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标准化组织简介.doc_第1页
各国标准化组织简介.doc_第2页
各国标准化组织简介.doc_第3页
各国标准化组织简介.doc_第4页
各国标准化组织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准信息服务网国际标准CEN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ECSS欧洲航空标准化协作组织ETSI欧洲电信联盟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国际电信联盟其他国家的国家标准ANSI美国国家标准BSI英国标准BIS印度标准CSA加拿大标准协会DIN德国标准GOST俄罗斯国家标准JSA日本标准TIS泰国标准国外专业标准AA美国铝协会标准AATCC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BMA美国轴承制造商协会ACI美国混凝土学会AGA美国煤气协会标准AGMA美国齿轮制造商协会AIA美国航天工业协会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IM美国信息及图像管理协会API美国石油学会ARI美国空调与制冷协会ASA美国声学协会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QC美国质量管理协会ASTM美国材料和实验协会AWS美国焊接协会BHMA美国建筑小五金制造商协会CFR美国联邦法规DESC美国国防电子器材供应中心EI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FAA美国运输部联邦航空管理局FED美国联邦标准ICAO国际民航组织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PC美国电路互连与载体学会标准ITU国际电信联盟MSS美国阀门及配件工业制造商标准化协会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EMA美国全国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NFPA美国流体动力协会NISO美国全国信息标准组织NSF美国全国卫生基金会RWMA美国电阻焊接机制造商协会SAE美国动力机械工程师协会SMACNA美国金属散热与空气调节承包商协会SSPC美国防护涂料协会TIA美国通信工业协会标准UL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国家标准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n国家内部标准GJB国家军用标准GBZ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标准JJG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F国家计量检定规范行业标准BB包装行业标准MZ民政行业标准CB船舶行业标准NY农业行业标准CH测绘行业标准QB、QBJ轻工行业标准CJ、CJJ城镇建设行业标准QC汽车行业标准CY、CW新闻出版行业标准QJ航天行业标准DA档案行业标准QX气象行业标准DL、DLJ电力行业标准SB、SBJ商业行业标准DZ地质矿产行业标准SC水产行业标准EJ核工业行业标准SH、SHJ石油化工行业标准FZ、FJJ纺织行业标准SJ电子行业标准GA公共安全行业标准SL、SLJ水利行业标准GH供销合作行业标准SN商检行业标准检GY、GYJ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SY海洋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HB航空行业标准SY、SYJ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HG、HGJ化工行业标准TB、TBJ铁路运输行业标准HJ环境保护行业标准TD土地管理行业标准HY海洋行业标准WB物质管理行业标准JB、JBJ机械行业标准WH文化行业标准JC建材行业标准WJ兵工民品行业标准JG、JGJ建筑行业标准WM外经贸行业标准JR金融行业标准WS卫生行业标准JT、JTJ交通行业标准XB稀土行业标准JY教育行业标准YB、YBJ黑色冶金行业标准LB旅游行业标准YC烟草行业标准LD劳动和劳动安全行业标准YD、YDJ、YDn通信行业标准LY林业行业标准YS、YSJ有色冶金行业标准MH民用航空行业标准YY医药行业标准MT煤炭行业标准YZ邮政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ISO的前身是国际标准化协会(ISA),ISA成立于1926年(1926年美、英、加等七国标准化机构第三次代表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国际标准化协会,并于1928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ISA停止工作。战争结束后,大环境为工业恢复提供了条件,于是1946年10月,来自2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的领导人在伦敦聚会,讨论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问题,并把这个新组织称为ISO,即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简称。会议一致通过了ISO章程和议事规则。1947年2月23日ISO开始正式运行,ISO的中央办事机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中国既是发起国又是首批成员国。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由国家标准化机构组成的世界范围的联合会,现有140个成员国。