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来源发展变迁.doc_第1页
宋氏来源发展变迁.doc_第2页
宋氏来源发展变迁.doc_第3页
宋氏来源发展变迁.doc_第4页
宋氏来源发展变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氏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宋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当代中国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二十二位。一、宋氏图腾宋(Sng)姓是以祖先发明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始祖微子启,以国得姓。由于宋姓之先为商,商又因是玄鸟所生,故图腾上方两侧为象形玄鸟。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姓氏图腾是一种氏族文化。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不少图腾后来演变为文字,成为姓氏。中国古代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早源于图腾崇拜。图腾一词系美洲印第安语,其最早的写法是ototemam,意思是“他的亲族”。词根oto表示出自同一母亲并禁止通婚的兄弟姐妹间的血缘关系。近代学者严复将“图腾”的概念最早介绍到中国。他解释说:“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余众也。”图腾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一般是氏族崇拜的表现,姓氏图腾是姓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氏族或部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族史民俗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是一种象形艺术。图腾文化、姓氏文化所奠定的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底蕴。二、宋姓来源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 2300年。 第二支源出汉族以外民族的改姓。唐代以前,宋姓的来源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有较多非汉族来源,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殷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有“宋”字。 从字体架构角度来讲,“宋”字从古至今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宝字头,甲骨文中型如房屋之顶, 以示珍贵。 比如说“宝”字, 亦是自古以来变化甚微, 字面意思为“珍贵之玉, 曰宝”。 而宋字本意则为珍贵之木, 亦曰神木。宋姓乃成汤后裔,原为子姓,同时也是黄帝的后裔。宋姓的始祖微子启,是商朝30代君王帝乙的长子,名启(一作开),始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又称微子启,原为太子,是殷纣王帝辛的哥哥。本应继承帝位,但帝乙却废他而立辛嗣。辛继位后,荒淫暴虐,多行不义。微子启多次劝谏无效,便离纣王而去。至周武王姬发克商时,他让族人带着商朝宗庙的祭器,抬着棺木,捆绑起自已的双手,跪着去见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周武王答应他的请求,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又命自已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帮助武庚管商族遗民。不久,周武王死,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少,由武王弟周公旦掌管政事,武庚乘机和管叔、蔡叔串通起来,起兵反叛。周公调动大军,经过三年的持续战斗,取得彻底胜利,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微子启顺从周朝,没有参加武庚判乱,因此,周公把商的旧部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让他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为公爵。微子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共传36代,历时七百多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联合魏、楚两国,灭掉宋国,三分其地。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因商朝王族为子姓,所以,郑樵通志氏族略说:“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以备三恪,都商丘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至宋君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乃与齐、魏为敌于是诸侯目之为桀宋,齐湣王与魏、楚灭之而三分其地。”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1世纪,周武王崩,成王继位。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成王命周公平叛,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又以其地封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建都商丘,共传32代。微子启勤政仁贤,民甚戴爱之。公元前286年,齐国联合楚国和魏国灭宋,子孙遂以国名“宋”为氏。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有近2300年。宋氏始祖居第商丘宋氏宗谱序:黄帝生玄嚣生乔扬生喾生契生昭明生相土生昌若生曹围生冥生振生微生报丁生报乙生报丙生主王生主癸生汤生太丁生大甲生沃丁生太庚生中宗生河直甲生祖乙生祖辛生祖丁生阳甲生小乙生武丁生甲生庚丁生武乙生太丁生乙生启,启乃我宋氏鼻祖。微子启不但是宋氏的始祖,也是孔氏的祖先。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孔子的第十一代祖先为宋泯公熙,熙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仲尼即是孔子。东周时期,孔子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仍要祭祀其祖先,故在商丘附近保存有不少与孔子有关的遗迹,如商丘县的文雅台,永城芒山镇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处/晒书台、夫子庙,夏邑北核桃园村的孔子还乡祠,睢县孔子游匡的承匡城遗址等。(注:民间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说。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据考证,孔子是微子启的二弟微仲衍的第十五世孙。)宋微子启为宋氏始祖,下传十一世武公司空而至春秋,传至十九世景公头曼已入战国,二十六世宋康王偃失国,宋国灭亡。宋国灭亡后,其遗民除在故地生息繁衍外,有一部分人因任官、游学、经商、战乱等原因,不断向四面八方播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一些著名的人物。三、宋姓历史名人战国时期,宋氏名人伟人层出不穷:如辞赋家宋玉,楚国鄢(今湖北宜城县南)人,作有九辩等;政治家、哲学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宋牼。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二十七世檄已到西汉初年,此后以嫡长子相传,迁徙各地豪富于关中, 宋氏有一支徙居今陕西西安一带;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开始居于西河介休(今属山西);另有扶风(今陕西咸阳县东)人宋果,官至并州刺史,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人宋胜之,以品德高尚著称。 