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doc_第1页
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doc_第2页
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doc_第3页
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安徽电:从先秦走来的安徽歙县,位于黄山脚下、新安江畔,以其享誉中外的徽文化而跻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山城作为古徽州的府治所在地,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辉煌历史。4月中旬,我陪同区政协主席齐允海、原副主席黄企洲赴歙县考察,虽则短短数日,却对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 徽园徽文化大观园徽园占地4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体量之大,实为歙县城建史之最。徽园是在歙县政协的建议下,由县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于1999年3月开始动工,2000年11月建成开园的。穿过仁和楼下的徽州古城门,便是徽韵荡漾的徽园了。这里有作为历史文化标本的古树、古桩、古盆景,浩气冲天的古牌坊,古风扑面的茶楼,徽香醉人的酒楼,京韵犹在的古戏台,龙腾凤舞的石雕墙,流水潺潺的玉带桥,妙趣横生的绣球楼无一地不让观者豁开醉眼、兴致盎然,无一处不让游人追寻岁月、浮想联翩。徽园里“徽州人家”中的“徽宝堂”,更以其收藏的古徽州大地的传世家宝折射出徽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迈进被时间足迹打磨光滑的门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徽州民间艺术博物馆。设计独特的回曲厅分门别类地陈列着木雕牌匾、竹编箱包、传世瓷品、青铜器具等家藏珍宝,其罩壁全部巧妙地镶嵌了风采各异的门窗木雕。窗雕中有八仙图,24孝图等故事,门雕中有“喜鹊登梅”,“马上登基”等构图,厅雕中有“松鹤延年”、“梁山108将”等画面。砖雕门罩是古徽州民宅富贵人家的外部象征。我们看到了“百鸟争春”、“文王记贤”等历代民间遗产。而石雕窗户“叶落归根”、“八宝图”等更让人惊叹不已。这些物品不仅展示了古徽州精湛的“三雕”艺术的文化底蕴,更展示了古徽州风雨沧桑的社会历史。陪同我们参观的歙县政协常务副主席汪小顺介绍说,这里的每件藏品都是精品,不少是顶级艺术珍品,其时间跨度为几个朝代甚至超越千年。为收集这些展品,徽园的倡议者和主要规模设计者、歙县政协副主席徐普来立下了汗马功劳,徐主席在两年中驱车10多万公里,跋山涉水历经艰难,将当地流失在千里之外民间的珍品高价回收。不少珍品几经转手,东家被徐主席的精神所打动,才忍痛割爱。为了表彰徐普来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的事迹,国家人事部、建设部授予其“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传记文学荆棘与鲜花之路徐普来的故事。有人说,徽园静中寓动,动静相宜,文化与商业携手并进,历史与现实珠联璧合,使得徽园人气旺盛、文气郁勃,真是一幅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清明上河图”。棠樾牌坊文化之最歙县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作为“徽文化史碑”的各式牌坊多达250余座(其中以节孝坊和功名坊为最多),而棠樾村的牌坊群最具盛名。不少游人观赏后发出赞叹:“去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游黄山,不看棠樾牌坊群真遗憾”。棠樾村是鲍氏一族聚居的村落,距歙县县城仅一箭之遥。棠樾即棠梨树荫之意,这里不仅有梅花的香风苒苒、柳枝的婆娑舞姿,而且有迟迟春日下棠梨树的清明。据导游小姐介绍,鲍氏家族同古徽州人一样,富有进取开拓精神,远涉异乡,从事商业,足迹遍全国。他们经商致富后,又纷纷回乡创办书院、文会、诗社,建造牌坊、祠堂、民居,从而促进了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棠樾牌坊群就是典型的范例。