根据该组织章程,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标准化团体作为其成员,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CSBTS名义国参加ISO活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中心秘书处负责协调整个体系。ISO是一个非官方组织,不具备法律权力来强迫执行标准。IS0所做的就是制定和公布自愿执行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几乎涵盖了除电气和电工技术以外的所有技术方面,电气和电工技术由我们的合作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管理。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物资交流和互助,并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与其他国际性组织合作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ISO的组织机构包括:ISO全体大会、主要官员、成员团体、通信成员、捐助成员、政策发展委员会、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COPOLCO)、发展中国家事务委员会(DEVCO)、特别咨询小组、技术管理局、技术委员会TC、理事会、中央秘书处等。ISO的技术活动是制定并出版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ISO的工作涉及除电工标准以外的各个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活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通信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展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信联盟(ITU)加强合作,相互协调,三大组织联合形成了全世界范围标准化工作的核心。ISO与IEC共同制定了ISO/IEC技术工作导则,该导则规定了从机构设置到人员任命以及各人职责的一系列细节,把ISO的技术工作从国际一级到国家(Member body)一级再到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简称TC)、分委员会(Sub-Committee简称SC),最后到工作组(Working Group简称WG)连成一个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这个具有140个成员国、2850个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及工作组和30000名专家参加的国际化庞大机构的有效运转。截止目前,ISO已经发布近14000项国际标准、技术报告及相关指南,而且尚在不断增加之中。为制定这些标准,平均每个工作日有15个ISO会议在世界各地召开。ISO的工作引起了各国际组织的兴趣,现在535个国际组织与ISO的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建立了联络关系。为沟通信息,ISO建立了情报网(ISONET),现在已经有82个国家的标准信息中心向该网提供快速存取,网络已经收入500000件标准、技术法规和其它标准类出版物,有10750个国际标准和2700个国际标准草案的录入数据。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馆藏有全套ISO现行有效标准,并保持不断更新,可以及时地满足广大用户对ISO标准的需要。IEC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 的缩写。她也是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社会经济理事会的甲级咨询机构, 正式成立于1906年成月,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专门国际标准化机构。 IEC现有成员团体,包括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及一部分发展中国 家。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人口的80%,生产和消费全世界电能的95%,制造和使用的 电气、电子产品占全世界产量的90%。凡要求参加IEC的国家,应先在其国内成立 国家电工委员会,并承认其章程和议事规则。被接纳为IEC成员后,该电工委员 会就成为这个国家委员会,代表本国参加IEC的各项活动。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 个组织作为该国IEC国家安全部委员会,参加IEC 的各项活动。我国于己于1957 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力会议国家委员会的名义向IEC提出入会申请,同年8 月被接纳为会员。1960年9月我国确定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代替动力会议国家委 员会作为我国的IEC国家委员会。1982年月1日又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代替中国电机 工程学会作为我国国家委员会,参加IEC的各项活动,后又改用国家标准局、国 家技术监督局的名义参与IEC的活动。 IEC的宗旨是促进电气、电子工程领域中标准化及有关问题的国际合作,增 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为此,IEC出版包括国际标准在内的各种出版物,并希望 各成员国在本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本国的标准化工作中使用这些标准。 IEC的组织机构主要由理事会、执行委员会、认证管理委员会、专门委员会 和若干技术委员会组成。