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眼中的陈白尘.doc_第1页
女儿眼中的陈白尘.doc_第2页
女儿眼中的陈白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儿眼中的陈白尘 2004年10月29日06:18 齐鲁晚报陈白尘(19081994)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早年参加过保卫卢沟桥的创作,写过讽刺喜剧升官图及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等;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并执笔电影剧本鲁迅传的创作;“文革”后,将鲁迅的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与舞台剧,出版了牛棚日记、云断梦忆等新著多种,并在南京大学任教,招收戏剧创作研究生,培养了姚远、李龙云、赵耀民等新一代的剧作家。UC2005火爆上市专家谈银屑病、白斑病中医治白斑病、银屑病告别脑萎缩、帕金森远离官场的“治世能臣”1928年,父亲陈白尘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成为南国社骨干,当时年仅20岁。1932年,父亲加入了共青团,还在共青团淮(阴)盐(城)特委机关担任重要职务。以父亲参加革命的时间而论,够得上是一名“老牌”布尔什维克了。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去做“职业革命家”。确实有不少人替他惋惜过。抗日战争期间曾经与父亲有过密切接触的吴祖光,是这样评价他的:“我深深感到白尘兄不仅是位话剧创作的大师,而且是个处理人事的高手。”他的依据是:“当年剧团内的工作既繁琐又复杂然而一到了白尘那里,仅三言两语,立即化解为一片春阳。”吴祖光得出结论“他必定是一个治世之能臣!”解放后,父亲的“官运”并不“亨通”。其中有种种政治因素,但他还是有过不少升官的机会,但父亲似乎一直在有意逃避他不想做“官”,只想自由自在地生活。父亲曾说过两件事,令我们终生难忘。一是解放前他曾有过一位堪称莫逆的朋友,解放后关系却渐渐疏远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你不知道,他从解放区回来,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现在评的是行政几级?庸俗至极”父亲连连摇头。第二件事发生在1951年,此时文艺界正在开展整风运动,一位颇有来头的人向父亲透露了一个秘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位置正虚席以待,你赶快写一份思想汇报交上去”父亲却找了一个借口,逃之夭夭了。父亲去世后,黄秋耘写了一篇悼念他的文章,其中一段内容,似能道出父亲内心的隐秘“从1954年9月间开始,我和陈白尘同志在中国作家协会共事。当时他担任秘书长,我在作协主办的文艺学习月刊当常务编委使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是,尽管秘书长是领导干部,可是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很少主动起带头作用。无论是反胡风也好,批判丁玲、陈企霞也好,反右派也好,他都很少发言;偶尔发言,也不过是讲几句随大溜的话,不超过十分钟。机关里有些同志议论,陈秘书长对政治运动好像不大感兴趣,而他平日开玩笑、说笑话,倒是挺起劲的,并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啊。”这恰恰就是父亲远离官场的原因!所以,“升官”也好,“降职“也好,父亲根本就没把它当回事。就连后来被彻底“扫地出门”逐出京师,他也依然是乐呵呵的,甚至说:“江苏是我的故乡,能回到江苏来非常高兴。今后可以安下心来写点东西了!”受到张春桥的陷害“文革”结束后,我为父亲整理“牛棚日记”,发现1967年6月21日这天有这样一则记载:“看严文井等人贴出的大字报。其中写到柯庆施对中央提意见,说不应由我编人民文学云。我与柯某从无接触,此语可能出自某公。而某公作此违心之语目的何在?忽然忆及当年由阎哲吾介绍他来上海投我事,不寒而栗!人之狠毒,其至此乎?只能存疑了。”这一“存疑”竟一直“存”到了他离开人世,也没有再去搞它个水落石出!严文井、张僖等人是他在北京工作时的老同事,一个电话就可以问明白的,他没有去问;于伶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封信也可以问清楚的,他没有去写;张庚是他的朋友,而且亲自到南京来看望过他,他却也自始至终没有开过口我发誓:一定要将父亲这一生中所有的“疑案”搞它个真相大白!结果,只跑一趟上海,就弄清了1936年父亲出狱后为之制造那场诬陷案的罪魁祸首。于伶是当年左翼剧联的领导,他肯定地答复我:“前来检举与揭发你父亲有特务嫌疑的,就是张春桥!”跑了一趟北京,又搞清了父亲为何于1966年初被逐出京门的来龙去脉。张僖是当年中国作协的党组成员,他肯定地回答我:这是因为此前,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张春桥通过柯庆施施加了压力。张春桥怎么会与父亲结下如此的“深仇大恨”?父亲只说过,自己出狱之后,与难友徐迈进一起在上海西爱咸斯路租下了一间亭子间栖身。这期间阎哲吾从山东来信,说是介绍一位“文学青年”投奔他。一是看在老同学的情分上,二是出于对同样闯荡世界的年轻人的同情,父亲二话没说便热情地收留了他。他们在一起住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惟一的记忆就是:一夜,小偷光顾了他们的寒舍,所有的人都被偷得仅剩下一条裤衩遮羞。总得有人出去借钱才行呀,这时这位“文学青年”才极不情愿地告诉大家,在他的箱子里还有一条备用的长裤。他慢吞吞地掏出了钥匙。然而就在他打开箱盖的一刹那,父亲一眼瞥见,箱子里满满当当全都是书!“那时,大家都穷得叮当响,此公怕是在书店里充当了极不光彩的三只手”为了“纪念”这次被盗,父亲创作了一个讽刺喜剧二楼上,嘲笑了一番只会夸夸其谈的知识分子。不料,没有“防人之心”的父亲终于被有“防人之心”的小人狠狠地坑了大半辈子!登上南大讲台父亲病重时曾拉住我的手交代说:“我死后,墓碑上什么称谓都不要,仅教授二字即可。”当时我惊讶极了,按照他的个性,墓碑上的文字本不该如此肃穆,而应该是“这里长眠着一位大笑了一生的喜剧作家”。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了他那更为深远的思考。父亲是1978年9月接受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聘书,前去中文系执教的。此时的中国大地百废待兴,阳翰笙频频来信邀请他回京出任全国文联的秘书长,父亲“重振雄风”的岗位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这里啊!但是他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讲台,更郑重其事地别上了那枚红色的校徽。1982年的春节,远在北京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为父亲亲笔题写了一幅立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后来他又在我儿子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你外公这一代人,就没有你们!”我终于懂得了:这叫做延续生命的延续,理想的延续。那天在中文系的欢迎会上,父亲表态了:“即使我是一块药渣,也要再挤出点药汁来;即使我是一支蜡烛,也要将两头同时点燃。”匡校长也发言了:“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如果超不过你,就是你的失败!”颇有些咄咄逼人。在综合性大学培养戏剧创作的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父亲拿出了自己的招生标准“宁稚嫩而不俗,勿老成而平庸。”他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必须是有思想的,与时代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剧作家;绝对不是躲避生活的暴风雨,单纯追求雕虫小技的编剧匠!”于是仅仅创作过“半”个剧本的姚远被父亲选来了,他说姚远有丰富的生活底子,目前虽然还只是一张白纸,但一定能够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正被评论家们批评得一无是处的李龙云也被他选来了,他咬定他的剧本有这样一个小院是香花不是毒草。大批“编外的”学生也都纷纷跑来了,其中有蒋晓勤、张莉莉、李杰、马中骏、颜海平数年之后,姚远毕业了,李龙云毕业了,赵耀民毕业了。就在南大中文系的会议室里,父亲高声地询问前来参加答辩会的各位评委们:“你们说,我失败了么?”评委们一致亮出了“优”。父亲兴奋极了:“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