东汉初年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官至大司空,封宣平侯,以为官清正著称;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任定陵令,为官清廉;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县南)人宋衷,有世本注等著作。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官番禺令,后弃官隐居;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任宛戍都尉,重名节;沛国(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宋处宗。官至兖州刺史。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有辩才,善于言谈。于此可见,隋代以前宋氏已分布于河南、湖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江南、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市。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平乱,有河南人宋用随同前往,任府兵队正,后在福建安家落户。安史之乱后,光州固始人宋易,任福建观察推官,其孙宋骈在福建莆田定居。宋骈之弟宋臻,于唐末战乱时南迁,落籍于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镜江,子孙繁盛,形成镜江宋氏。唐代的元和姓纂列宋氏的郡望为:广平、敦煌、乐陵(今属山东)、扶风、河南、京兆(西安)。郡望也称“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此外,宋氏在唐代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的一些地方。1127年,宋朝宗室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其中,迁入湖南者,有一支融入当地少数民族。进入元代末期,因兵灾水患,谱牒失传,宋氏族人各祀先祖。清初文人徐世芳的亨祖墓碑记云:“相传后汉时,避兵荒,迁于山东莱州府掖县的宋氏,至元朝显昌焉。元、亨、利、贞兄弟四人,皆受朝职,二门讳亨仕元顺宗,官至兵部尚书,年老辞职归家,至明太祖洪武元年,抱谱乃归商丘守祖。吾以知之甚悉,因援笔而为之记。宋亨字咸庆,自抱谱归宗商丘,在商丘古城老南关一带定居,即是宋氏第六十五世。明朝建立后,宋氏族人兴盛。清康熙末年(1721年),台湾农民朱一贵起义时,有广东人宋来福移居台湾。此后,宋氏入台者络绎不绝,大多来自广东,其次为福建漳州、泉州人。为进一步求发展,闽、粤、台宋氏又有不少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宋氏名人除上文述及者外,三国时有歌唱家宋腊,书法家宋翼。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求经,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唐代有诗人宋之问,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但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政治家宋璟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襟痒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有农民起义领袖宋江,以36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京东一带,曾在梁山泊驻兵,流动作战,经历10郡,宋军不敢抗拒。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办案着重实地检验。所编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明初奉命主修元史,生平著作甚多,有宋学士文集;书法家宋克,工小楷,善章草,气韵隽秀,影响一时;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万历年间与王圻等为四大藏书家;还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民的军师宋献策。清代有诗人宋琬,著有(安雅堂全集);诗人宋湘,反对模拟,有红杏山房诗钞;画家宋荦,善画水墨兰竹,兼长山水树石,也精于鉴别文物;经学家宋翔凤,治西汉今文经学,著有过庭录,系其读书笔书,对古代史料详加考证。近现代宋氏名人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戏剧家宋春舫,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宋之的;著名抗日将领、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行政院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外交部长、驻美国特使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国母宋庆龄;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画家宋美龄;军事科学院院长、书记、上将宋时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上将宋任穷;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宋平;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部长、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宋德福等。四、附录:中国商丘宋氏族谱(宋氏世纪班字行辈排列顺序表)续谱宋孝祥、宋英泽、宋洪恩宋氏开姓始祖微子启微子启系商王纣辛之庶兄。周武王姬发立西周而代商后,纣辛之子武庚因复国失败被杀,为了安抚殷商遗民,成王姬诵封微子启为宋公,立宋国,以祀殷商。国人以国为荣,以国为氏。自微子启立宋国(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共历26世,32君,756年。宋姓自公元前1039年始至2007年止,共延续3046年,100余世,人口1120余万,为当今中国百家大姓第二十二大姓氏。世系表如下:一世 二世三世四世五世1微子启(前1039年)2微仲衍3宋公稽4丁公申5湣公共7厉公鲋祀六世七世八世九世8僖公举9惠公10哀公11戴公撝(前858年)(前830年)(前800年)(前799年)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12武公司空13宣公力15殇公与夷17湣公捷(前691年)(前765年)(前747年)(前719年)14穆公和16庄公冯宋公子游(前681年)(前758年)(前710年)18桓公御说(前681年)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19襄公兹甫20成公王臣(前636年)21昭公杵臼(前619年)(前650年)宋公子御(前620年)22文公鲍革(前610年)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二十世23共公瑕24平公成25元公佐26景公头曼(前588年)(前575年)(前531年)(前516年)二十一世二十二世二十三世公孙纠(昭公父,27昭公特28悼公购由为景公所杀,未王)(前469年)(前450年)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29休公田30辟公辟兵31宋公剔成(前369年)(前442年)(前372年)32宋康王偃(前328年)二十七世二十八世二十九世三十世三十一世(檄)(焕)(潢)义襄三十二世三十三世三十四世三十五世三十六世昌灼均杨由三十七世三十八世三十九世四十世四十一世兰田玠衡师古典四十二世四十三世四十四世四十五世四十六世哲洪范游道景业璟四十七世四十八世四十九世五十世五十一世昱申锡威道弼齐丘五十二世五十三世五十四世五十五世五十六世令询审虔彦筠偓琪五十七世五十八世五十九世六十世六十一世沆帷翰湜绶庠六十二世六十三世六十四世六十五世六十六世万年朴都解亨宗六十七世六十八世六十九世七十世七十一世壮迎睛蕊明七十二世七十三世七十四世七十五世七十六世贤若阳孔升七十七世七十八世七十九世八十世八十一世耀治国诚兹八十二世八十三世八十四世八十五世八十六世于琨文光连八十七世八十八世八十九世九十世九十一世云汉惠信忠九十二世九十三世九十四世九十五世九十六世孝谨绪延仁九十七世九十八世九十九世一百世一百零一世厚绵世泽书一百零二世一百零三世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