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IEC主席、副主席、前任主 席和秘书长组成(后两者无表决权)。 IEC下设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工作组(WG)。每一个 技术委员会负责一个专业的技术标准编制工作,其工作范围由执行委员会指定。 截止1998年底,IEC共有TC 个,SC 个,WG 个。共制定标准6000多个。根据IEC的章程,IEC的任务覆盖了包括电子、电磁、电工、电气、电信、能源生产和分配等所有电工技术的标准化。此外在上述领域中的一些通用基础工作方面,IEC也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如术语和图形符号、测量和性能、可靠性、设计开发、安全和环境等。1997年,根据来自ISO/IEC联合技术咨询委员会(JTAB)的建议,IEC的所有标准、指南和技术报告的编号限定在60000至79999之内。原来的标准编号均加上60000。如原标准IEC34-1改为IEC60034-1。IEC开展上述工作目的是:有效地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保证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用IEC标准和IEC合格评定程序;对其标准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评定;为复杂系统的可操作性提供条件;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改进人类的健康安全;促进环境保护。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国际电信联盟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机构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国际组织,简称国际电联或电联。该组织成立于1865年5月17日,是由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会议为了顺利实现国际电报通信而成立的国际组织,定名国际电报联盟。为了适应电信业发展的需要,国际电报联盟成立后,相继产生了三个咨询委员会:1924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电话咨询委员(CCIT);1926年成立的国际电报咨询委员会;1927年在华盛顿成立的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这三个咨询委员会都召开了不少会议,解决了不少问题。1932年,70个国家代表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决议把国际电报联盟改写为国际电信联盟,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7年在美国大西洋城召开国际电信联盟会议,经联合国同意,国际电信联盟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由瑞士伯尔尼迁至日内瓦。另外,还成立了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IFRB)。1972年12月,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召开全权代表大会,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的改革方案,国际电信联盟的实质性工作由三大部门承担,它们是: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门(ITU)、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和国际电信联盟电信发展部门。其中电信标准化部门由原来的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和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标准化工作部门合并而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国际电信联盟有关电信标准化的目标、使全世界的电信标准化。1993年3月1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国际电联的第一届世界电信标准大会(WTSC-93)上,对电联原有的三个机构CCITT、CCIR和IFRB进行了改组,取而代之的是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无线通信部门(ITU-R)和电信发展部门(ITU-D)。秘书长是ITU的法定代表人,但ITU不同的活动由3个部门分担,行政权利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分享。ITU是一个政府间的组织,联合国的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可以成为ITU的成员。成员国的政府(多数情况下是其电信管理部门的代表机构)在ITU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要承担特别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特别的权利(投票权)。其他的组织机构,如网络与服务供应商、制造商,科技协会和其他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经过批准可以参加ITU的某些活动(如制订电信标准)。国际电联现有会员、准会员150多个国家和地区。ITU使用中、法、英、西、俄五种正式语言,出版电联正式文件用这五种文字。工作语言为英、法、西三种。