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病家“十要”《万病回春》.doc_第1页
医家、病家“十要”《万病回春》.doc_第2页
医家、病家“十要”《万病回春》.doc_第3页
医家、病家“十要”《万病回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家、病家“十要”万病回春明.龚延贤医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至专门。五知运气,以明岁气,补泻温凉,按时处治。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辨寒热,恐伤性命。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病家十要一择明医,于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随。二肯服药,诸病可却,有等愚人,自家耽搁。三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即至。四绝空房,自然无疾,倘若犯之,神医无术。五戒恼怒,必须省悟,怒则火起,难以救护。六息妄想,须当静养,念虑一除,精神自爽。七节饮食,调理有则,过则伤神,太饱难克。八慎起居,交际当怯,稍苦劳役,元气越虚。九莫信邪,信之则差,异端诳诱,惑乱人家。十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医家病家,各遵十要!万病回春,绝非虚语。佳言良箴,醒医救苦。奉诵恭行,大医精诚原文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医术精通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 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大医之体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为医之法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主要是在呼气时分别用六个字疏通与调和相关脏腑的经络和气血,以收治病健身的功效。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而舌舐上腭,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每变换一个字都以预备式起。每次练功时预备式可以多站一会,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呼吸法:自然顺腹式呼吸。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二阴)。收小腹,缩肾(环跳穴处肌肉内缩),体重后稳至脚跟,脚趾轻微点地;呼气时,两唇轻合,舌舐上腭,全身放松,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此为“踵息法”。六个字都用此法呼吸。调息:它的作用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实行阴阳转换。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这时采用自然呼吸。具体作法是两臂从侧前方徐徐抬起,手心向下,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转腕使手心翻向上,同时旋臂屈肘使指尖向上再向内划弧,两手心转向下,两手指相对应。两手的指尖不要接触,两手向内转动时手指明尖高度不超过眉毛,然后似按球状徐徐在胸前下落至小腹前着腕下沉,松腕恢复预备式。一:“嘘”字功养肝。二:“呵”字功补心。三:“呼”字功健脾。四:“哂”字功润肺。五:“吹”字功强肾。六:“嘻”字功理三焦。药王长寿十法歌作者:翁 隼药王养生有十法,效果奇佳传天下;运目梳发漱玉津,揉腹摆腰脚常搓;叩齿鼓耳摄谷道,别忘扭膝防腿麻;持之以恒天天做,定能开出寿仙花。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2.目常运3.齿常叩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5.耳常鼓6.面常洗7.头常摇8.腰常摆9.腹常揉10.摄谷道 (即提肛)11.膝常扭12.常散步13.脚常搓孙思邈先生善参天地与人质的同一性。在人类疾病与天地灾变面前,他曾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鍼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不仅如此,他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也留下了千古的名言: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他告诫弟子: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当弟子进一步请教养性之要,他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