画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尺牍,是古代书信的名称,由于当时书信刻之于简牍,规格为“一尺一寸”,而得名。是一种实用文体,有一定的书写格式规范要求,包括章、奏、表、驳、书等。小说,是现代意义上小说的前身,诸如神话传说,街谈巷议,志怪志人作品等。(三)汉朝时期的私学1、书馆 主要从事识字和书法教学,儒学基础第一阶段:识字教学、数学常识 教材: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流传至今)第二阶段:继续进行读写训练,重心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 教材:论语孝经尔雅(也是一本字书,从辞语学角度解释汉字)2、经馆 主要是一些著名学者收徒讲学的地方。董仲舒、郑玄等都曾开经馆。三、西汉大思想家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 西汉大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教育家,河北景县人,以研究春秋见长,汉景帝立为博士。著作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主要贡献是提出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以培养士人,改变世袭、捐资得官的用人制度,要求“量才授官、录德定位”。(一)论人性及教育的作用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指人天生的素质。 质中有仁气有贪气: 仁气: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道德发展的先天因素; 贪气:人性中那些将导致与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因素。 正因为有仁气与贪气,为人后天向善与向恶提供了两种可能。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性的可能性与内在根据在教育的作用下向现实人格之善的转化。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由此指出人接受外在教育的必要性。性三分法:斗筲(shao)之性:下民、愚笨之资;中民之性:普通人的资质;圣人之性:先知的资质。斗筲之性与圣人之性都不是性,只有中民之性才是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刑法来改变和节制性中恶的成分。(二)论道德教育1、德教是立政之本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2、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无常:仁、义、礼、智、信。优势:为维护臣忠、子孝、妻顺的道德规范以及君臣、父子、夫妻之间良好的关系,为全体社会民众处理良好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准则。不足:损害了培养独立人格及民主氛围的土壤。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1)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无大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对待他人要讲究友爱、友善;对待自己要求要讲究义气、讲诚信。(3)必仁且智 “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辨慧獧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以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耳。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三)关于教学方法1、强勉努力 学习本身是件痛苦的事,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兴趣,所以要强勉而为之。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2、专心致志3、精思要旨 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 要从言辞中理解通达文章大义,需要学者精心深入思考,否则不能达。专题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理解西晋时期国子学的兴办原因及重要历史意义; 理解专科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教学基本情况。教学重难点: 专科教育兴起的原因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西晋国子学的兴办 1、兴办的原因: 西晋初期的太学有学生七千余人,经过晋武帝严格淘汰部分后,仍有三千余人,生员来源非常复杂,除太学正式生之外,还有寄学生、寄学陪住、散生以及来自周边地区的西域人等。为了体现庶族贵族在教育上的特权,国子学的兴办便应运而生。 2、兴办 “咸宁四年(公元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才能有资格进入国子学。 太学和国子学并行,其中国子学隶属于太学。但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子学的地位远远超过太学。太学的博士祭酒和国子学祭酒由同一人担任,统称国子祭酒。 直到隋唐时期,国子学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并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成为兼教学与管理的机构,在地位上才高过太学。此之谓国子监的来历。 二、太学和国子学的课程体系 1、五经课程体系,师法和家法在各朝各代皆有不同。 2、东晋时期,郑玄所批注的论语和孝经进入官方课程体系。 3、北周时期,国学当中以儒学为主,兼讲佛教教义。“太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玄宗者一百人,于第内讲说。又命慎第十二人兼学佛义,使内外俱通。于是四方竟为大乘之学。”他们注重讲论经义的特点并辩论儒、道、佛的异同,互相问难辩论。三、专科教育的兴起1、律学: 律学在三国、南朝和北朝时期都有开设,自三国时期的魏开始。魏明帝时期,接受卫觊(ji,去声)的建议设立律学博士,所教课程以法经为主。法经为战国时期李悝所著,汉初时期萧何把法经从六篇增为九篇,后来逐渐增加到六十篇。马融、郑玄等都为其做过章句,“明帝时诏用郑玄章句作为教材”。 2、文学: 文学专科的兴办主要也开始于魏时期,曹氏父子就是这个时期的大文学家,他们对文学的重视也会反映到教育体系当中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很多的文学大师和优秀的作品,南北朝时期,萧统精选前人作品,主编形成了文选,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勰撰成了总结文学理论的旷世名著文心雕龙;钟嵘著述了诗歌创造理论的诗品。分别在后期的历史中成为官学的教材。3、医学: 汉末至三国时期。医学大师张仲景写出了著名的伤寒论,后发展成为内经和难经,收集了有效方剂,总结了当时的医学成就,成为此后医学重要的经典著作和医学学科的教材。 4、算学: 汉末至三国时期,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写成了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也是此后最重要的算学教材,尤其在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上提出了比较好的创见。海岛算经主要涉及的是利用多次测望所得数据计算远处目的物的高、深、广、远的问题。这两本书,被列为后来的“算学十经”之二。并且北魏时期,九章算术已经成为官学的算学教材。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其著作缀术后被列为“算经十书”之一,在唐代时期,被作为国子监算学的教材。5、玄学 玄学主要教授老子、庄子、周易。颜之推说:“洎(ji,去声)于梁世,兹风复阐,老子、庄子、周易,总谓三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间,召置学生,亲为讲授。”6、史学 史学以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为教材,至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史学理论的发展,并且有了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齐书等,其中后汉书被列为“四史”之一。 四史: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四、学校及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原因1、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使得儒家经典取得了在学校教育中无可动摇的核心地位。但意识形态化也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丧失了创新的机制和潜能。 “意识形态则不断地瓦解和削弱思想,因为它不再是个人的思考,它失去了自由性和超越性。” “当一些文本在传统与权力的支撑下成为经典,当经典已经有了一个标准化的解释思想,当思想已经有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框架,一切都似乎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时,一切都在经典解释的范围内,没有意外的变化,没有格外的现象,于是宇宙、社会、人就在这一套符号所固定的思想中运转,这时就会导致一种对思想的轻蔑。 特别是当这一套固有的思想又成为确认身份、落实价值的工具时,人们就更加不易去窥望新的思想世界,不易去怀疑旧的思想体系。于是,东汉后期,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竟论浮丽。尽管表面上文化昌盛,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在这个时代却逐渐消失,余下的多是徒具形式的文辞。” 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2、社会原因导致佛道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儒学在维护国家朝纲、社会等级秩序上显得捉襟见肘,使人们对儒学失去希望。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政权分立,各诸侯轮流坐庄,常年战乱不断,孔子所云之“臣弑君”及逼迫先君退位的情况不断发生。第二,国家乃至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世袭贵族把持,平民士族社会地位上升的渠道不畅,不学习的人凭出身地位可以为官出仕,而学习的人倒不能为官出仕,于是人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和兴趣点。于是,本土生长的道教和西来的佛教便进入士人的视野。 3、佛教西来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不断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从社会现实来看,弥补了普通民众的精神空白。自汉末到隋朝统一之前,政权不断更替,人民生活苦难,而佛教所讲的“三世轮回”的观念,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希望,他们希望通过现世的受苦受难,来获得来世的清净与幸福。 其次,从学术思想内涵来看,佛教的到来,“其意义更多在于使老庄思想中的某些精神凸显出来,由于其最接近佛教,所以形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如他们“以道来理解菩提,以无来指代空,以无待来代替涅槃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