我国于1920年加入了国际电报联盟,1932年派代表参加了马德里国际电信联盟全权代表大会,1947年在美国大西洋城召开的全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行政理事会的理事国和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合法席位一度被非法剥夺。1972年5月30日在国际电信联盟第27界行政理事会上,正式恢复了我国在国际电信联盟的合法权利和席位,我国由信息产业部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电信联盟的各项活动。ITU目前是电信界最权威的标准制订机构,ITU宗旨是维护和扩大会员国之间的合作,以改进和合理使用各种电信业务;促进提供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促进技术设施的发展及其最有效的运营,以提高电信业务的效率;扩大技术设施的用途并尽量使之为公众普遍利用;促进电信业务的使用,为和平联系提供方便。经过100多年的变迁,1992年12月,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电信环境,保证ITU在世界电信标准领域的地位,ITU决定对其体制、机构和职能进行改革。改革后的ITU最高权力机构为全权代表大会。全权代表大会下设理事会、电信标准部门、无线电通信部门和电信发展部门。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设有正、副秘书长。电信标准部、无线电通信部和电信发展部承担着实质性标准制订工作,各设1位主任。目前电信标准部设有14个研究组,分别从事 1. 网络和业务运营; 2. 电信经济和政策在内的资费和结算原则; 3. 电信管理网和网络维护; 4. 对电磁环境影响的保护; 5. 外部设备、数据网和开放系统通信; 6. 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的特性; 7. 电视和声音传输; 8. 电信系统的语言和一般的软件问题; 9. 信令要求和规约; 10. 网络和终端的端对端传输特性; 11. 网络总体方面; 12. 传送网络; 13. 系统和设备; 14. 多媒体业务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无线电通信部设有8个研究组,分别从事1. 频谱管理和业务间共用与兼容; 2. 无线电波传播; 3. 固定卫星业务; 4. 科学业务; 5. 移动业务; 6. 固定业务; 7. 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组下面还设有工作组进行具体的技术研究。电信发展部门旨在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电信发展。1998年国际电联全权大会再次就其改革与发展展开讨论,并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广泛听取意见,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研究。ITU改革工作组已于1999年12月1517日、2000年4月37日分别举行第一、二次会议。国际电联为提高技术标准的质量,增强其及时性和预见性,决定在20002004年研究期建立试验性热点专题小组就某一专题进行912个月的研究。此外由于很多研究热点涉及多个研究组,为有利于这些研究热点的平衡发展、确保所制订标准的一致性、完整性、及时性,ITU还成立了若干个牵头研究组。ITU成员由各国电信主管部门组成,同时也欢迎那些经过主管部门批准、ITU认可的私营电信机构、工业和科学组织、金融机构、开发机构和从事电信的实体参与电联活动。ITU每年召开1次理事会;每4年召开1次全权代表大会、世界电信标准大会和世界电信发展大会;每2年召开1次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以下对ITU各部门的工作及主要研究课题做一简要介绍:1、 ITU-T的标准化工作无论是以前的CCITT,还是现在的ITU-T,其标准化工作都是由很多研究小组(SG)来完成的。每个SG都负责电信的一个领域(传输、交换、话音和非话音网等)。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国际组织、科技协会和公司等也可以派专家来参加标准化工作。每个SG的成员最多可能有400多人。很显然这样一个过于庞大的团体要进行复杂、经常又是十分细致的标准制定工作比较困难,于是SG又分成许多工作组(WP),WP可以再细分成专家组,甚至可以分得再细。各个SG制定自己领域内的标准。在1988年以前,这些标准的草案必须提交给4年1次的代表大会,获一致通过才能正式成为标准。在1993年3月的ITU会议上,决定采用加速程序批准新建议和修改建议的方案。按照这种新的方法,标准的草案只要在SG会议上被通过,便可用函信的方法征求其他代表的意见,如果80%的回函是赞成的,则这项标准就算获得最后通过,而且不再发行成套的建议书,只采用小册子形式,及时出版新的和修改的建议书。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标准的制定周期,提高了效率。ITU-T制定的标准被称为建议书,意思是非强制性的、自愿的协议。因为它保证了各国电信网的互联和运转,所以越来越广泛地被全世界各国所采用。2、电信标准化部门(TSS,或称ITU-T)电信标准化部门(TSS)由原来的CCITT和CCIR从事标准化工作的部门合并而成。其主要职责是完成电联有关电信标准方面的目标,即研究电信技术、操作和资费等问题,出版建议书,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电信标准化,包括在公共电信网上无线电系统互连和为实现互连所应具备的性能。还包括原CCITT和CCIR从事的标准工作。在1993-1996研究期(每4年为一个研究期)TSS共建立了15个研究组,制定了约900个建议。1996年10月9日,第二届世界电信标准化大会(WTSC-96)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决定在1997-2000研究期将研究组结构进行如下调整:建立新研究组SG16:多媒体业务和系统;撤消第1研究组SG1,将课题分配到SG2,7,8和16;撤消SG14,将课题分配到SG15和SG16。