棠樾村东北口,以“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有7座石牌坊纵向跨甬道而立。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漱芳义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坊、鲍灿孝行坊。在鲍漱芳义行坊和鲍文龄妻节孝坊之间,建有一座骢步亭,点缀在牌坊之间,以防牌坊之单调。7座牌坊,无论东北向西南,还是西南至东北,均以“忠、孝、节、义”顺序排列,奇幻莫测。难道是巧合吗?非也。这是鲍氏家族精心构思设计的。早在清朝前期,朝廷就在棠樾村先后赐建了忠、孝、节牌坊,村里的流名巨贾仍嫌不足,想凑齐“忠、孝、节、义”四字,好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于是将这一想法透露给乾隆皇帝。乾隆答应了这一请求,但要棠樾鲍家盐商为朝廷修筑八百里河堤,发放三省军饷。鲍家世代官商,身为两淮盐运使司的鲍漱芳当即答应,付诸实施。这一义举,深得皇上欢心,于是赐建乐善好施的义字坊,圆了鲍家如意梦。7座牌坊,气势恢宏,工艺精湛;7座牌坊,每座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真是举世无双。牌坊连同村里的其他建筑,构成了全景式的布局与风貌,实属罕见。歙县古建有三绝牌坊、祠堂与民居。棠樾村除了牌坊群称绝天下外,它的祠堂也颇有名气。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棠樾现存祠堂三座。敦本堂,俗称男祠,不仅气势壮观,而且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对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有很高价值。清懿堂,也称女祠,是棠樾鲍氏专供女性祖先牌位之处。世孝祠,用以供奉孝子牌位。后两种祠堂,在国内也实属罕见。墨砚文房四宝精品歙县自唐代起就盛产墨、砚、纸。南唐时,李廷墨、龙尾歙砚、澄心堂纸深得李后主赞赏。及宋时,连同汪伯立笔四宝均列入贡品。长期以来,歙砚广为爱好者收藏和馈赠。怀着对歙砚的崇拜,我们来到了徽歙墨厂。在百余平方米的产品陈列厅,墨厂总经理、歙县政协委员胡德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出自研制墨砚世家的他,指着数十款各色徽墨娓娓道来。歙县的徽墨是很有名的,其特点是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坚如玉、研无声。徽墨的原料主要有烟、胶、胆、药物和添加剂,根据书画、收藏、馈赠等不同需求,厂家采用不同配方进行生产。我们问:“你们厂徽墨配方的特点是什么呢?”胡总笑而不答,歙县政协的陪同人员接过话茬:“这可是胡家的商业秘密噢!”我们又问:“现在工作、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多数人写字作画选用墨汁,研墨太费时间了”。胡总立即解释:“真正的书画家尤其名家,是绝不肯用墨汁的,因为墨汁与墨有本质的不同。墨汁见水就化,不易长期保存,而选用像徽墨这样的优质墨就不一样,由于特殊的配方,所作字画即使长期浸在水里也不褪色,所以徽墨才有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一席话,使大家茅塞顿开。等我们观赏完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砚台展品后,胡总又津津乐道地介绍起来。他告诉我们,歙砚造型大致有几种:仿古式、自然式(根据砚石形状花纹因材施艺)、大冠式(砚边饰以蟠螭、双龙等图案)、玉堂式(也称素砚,边不饰图案)、砚坯(又称平板砚,因石品珍贵,需留下观赏或长期构思成熟后再制成精品)。石品种类有很多,如罗纹、眉子纹、刷丝纹、水波角浪纹等,而以金星、金晕、玉带等为上品。他边拿样品边作介绍。原来,所谓“金星”,就是青黑的砚石中散布着的金黄色的星点样斑,星点越多越珍贵,外行还以为是杂质呢。所谓“玉带”,是指砚石上的带状条纹,因不同角度对光呈现不同的折射,犹如一条发光的玉带镶在石体之中。胡总还告诉我们,歙县不出产砚石,采自外县的石品总体上分成老坑、新坑。老坑砚石的特点是纹理缜密、细腻柔滑,石质坚润、手感清凉,发墨如油、贮水不涸。说着,他又给我们作了演示。他把一小杯水倒在一方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平板砚上,用手把水涂抹均匀,十几分钟后还是这些水。他说这就是老坑的砚石,用老坑砚石制成的歙砚受到古人的特别欣赏,所研之墨当日用不完,隔数日使用如初。