新的研究组的结构和责任范围为:SG2:(第2研究组)网络和业务运营(原名为网络运营)负责研究17个课题:有关电信业务定义的一般问题 PSTN、ISDN、移动和UPT业务,以及互通原则和相关的用户服务质量; 网络运营,包括路由、编号、网络管理和网络业务质量(业务量工程、运营性能和业务测量); 人为因素。SG3:电信经济和政策在内的资费和结算原则 负责研究(9个课题) 国际电信业务的资费和结算原则; 有关电信经济和政策的问题; 有关承运和内容的政策问题。SG4:电信管理网和网络维护 负责研究(20个课题) 电信管理网络(TMN)的研究; 有关网络及其组成部分的维护,确立所属的维护机制; 由其它研究组提供的专门维护机制的应用。SG5:电磁环境影响的防护 负责研究(13个课题) 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包括人身安全的预防措施)。SG6:外部设备 负责研究(13个课题) 外部设备,包括对各类公用电信电缆和相关结构的建设、安装、连接、端接、以及对电磁过程以外的环境影响造成的腐蚀和各类破坏的保护。SG7:数据网和开放系统通信 负责研究(25个课题): 有关数据通信网; 开放系统通信的开发和应用,包括组网、报文处理、号码薄、安全和开放型分布式处理。SG8: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的特性(原名:远程信息业务终端) 负责研究(8个课题): 远程信息处理终端特性和有关业务。SG9:电视和声音传输 负责研究(30个课题): 用电信系统传送节目所需要的规范,包括与电视、声音广播和辅助业务、交互业务相关的图像、音频和附加数据信号的作用以及一次和二次分布的要求。SG10:电信系统的语言和一般的软件问题(原名:电信应用语言)负责研究(13个课题) 有关电信系统软件方面的技术语言、使用方法和其它问题。SG11:信令要求和规约(原名:交换和信令) 负责研究(19个课题): 有关电话、N-ISDN、B-ISDN、UPT、移动和多媒体通信的信令要求。SG12:网络和终端的端对端传输特性 负责研究(21个课题): 网络和终端的传输特性、包括用户的感觉质量和文本、话音和图像信号的接收性能,以及相关的传输损伤。SG13:网络总体方面 负责研究(29个课题): 网络总体方面的问题,对电信网有长远影响的新概念和创新技术影响的初步研究,包括对宽带ISDN和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研究,其研究必须考虑其它研究组的功能性职责。SG15:传送网络、系统和设备(原名:传输系统和设备) 负责研究(20个课题 )。SG16:多媒体业务和系统 负责研究(22个课题) 有关多媒体业务定义和多媒体系统,包括有关终端、调制解调器、规约和信号处理研究。2、无线电通信部门(RS,或称ITU-R)无线电通信部门研究无线通信技术和操作,出版建议书,还行使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WARC),CCIR和频率登记委员会的职能,包括:1. 无线电频谱在陆地和空间无线电通信中的应用; 2.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特性和性能; 3. 无线电台站的操作; 4. 遇险和安全方面的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研究组有:频率管理、业务间的兼容和频率共用、移动业务、固定业务、广播业务、科学业务、无线电电波传播。4、电信发展部门(TDS,或称ITU-D)电信发展部门由原来的电信发展局(BDT)和电信发展中心(CDT)合并而成。其职责是鼓励发展中国家参与电联的研究工作,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使发展中国家了解电联的工作,尽快应用电联的研究成果;鼓励国际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完善通信网。电信发展部门(ITU-D)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世界电信发展大会和区域性的发展大会、电信发展研究组、电信发展局。 电信发展局负责ITU-D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电信发展研究组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兴趣的具体电信问题;而世界电信发展大会在ITU-D中是最具权威性的机构,每隔4年举行一次。ITU-D设立了两个研究组。在1994-1997研究期,共设置了8个研究课题:发展中国家对无线通信部门和电信标准部门工作特别关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编制新技术新业务手册和农村通信发展手册。电信网的规化、管理、运营与维护。边远地区通信。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管理。电信对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的影响。电信对环保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公共广播服务基础设施。5、在1998-2001年研究期的课题农村通信的普及率及服务目标的研究。衡量农村地区电信网络和业务发展状态的指标和定义。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广播和通讯。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影响的衡量。提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公共广播服务的生存能力。检测在传统铜线电缆上宽带通信的技术系统和应用。在多运营环境下的网间接续。对为扩容和维护而需要采购设备的投标的评估所用的面向维护的投资信息和计算机辅助工具。增进程控交换机软件效率的指导/程序。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和无差错业务量数据获得程序来强化SPC交换机业务流量管理系统,从而服务于竞争电信市场的需求。推动发展中国家中的医疗卫生事业中通信的应用。ITU-R为ITU-D SG2提供的课题:通过对陆地移动网络的覆盖范围的监控来确定运营公司是否遵守其许可证的要求。同时上一研究期的课题7和课题4以及为发展中国家编写制订的两个手册在本研究期要继续进行。经过多年努力,ITU目前已制定了国际标准2000多项。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经馆藏有ITU全套标准,并不断保持更新,能及时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for Electro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CENELEC)及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CEN )、CENELEC与CEN 简介CENELEC和CEN以及它们的联合机构CEN/ CENELEC是欧洲最主要的的标准制定机构。CENELEC于1976年成立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由两个早期的机构合并而成。它的宗旨是协调欧洲有关国家的标准机构所颁布的电工标准和消除贸易上的技术障碍。CENELEC的成员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7个成员国的国家委员会。除冰岛和卢森堡外,其余17国均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成员国。CEN于1961年成立于法国巴黎。1971年起CEN迁至布鲁塞尔,后来与CENELEC一起办公。在业务范围上,CENELEC主管电工技术的全部领域,而CEN则管理其它领域。其成员国与CENELEC的相同。除卢森堡外,其它18国均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成员国。二、CEN/CENELEC和欧洲标准CENELEC与CEN长期分工合作后,又建立了一个联合机构,名为共同的欧洲标准化组织,简称CEN/CENELEC。但原来两机构CEN、CENELEC仍继续独立存在。1988年1月,CEN/CENELEC通过了一个标准化工作共同程序,接着又把CEN/CENELEC编制的标准出版物分为下列三类:1、EN(欧洲标准):按参加国所承担的共同义务,通过此EN标准将赋予某成员国的有关国家标准以合法地位,或撤销与之相对立的某一国家的有关标准。也就是说成员国的国家标准必须与EN标准保持一致。2、HD(协调文件):这也是CEN/CENELEC的一种标准。按参加国所承担的共同义务,各国政府有关部门至少应当公布HD标准的编号及名称,与此相对立的国家标准也应撤销。也就是说成员国的国家标准至少应与HD标准协调。CENELEC与CEN的成员组织国家CENELECCEN欧共体国家比利时CEBIBN丹麦DEKDS德国DKEDIN法国UTEAFNOR希腊ELOTELOT英国BECBSI爱尔兰ETCIIRS意大利CEIUNI卢森堡SEESEE荷兰NECNNI葡萄牙IPQIPQ西班牙AEEAENOR欧洲自由贸易区芬兰SESKOSFO冰岛ICSICS挪威NEKNSF奥地利OVEON瑞典SEKSIS瑞士CESSNV3、ENV(欧洲预备标准):由CEN/CENELEC编制,拟作为今后欧洲正式标准,供临时性应用。在此期间,与之相对立的成员国标准允许保留,两者可平行存在。CEN/CENELEC规定:对于EN和ENV,采用同一种编号系统。其中40000以下的编号属于CEN,50000以上的归CENELEC,介乎其中的属于CEN/CENELEC。欧洲标准编号及分工CEN 1-39999其中:1-1999独立的CEN工作成果2000-6999AECMA工作成果 航空7000-9999备用10000-19999ECISS工作成果 钢铁20000-39999ISO工作成果20000+ISO编号CEN/CENELEC40000-49999其中:40000-44999信息技术(IT) 同样编号用于HD标准45000-49999其它共同活动CENELEC50000-199999其中:5000-54999独立CENELEC工作成果55000-55999CISPR工作成果56000-59999备用60000-69999IEC工作成果60000+IEC编号70000-99999备用100000-199999CECC工作成果100000+CECC编号表中:AECMA:Association Europeene des Constructeurs de Material Aerospatial 欧洲航空器材制造商协会CECC:CENELEC的电子元器件委员会CISPR:International Special Committee on Radio Interference 无线电干扰国际专门委员会ECISS:European Committee for Iron and Steel Standardization 欧洲钢铁标准化委员会1988年3月,根据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的建议,成立了欧洲邮政及电信管理部门的欧洲联盟(CEPT)及其欧洲远距离通信标准局(ETSI)。ETSI与CENELEC工作上有交叉,为此两机构作了分工。CENELEC主管下列方面的标准:安全;环境条件;电磁兼容;设备工程;无线电保护;电子元器件;无线电广播接收系统及接收机。ETSI主管:无线电领域的电磁兼容;私人用远距离通信系统;整体宽频带网络(包括有线电视)。三、欧洲的电工产品安全认证早在70年代,为了实施电气产品的安全认证,CENELEC曾专门编制了一套安全标准,即CEE标准(当时还没有规定编号办法),并建立了一个电工产品认证用的CB体系,即各CENELEC成员的认证检验机构互相承认检验结果。曾经在欧洲认证体系中起过作用(目前仍在部分使用)的CEE标准的主要产品见表。欧洲CB体系中使用过的CEE标准一览表CEE标准号适用产品对应的IEC标准1 收音机与电视机652 橡皮绝缘电线电缆2453 螺纹灯座2384 微型熔断器1275 控制器7 家用插销插座8310.11家用电器33512荧光灯座40013塑料绝缘电线电缆22714固定装置开关66915安全隔离变压器74216熔断器26917工业用插销插座30919小型断路器89820电动工具74522设备用耦合器32024器具开关32825.30照明器59827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75528温度控制器730为了进一步实施CB认证体系,1973年CENELEC前身的成员国机构共同签署了一个CENELEC认证协议(CCA)。