大家把胡总的话牢记在心,在墨厂及其他商店,精心选购了近十方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歙砚,其中也有金星、玉带。因为有胡总的介绍作支撑,所以大家的心里是非常踏实的。臭鱼徽州正宗名菜抵达歙县后,歙县政协在徽园得月楼设宴为我们接风洗尘。一进门,一股臭味扑面而来,我觉得不是特别臭,却闻所未闻。曾到过歙县的小金告诉我,这就是徽州名菜臭鱼的味道。席间,汪主席为上海客人作了介绍。传说旧时,有一位新任徽州知府十分爱吃鱼,由于徽州地处崇山峻岭,当地很少产鱼,于是就差人担着木桶到百里外的水陆码头去买鲜活鱼。衙役中有一人叫王小二的,此人聪明伶俐,他哥哥在府前街一家餐馆当厨师。一次王小二从水陆码头购得一些鲜活鳜鱼,因天气闷热,活鱼都窒息而死。为防止鱼肉变质,他把死鱼开膛并撒上盐。回城后,他立即找哥哥商量办法。哥哥只得死马当活马医,开炉掌勺,烹制臭鳜鱼。谁知,这道菜闻起来臭,吃起来有一种新奇的浓香味。于是,臭鳜鱼名扬四方,并逐步成为徽州一道正宗的名菜。听着汪主席绘声绘色的宣传,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盆臭鱼不一会儿就被“抢”光了。徽菜上了一道又一道。汪主席请大家猜谜,问上的是什么汤。只见汤色呈淡淡的乳白色,如鲫鱼汤一般。我们猜不出,汪主席只好亮出谜底-原来是问政笋骨头汤。他告诉我们,此笋产于附近的问政山,由于问政山的土质很特殊,所以长出的笋也不一般,新鲜的问政山笋不小心掉在地上就会“粉身碎骨”,以前都作为贡品,普通百姓是吃不到的。听着听着,我忍不住挟了块笋塞进嘴里,喔,又嫩又脆,又滑又爽,果然名不虚传;汤味也十分鲜美醇厚,爱喝汤的我连喝了几碗。歙县同行见状,建议我们带些回上海继续品尝。临行当日,我和小金起个大早,赶到集市买了不少。谁知回沪后味道大相径庭,不知是我们不会挑选,还是烹饪出了问题,但家人还是连声称赞说,与上海买的笋就是不一样。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皖南黟县的古村落西递、宏村,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歙县与黟县相邻,我们慕名驱车前往。因同行中数人去过西递,故我们直奔宏村。宏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汪姓聚族而居之地。据介绍,早在12世纪,汪氏祖先就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历经180余年,“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作牛肠”的设计与建筑才大功造成,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参观宏村,最具有动感的景观是牛肠。400米“大肠”,水流湍急,400米“小肠”,水流平缓,而纵横交错的“肠道”从家家门前流过,它那不停的蠕动,给古村带来了灵气,带来了活力。“牛肠”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也调节了村庄的气温,解决了消防用水问题。“牛肠”可以说是古代的自来水,当年汪氏祖辈立下族规,每天早上8点以前,“牛肠”之水为饮用,8点过后方可浣洗。走在宏村的深街窄巷中,听着潺潺流淌的水声,看着门前浣洗的老人和庭院中浇花的村童,我不由生发赞叹:牛形设计不啻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宏村围绕水系而建的100多幢水榭民居,至今保存完好。一般的单体建筑是三开间加两侧的厢房,中间一个天井,形成典型的天井式结构。通风采光全靠所谓财不外流的天井。总体特征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加上室内联匾文字装饰,木雕、砖雕、石雕广泛应用,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民居中著名的有:为宏村汪氏培养了大批贤能的“南湖书院”、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民国总理汪大燮的故居等,规模宏大,精致典雅,各具特色。因为这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故被艺术家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上海电视台在宏村拍过寻梦桃花源,著名导演陈凯歌在那里拍过风月。这里更受到美术界的青睐。无论在湖边,还是在街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