签署者互相约定,由某一签署的认证检验机构按某一协调标准作出的检验结果将被其它签署的认证检验机构所承认。检验的机构只须用一份检验结果通知单通知其它机构,即可得到他们的承认。因此,我国电工产品出口企业一般情况下只要取得欧洲一个主要国家(如德、英、法、意、荷等)的认证检验机构(如VDE、BSI、UTE、IMQ、KEMA等)的测试证书和标志,即可得到其它国家的承认。在CENELEC的主管范围内,电线电缆是一种特殊情况,另有一个HAR协定。按此协定,欧洲各国中使用同一种电线电缆认证的协调标志。即由电线电缆厂所在的成员国的认证机构对某种电线电缆产品进行认证后,即可在该产品上加上该国合格标志(用彩色条纹表示,统一由VDE协调条纹组合),再加上一个HAR标志,此产品即可在欧洲16国中通用。我国国内的电线电缆企业是不能利用这个HAR协定的。我国生产的电线电缆要想出口到西欧这16国,较便捷的方法是先向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申请CB测试证书。CCEE安排在上海电线电缆检测站或广州电气安全检测站测试,合格后由CCEE颁发CB证书。企业持CB证书及CB测试报告再去向欧洲某一国认证机构申请该国标志。我国的家电产品或其它电工产品,如带有电源插头线的,为便于整机出口西欧,必要时可购买一根带HAR标志的电源线。除CCA及HAR协定外,CENELEC的电子元器件委员会(CECC)也建立了一个协调的优质证明体系,其工作情况与HAR协议相似。参加CCA、HAR及CECC的国家和成员单位见表。CCA、HAR及CECC的成员单位国家CCA协议HAR协议CECC协议奥地利OVEOVEETI比利时CEBECCEBECCEBEC丹麦DEMKODEMKOElektronik Centralen芬兰SETIElektronik Centralen法国UTEUTESNQ德国VDEVDEVDE英国BEAB及BSIBASECEQAD希腊ELOTELOT爱尔兰IIRSIIRSIIRS意大利IMQIMQIMQ荷兰KEMAKEMAKEMA挪威NEMKONEMKOElektronik Centralen西班牙AEEAEESNQ瑞典SEMKOSEMKOElektronik Centralen瑞士SEVSEV葡萄牙SNQ四、欧洲的统一认证工作及EOTC欧共体为了实现统一市场,消除一切贸易壁垒,实现欧共体各国人员、商品、劳务和资金的自由流通,发布了一系列的欧共体指令(Directives of EEC)。1985年,欧共体为了技术协调而采取了一种新措施(New Approach),意即对安全、健康和环境必须保证其最低必要保护水平的产品加以规定。对于在新措施指令范围内的产品,欧共体已责成CEN、CENELEC及ETSI编制技术标准。在采用新措施后,欧共体已颁布的指令所涉及的产品见表。欧共体新措施中发布的指令及涉及的产品涉及产品或应用范围指令号生效开始日期简单压力容器86/404/EEC90.07.01玩具安全88/378/EEC90.01.01结构制品89/106/EEC91.07.01电磁兼容89/336/EEC92.01.01机械安全89/392/EEC93.01.01人身保护设备89/686/EEC92.07.01燃气器具90/396/EEC92.01.01非自动称重设备90/384/EEC93.01.01有源可植入式医疗器具90/385/EEC93.01.01通信终端设备91/263/EEC92.11.06尚在考虑纳入新措施的产品和业务还有:其它医疗设备、体外诊断装置、计量事务、压力容器等。欧共体成员国应在指令生效前将指令转化为本国的法规。凡生产指令规定范围内产品的企业,都要作自我声明,声明产品符合法令。这种自我声明(第一方认证)的方法就是在产品上加上CE标志。早在1973年,欧共体曾发布过一个低电压指令,它虽未列入新措施计划,但却是新措施的先驱。欧洲电工产品安全认证就是根据这个指令开展的,所以低电压指令不久也将纳入新措施的范围,电工产品带CE标志也是势在必行的。产品自带CE标志,表示产品是符合欧共体有关指令的,这些指令可以取代欧共体成员国的法规,因此CE标志也将取代那些符合国家法规的标志,例如德国的GS标志等。CE标志应加在产品本身上,但按某些条令也可加在包装或随同产品的书面文件上。CE标志只能用于已正常生产的产品,不能用于设计研制阶段的产品。CE标志表示工厂已完成产品合格检验及鉴定,是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要求的。但CE标志毕竟只是一个工厂自我合格声明,为了取得用户信任,最好还要有一个第三方认证。因此将来欧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不仅有CE标志,还可能并列有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标志。我国出口企业对这些情况要密切注视,将来出口西欧的产品都要自带CE标志(CE标志后还要随加两位数字表示年份),并在取得西欧某一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志后,并列加上该机构的认证标志,才能销往西欧。除了新措施外,欧共体委员会还在1990年12月13日决定建立了一种叫做全球措施(Global Approach)的模块式体系。它实际上是多种认证体系的组合方案,从制造厂的自我合格声明到第三方对制造厂质量体系的评估和产品型式认可。在新措施中对那些产品应采取那一种认证方式也作了某些规定,这取决于产品对安全和健康的危险程度。为了统一和协调第三方认证工作,1990年4月25日,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区、CEN及CENELEC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一个成立欧洲测试及认证机构(EOTC)的协议。EOTC本身并不颁发证书和标志,也不出检验报告,它的工作是召开协商会议、部门委员会及协商小组会议,组织各国认证检验机构进行经验交流。而统一和协调欧洲认证工作的基础则是各认证检验机构必须互相承认检验报告、证书和标志。CENELEC以前倡导,且行之有效的CCA、HAR、CECC等认证体系可能会纳入EOTC的体系。现在欧共体正在指示各成员国在其国内指定某些认证机构完成指令中所要求的第三方认证任务。这些被指定的机构叫做被通知单位(Notified Bodies)。它们必须完成这些指令所规定的对产品按标准进行测试、认证等任务。现在欧洲的认证机构都在争取成为本国或外国的被通知单位。被通知单位必须按基本规则行事,本身应具备一定水平。这套基本规则就是EN45000系列标准,主要包括下列各项:EN45001 测试实验室工作的通知规范EN45002 测试实验室评审的通用规范 EN45003 测试实验室认可机构的通用规范 EN45011 认证机构进行产品认证的通用规范 EN45012 认证机构进行体系认证的通用规范 EN45013 认证机构进行人员认证的通用规范 EN45014 供货方合格声明的通用规范欧共体在这些方面的动向,需引起我国出口企业的密切注意。如出口西欧的产品已有欧共体法令且纳入新措施范围者,必须自带CE标志并取得第三方认证。为此,就了解欧共体法令、欧洲标准及欧洲认证机构的要求。如果出口西欧的是电工、电子产品,可向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咨询。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简称UL)成立于1894年,是美国最具权威的保险机构。UL标准有五分之三为美国国家标准(ANSI)采用。UL主要制定安全标准,下设电气、防盗、事故、防火和船舶工程部,以及消费者咨询委员会。UL在国内外从事对各种设备、系统和材料的安全试验与检查,以确定对生命财产是否存在危险,并将检查结果公之于各保险公司、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经检查合格者,发给UL质量标志。UL标志已在许多国家通行。在标准化工作方面,UL与许多组织都有协作关系,如:ANSI、ASTM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家标准(GB)一、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标准化事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1949年10月,中央技术管理局成立,内设标准化规格处;1950年,重工业部召开首届全国钢铁标准化工作会议;1952年,我国第一批钢铁标准颁布;1955年,中央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设立国家管理技术标准的机构和逐步制定国家统一技术标准的任务;1957年,在国家技术委员会内设标准局,开始对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同年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颁布第一号国家标准GB1标准幅面与格式、首页、续页与封面的要求;1962年,国务院发布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管理法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1963年4月,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编制了19631972年标准化发展规划。同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10月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技术标准出版社;至1966年,已颁布国家标准1000多项。但文革期间,标准化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从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仅颁布了400项国家标准;1978年5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标准局以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同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79年,第二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加强管理、切实整顿、打好基础、积极发展的方针。同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体现了为四化积极服务的指导思想;该年还在杭州召开了中国标准化协会首次代表大会。1979年开始,国家标准化行政部门组建了234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00多个分技术委员会,有25000多名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和标准化管理人员被聘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有100多个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1988年7月19日,国务院为加强政府对技术、经济的监督职能,决定将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和国家经委的质量局合并成立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年改名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国务院领导,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计量、质量工作。1999年,省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垂直管理。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